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记忆构建视域下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研究

2021-06-29刘凌慧子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藏文业界资源整合

华 林,陈 燕,刘凌慧子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云南昆明650091)

2016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要求,打破信息壁垒和孤岛,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1]2019年12月,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提出,大力开展跨部门跨地区合作,推动地域性乃至全国性档案资源共建共享。[2]国际上,2005年欧盟在《加强欧洲档案合作行动计划》中就提出,档案资源服务需要跨业界、跨领域合作来创新思路和阔新局面。[3]2017年、2018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年会以“大数据、文献遗产、记忆、跨文化合作”为主题,提出并强调了档案的跨业界整合思路。[4]在国内,学术界也对档案资源整合问题进行过研究,如戴志强对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含义及其运作机制进行探讨。胡小琳、薛匡勇等在借鉴国外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档案资源与档案资源共享的内涵与实现途径。[5][6]由此可见,数字化时代档案资源的跨业界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再从藏族档案看,学术界已经关注到藏族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问题,如周卫红以美国藏传佛教资源中心数字图书馆为例,提出构建藏文文献数字图书馆的建议。[7]华青措对藏族传统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藏族档案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8]华林基于数字档案馆建设理念,提出和图书馆、博物馆和社科院等单位开展资源共建的思路与对策。[9]综上,目前学术界已对藏族档案数字化建设开展研究,但在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方面尚未深入。从藏族记忆构建视域,对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开展资源体系化建设,完整构建藏族记忆;同时,还有利于创新民族档案资源整合理论与方法,为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整合共建提供借鉴参考。

一、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问题提出

藏族档案是藏族先民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反映藏族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天文、历法、医药、教育、文艺、哲学、伦理、宗教和民俗等方面情况,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画、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现存藏族档案卷帙浩繁,种类繁多,主要类型有:一是历史档案,如西藏自治区各级档案馆保存有400多万卷藏族历史档案,其中,90%以上是藏文档案。二是现行档案,这是指1959年以后,中央和各级地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等形成的涉及藏族问题的档案。三是声像档案,即以声音、图像或声像记录藏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而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唱片、照片、录音、录像、影片等类型。迄今,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已经征集到12024张历史照片。四是实物档案,如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珍藏有丰富的藏族实物档案,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质地的印信,如明代“司徒之印”“也失藏卜印”,以及清代“五世达赖喇嘛之印”“七世达赖喇嘛之印”等。五是古籍档案,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编译局收藏有藏文古籍3000余卷。六是非遗档案。主要有以藏族非遗传承人或保护项目的形式,申报国家各级非遗保护名录而形成的非遗档案;以及在藏族非遗调查活动中建档形成的档案等。此外,还有著名人物档案、口述档案,以及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档案等。[10]在保存机构上,藏族档案由于具有文化遗产、古籍、文物、史料等多元属性,多为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民族研究所、寺院、文化馆或非遗保护中心,以及史志办、出版社等机构保管。在分布区域上,除西藏自治区外,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北京等地的文化机构都有收藏(参见表1)。

由表1可知,藏族档案跨区域、跨部门、多机构保存问题普遍存在,对资源建设所造成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馆藏资源结构不全问题。以藏族非遗档案为例,2006年西藏非遗普查工作启动以来,自治区文化厅、图书馆和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积极开展藏族非遗建档保护工作,通过走访、考察、搜集,建档形成照片4.5万余张,录音带、录像带近2000盒,涵盖传统音乐、手工艺、民俗等十大类别。[13]迄今,这些非遗档案尚未接收到档案馆保存,对藏族资源体系化建设与发掘利用造成不利影响。二是藏族记忆完整构建问题。档案是一种文化载体,档案工作应充分利用档案的记忆属性,发挥档案的文化价值。[14]藏族档案是藏族记忆的重要承载媒介,档案类型的缺失破坏了藏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完整性,同时,也不利于藏族记忆的完整构建与传承。鉴于此,从藏族记忆完整构建视域,采用跨业界数字资源整合的方式,开展藏族档案资源体系化建设,也就成了藏族档案资源建设亟待解决的理论、技术与方法问题。

二、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思路论证

(一)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思路

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就是以相关综合档案馆为建设平台,以藏族记忆完整构建为理念,以藏族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以方针政策为引领,以数字标准为规范,以数字技术为支持,以数据库建设为依托,将文化、档案、民委等不同系统的不同机构,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民族研究所、寺院、文化馆或非遗保护中心、史志办和出版社等单位保存的藏族档案,通过档案资源数字化、数字资源整合、特色数据库构建和共享平台建设等方式,实现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与资源共享。

