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地域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特点探析

2021-07-02高歆昌张素芳焦芳芳

中国医疗美容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医体质痤疮体质

高歆昌 ,张素芳 ,焦芳芳 ,雍 磊 ,杨 硕

(1.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皮肤科,河南 洛阳,471003;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整形美容科,河南 郑州,450003)

痤疮,中医学称为“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中年男女。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学习紧张、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情绪不稳定、饮食不节、缺乏必要的运动[1],长期处于一个不健康的模式,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形成偏颇体质,痤疮在青中年之间处于较高的发病率,罹患痤疮的比重在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域之间气候、饮食、风俗文化的不同,使痤疮人群的体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别。

王琦[2]通过对21948例我国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9省市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横断面现场调查,得出中医体质在不同地域间存在差异,研究显示:中国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比例最高为32.14%;8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3位的依次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吴承玉等[3]通过对江苏省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调查,发现平和质在人群中比例最高,为29.5%,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分列第 2、3、4位。

《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体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体质的偏颇不仅是发病的内因,也是决定疾病发展过程与证候类型演变的重要因素。其中因地域不同而导致痤疮患者体质存在差异,在疾病过程中应以“辨证施治”为主,适当结合“辨体施治”,标本兼治,本研究通过对痤疮中医体质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对国内不同地域中医体质的分布进行归纳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与筛选

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e、VIP和PubMed数据库,中文检索词包括:痤疮、粉刺、体质、中医体质;英文检索词包括:Acne、traditiona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2021年4月27日。以WanFang Date为例,具体检索为:题名或关键词:("痤疮" or "粉刺") and ("体质" or "中医体质")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1) 研究目的为痤疮与中医体质类型的临床研究;(2) 研究对象为门诊及普通人群中的痤疮患者,纳入研究时未限定证型及分级;(3) 纳入的研究对象现阶段未伴有其他疾病;(4) 所有研究对象体质的判定标准为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4],按照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类型将痤疮患者进行分类。

1.2.2 排除标准:(1) 与主题不符的研究文献;(2)纳入的研究对象合并有可能影响其体质类型的其他各系统疾病;(3)痤疮病例来源不明确的文献;(4)以同一数据重复发表的文献。

有两名具有医学相关知识的医务工作者分别进行检索,如果检索结果出现分歧,则有上级医师进一步确定最终符合的纳入文献。

1.3 文献质量评价

1.3.1 横断面研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制定的质量评价标准[5],包括 11 个条目,分别用“是”、“否”和“不清楚”作答。“是”记为1分,“否”和“不清楚”记为0分。满分为11分,8~11分为高质量研究,4~7分为中质量研究,0~3分为低质量。

1.3.2 病例对照研究:采用 NOS 量表[5]进行评价。该量表从研究对象的选择、可比性、暴露3个维度进行评价,共8个条目,满分为9分(可比性维度的条目最高可评2分,其余各条目最高均为1分)。得分7~9分为高质量研究,5~6分为中等质量研究,0~4分为低质量研究。

1.4 数据提取

提取各文献中的研究背景和设计信息,包括:作者、发表时间、研究地区、研究对象、样本量、总体质例数、诊断标准、体质类型。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按照以上方式初步检索到502篇,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排,流程及结果见图1,最终纳入文献22篇,全部为中文文献。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及发文趋势

自2009年4月《中国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发布以来,应用该标准开展痤疮与中医体质相关研究,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见表1、表2,各年份发表的论文数量见图2所示:

图2 痤疮与中医体质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趋势(2009-2021)

表1 不同氨甲环酸浓度血液样本常规凝血试验

表2 中医体质与痤疮相关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数据提取

将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信息提取,见表3,22项[6-27]研究共报道17个地区,涵盖了我国七大地理区域,研究类型中,横断面研究为18篇,病例对照研究为4篇,得分均在5分以上,属于中、高质量研究。

表3 纳入2009年-2021年中医体质与痤疮相关研究的基本数据

3 讨论

体质禀受于先天,得养于后天,人是自然的产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受到当地自然环境、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社会民俗的影响,使不同地域的人群,体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华北地区,北京与河北邢台两地湿热质比例均最高,符合痤疮的临床表现特征「28」。而李佳凝[8]在以唐山高校大学生中的痤疮人群展开调查,发现气虚质(14.73%)所占比重最大,笔者认为,主动到医院就诊的痤疮人群相对正常群体中的痤疮人群,其病情往往较重,因此体质类型相差也较大。

华东地区,江苏、浙江、上海三地其湿热质比例均最高,而郭明义[14]以福州市大学生为对象调查痤疮人群体质类型结果显示,偏颇体质中以气虚质(14.26%)占比最大,这种现象与李佳凝[8]所调查结果一致,表明这两个地区在校大学生人群中的痤疮患者,其体质以气虚质为主。

华中各地区湿热质占比均最高,而徐慧[19]与刘吉凤[20]所调查对象均为湖南在校大学生,其体质类型均以湿热质占比重最大,这和李佳凝[9]、郭明义[14]所调查结果不一致,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湖南地区饮食偏食辛辣有关,辛辣之品易生湿生热,致使当地人群体的体质以湿热质居多。

华南各地区湿热质占比均最高,其次为阴虚质,所纳入的四个地区阴虚质所占比例分别为:15.19%[15]、15.60%[16]、19.47%[17]、16.25%[18],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华南地区气候温热、湿气重,而湿热易伤阴液,加之当地生活条件较好,纵情滋欲者较多,致使耗伤阴液,因此阴虚质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西南地区,向楠[23]、张恒艳[24]、邹云[25]所调查的四川,云南地区,湿热质占比最高,分别为:33.7%、45.9%、35.48%;西南地区气候潮湿,而饮食上偏食辛辣,湿与热结,致使湿热质产生。但李晓黎[22]在成都所调查的结果中气虚质(33.49%)所占比例最高,其作者认为气虚质占比最高的原因可能与成都潮湿的气候易耗伤人体的正气,且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如夏季贪凉饮冷,衣着暴露等均能耗伤阳气有关[22]。

西北地区阴虚质(21.48%)占比最高,且阴虚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这可能与西北地区多风、干燥,加上当地人喜食牛羊肉,导致耗液伤津,形成阴虚体质。

东北地区痰湿质(17.79%)占比最高,且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这可能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其人们嗜饮烈酒,容易滋生痰湿有关。

4 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域痤疮人群中医体质体质类型归纳分析,发现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这五个区域,湿热质占比最高,符合痤疮的临床表现特征[27];西北与东北两个地域分别以阴虚质和痰湿质占比最高。湿热仍为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阴虚火旺、痰湿郁滞也是痤疮发病的重要原因。痤疮患者中阴虚质、气虚质所占比重较大,因虚致病也成为了痤疮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人群的体质已悄然发生着变化。同一地域正常群体中的痤疮人群与主动来医院就诊的痤疮人群,其体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常群体中的痤疮人群在不同地域,由于受当地饮食、环境的影响,其体质也发生着变化。虽然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但疾病也同样影响着体质,临床每见罹患疾病尤其是久病之后,使体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8」。因此,笔者认为,将辨体与辨病相结合,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相结合,全面认识、整体把握疾病,才能更好地对预防和治疗痤疮。

猜你喜欢

中医体质痤疮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红蓝光祛痘仪联合复合酸焕肤凝露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经HAART治疗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初步探析
常常摸脸会长痤疮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