APP下载

我国新闻短视频中的情感性因素分析

2021-07-07李婉婷

经济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闻短视频

李婉婷

摘 要:随着神经学等学科对人类情感的深入研究,新闻界逐渐对强调“客观—情感”为二元对立的机械化新闻专业主义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对情感性因素的探寻也有了新的路径。文章从《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账号抽取73个传播热度较高的新闻短视频,构建了测量其情感性因素指标,论述在其中注入情感性因素的合理性体现,从中得出新闻短视频合理利用情感性因素的策略,使情感性因素在新闻短视频中得到最大限度地合理应用。

关键词:新闻 短视频 情感 人民日报

中图分类号:F062.5;G21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045-03

一、情感性因素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從19世纪末开始,新闻从业者就普遍被认为是与新闻报道相关的特定职业,必须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相应的规范与要求,即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不掺杂记者的个人观点和偏向[1]。此时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往往被视为客观的对立面,属于非理性范畴,甚至有时直接和煽动性报道挂钩,严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机械化特征,并受到了学界的反思与批判。首先,完全忽视了记者的能动性。完全没有情感化因素介入的生产造成了流程化的新闻采集和编写,使得记者从独立的写作者退化成传播中介[2],一方面使记者的积极性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使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度也有所消减。其次,新闻报道与公众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间隙。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视域下,公众需求完全与新闻生产端割裂,公众只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所能接收到的新闻是由新闻机构的偏好和新闻从业者的新闻敏感所决定的,内心难以被报道触动。

自1970年代以来,神经科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逐渐转向了人类情感,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情感和理性作为大脑的两套功能系统是互动互补关系[3]。情感不再是完全和客观对立的,理性也不再是客观的唯一体现。受新闻专业主义反思热潮和人类情感研究取得进展的影响,新闻界原有的“客观事实”与“主观情感”二元对立的观点也发生了转向,关于是否要在新闻中加入情感性因素的探讨日益增多。

事实上,在新闻报道中情感性因素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新闻人物在表达中会夹杂大量的情感叙述。情感叙述包括对个人感受和对事件所持态度的描述等,不仅在缺乏第一现场画面时,成为了还原新闻现场最客观的描述段落。第二,记者具有对事实选择和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和必要性。新闻事件千变万化,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信息是庞杂的,但公众的接受能力有限。记者需要识别新闻事实的传播价值,找到其值得传播的要素,不断选择和判断,不能完全规避情感介入。第三,公众具有情感需求和情感反馈。追求客观性的记者往往会把自身情感隐藏在公众情感之后,或仅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事实堆叠的报道最终会走向同质化,难以获得公众关注。在上述这几种情况的影响下,记者不仅可以呈现出公众需要知道的信息,也被允许呈现出公众想知道的信息,绝对客观的新闻理想是永远不可达的空中楼阁。

回归到中国新闻界语境中,关于情感性因素的讨论与欧美不尽相同。我国新闻的职能包含传达党和政府的重要信息,往往会直接表达,呈现鲜明的态度和立场。除此之外,我国新闻业的新闻改革一直是朝着大众化道路行进的,“无差别新闻”已演化为“参与式新闻”,满足公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成为了记者非常重要的任务。有学者指出,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显著的传播现象,情感营销和情感消费也不断推动着情感传播的普及。在欧美新闻界探讨是否要在新闻中加入情感性因素的时候,我国新闻界就此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学界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合理使用情感因素获得更佳的传播效果,这也将是笔者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提取样本

自2016年始,我国短视频逐渐成为了重要的传播热点,腾讯、微博、秒拍、今日头条等纷纷进军短视频领域。据2019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5G时代中国网民新闻阅读习惯的量化研究》显示,受访者每天获取的新闻信息有39.02%来源于抖音,仅次于微信公众号。尽管抖音不是专为公众输送新闻信息的短视频平台,但其强大的影响力使各新闻媒体争相入驻,通过短视频传递主流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凝聚社会共识,发挥主流媒体的最大效用。

尽管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实际上大多数新闻还是由报社和通讯社采编和输出的,看似落后于时代的新闻机构仍然是基本的新闻生产者,代表最可靠的消息源。但传统的新闻机构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寻求革新,为传媒行业提供了极富参考意义的模板。《人民日报》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代表着中国最权威的信息来源,同时也被视作传媒领域管理和改革的领军者,其调整后全新的传播策略具有重大研究意义。2018年9月《人民日报》入驻抖音,截至2020年8月3日,积累的粉丝量已过亿。由此可见,抖音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人民日报》的重要传播阵地。

《人民日报》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共发布1371条短视频作品(数据不包含已删除的作品),本研究以每五天发布的作品为一组,通过提取每组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以保证研究样本具有研究价值。2020年为公历闰年,共计366天,为避免刻意选择所具有的主观性影响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组为1月1日至1月6日的短视频作品。

传播热度是由点赞、评论、分享的数量构成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是短视频作品传播到达率的直接体现,能够反映出所发布的视频作品是否获得了公众的认可,因此本研究将传播热度作为衡量研究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首先通过抖音短视频平台提取了1371条视频作品点赞量、评论量、分享量的原始数据,并采取极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三个评价指标数量级的不可比性。在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差异系数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各评价指标转化为标量,最终得出点赞量的权重为0.2181,评论量的权重为0.3429,分享量的权重为0.439。为了更清晰地呈现传播热度值,将所得到的数据除以50000简化数值,得到的传播热度计算公式为:

传播热度=(0.2181×点赞量+0.3429×评论量+0.439×分享量)/50000[4]