(二)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论证

1、方针政策依据。2016年4月,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档案信息整合共享程度明显提升”“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加快与信息社会融合”等发展目标。[15]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强调,我国应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与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16]2016年9月,第18届国际档案大会提出了“数字时代的档案文件管理”和“档案行业内外的合作”等档案工作主题。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会上做主旨报告,与各国参会代表分享了我国制定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实施“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开展共建共享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成效和经验。[17]上述方针涉及我国档案资源整合建设的策略、目标与实施,为推进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2、相关理论支撑。其一,档案记忆理论。1950年在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法国国家档案局局长夏尔·布莱邦首次提出,档案是一个国家的“记忆”。档案记忆理论的内涵是:档案是传承社会记忆的重要媒介,“档案资源是一种经过沉淀的最基本、最稳定、最深层的要素,它给关注者提供事实、关联、依据和理性,通过这种方式浸入每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当中”。[18]该理论对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整合的指导意义在于: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将散存在各个单位的藏族档案进行跨业界整合,以资源体系化建设解决藏族记忆碎片化问题,实现藏族记忆的完整构建与传承。其二,档案多元理论。2011年,美国档案学者Gilliland首次将档案多元化阐释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档案领域正在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多元化的渗透,并向多元学科领域扩展。[19]档案多元论的内容包括:一是档案属性多元论;二是档案价值多元论;三是档案功能多元论;四是档案管理模式多元论。该理论强调的诸多理念,如档案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各种文物、历史文字记录、古籍等历史材料都是档案;在档案管理领域,主张档案建构多层次化、档案管理模式和制度多元化等,[20]对揭示藏族档案散存状况,开展其数字资源整合提供了依据。其三,档案连续体理论。1996年,澳大利亚国家档案标准提出,从文件形成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文件连续体管理模式。[21]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档案学者Upward构建文件连续体管理模式,强调跨越文件保存机构间的部门合作。[22]2011年,Up⁃ward再次提出,运用新理念、方式和战略,重新建立档案社区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档案共享空间和在线文化。[23]该理论为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提供了实践支撑。

3、实践工作基础。其一,国外案例。如2007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立档案馆实施数字化战略,其目的是通过跨馆合作,协调和综合处理数字档案和档案材料的数字化。巴登-符腾堡州立档案馆与巴伐利亚州立档案馆合作完成数字档案的处理,并将档案的数字化纳入国家一级项目。[24]2015年,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发布数字连续性政策,推动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与非档案领域的利益相关方建立联盟,以实现信息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保证澳大利亚政府各部门及各机构内形成的信息能够持续性的被信任和使用。[25]此外,美国、荷兰、新西兰和克罗地亚等国家在档案数字资源整合方面都探索出成功模式,为我国档案资源整合提供了借鉴。其二,国内工作。我国台湾地区2002年提出“数位典藏科技计划”,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国史馆、文献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等9个机构对典藏档案及图书予以数字化并建立数位典藏,于2009年建成“档案资源整合查询平台”(ACROSS),为用户提供便捷查询。[26]西藏自治区各级档案馆立足馆藏档案,建立了多个专题数据库、珍品档案数据库。如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定日宗桑珠拉康寺彩绘图、会供仪仗彩绘长卷画,以及拉萨市档案馆“红色历史记忆”特色档案等。[27]2016年8月,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正式上线运营全球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云藏”,录入藏文典藏文献8800多部,具备双语搜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存储查询功能,将建成全球最大的“藏文电子图书馆”。[28]2018年7月,西藏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在拉萨启动,该项目以多字体藏文文字识别系统,以及藏文文献版面分析、数字化无损采集装置系统、协同创新平台等技术,推动藏族档案数字化资源整合工程的实施。[29]国内外成功案例和藏族档案数字化建设,为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提供了实践经验与基础。

三、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滞后问题

(一)现行体制制约问题

其一,档案管理体制滞后问题。我国各级档案行政部门虽然具有对相关部门和单位档案管理的依法指导和监督权,但现实中“指导”权威并不明显。卿航、谢敏认为,档案资源的条块分割、归属和流向产生混乱,不利于档案资源的整合。[30]徐拥军等认为,我国档案机构由党委办公厅(室)来管理更强调其政治性,弱化了服务职能,使得档案工作更加保密化,不利于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31]其二,现行文化体制制约。基于藏族档案资源的多元属性,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等收藏机构都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陈魏魏、孟桂平认为,尽管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部门虽然在文化属性上有相似性,但其管理制度、协调机制和服务宗旨并不一样,存在体制障碍。[32]于可欣认为,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隶属于不同文化部门,这些机构都构建了各自的管理模式与制度体系。因此,开展数字资源整合,就要解决各馆之间不同体系与管理模式的隔阂问题。[33]综上,无论是档案管理制度,或是现行文化体制,都对藏族档案资源的跨业界整合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数字技术支持问题

