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变迁的产物:东北近代公园演化进程与机制解析

2021-07-02余洋张琦瑀

风景园林 2021年6期
关键词:园林建筑东北时期

余洋 张琦瑀

中国近代公园最初出现在外国在华租界地内,此后由中国政府[1]及民族资本家[2]在各地相继出资建成。从城市功能角度看,近代公园主要作为美化环境的休闲绿地,后来不断引入公共健康、体育、儿童活动等功能[3];从政治文化角度看,近代公园的营建与更新或在推动城市变革[4],或在引导民众树立价值观[5]。不同于东南沿海及内陆城市,东北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周边国家(主要为俄、日)的影响,在近代相继出现一批富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园。这些公园不仅体现出当时城市规划的先进性,也是城市演进中重要的公共空间。

1 近代东北与城市发展历程

近代东北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由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组成。清朝前期大量土地未开发,中后期允许内陆城市人口向东北移民。1896年,俄国在东北获得中东铁路修筑权,开辟租界地性质的“铁路附属地”。此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俄国,将中东铁路以如今的长春市为分界点一分为二,南部支线及铁路沿线的土地被日方接管,称为“满铁附属地”。清王朝覆灭后,东北由民国政府管辖。此时,俄国国内矛盾重重,逐渐失去了对铁路附属地的控制权,奉系军阀在这一时期收复了部分中东铁路权益。“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撤出东北。此后历经内战,1949年东北迎来了崭新的时代。

近代东北城市发展主要受4个方面的影响:1)清王朝发布鼓励东北移民政策,以往的军事据点增多、城池规模不断扩大;2)中东铁路的修建,日、俄通过经营铁路附属地扩展资本市场,鼓励日、俄人口到附属地参与贸易,日、俄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完善城市环境,为贸易往来创造条件[6-7];3)民国政府、奉系军阀发展民族工商业,倡导突出中式风格的城市建设,中西风格交融的建筑景观大量出现;4)日伪政府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日本为实现长久殖民的目的,以西方城市为蓝本进行东北城市建设,城市景观多为亚欧风格叠加。

公园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的建设情况间接反映了城市规划的水平,最早是为解决城市污染问题、满足人群社交等功能诞生的[5]。东北城市规划较早、进程较快,出现了长春、哈尔滨、沈阳等中心城市,相继产生一系列代表近代城市规划特色的城市公园,它们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至今仍然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

表1 东北近代公园的历史营建Tab. 1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arks in northeast China

2 东北近代公园历史变迁模式及典型案例

公园的历史变迁主要通过公园风格和园林建筑体现[8]。东北近代公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建设,受中、日、俄3种政权和文化的影响,1949年后由人民政府进行统一规划。虽然公园建设在不断演进,但是有些公园和始建时相比建设风格发生颠覆性变化,有些则仍然遵循始建时的风格;有些公园和始建时相比园林建筑大部分被保留,有些则消失殆尽(表2)。东北近代公园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些城市的公园发展历程具有相似性,形成一定的“标准样式”,即公园的变迁模式。从公园风格和园林建筑的角度,可以将东北近代公园历史变迁提炼为传承式、覆写式和叠加式3种模式(表3,图1)。传承式公园虽经历若干历史时期,公园要素有所变化,但是始建时的园林建筑大量保存至今且维持历史原貌,公园风格未发生颠覆性变化。覆写式公园在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后,园林建筑或被拆毁或重建,公园风格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公园整体“颠覆重写”。叠加式公园历经不同历史时期后,始建时的园林建筑仍然大量保留,且又增加了新的园林建筑,公园风格与始建时相比有十分明显的变化。从宏观层面上看,公园总体发展基本上以一种变迁模式为主,但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或公园的局部会有其他变迁模式存在,因此3种变迁模式并非绝对排斥而是互有交叠。

表2 东北近代公园历史变迁的3种模式Tab. 2 Three models of historical changes in modern parks in northeast China

