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现代书院制建设研究

2021-06-29宋宝萍王瑞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书院制育人模式立德树人

宋宝萍 王瑞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突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高校现代书院制改革宗旨不谋而合。现代书院制旨在创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育人模式的突破性创新。推进高校现代书院制改革,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现代书院发展时间较短,仍存在些许不足,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研究,找寻合适路径,以求发挥书院和学院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

关键词:立德树人;书院制;育人模式;双院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5-0033-03

截至目前,国内几十所高校都建立起本科生书院制,这种新型学生教育模式是在借鉴中国传统书院和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学生宿舍为单元的学习和生活社区。现代书院制改革的依据是弥补传统高校强调专业性教育的育人模式所带来的不足,在传统学院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使书院与学院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顺应了我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符合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书院制模式对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多次提到立德树人,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现代书院制改革是弥补现代高校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行措施,是促使我国高校回归大学的初心、育人之根本,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双院联动:实现“智育+德育”教育并举

高校现代书院制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导、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学院、书院协同管理模式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提供了有效途径。现代书院制改革所强调的通识教育要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融会贯通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德育。而以学科特征划分的专业学院,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学生提高智力水平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专业指导。

双院制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书院和学院通力合作、协同管理的制度优势。专业学院以专业教育为宗旨负责第一课堂教学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形成以“智育”为主,重视“德育”的教育氛围。书院则以通识教育为宗旨负责第二课堂教学,开设特色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跨界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学院和书院双院联动,协同引导,为实现对学生的“通识+专才”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德育、智育同步发展。

(二)跨院交流:促使学生在社会关系中实现全面发展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传统的专业学院制教学单方面强调个体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现代书院制突破了传统专业学院制同专业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限制,实现不同国家、不同专业学生“混住、混学”,组织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特色活动,在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不同专业学生沟通、学习、合作的有效桥梁,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在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流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火花,培养创新思维及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与人交往的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实现其自我的全面发展。

(三)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现代大学教育的缺陷之一在于,“学校—学院”制下的高校教学岗负责日常教学事务,行政岗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只能被动服从学院管理,加上“学分、成绩”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出现了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在管理上缺乏主动性的弊端,学生的管理意识与参与意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导致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弱化。

书院制则弥补了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学生社区为中心,转变以往被动接受管理的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学习,在专业课堂学习之外,让学生管理自己的生活,设计、组织自己的活动,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在学生参与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增强对书院、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活动丰富: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书院制自建立并成功实施以来,就一直以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为原则,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书院内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例如,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开设特色课程,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在学生住宿区设立多功能活动区,如图书阅览室、综合活动室等;鼓励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提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培養、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实践劳动能力的增强,创造了优质文化氛围和教育平台,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当前我国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困境

书院制改革在我国已经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书院数量的不断增加,书院发展模式日益多元,也相应地带来了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不可否认,部分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步,但学院制改革整体上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挑战依然严峻。只有突破书院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书院制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书院模式不健全,精神内核空洞化

书院制兴起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住宿书院,在香港中文大学效仿改革并大获成功后被引入内地,并逐渐发展起来。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书院制只是照搬西方的书院制模式,忽视西方高校“先有书院,再建大学”的建校传统和我国自上而下的大学管理模式的现实基础,认为其不过是“理想的美好与形式的拼凑”。取名“书院”体现的是对传承我国古代传统的书院精神实质的美好愿景,然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都只是在形式上模仿西方书院制管理模式,大多数高校所建立的书院缺乏自己的特色,书院仅仅变成了学校管理学生的新型工具。

与西方书院制不同,我国古代书院植根于华夏文明土壤,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书院文化。书院制改革必须要继承我国古代传统书院制的精神内核,以建设具有各高校特征的书院为目标,开设校本课程,建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的现代化书院。

(二)双院协同难度大,功能定位不清晰

我国高校在书院制模式下实行“双院制”管理,属于外生性管理机构,打破了高校原有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问题上,学院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活动的安排及管理,书院则主要负责学生在课余时间的生活和学习;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学院主要承担着专业教育、技能训练和学术创新等任务,而书院则负责通识教育、学生生活、综合能力提升等任务,这些任务貌似清晰,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却具有很强的聯系性和协同性,很难将其进行明确的划分,因此存在着管理职责划分冲突和分工不明的问题,造成学院、书院相互扯皮、推诿的状况。

