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2016-12-26李景巍王国桢罗试计劳献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医证型中医体质幽门螺杆菌

李景巍王国桢罗试计劳献明莫大蓝常明何复忠肖健文晓涛

【摘要】目的:探讨Hp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350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分别判定为9种体质类型,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有关内容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瘀阻胃络证,分析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结果:①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出现的频次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②中医证型频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③胃镜征象、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充血红斑、水肿多见于阳虚质,糜烂多见于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的炎症程度较重,阳虚质、气虚质的萎缩程度较重,气虚质伴肠化生多见;④脾胃虚寒证属阳虚质的较多见,脾胃湿热证属湿热质的较多见, 瘀阻胃络证属血瘀质的较多见,胃阴亏虚证属气虚质的较多见,肝胃不和证属气郁质的较多见。结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和气虚质是Hp相关性胃病的主要体质类型,因体质具有可调性,故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可望成为防治Hp相关性胃病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体质;中医证型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82-0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不仅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同时与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 淋巴瘤及胃癌密切相关。由于西医治疗Hp 相关性胃病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耐药性强,且价格较昂贵,患者依从性差,根治成功率逐年下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胃病的良好疗效在于辨证论治,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发展为中医药开展Hp感染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 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 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1]。本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桂西地区壮族Hp感染相关性胃病患者350例进行了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分析,探讨疾病、证候与体质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Hp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8月江西庐山召开的第三次全国Hp共识会议上的“第三次Hp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中的Hp感染的诊断[2]。Hp培养阳性,或下列四项中任意两项阳性者即可诊断Hp感染:①Hp形态学(涂片、组织学染色或免疫组化染色);②尿素酶依赖性试验(RUT、13C或14C-UBT);③血清学试验(ELIAS或免疫印迹试验等);④特异的CPR检测。

1.2中医体质分类与辨证标准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标准进行体质的分型、评定。中医证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胃脘痛的有关内容制定。

1.3纳入标准①符合Hp现症感染的诊断标准;②经电子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癌及胆汁反流性胃炎;③所有病例有镜下病变均经胃黏膜活检病理学诊断确诊;④知情同意,并根据真实情况完成中医体质量表者。

1.4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妇女;②精神病患者;③合并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者。

1.5病例来源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百色市中医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者,共计350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0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9例,胃溃疡74例,十二指肠溃疡53例,食管胃癌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51例。男性177例,女性173例;病程1~25年,其中1~10年(不包括10年)43例,10~20年(不包括20年)210例,20年以上97例。

1.6方法

1.6.1调查对象填写调查问卷包括背景资料及中医体质量表[5]。背景资料有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联系电话、居住地、职业、病史、病程和胃镜征象及组织病理学表现等一般情况。中医体质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 个亚量表构成, 每个亚量表包含7~9个条目。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的问题并评分,参照文献[3]判断对象的体质类型。

1.6.2中医辨证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生接诊, 在独立安静诊室内自然光线下进行中医四诊, 填写接诊记录并参照文献[4]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5个证型。

1.7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对应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50例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医体质类型出现的频次依次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气虚质、阳虚质患者以脾胃虚寒证较多,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患者以脾胃湿热证较多,气郁质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多,阴虚质则以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较多。具体见表1。

2.2350例不同中医证型的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中医证型频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患者属于阳虚质的较多见,脾胃湿热证患者属于湿热质的较多见,瘀阻胃络证患者属于血瘀质的较多见,胃阴亏虚证患者属于气虚质的较多见,肝胃不和证患者属于气郁质的较多见。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和气虚质是Hp相关性胃病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具体见表2。

2.3350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型的关系通过对应分析法和对应分析图可知:湿热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湿热证;气郁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肝胃不和证;阳虚质、气虚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虚寒。具体如图1。