表3 东北主要城市的典型公园Tab. 3 Typical parks in major northeastern cities

图1 3种历史变迁模式图Three patterns of historical changes

本研究选取齐齐哈尔龙沙公园、长春胜利公园和哈尔滨兆麟公园作为研究对象,3个公园在各自城市当中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历史上均为所在城市的“第一公园”,在政权交替中作为改建和更新的首选,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远高于所在城市其他公园,因此3个公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2.1“传承式”的齐齐哈尔龙沙公园

龙沙公园始建于1907年。1900年俄国大举入侵中国东北,程德全将军临危受命与俄国斡旋并稳住了东北局势。程将军深知边疆城市的重要性,着力发展黑龙江重镇齐齐哈尔,此后以“边塞无佳境”为由提议修建城市公园[9](表4)。公园最初命名为“仓西公园”,1916年扩建时取李白“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诗句命名为龙沙公园并延续至今[10]。

表4 龙沙公园各时期发展历程Tab. 4 The development of Longsha Park in various periods

公园在建园之初确定为中式风格,清末至民国时期,相继修建象亭(图2-1)、未雨 亭(后 改 名 望 江 楼,图2-2)、遗 爱 亭(图2-3)、澄江阁(图2-4)、寿公祠、万卷阁(图2-5),为纪念抗击沙俄的寿山将军、程将军竖立眉峰殉难碑、清云阳程公以身御难碑。公园最初虽然只有2 hm2,但是亭台楼榭一一具备,建筑小品名称十分考究,对鸥舫、爱吾庐、偃武榭、筹边楼,或者撷取历史典故,或者提炼古典诗词。其中“未雨亭”的含义为“未雨绸缪”,影射了清政府低估俄国的野心以及对外来侵略的应对不力。民国时期,时任黑龙江政要高鳣祥主持龙沙公园的扩修工作,在完成扩建任务后写下《龙沙公园记》[11]:“黑水之阳,脑温之湄,有布枯城焉。程将军雪楼督江时,以边塞无佳境,乃城西仓基辟为公园,薙阜为台,凿池其下,横卧长桥,回栏九曲,适于垂钓……”

图2 龙沙公园主要园林建筑Main architecture in Longsha Park2-1 公园标志性建筑 象亭The landmark of the park Elephant Pavilion2-2 伪满洲国时期望江楼[9]River Watching Tower in the period of Manchukuo[9]2-3 记载抗俄事迹的遗爱亭(左)、西式凉亭 格言亭(右)The Legacy Pavilion (left) and the western-style Motto Pavilion (right) recording the anti Russian invasion deeds2-4 中式园林建筑 澄江阁Chinese style garden architecture Chengjiang Pavilion2-5 始建于民国时期的万卷阁Wanjuan Pavilion buil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伪满洲国时期,日伪政府没有对已建成公园风格进行大幅度调整,而是将公园作为政治集会活动或纪念活动的场所,宣扬军国主义、美化殖民战争。公园模仿欧式古典园林将花坛设计成几何形状,整体规划出清晰的路网、轴线、节点[9](图3)。与此同时,加入日本本土公园提倡的体育、儿童娱乐功能,修建各类球场,安装蹦蹦马、蹦蹦骆驼等设施。

图3 1939年龙沙公园平面图[9]The master plan of Longsha Park in 1939[9]

1945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规模扩建龙沙公园,较之最初的2 hm2扩展到今日的64 hm2。公园新建天远阁、碧云阁等中式古典园林建筑,再次强化了公园的传统园林风格。市场经济时期,龙沙公园管理者没有引入大量游乐设施,而是通过与政府协商等方式解决公园维护资金问题,因此公园始终保持中式古典园林特色。

