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实践育人及其发展对策

2021-07-06范春霞

关键词:实践育人高校对策

范春霞

摘 要:实践育人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部分高校在实践育人上存在实践教育的方式单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实践教育内容不平衡、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可以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实践育人工作个性化开展;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深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实践育人质量;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调动师生参与的主动性等方面,探索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机制,切实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3-0076-04

實践育人是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统称,包括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这些都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强调了实践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育人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中国的知行观

学习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从古至今一直被作为育人哲学的重心来探讨。在古代中国,历代哲人将知识与实践概况为“知”“行”,以知行观来表述自己对育人和实践的看法。先秦思想家荀子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提出“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在南宋理学家朱熹看来,“知为先,行为重”“知行常相须”。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集古人教育思想于大成,提出著名的“知行合一”。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强调“力行而后知真”“知行并进而有功”。这些论述展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知行观的发展轨迹,也概括了知与行辩证关系的精髓:用学习的知识来指导实践,由实践得到的经验来丰富知识,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做到知行合一。

(二)建国后实践育人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围绕着实践育人对我国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数次调整。建国后延续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1983年,团中央、全国学联在号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时,第一次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为高校实践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模式。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16号文件中指出,“社会实践应当被纳入高等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中,并对社会实践的具体要求进行规定。”[3]纵观建国后高校实践教育工作的发展历程,教育形式逐渐多样,教育理念不断完善。从最初的“学习和贡献”同时进行,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实践教育的进步举目可见。

(三)新时代实践育人的方向及要求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其中特别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4]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国家战略任务之一,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宏伟目标,也对新形势下的实践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出青年学生要在实践中成长和锻炼。在新的时代,这些思想,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指明了新的道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实践育人体系在时代发展中迫切地需要变革和完善,最终获得新的突破。

二、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教育的方式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学实习主要作为必修内容与学分等评价机制挂钩,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实习的内容比较固定,可供选择的空间小,学生发挥的余地也小。这种实习,只是被动地参与,并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习过程的宣传和组织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实习的目标和要求。大部分的学生抱着挣学分的思想来参加,并在懵懵懂懂中完成,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到实习过程中去,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空洞,与社会实际脱离;部分学生对问题的调查过于敷衍,缺乏学术研究深度。这样的实践活动既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不断减弱大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两者难以实现互补与统一

实践教育,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指引性的良好环境,使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通过行动和思考,完成知与行的统一。由于记忆和认知的时效性,边学习边实践是最好的实践教育方法。反观当前的实践教育形式,实践教育的内容与教学脱节严重,根本达不到相辅相成的要求。

教学实习受教学安排和实习场地的限制,大部分在时间和内容上与教学安排关联性差,教学和相关实习时间跨度大,实习内容也不能做到全面覆盖。对学生而言,大学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是抽象的,对知识没有体会认知,理解和掌握也就无从谈起。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地运用和巩固,知识的遗忘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网络上戏称“脑袋空空毕业”的原因。

(三)实践教育内容不平衡,重智育轻德育

高校实践育人的目标,是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为深化教育手段,达到育人的目的。这里所说的育人,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教育,还包含人格道德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即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全育人”的体现。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国高校在近十多年中取得飞速发展,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高校教育也渐渐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这与现今高校教育的评价制度有关,也与当下社会环境有关。当前高校的育人重心,以科研创新和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同时紧抓思想政治教育,但忽视了学生的人格道德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这也导致现有的实践教育基本上是以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极少开展人格道德和身体素质相关的实践活动。这种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不平衡产生的结果是,现今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个人道德、以及身体素质上普遍不被社会所认同,大学生被贴上缺乏责任心、手无缚鸡之力、体弱多病、社交困难、情商过低等一系列负面标签。虽然相关的改革早已提上日程,教育方向和资源分配已经向人格道德和身体素质教育方向倾斜,并推出一系列的实际举措。但是,由于长期对这两方面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轻视,导致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处于摸索和摇摆之中,大量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却常常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水土不服”。

(四)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领导

我国的高校实践育人,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由高校根据本校教育理念、学科侧重等实际情况制定执行框架,相关教师负责制定执行方案和具体实施工作。作为实践教育执行的基础,相关教师力量的配比直接影响到实践育人的最终结果,应该受到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实践育人相关工作普遍由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兼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各高校对于实践育人工作的不重视,没有把实践育人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来看待,同时由于受到教育力量的限制,不得不降低标准,只要求完成年度指标即可;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育部门對于实践育人的推进力度还远远不够。

由于高校辅导员能力培养的着重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行政人员则是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他们缺乏实践育人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也使得他们对于实践育人相关的工作处理起来力不从心。而且要求现有的专业教师在保证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实践指导工作也不现实。这使得现阶段的实践育人相关工作从规划、实施到最终结果,很难跟上专业知识传授的步伐。所以,大部分的实践育人工作内容都是曹随萧规,现有的教师力量和教育资源配置只能维持工作,很难根据新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改变。

