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境来沪人员集中隔离观察点人群管理

2021-07-01沈小夏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观察点驻点医疗队

沈小夏

(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院办,上海 200040)

为进一步做好防境外疫情输入工作,2020年3月26日18时起,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对入境来沪人员一律实施为期14天的隔离健康观察措施[1]。7月和9月,又发布了对上海市入境人员实施有条件的“7天集中+7天居家”隔离措施和对目的地为苏浙皖的入境人员实施“3+11”隔离转运措施。集中隔离观察点是及早发现疫情风险,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严防疫情输入和传播的重要载体,社区基层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2]。通过对入境来沪人员的人群特征分析和集中隔离观察点的管理模式总结,有利于提升本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疫情防控体系建设。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20年3月26日18时—2020年9月30日24时,上海某区集中隔离观察点收住的入境来沪人员。

1.2 研究方法采取普查的方式,调查基础数据通过Epidata3.1和Excel 2007建库清库,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对象的人员类别、时间分布、国籍、来源国(地区)、年龄、性别、归转和房间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入境来沪人员基本情况2020年3月26日18时—2020年9月30日24时,该集中隔离观察点实际使用房间数为449间,共累计收住入境来沪人员4 846人。

2.2 人员类别与时间分布按人员类别划分,持外国护照(B4)的入境来沪人员有422人,占比为8.71%,其中,4月收住人数最低,6月起逐月递增。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B1)的入境来沪人员有225人,占比为4.64%,7月收住人数最多。持台湾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B2)的入境来沪人员有508人,占比为10.48%,5月收住人数最多。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PRC)3 691人,占比76.17%,7月收住人数最多。该隔离点日均收住人数为25.64人。月收住总人数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7月、9月和8月,占比分别为20.29%、17.96%和17.87%(表1)。

表1 集中隔离观察点收住入境来沪人员类别及时间分布情况

2.3 国籍与来源国(地区)分布422名持外国护照(B4)的入境来沪人员来自五大洲41个国家,按国籍划分,顺位前三位的分别是日本、美国和法国,占比分别为16.58%、14.45%和7.81%。按五大洲划分,顺位前三位的分别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占比分别为38.86%、28.91%和24.40%(表2)。4 846名入境来沪人员来自五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按来源国(地区)划分,顺位前五位的分别是美国、英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日本,占比分别为20.78%、15.16%、11.16%、7.94%和7.65%。按五大洲划分,顺位前三位的分别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占比分别为36.62%、28.91%和26.12%(表3)。

表2 集中隔离观察点持外国护照的入境来沪人员国籍分布情况

表3 集中隔离观察点入境来沪人员来源国(地区)分布情况

2.4 年龄与性别结构分布按年龄结构划分,21~30岁的入境来沪人员占比最高,为40.26%,其次是31~40岁的入境来沪人员,占比为16.88%。81~90岁、0~10岁、71~80岁的入境来沪人员占比最低,分别为0.25%、1.16%和2.60%。在4 846名入境来沪人员中,最年长者为86岁,最年幼者为2月龄。按性别结构划分,男女比例为1.07∶1(表4)。

表4 集中隔离观察点收住入境来沪人员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2.5 转归与房间使用情况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动态调整隔离观察政策,4 846名入境来沪人员平均入住集中隔离观察点天数为13.55天。其中,4 619名被解除14天集中隔离,88名被转至密接隔离点,74名实施有条件的“7天集中+7天居家”隔离,2名罹患疾病转院治疗,3名确诊转运至定点医院,另有60名因外交及人性化管理措施实行居家隔离。4 846名入境来沪人员的留沪率为45.15%,其中96.02%居住在本区。2 658名国内离沪者主要目的地是江苏、浙江、北京、广东和山东。按房间使用情况划分,涉及16个楼层449间房间,使用频率最高的达到17次,使用频率最低的为4次。

3 讨论与建议

3.1 综合研判人群特征通过对某区集中隔离观察点入境来沪人群特征分析,笔者发现4 846名入境来沪人员以中国港澳台同胞为主,外籍人士占比低。入境来沪人员年龄集中在11~60岁,男女比例为1.07∶1。来源国(地区)顺位前三的是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正常解除隔离的入境来沪人员占比为98.12%,平均收住天数为13.55天,留沪率为45.15%。上海是我国年入境人数最多的口岸城市,各区县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均设置集中隔离观察点,加强入境来沪人员的防控管理。除个别确诊病例、密接、罹患疾病转院或转居家者,绝大多数入境来沪人员会在集中隔离观察点完成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一般集中隔离观察点规模在100~200个房间,只需在一定时段内收住/解除入境来沪人员。而较大型的集中隔离观察点规模在400个房间以上,每日均会收住/解除一定数量的入境来沪人员。集中隔离观察点除提供基本生活服务以外,还开展医学观察、核酸检测、心理疏导、日常消杀、人文关怀等服务。