龙沙公园最初建设的澄江阁、寿公祠、象亭等园林建筑经历不同历史时期仍然留存,通过修葺仍旧发挥最初的使用功能,是东北近代公园“传承式”的代表案例。“传承式”公园最显著的特征即始建时的园林建筑大量保留、公园整体风格未发生重大改变。这类公园主要由晚清政府主导营建,始终延续中式古典园林风格,具有较强的本土性和地域性,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2.2“覆写式”的长春胜利公园

胜利公园始建于1915年。长春最初只是边疆集镇,日本获得满铁附属地建设权后在长春旧城北侧划定区域进行城市规划,胜利公园所在地地势低洼、植被丰富且能够涵养水源,因此被规划为城市公园。历史上,公园先后被称为“西公园”“儿玉公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命名为“胜利公园”(表5)。

表5 胜利公园各时期发展历程Tab. 5 The development of Victory Park in various periods

胜利公园深受日比谷公园影响(图4、5)。日比谷公园诞生于明治维新时期,日方高层希望公园建设能兼顾西方公园风格和日式传统园林风格[14],最终确定设计师本多静六的方案。公园先行划分出运动区、游乐区、广场等分区,用一条宽阔的马车道串联起来,公园可以承载多种使用功能[12];景观植物修剪整齐,注重围合感,具有浓郁的日式传统园林风格。

图4 日本日比谷公园[12]Hibiku Park, Japan[12]

图5 满铁附属地时期胜利公园平面图[13]Victory Park during the Manchurian Railway dependent territory period[13]

胜利公园始建于满铁附属地时期,设计师为白泽保美。一方面,公园模仿日比谷公园,修建宽阔的马车道、体育场地、儿童活动场地等,建造棒球场、音乐亭、观鱼池等,应用植物景观营造出日式园林风格。据东北近代史学家于祺元回忆:“当年,这里的景观格局,没有丁点儿中国味,我每次进入这里的感觉,都和在日本进入东京的浅草公园和上野公园的感觉毫无二致。”[15]

另一方面,日本借公园宣扬其殖民“战绩”,日俄战争中的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提出:为炫耀日本军国主义声威,应把表彰忠烈的碑苑与修建园林相结合[16]。由此,公园相继建成“诚忠”碑、“表忠”塔[17]。

伪满洲国时期,长春被确定为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国都”,为实现长久殖民,日本出台了《“新京”“国都”建设计划》[6],明确强调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胜利公园新建植物温室、儿童游乐场以及一座举办重大体育赛事的运动场,后期为强化殖民统治竖立日本军官雕像。公园的现代风格得到进一步强化,但仍以近代日式本土公园风格为主。

1945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拆除日本军官雕像,在原址上竖立毛主席雕像,竖立起方华烈士纪念碑,拆除“诚忠”碑(图6)、“表忠”塔,改建原有历史建筑为历史展览馆。计划经济时期响应“大地园林化”政策,胜利公园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植物景观的重建改变了原有的日式景观格局,时至今日公园已看不到任何日式风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公园的体育场仍旧承担体育功能。市场经济时期,市内修建了综合性体育场馆,公园体育场被废除并改为城市住宅用地,与此同时,公园原棒球场被拆除,在原场地上增加了大量游乐设施,公园在历次改建中可利用面积不断缩减。

图6 胜利公园主要园林建筑Main architecture in Victory Park6-1 毛主席雕像Statue of Chairman Mao6-2 方华烈士纪念碑[17]The monument to martyr Fang Hua[17]6-3 游园的日本人[17]Japanese tourists[17]6-4 伪满洲国时期“诚忠”碑[17]The stele of “Chengzhong” in the period of puppet Manchukuo[17]6-5 伪满洲国时期公园正门[17]The main entrance of the park in the period of Manchukuo[17]

胜利公园原有的纪念碑、植物温室、综合体育场、棒球场被全部拆除。时至今日主要游客多为附近居民,呈现出典型的社区公园特征,是“覆写式”的代表性案例。“覆写式”公园最显著的特征是公园风格和空间氛围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这类公园曾由日伪政府新建或改建,具有殖民色彩,而后人民政府在去除殖民烙印的同时积极迎合市民诉求进行公园建设,形成新时期的特色。