我国目前藏文处理系统和应用管理软件方面技术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其一,在藏文标准化方面,2006年《藏文信息技术专用术语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被纳入ISO10646国际标准和GB18030国家标准,虽在藏文信息处理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有待制定的藏文信息处理标准还有十余项,[34]同时,还存在信息资源整合的国际和国家标准中共用标准的本土化问题,极不利于藏族档案数字资源统一整合。其二,在藏文字处理方面,目前国内有二十余家机构进行过开发研究,例如:青海师大开发的“TCWS系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山东潍坊华光等联合开发的“华光藏文照排系统”;清华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合作研发的“多字体印刷藏文(混排汉英)文档识别系统”等。但各机构对文字的理解、处理方式和技术特色上存在差异性,导致众多软件生成的电子文件会出现不兼容、无法读取和乱码问题,对藏族档案数字资源的跨业界整合带来了困难。[35]其三,在藏文操作系统方面,基于DOS、WINDOWS和LINUX的藏文操作系统均取得阶段性进展,如2007年微软向全球市场同步发布了Windows Vista和Office 2007办公软件,其中,Vista中的藏文操作软件是基于国际标准ISO10646和与之相一致的国际标准Unicode研发的,该软件实现了对藏文排版、藏文录入、藏文E-Mail、藏文PPT等应用软件的操作。[36]2008年,西藏大学和上海中标软件公司联合研发了“中标普华Office藏文版3.0”软件,这套软件在藏文字库、藏文编码、输入法、图文共排和多语言界面等方面结合藏文特点都有了重大突破,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处理藏文的便利性。近年来,在信息产业部“藏文软件开发专项”的支持下,研究部门成功研发了“跨平台藏文办公套件V2.0”“藏文版红旗LINUX操作系统V5.0”等藏文操作系统。同时,移动智能设备中也实现了藏文的输入,苹果系统也可进行藏文字符的处理,藏文的输入从计算机操作系统逐步扩展到了IOS、Android系统上。尽管目前在藏文操作软件研发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藏文软件编码种类较多,导致数据相互不兼容和软件广泛推广的困难性无疑将成为持续性推进藏族数字档案资源跨业界整合的技术隐患。

(三)整合机制构建问题

藏族档案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北京等地的众多保管机构。从横向来,各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整合机制和协同制度,缺乏地域间的协调和沟通,成为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的区域性障碍。从纵向看,如藏族档案资源分布区虽有较为完善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层级划分,但各层级档案馆之间和各馆藏机构之间没有统一的整合战略规划,以及具体整合制度和实施机制,各机构在藏族档案资源建设中各自为政,难以从纵向开展藏族档案资源整合建设。从实施层面看,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还涉及到标准统一、信息权益保护等问题。如在整合标准方面,高雄(2016)提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多种类型信息资源的著录标准与元数据标准不统一,必然对实施数字资源共享产生影响。[37]在信息权益方面,赵生辉等(2014)提出,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机构在开展资源整合建设时,应考虑到相关各方的利益诉求,在实现体系整体价值的同时,保证参与协作的各方都能够从中受益。[38]而构建整合机制有利于规划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整合工作、统一整合标准、保障收藏单位信息权益等。因此,如何构建整合机制已成为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项目实施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图1: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思路图

四、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方案途径

(一)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方案

为实现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在实施方案上,可依托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从纵向管理、横向维度方面,设计其数字资源整合实施模式。纵向从藏族档案资源整合规划管理、实施管理和运维管理3个阶段展开,横向以PDCA(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循环模式进行,并进一步明确PDCA模式执行主体,多维度立体设计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方案,以确保其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工程框架合理、逻辑连贯、运行科学,全面推进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工程的实施与持续发展(见图1)。

第一步,计划(Plan):全面了解分析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北京等地现存藏族档案数字资源分布保存状况,为其资源整合提出合理目标和战略规划。第二步:实施(Do):依据计划,实施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整合工程。第三步,检查(Check):通过检查,解决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整合实现过程中所需应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完善之前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整合方案与计划。第四步,处理(Ac⁃tion):提出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整合工程的绩效评估与持续性方案,解决整合项目运行的长效性问题。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整合PDCA模式遵循科学循环运行规律,一个阶段的PDCA结束,解决部分整合问题;同时,针对其他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下一阶段的循环,以确保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工程的科学推进与有效实施(见图2)。