2.4350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胃镜征象、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350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胃镜征象、组织病理学表现存在一定的关系:充血红斑、水肿与糜烂在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充血红斑、水肿以阳虚质多见,糜烂以痰湿质多见;黏膜粗糙、胆汁反流在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炎症在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重到轻依次为: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与其他体质相比较,阳虚质、气郁质的炎症程度相对较重;萎缩程度在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重到轻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与其他体质相比较,阳虚质、气虚质的萎缩程度较重;是否伴有肠化生在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虚质伴肠化生多见;是否伴有活动性在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体质是指人体禀受先天遗传、又经后天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6]。不同体质对病邪的反应不一,如《医学金鉴》云:“人感受邪气难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虚化,故多偏不齐也”。本研究结果提示,Hp相关性胃病患者以偏颇型体质为主,以湿热质和气郁质为多,分别占20.29%和17.14%,其次为阳虚质、气虚质和平和质,分别占15.71%、13.43%和13.14%,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相对其他体质较少,而特禀质少见。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是Hp相关性胃病的主要体质类型。

中医学认为,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嗜好肥甘厚腻,饮酒如浆,皆可伤脾碍胃,蕴湿生热,是导致湿热体质的重要成因。湿热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劳逸失度,喜食肥甘,或长期饮酒等有关。广西西部地区由于雨热同季,夏长冬短,气候比较炎热,加上民族风俗习惯等原因,使居住在该地域的大部分壮族群众,多有喜好辛酸,嗜食冷饮烤物,吃不分餐饭及饮酒猜码等不良饮食生活习惯。而大部分学者认为共餐是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主要途径之一[7],包括进餐时使用被Hp污染的餐具、食物,或饭前不洗手等,均可以使Hp经口入胃并附着于损伤的胃黏膜上,为Hp病原微生物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和繁衍提供条件。本调查显示湿热质所占最多,是Hp相关性胃病患者最主要的体质。

脾虚湿热是Hp相关性胃病的病机关键。既往的研究结果证明[8]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病理基础,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病理变化为Hp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本病大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所以本病病机以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为主。正虚是脾胃虚弱,邪实为湿热蕴结。脾胃虚弱,运化不利,水湿内停,酿成湿热,而Hp感染后可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脾胃虚弱的程度,使机体无力祛邪,难以清除Hp。另一方面,脾胃虚弱则易生湿邪,湿邪内蕴日久而化热;或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变快及周围环境日益恶化,易导致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乘脾犯胃,久则脾胃虚弱,气机升降、运化受纳失常,脾失健运,湿邪内生,郁久化热,则成虚实夹杂之证。“湿热”既是Hp感染的外在因素,又是它赖以生长、繁殖的内在环境,而气郁、阳虚、气虚体质则为Hp感染提供有利条件。本调查显示湿热质所占最多,气郁、阳虚、气虚质次之,是Hp相关性胃病患者最主要的体质,且体质影响着临床证侯的发展,其证型表现上以脾胃湿热证多见(占36.57%),其次为脾胃虚寒证(占27.43%),肝胃不和证(占24.00%),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则较前三种少见。充血红斑、水肿多见于阳虚质,糜烂多见于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的炎症程度较重;阳虚质、气虚质的萎缩程度较重;气虚质伴肠化多见。本研究结果提示,广西桂西地区壮族Hp相关性胃病患者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湿热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湿热证;气郁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肝胃不和证;阳虚质、气虚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虚寒证,是进行中药调治的重点体质型。

综上所述,脾胃是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Hp的感染密切相关,体质决定了Hp感染后的发病、预后及证候转化转归。本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应发挥中医“治病求本”、“未病先防”之优势,对Hp相关性胃病的治疗,当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既要“辨证施治”,也要注意“辨体施治”, 通过对患者体质的干预和调整,以期在中医药防治Hp相关性胃病感染方面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87.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三次全国H.pyolri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08,13(l):42-46.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5]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6]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7]马晓兰,陶可胜,许红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1,27(32):7.

[8]陆为民,单兆伟,沈洪.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药治疗对策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4):232-233.

(编辑:梁志庆)

猜你喜欢

中医证型中医体质幽门螺杆菌
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小儿脱被征的中医证型研究
中医证型辨证治疗帕金森的临床分析
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
湖州地区651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调查分析
“幽门螺杆菌”那些事儿
经HAART治疗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初步探析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中医体质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