2.3“叠加式”的哈尔滨兆麟公园

兆麟公园始建于20世纪初期,最初是俄国中东铁路负责人之一希尔科夫的私人府邸花园。希尔科夫改任后,俄国移民获得哈尔滨城市自治权,该地块由于植被丰富,被规划为城市公园,始建为俄式风格,此后又经历奉系军阀、日伪政府的改造。历史上公园被命名为“董事会公园”“道里公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李兆麟将军(图7-1)而被命名为“兆麟公园”(表6)。

表6 兆麟公园各时期发展历程Tab. 6 The development of Zhaolin Park in various periods

图7 兆麟公园主要园林建筑Main architecture in Zhaolin Park7-1 李兆麟将军纪念碑The monument to General Li Zhaolin7-2 俄式木屋Russian style wooden house7-3 20世纪30年代公园夜景设施[20]Lighting facilities of the park in 1930s[20]7-4 云舟桥[20]Yunzhou Bridge[20]7-5 中式园林建筑 将军亭(左)、朝阳亭(右)Chinese style garden architecture General Pavilion(left) and Chaoyang Pavilion (right)

公园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园林建筑是先于公园开放、1903年修建的希尔科夫戏厅[18],由于历史原因戏厅已不复存在,从其命名可以推断曾是小型剧场的演出地。这座戏厅在历史文献上多次出现并被改造,承载着重要的游憩与社交功能。1908年,俄国移民对公园进行了重新修葺,新建俄式木屋(图7-2)、船式茶亭,重新设计公园入口、大门及公园栏杆[19],奠定了公园的俄式风格。

东省特别区时期,公园由奉系军阀管辖,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有识之士纷纷倡议恢复中华文化,民族主义的城市建设登上历史舞台。兆麟公园在改建过程中,没有破坏原有的俄式风格,返聘俄籍建筑师拉苏申设计带有俄式风格的小桥(图7-3、7-4)[20],同时,仿照“一池三山”修整公园水系,堆叠假山,增建中式古典园林建筑朝阳亭、将军亭(图7-5),建造“卧狮方醒”图案花坛,为市民建设公园阅报社。

伪满洲国时期,日伪政府同样没有对公园的整体风貌进行大幅度调整(图8),和其他伪满洲国时期接手的公园一样增加儿童活动设施、网球场、科教场所,新建儿童运动场、植物温室,公园设计上依旧模仿欧式古典园林风格。伪满洲国时期兆麟公园定期整修,据日伪机关报《大同报》记载:“哈尔滨唯一之国际大都市之中,每届夏季天气炎热之时,一般市民,多往道里公园(兆麟公园)游行……近闻市公署拟拨款五千元,在园内设置庭球场(网球场)及各种游艺场,各种改造工事不日即可着手兴工。”[22]

图8 1934年兆麟公园平面图[21]The plan of Zhaolin Park in 1934[21]

1945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保持公园原有风貌(图9),俄式、中式风格的园林建筑全部保留。公园模仿苏联城市公园强调纪念性,新时期在公园建立抗日爱国将领李兆麟将军纪念碑。计划经济时期,公园绿化面积增加,20世纪60年代,政府为满足市民冬日游园需要,全国首创“冰灯游园会”,“冰雪”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市场经济时期,公园复建了零散的游乐场地,丰富了游憩活动。

图9 2019年兆麟公园平面图The plan of Zhaolin Park in 2019

兆麟公园的俄式木屋、大门及围墙、将军亭、渡涧桥等保留至今,公园风格由最初的俄式风格演变为时至今日的俄式、中式、现代3种风格杂糅,是“叠加式”的代表性案例。“叠加式”公园最显著的特征是各时期的园林建筑以完整保留或原貌复建的形式留存下来,最终形成多种风格杂糅。这类公园始建时各功能已趋完善,因此新政权接管后没有做大幅度调整。各时期留下的文化符号争议性较小,异域风格增添了公园的趣味性,因此大部分被保留。