图2: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PDCA模式

(二)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途径

1、落实方针政策、构建整合机制

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技,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体系,以多种呈现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200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组织西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2013年1月,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组建“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资源建设规划、项目策划、方案实施、成果验收等方面的作用。[39]为此,建议在西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依托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成立由藏族档案收藏机构分管领导等组成的“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整合项目实施委员会”,构建其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工作机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第一,确定整合目标、原则和战略,以便各分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围绕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工作的全面开展。第二,规范整合标准,从信息采集、整理、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统一标准,构建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整合规范体系。第三,建立反馈机制,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获取直接反馈信息,以便完善整合方案和模式。第四,建立信息权益保护机制,从档案信息价值评估、资源整合义务、标准规范实施、建设成果共享等方面,“探索建立信息资产权益保护制度”“研究制定信息资源跨境流动管理办法”,[40]以保障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开展顶层设计、建立整合模式

“档案资源整合工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41]为做好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工作,建议首先从横向和纵向维度统揽全局,综合运用社会记忆理论、档案多元理论和档案连续体理论,从宏观统筹层次,对其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从整体上进行全局性规划和战略性构思。其次,由西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直接领导,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整合项目实施委员会统一组织与协调,推动各藏族档案管理机构整合工作的科学开展,从顶层设计上保障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的实现。再次,在宏观战略规划下,从分工协作、资源规范建设、整合集中、特色数据库构建和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设计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协同模式。各整合实施部门和机构在总体设计规划指导下,进一步制定具体整合模式及实施方案。第四,项目实施委员会对各工作单位进行战略管理、实施管理及运维管理,将顶层设计覆盖到整个整合工作环节,以保障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工作的有效推进。

3、依托数字技术、开展整合工作

从我国档案资源整合已有实践看,数字技术对整合工作的支撑体现为整合手段的创新和终端服务的优化。[27]为此,建议依托数字技术,全面推进与实施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工程。第一,构建数字资源标准体系。依据我国档案数字化规范,参照其他行业文献数字标准,从采集标准、著录格式、标引标准、专业符号标准、影像与音视频标准、文献检索技术标准,资源数据库、知识库构建标准,以及软硬件衔接标准等方面,结合藏文文献相关数字化标准,如GB/T 36338-2018信息处理用藏文文献文本信息标记规范、GB22323-2008信息技术藏文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及扩充集A)、藏文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等,制定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整合各项标准,形成标准体系,以规范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工作;第二,开发特色数据库。一是从历史档案、现行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古籍档案等可收集藏族档案,以及名人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等建档性档案等模块,规划建立藏族档案资源体系。二是依托藏族档案资源体系,跨业界整合集中相关收藏机构藏族档案数字资源,按照统一的数字标准,将藏族历史档案、音像档案和实物档案等数字资源元数据、数据内容以及相关标识进行规范,构建藏族档案特色数据库,以更好地对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进行持续存档、有序管理与检索利用;第三,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以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创新西藏自治区数字档案馆建设思路、方式和技术,依托藏族档案特色数据库,开展藏族档案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最终搭建跨区域、跨系统的藏族档案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第四,开发利用数字资源。以藏族档案特色数据库为支撑,“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和音视频、H5页面、VR等新技术新手段”,[42]创新藏族档案数字资源开发方式,扩宽其服务利用范围,为边疆治理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支持。

结 语

2016年4月,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积极应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影响,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探索档案区域协作发展模式,促进馆际合作。”[15]笔者认为,首先,藏族档案是藏族记忆的重要承载媒介,开展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有利于解决藏族档案散存问题,完整构建藏族记忆,更好地保护传承藏族文化。其次,通过建立整合模式、构建标准体系、开发特色数据库和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开展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有利于兼顾各方利益,打破行业界限,实现藏族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再次,从完整构建藏族记忆的视角,在现存藏族档案基础上,引入PDCA循环模式,从构建整合机制、建立整合模式和开展整合工作方面提出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理论、技术与方法,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文化与政务信息跨部门、跨系统资源整合建设的方针,为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档案资源整合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就研究整体而言,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还有许多如方针政策保障、规范标准统一、信息权益保障,藏文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解决,有助于推进藏族档案数字资源跨业界整合工作的开展,完整构建藏族记忆,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开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助力。

猜你喜欢

藏文业界资源整合
共处与辩诤:一部15世纪藏文传记所描述的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他者”的对话①
基于MDX数据库的译者参考资源整合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浅谈资源整合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敦煌本藏文算书九九表再探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