书院和学院的两套管理系统无疑增加了书院和学院之间沟通协调的难度,导致书院和学院在时间安排、人员设置、资源分配等问题上出现冲突。就目前来看,书院制实施后,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对学院过度依赖,自己的运作系统、功能和定位还存在很大问题。

(三)导师导学形式化,育人效果不显著

书院制主张实行导师制,即每个书院配备专门负责导学的专职教师,配备辅导员负责书院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同吃同住。然而,在运行过程中导师制的实际推行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书院,只有辅导员是专职人员,书院导师通常由学院导师兼职。学院导师有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加上书院学生的日常指导相对于专业教学而言更为琐碎复杂,且需要长期持续的辅导,导师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牺牲,因此导师往往难以将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书院教育上。这就导致了导师导学流于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导师职责发挥有限,导师导学这一中心环节没有落实,必然会导致书院的育人效果不佳。

(四)时间统筹不到位,自主管理实效差

书院制所开展的通识教育是在学院开设的专业教育课堂之外,根据学生的空闲时间来组织开设的,但由于学生分属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如何有效管理学生的空闲时间,真正做到跨专业实行通识教育,便成了书院面临的重要问题。纵观各高校书院的发展,由于学生时间的分散,在时间统筹的问题上仍存在较大的问题,不少书院的通识教育流于形式,第二课堂的实效性不强,甚至部分书院的第二课堂演变为强制性参加,学生参加书院活动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书院活动与第二课堂所要达到的通识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学生参与度低会导致对书院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不强,书院的存在变成了一种负担,书院制应有的优势并没能展现出来。

三、书院制育人模式的优化路径

现代书院制是在特定高等教育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的,是对传统专业学院制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种积极回应。 它不仅是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更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有益探索,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但由于其发展时间尚短,还面临着一些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我们必须吸取前人建设书院的经验与教训,坚持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本,不断创新发展,完善我国现代书院制,切实提升其育人效果。

(一)立足古代书院精神,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古代书院长达千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宝贵的精神传统,胡适先生指出,书院精神大致有三:时代精神、讲学与议政、自修与研究,即要求书院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与时代发展同步,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书院制改革,必须要承袭传统书院精神,构建属于自己书院的独特文化,以文化人,充分发掘书院的隐性育人价值。“书院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应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认真思考、总结具有积极意义的书院院训、院风及人才培养理念。”[4]以学生为本,增强书院的人文关怀,教研结合,开设特色课程,组织特色活动,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元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优化书院管理模式,明晰书院责任定位

现代书院制改革背景下,高校管理应该是“双院制”协同管理模式,书院和学院应该树立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将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划分书院和学院的角色和责任,加强学院和书院的沟通,真正做到协同管理,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学院以学术与专业发展为导向,负责学生的专业教育,侧重建立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等。书院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以导师导学为核心,鼓励学生参与学院日常事务管理,开展课堂以外的学习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继续加强学生智力培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完善制度设施保障,增强书院育人效果

目前,大部分实施书院制的高校都为书院配备了相应的讨论室、阅览室、社团活动室、党建工作室等公共空间,但这些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还不高,实际利用效果不佳。书院制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讲座、茶话会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提供硬件设施保障。

此外,还要完善制度建设。首先,要从制度上保障书院制的正常运行,确立通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具体实施路径,明晰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从制度上保障书院人才队伍的完备,确保书院配备专职导师负责导学,明晰书院导师的职责,保障导师利益,还要从制度上保障学生参与书院管理的权利,制订切实维护学生参与书院管理的制度和规则。最后,要从制度上保障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改变单一“成绩—学分”制评价标准,综合考量学生素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书院在高校中的地位。

(四)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要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书院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通识教育目标、开设第二课堂教学、开展特色活动,在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世界、融会贯通的能力,弥补专业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的不足。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书院才有存在的现实价值。

现代书院制改革是现代高校育人管理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对于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均衡全面发展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何更好地协调书院和学院的关系,使两者通力合作、协同發展,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成为我们在书院制改革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现代书院制改革在中国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优势我们有目共睹,只要加强引导,不断创新,书院制一定会在高校改革历史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

[4]江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书院制教育管理工作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8).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书院制育人模式立德树人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