三、新时代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实践育人工作个性化开展

实践育人,根本在于育人,目的是培养智德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教育需求为指导,来选择以何种形式进行实践。高校和教师要转换自己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角色,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思想政治培训任务、学生体质状况等制定总的活动大纲,开展全体学生讨论,以提议、投票等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在实践活动的内容选定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步骤和具体安排。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全程参与但不过多干预。活动完成后,组织开展讨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收获,互换心得。就整个实践活动来看,活动的规划、制定、实施都是由学生集体来完成,教师只是提供了活动的总体方向,并引导他们按照方向进行。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实践育人活动,有最贴近学生需求的活动内容,最适合他们的活动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他们能够获得最真实的实践体验,达到了通过实践来育人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也不用费劲心思去组织各种华而不实的活动,同时也不需要用强制手段来要求学生参与,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不造成与学生的对立,教师和学生达到了双赢。

(二)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深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这给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当前的高校课堂教育,仍然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要内容,即使在多媒体、网络和信息技术进入教室后,师生仍然缺乏足够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把教和学当作任务完成,缺乏动力和激情。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打破现有的课堂教学局面,由传统的“教师独奏”转变为“师生合唱”,以理论、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给学生以全新的课堂体验。改变以往的教师授课模式,在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由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之后提出与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在探索和实践中寻求解决的方案,这不仅让学生对知识原理和应用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和建议,引导学生对知识更进一步的延伸,发现新的问题,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课堂是学生最能够自由发挥的实践场合,把握好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寻求真理,这也是新时期创新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实践育人质量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推动的主体,在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中处于关键性的引导位置,辅导员队伍的相关能力,直接影响到实践育人执行的结果。但就目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综合情况来看,和实践育人工作要求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实践育人相关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推行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辅导员工作新政策。这一点要求从高校层面上重视实践育人,把实践育人作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心。从辅导员的选聘开始,人员配备、知识培训、日常管理、业绩考核都需要制定一套新的可行方案。同时需要调整辅导员队伍管理结构,加强部门沟通,共同推进实践育人制度的实施。

第二,建立起面向实践育人的辅导员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加强辅导员在实践育人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是辅导员贯彻实践育人的基础,这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努力。各级党委把辅导员实践育人学习培训作为党建内容之一,建立联动培养组织体系;以高校为主体,组织辅导员实践育人岗前、在岗、示范、专题培训;建设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辅导员交流学习平台,研究理论、交流心得、工作研讨、案例分析,并不时组织专家学者与辅导员进行相关互动,答疑解惑。同时,在普适性制度之外,高校针对辅导员的个人情况,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分配教育培训资源,展开个性化培养。

第三,建立基于实践育人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合理考核制度。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需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在以高校为对象的考核中,要从思想政治、制度构建、实践育人推行情况等层面着手。考核的指标、程序和办法要保证即时性,同时兼顾可操作性,真实地反映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效果。对辅导员实践育人能力的考核,要着眼于职业能力和实践育人成果,从结果上评价辅导员个人学习培训进展情况。

辅导员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专业知识扎实,政策执行有力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实践育人制度践行的基础,也是党的教育思想推行的有力保障。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调动师生参与的主动性

高校教育评价机制,是所有教学活动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广大高校师生前进的指挥棒,也是我国教育政策的最直观体现。现今实践育人制度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都与高校教育评价制度有关。评价制度落后,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和努力得不到相应的肯定,积极性必然受挫。高校教育评价机制必须紧跟党的教育理念,以实践育人为核心,针对教师、教学、学生,以人为本,做出合理的调整。

对教师来说,科研业绩在考核评价中占到了主导地位且科研工作压力巨大,需要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加上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导致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育质量尚且不能保证,更没有余力参与到实践育人中。高校不仅代表科学研究的前沿,更是培养后继者的重要殿堂。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适当平衡教学和科研在教师考核中的比例,以实践育人要求为指导,调整相关的考核内容和指标,引导教师的工作重心向实践育人上倾斜,积极地推行课堂教学创新。

对于高校来说,学校的评比排名相关指标,软实力越来越多被硬实力所替代,即使在软实力之中教学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小。高校管理层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行政任务的执行情况、科研成果数量的多少、毕业生就业率等更耀眼的数据上,而结果是社会广泛诟病的毕业生整体能力的下降。推行实践育人制度,提升学生知识和道德水准,必须在评比制度上对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提出相应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使高校重新把教育资源分配到教学水平提高和学生素质培养上来,全心全意的执行实践育人。

就学生而论,与毕业相关的学分制度和日常的奖励制度是大学生奋进的动力,如果要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就需要调整相关制度和政策来进行积极的引导。学分分配中,课外实践占有比例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可获得适当的考试加分;奖学金的评比适当加入实践竞赛结果;对于自行组织的实践活动,学校给予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等。命令和强制对于有独立思维的当代大学生只会招致反感,体会他们的需求,用切实的激励来鼓励他们参与到实践和学习中去,是实践育人制度中学生工作的正确方向。

好的评价机制是从目的出发,以指标进行引导。建立起合理评价机制,是实践育人推行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的有力保障。

四、结语

在新时代,实践育人是当前教育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长期性任务。实践育人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更要依靠高校全体师生的协同努力。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三全育人”,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人才,全面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on Colleges

FAN Chun-xia

(Design and Art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to apply what they learn,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personnel train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practical education in some universities, such as single mode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disconnection betwee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unbalanced conten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imperfect guarantee mechanisms.Therefore, we can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necessary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and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Matters such as the following can be pursued: persisting in people-oriented learning,  promotion of th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work,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selor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mobilizing the initiativ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Practical Educa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