(二)测量新闻情感性

本研究借鉴陈阳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5],将新闻短视频所表现的情感性因素分为两类:感受和评价。

新闻短视频的制作者实际上是对他人采集的新闻素材进行再加工,虽与记者类似,但相对缺少现场采集过程。因此本研究在此测定情感性因素的指标中,将表达主体划分为视频生产者、新闻人物或消息源,客体对象分为视频生产者、新闻人物、非个人实体、新闻人物或消息源、新闻事件中的其他人或新闻事件。

三、研究发现

(一)情感因素总体再现频率

根据知网2007年公布的情感词典所使用的情感词汇,对《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账号中的文案和字幕进行了编码。从表达主体来看,视频生产者的感受和评价共有92处,而新闻人物或消息源的感受和评价共有45处。视频生产者通过文案或字幕直白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而新闻人物或消息源的表达更为婉转,较少直接使用表达情感的词语。相比于传统报道中记者将个人情感隐藏在新闻报道之后,新闻短视频生产者更加勇于展现个人情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新闻人物或消息源用文字表达情绪。

从情感类别来看,无论是视频生产者还是新闻人物或消息源,对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做出的评价是多于感受的。视频生产者的评价占据了文字性情感性因素的37.2%,是四种情感类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而在文案与字幕中完全不使用评价这种情感性因素的只占全部视频的39.7%。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发现情感性因素最经常地作为视频生产者的评价出现在文章里。

(二)个人感受与对他人的感受

视频生产者在进行文案编辑时,常引用新闻短视频中新闻人物的重要发言奠定视频的基调。视频生产者在短视频制作过程中,也常将文案中的关键词汇标在短视频的画面上方,引起观众对主题的关注。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相互借鉴,相倚为强。

在样本视频文案和字幕中,视频生产者表现出的个人感受和对他人的感受数量大致相同,而后者略多。视频生产者对他人感受的表达共出现42次,主要源自于视频中对于新闻人物和国家的祝福,如“加油”“祝福”“致敬”“生日快乐”等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偶有出现对新闻人物神态的描述性语言,如“红了眼眶”等,也占据了不小的比重。新闻人物或消息源刚好与之相反,相对来说对个人的感受表达较多,共出现13次。

在字幕中视频生产者的感受表达少于在文案中,而新闻人物或新闻源的感受表达多于在文案中。相对于文案来说,视频生产者有意在视频中减少情感的介入,着重选取新闻人物或消息源表达个人情感的视频素材,直接表现当事人情感,而非转述的方式。

(三)文字表达与画面聚焦

学界对新闻短视频情感性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易采易编的文字部分,但相较于旁观新闻事件的视频生产者转述情感的主观性,新闻人物或消息源所表现出的可以被观察到的感受更为直接和真实,在新闻报道中常被认作客观展现新闻情感的方式,更能直接清晰地表达出情感倾向。在样本视频中,新闻人物或消息源通过语言表达感受的出现次数为13,但通过直接表现人物神态或行为的画面出现了60次,占全部视频的82.2%。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新闻短视频使用可视画面来表现新闻人物或消息源的情感态度是更为普遍的用法。聚焦于人物神态和行为的素材多能表现出清晰的人物面部表情或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在传递浅层情感信息的速度上是文字表达所望尘莫及的。

(四)视频生产者与抖音用户

感受一般可以分为正面的、中性的和负面的。正面感受对应着喜悦、感动、祝福等,负面感受对应着悲伤、愤怒、焦虑等,其他情感则可被归为中性感受。样本视频中视频生产者表现出的正面感受占全部样本视频的58.9%,中性感受和负面感受分别占据21.9%和19.2%,我们可以得出《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制作端更倾向于正面感受的传递。

对每一条样本视频前三条热门评论的情感性质加以界定,为每条新闻短视频的观众感受加以编码,我们得出抖音用户对相对应的短视频呈现出的状态也是以正面感受为主,占据所有样本视频的82.2%,主要表现对新闻人物的赞美和对国家的颂扬,中性感受和负面感受只有寥寥。甚至出现了部分新闻短视频传播内容的感受性质是非正面的,但收到的评论却依然是正面感受的情况。

四、总结

总的来看,《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账号利用情感性因素的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视频生产者直接在短视频文字部分表露自己的情感,进行直接的评价。(2)文案相對重视视频生产者的情感表达,字幕相对重视新闻人物或消息源的情感表达,两者相倚为强。(3)情感表达以正面报道为主,特别是祝福性情感表达较多。(4)在展现新闻人物或消息源个人情感时,相较于文字,更倾向于通过现场画面进行情感表达。(5)视频生产者与抖音用户的情感性质具有一致性。

通过以上对情感性因素的合理应用,我国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新闻短视频建立了贴近大众的亲切话语模式,实现了自豪、骄傲、感动等正面情感的有效传播,激发了公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情怀,得到了公众的正面反馈,逐渐呈现出了兼顾真实与生动、客观与情感的报道模式。但我国新闻短视频如何能够平衡新闻最基本的严肃性和传播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娱乐性,还需要在长期新闻实践的过程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005

[2] Carey,J. W.,“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or,”The Sociological Review,vol. 13,no. S1,1969,pp. 23 - 38.

[3] Marcus,G. ,Neuman,W. R. & MacKuen,M. ,Affective Intelligence and Political Judgment,Chicago,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p. 10.

[4] 张燕,韦欣宜,尹琰.《新闻联播》快手短视频内容与传播热度影响因素探究[J].电视研究,2020(8)

[5] 陈阳,郭玮琪,张弛.我国报纸新闻中的情感性因素研究——以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为例(1993-2018)[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11)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徐州 221116)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新闻短视频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