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都兰县“格日”部落的历史变迁研究

2021-06-28桑吉杰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历史变迁部落

[摘  要:1723年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叛乱失败,以黄河南北的蒙藏分界线被打破,黄河以北的各蒙古族部落溃散,黄河以南的各藏族部落乘机北迁。“环海八族”正是这些北迁的各部落的统称,当今都兰县的“格日”部落也正是环海八族的其中之一。文章主要阐述了“格日”部落,从黄河以南的隆务(今黄南州同仁县境内)变迁到黄河以北的玛卿雪山(今果洛州玛沁县)附近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

关键词:“格日”部落;罗卜藏丹津;历史变迁]

“格日”部落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海西州和果洛州境内,还有少数分布在海北州(祁连、海晏)和海南州(兴海、共和)等地区。“格日”部落是安多藏族地区的一个小部落,据有关史料资料记载,“格日部落”是萨迦“昆”氏家族的后裔,是十三世纪初期生活在后藏地区的昆氏30余户,到达隆务后扎根居住而形成的。十八世纪初期,受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叛乱影响,使各藏族和蒙古族的居住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因叛乱失败,很多青海的蒙古族开始北迁到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使得黄河以北的青海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变为地广人稀之地。正因如此,包括“格日”部落在内的黄河以南的很多藏族部落纷纷北迁,最终定居在阿尼玛卿雪山附近。

一、“格日”部落历史源流

(一)“格日”部落的起源

“格日”又称“沟里”,是藏语音译,两者意思相同。汉语意译为“驼背人”, 因“格日”更接近藏族音译,故文中采用“格日”这个藏语音译名称。 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 该部落最早的头人是个驼背老翁,名叫“更桑加夏章格日”, 故其所统领部落得名“格日”。 “亦有人认为该部落源自隆务河源(格曲),故称格日(来自格曲地方之部落)”。

据《隆务仑切族谱》记载,南宋开禧元年(1205),西藏萨迦昆氏大医师、学者贡噶敦珠(拉杰相纳瓦)及其长子拉加华等30余户(约300人),结对而行,到达隆务后分部居住。拉加华后裔嘎尔瓦萨斜巴下辖有16个小部落,其中有格日喇嘛、嘎尔瓦喇嘛、嘉拉喇嘛等僧侣阶层管理相关部落事务。格日部落为以上小部落的成员之一,部落世俗事务由喇嘛管理。他们居住今黄南州同仁县境内,归属隆务仑切管理。

(二)罗卜藏丹津叛乱事件对该部落的影响

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叛乱失败后,“格日”部落开始缓慢的从黄河以南迁移至黄河以北地区并归属加咱千户策罗管理,后因格日部落的一位名为东纳班德太(????????????????)少年英雄的死因涉及加咱(????????)部落千户,这起命案纠纷使双方关系初见端倪。后至加咱千户噶罗时期两部落之间的关系更趋紧张,最终以格日部落脱离加咱部落迁徙至曲什安河中游北岸的赛尔塘地区驻牧而告终,格日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小部落。这一时期,该部落由巫术大师格日阿克兄弟两管理,后有一名为加太西勒的流浪汉流窜到格日部落,遂招为格日百户长尖参之女婿。从而掌握了格日部落的实权。

雍正初年(1723)罗卜藏丹津反清后,清政府很快平定了这次叛乱,但黄河以南的藏族部落,乘青海蒙古一蹶不振之机,开始渡河向北,史称“环海八族”的各部落也是这段期间迁徙到黄河以北,“环海八族”不止有八个部落构成,还有当时很多小的部落也包括在内,如:格日、大武、俄萨等。约在清雍正年间,格日部落从赛尔塘地区沿着曲什安河上源,迁入果洛玛沁雪山附近。据《新青海》记载:“历史上与康赛尔仓有关的外部落有……上温德合、上下沟里”等11个小部落。

二、都兰县“格日”部落

(一)“格日”部落分裂的原因

十八世纪(20~30)年代至二十世纪中期,“格日”部落基本统一生活在一起,游牧生活的地域跨度和流动性非常大,没有固定的居住地。格日部落逐水草而居,其活动范围大概在今海南州兴海县、果洛州玛沁县和玛多县以及海西州都兰县等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步芳的军阀势力日渐猖狂,当地牧民的税收日益加重, “格日”部落的很多牧民难以交付承重的赋税,因此,为了逃避税收而分散到当今的四个州、九个县、十一个乡。也有学者认为“格日”部落是因自身内部矛盾而分成格日多巴和格日曼巴。

中华民国期间,都兰境内的格日部落曾一度充当九世班禅却吉尼玛的拉德(属民),由九世班禅册封俄合西为格日部落第七代头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格日部落的格日阿克在香日德班禅寺担任过三四年的堪布,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因为香日德班禅寺是扎什伦布寺的属寺,只能由扎什伦布寺派遣堪布。综合分析格日阿克担任堪布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那段时期社会比较混乱,扎什伦布寺没能及时派遣堪布。二是,格日阿克德高望重。三是,格日部落在香日德有一定的势力。当时格日部落实行保甲制,先后任命旦增、特却、更桑为该部落保长。

(二)都兰县“格日”部落的现状

都兰县境内的格日(沟里)百户部落驻牧于今都兰县东南部的沟里乡,东与热水乡(日安藏族部落)相连,南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夸尔果部落)接壤,西北与香日德镇、香加乡(香加蒙旗)毗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青海地区的州、县、乡地界进一步划分,改变了牧民开始在新划定的地域界限内活动,以往游牧流动性受阻牧民开始定居放牧,使“格日”部落在空间上形成了有上(多巴)下(曼巴)的局面,现都兰县境内的 “格日”部落是格日曼巴,果洛州境内的是格日多巴。

三、结论

起源于萨迦昆氏家族的“格日”部落,于十三世纪中后期到达青海热贡地区,后于十八世纪中前期受青海和硕特王罗卜藏丹津叛乱事件的影响而逐步迁往阿尼玛卿雪山附近。民国时期受馬步芳等军阀势力的残暴统治“格日”部落遂分为上(多巴)下(曼巴)两股,即便如此双方依旧联系密切,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至新中国成立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双方的游牧场所开始固定联系渐趋减少。都兰县的“格日”部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变迁中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宏奇,尼达主编.热贡族谱(藏文)[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7~22页.

[2]都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都兰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626页.

[3]都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都兰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625页.

作者简介

桑吉杰(1996—),男,藏族,籍贯:青海省都兰县,西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2019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藏档案研究。

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猜你喜欢

历史变迁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汉绣的现代激活方式
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