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阈下“逐级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1-06-28陆锋锐甘承凯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三全育人

陆锋锐 甘承凯

【摘 要】本文针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开发不足、没有全方位培养人才等问题,提出构建“三全育人”视阈下“逐级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论述具体的构建策略: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外引内培,优化教学团队,全方位贯彻落实课程目标;逐级构建层次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促进课程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元化教学评价,促使学生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 创新创业课程 教学体系 逐级递进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164-03

随着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育人目标。创新人才的需求推动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引领我国人才培养范式发生了深刻变革。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意见》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之根本,改革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到全员、贯穿全过程,以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三全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

“三全育人”,是指在人才培養过程当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培育。该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之根本,以人为出发点,以育为中心、以全为重点,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统一,是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特别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对缓解就业压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大学生投入创新型国家建设当中,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立德树人之根本。创新创业教育与“三全育人”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两者同向而行,协同推进。可见,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以“三全育人”为切入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和社会担当能力,促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投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抓课程,才能“强根基”,强师资,才能“优结构”。

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10多年,逐渐由探索阶段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已作为必修课,在各专业中开设,基本实现全员性教育;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引领就业”的教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有所提升。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总体呈现向好的态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很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立管理部门—— 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中心,并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普及于一年级各专业各班级,但由此带来的突出问题是师资力量的严重欠缺。很多学校缺乏创新创业课的专职教师,往往让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兼课。而这部分教师并无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缺少创新性思维和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课堂教学模式陈旧,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育实践上流于形式,大多以商业计划书来体现,学生往往应付了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的效果不甚理想。

(二)教学资源开发不足,课程间联动性不强

创新创业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由于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战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未能开发有效教学资源,教材内容也未能及时更新,不少教材更多地重视传授有关创新创业的概念、类型、方法、成功创业者及创业团队的特征等知识论和方法论内容,对操作层面的推动落实即技术能力的培养较少,同时缺乏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的融会贯通,无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更无法适应社会教育发展新形势。

(三)没有全方位培养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不少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时,更多地关注缓解学生就业的压力,以及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所带来的荣誉,为此,过度重视创业项目的创新性和成长性,而忽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最终导致学生在项目的培育上只考虑“时间短、就业快、获利多”的因素,缺乏作为一个创业者应具备的恒心和毅力,也缺乏创新创业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及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逐级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

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第一要素,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也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的制订将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的实施以及结果的评价,对课程的教学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的功能。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包括自主招生的生源、高考招生的生源、对口招生的生源、中高职贯通的生源,他们学业基础、学习需求、学习习惯不一,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行业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应依据学校生源以及学生创办企业多为服务型小微企业等特点,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相应调整,以生为本,在专业能力方面注重对全体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社会能力方面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创新求知观、正确的创业观,引导学生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新事业和创业实践;在方法能力目标方面,促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如掌握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开办流程,提高创办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通过外引内培,优化教学团队,全方位贯彻落实课程目标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资源。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必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取决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缺、兼课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等情况,高职院校可通过“外引内培”以优化教学团队,即以“请进来”的方式,聘请校外知名创业导师、企业经理人、教育家、法律顾问等人才担任项目导师,指导学生创业项目的策划、实施。以此充实校内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促使教师团队多元发展。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各种创新创业专项培训以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的软实力,通过参加校内校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交流会,开展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以整体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团队,既保障了创新创业课程实施,也为全方位贯彻落实课程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逐级构建层次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创新型国家建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基调。创新创业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名合格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必备内容。高职院校应逐级构建多层次的,集理论性、实践性、渗透性、体验性于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又要对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内在学习需求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进行分类施教,逐级构建层次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一层主要进行认知、意识类培养,简而言之就是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的认知教育模块,此模块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对学生进行普及性教育,让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本质有所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品质。第二层主要进行知识深化类培养,即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的个别化教育模块。此模块主要针对有创业兴趣和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传授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工具、创业能力等相关课程,其中包括企业领导艺术、企业管理及营销、企业家精神等内容,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素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第三层主要进行实务操作类培养,即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育模块。此模块主要对有一定的创业基础或即将开始创业的学生开放,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创新创业知识进行实践,内容包括商业计划书的撰写,组织团队,成立公司并运作。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初步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了解创业机会的识别与筛选,掌握公司创建流程、商业运作及经营管理方法,提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进而提升未来创业成功的概率。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目的就是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能够懂方法、理性创业,没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也能够以创业者的心态去就业。

(四)促进课程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与整合性,要将它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就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即“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让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在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充分运用专业优势进行项目的创意和实践,这也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所提倡的大赛精神之一。要实现专创融合,首先要做到全员参与,即教师和学生的全体参与。其次是全过程渗透式融入。专业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主动将所授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核心课,再到专业实践课进行全过程、渗透式教育,方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在思创融合的基础上推进技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从而形成健康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

(五)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让学生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评价机制主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针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不良教育导向,要求评价改革要立足“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五大主体,改革现行的各类评价制度、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使教育回归立德树人之根本。《总体方案》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不是使每个学生都去创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作为教育评价方式只能衡量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无法衡量學生创新问题解决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影响力和贡献程度。为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应从发展性的角度着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与策略,让教师、行业专家及学生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采用教师与行业专家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每一种评价都应该有评价重点,如教师与行业专家重点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及创新创业实践性成果,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品质及精神等。学生自评重点评价学生对自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更多体现为学生的自我反思。而学生互评则重点评价创新创业实践性成果完成过程中彼此的表现,包括团队影响力及贡献程度。

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模式更多地关注过程性评价。为此,评价指标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不但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创新性、创意度、可实现性及前瞻性,还要考虑专业知识的含金量、项目的成本效益等多种要素。每一个指标的权重比也要科学合理设计,方能进行有效评价。评价机制的变革倒逼课程进行改革,从而引导并激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探究,最终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的新平台,并且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新经验。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途径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是关键。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不断调整课程培养目标,优化教师团队,在逐级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促进思创融合、专创融合、技创融合、科创融合及产创融合,并通过改革评价机制,让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最终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立群.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行”的思考[EB/OL].(2020-03-20)[2020-10-1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320/c40531-31640509.html.

[2]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2).

[3]刘宝存.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EB/OL].(2015-12-15)[2020-10-11].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15/content_5023994.htm.

【作者简介】陆锋锐(1971— ),女,壮族,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及教育管理;甘承凯(1974— ),男,汉族,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及教育管理。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三全育人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