3 意识形态与公园变迁

东北近代公园的3种历史变迁模式,本质上是中、日、俄三国政府意识形态在城市规划上物化的表现,既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也借助公园传递价值观。不同时期、不同政府对公园建造采用的方式截然不同(表7)。与此同时,公园发展的背后是政治和权力的角逐,公园营建暗含了所属势力的划分,公园成为界定“异域”或“本土”的符号,同时也是“异域”和“本土”竞争的场域,依据意识形态可分为以清政府、民国政府、人民政府为代表的“本土”意识形态,和以日、俄为代表的“异域”意识形态。

表7 不同政府对近代公园的更新方式Tab. 7 The renewal ways of modern parks by different governments

在以“本土”为代表的意识形态中,公园营建上主要遵循2种方式:1)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蓝本,强调意境和虚实对比,对景点命名十分考究;2)对于已建成的公园,将上一历史时期的景观予以保留,通过新建园林小品引入中式园林风格。朱钧珍先生认为这些近代公园是国人探索共和道路的过程[4]。人民政府在包括公园在内的城市规划上仿照苏联模式,计划经济时期公园加大植被覆盖率,市场经济时期引入游乐设施,对东北公园的改造包括新建、改建、剥离、拆除4种方式:新建是根据使用需求建造新的设施;改建是对原有景观设施进行调整;剥离是将公园原有功能消解;拆除是将公园当中存在历史争议的景观建筑拆除。

在以“异域”为代表的意识形态中,日本在殖民地进行的城市规划体现了文化上的殖民,在东北建设的公园同样采用2种方式:1)以本土公园为蓝本,修建宽阔的环形车道、建设运动场承办各项体育赛事、修建纪念性建筑;2)对已建成的公园,日方同样保留上一历史时期的景观,在此基础上增补功能分区,模仿欧式园林强调几何构图。俄国政府对近代东北的政策,由最初掠夺土地到后期开展贸易活动。俄国移民获得城市自治权后组建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注重实用性。俄国在东北建设的公园实际是对俄式古典公园的复制,其特点是在场地内建设表演戏剧的舞台,满足俄国移民的娱乐、社交需求,公园设计上沿袭欧式园林风格,平面上强调轴线、节点。

“本土”意识形态下的东北近代公园以“传承式”为主,形式上始终贯穿中式园林风格,突出民族特色;“异域”意识形态下的东北近代公园包括“覆写式”和“叠加式”2种,“覆写式”公园由于缺乏文化认同,在发展过程中构园要素不断消解,“叠加式”公园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俄存在友好期,同时能丰富异域体验而被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近代公园强调纪念性与公众参与性,公园建设积极迎合世俗生活。

4 结语

东北近代公园变迁体现了城市近代化的过程。然而随着城市发展,这些公园特色和影响力逐渐降低,尚未被作为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进行充分保护,在历史遗产紫线范围划定、单体园林建筑评估、遗产保护条例等方面进展缓慢,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近代公园的历史要素应进行识别和保护,因循遗产保护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东北近代公园需要细分为近代历史公园和城市综合公园2类,形成不同的建设发展体系。公园原有的体育和文化功能应适当恢复,适度保留公园的异域体验,满足城市品质提升和历史文化延续的双重需求。对东北近代公园历史变迁的探讨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其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的价值,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图1、9由作者绘制;图2、6、7引自相关参考文献及作者拍摄;图3引自参考文献[9];图4引自参考文献[12];图5引自参考文献[13];图8引自参考文献[21]。表1~7由作者依据相关参考文献整理。

猜你喜欢

园林建筑东北时期
浅谈江南新中式园林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法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大东北的春节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