3.2 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入境来沪集中隔离观察点落实属地化管理原则,区政府负责协调集中隔离观察点相关工作和事务,建立跨部门联动协同机制。各街镇政府协助区政府做好跨部门组织、协调工作。区卫健委抽调辖区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驻点,包括隔离观察对象的接收、可疑病例的转运、核酸检测的采样等。区疾控中心主要是收集、汇总、分析和上报医学观察有关信息,指导医务人员以及所有在场工作人员做好疾病防控、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公安部门负责在集中隔离观察点配备足够警力,维护集中隔离观察点的安全和稳定。集中隔离观察点(宾馆)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负责安排隔离观察对象入住,提供生活必需品,送餐,对垃圾等废弃物清理等。此外,集中隔离观察点还建立每日例会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与各部门及时协调处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定期接受市、区两级的隔离点疫情防控飞行检查,确保闭环管控不留白。

3.3 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入境来沪集中隔离观察点的驻点医疗队实行固定周期的24小时驻守轮换制。驻点医疗队主要是由领队、医疗组、信息组、物资组、接待组、消毒组等组成,按其规模大小配置足够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3]。以本文驻点医疗队为例,驻点医疗队是由两组各9名医务人员实行五天24小时轮值休的工作制度,为确保一线医务人员持续健康地投入疫情防控,驻点医疗队每6个月轮换,医务人员每3个月轮换。驻点医疗队全程参与入境来沪人员从机场转运至集中隔离观察点到最终解除隔离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入境来沪人员外出就医和密接人员的闭环转运过程。外出就医是通过主动健康筛查,经驻点医生判断后由领队启动定点医院转运流程。密接转运是通过区疾控中心的排查名单,经驻点医生与领队确认后启动转运流程,转运至指定密接隔离点。整个转运过程,需配合做好大厅清场、伴随消毒、路线引导、救护车转运、健康档案归档等工作。此外,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消杀公司负责每天全面消毒、缓冲区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医废与生活垃圾收集与消毒等。据粗略估算,剔除购买服务类支出和调拨、捐赠物资支出,集中隔离观察点每日防疫物资支出约为0.8万元,包括基本医疗设备、防护物资、消毒物资等。

3.4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入境来沪人员在集中隔离观察点产生的隔离费用由被征用宾馆收取相应标准费用。为确保集中隔离观察点正常有序运行,政府投入抗疫特别是国债资金积极应对,部分安置密接的集中隔离观察点需财政托底保障,基层医疗单位为此投入的公共卫生疫情防控支出相对较大,而相对应的补偿机制相对滞后而且往往补偿不足,且在人员支出上更是难以给予全额补助,应考虑对承担医疗保障工作的基层医疗单位给予政策倾斜并适当增加人员绩效额度。同时,由于不同基层医疗单位的性质不同,在全面复工复产的情况下,差额拨款单位与全额拨款单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疫情稳定后优先撤换以差额拨款单位为主体单位的集中隔离观察点。

3.5 消除公众心理障碍突发重大疫情会给较大范围的人群造成相当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因此,针对入境来沪人员心理焦虑的情况[4],应积极主动提供心理援助的服务渠道,也可考虑联合心理干预专家通过微信群宣传的方式,消除公众心理障碍,这对稳定社会情绪、化解舆论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一些特殊人群要及时疏导焦虑,积极预防、缓解和尽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会影响,引导其开展自我解压从而增加依从性。此外,针对驻点医疗队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也会定期组织现场讲座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活动,普及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及应对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降低与疫情相关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身心全面健康[5]。

猜你喜欢

观察点驻点医疗队
我省4家农民合作社被列为部级观察点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基于游人游赏行为的留园驻点分布规律研究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清明节期间全国祭扫民众达1338.7万人次
利用远教站点,落实驻点干部带学
利用远教站点,落实驻点干部带学
2300名干部进村“串户”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