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观下高校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评价路径探讨

2021-06-28周芫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评价儿童文学

周芫

【摘 要】本文论述后现代观下高校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评价路径,针对后现代观下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设计表现性评价指标、重构即时性评价标准、提倡档案袋评价模式、建立测验性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路径,以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评价水平。

【关键词】后现代 学前教育 儿童文学 教学评价

【中圖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130-03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丰富、革新和先进的思想理论,主要强调多元性、不确定性、差异性、复杂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哲学特性。它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引发了高校儿童文学课堂的教学评价变革。

一、后现代观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股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由此形成当今流行的后现代观。正如研究者蒋关军所说,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以批判性、丰富性、复杂性、超越性为特点的社会文化思潮,对现代主义的二元对立、理性至上、科学主义和权威话语进行了消解、批判、否定和颠覆。具体来看,后现代观注重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进行思考和批判。例如,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其代表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积极倡导知识价值论、强调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构造智能化、服务化的经济社会形态。后现代观反思和厌恶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例如,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深刻剖析和指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本性和文化压迫问题。后现代观强调对知识和文化的解构和质疑。例如,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积极探讨了叙事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关系,倡导以“误构理论”为主的后现代知识论思想。

二、后现代观下高校儿童文学课堂的教学评价问题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国高校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评价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后现代观的审视下,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评价重视考评结果,忽视教学过程

在儿童文学课堂中,终结性和固定性教学评价还比较突出,教师重视的是学生的“试卷型考试评价”,是学生的静态知识系统学习,习惯用传统的“简单、封闭、易操作”教学评价思路来衡量儿童文学课堂实施情况,缺乏对学前教育过程的关注和跟进。同时,教学评价对教学行为的监测和评估还处于“教—学—评”的测试管理阶段,不能上升到“教—学—评”的形成解决模式,教师对儿童文学课堂知识体系的建构仍缺乏多元化和反思化评价,导致学生的学习迁移、质疑和创造能力得不到良好培养,仅仅停留在“走形式、看热闹”的过程性评价表层,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问题解决,未能达成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评价强调教师意见,忽略学生反馈

儿童文学的教学评价主体通常由教师和学生参与,但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观点进行分析,而是直接告知学生答案;当学生回答偏离问题时,教师不能通过举例或提问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这些教学情况表明,儿童文学课堂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学生只能被动式、灌输式地从课堂中获取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不能主动、平等、创新地认知和实践。

(三)教学评价设计过于浅显,缺乏深度发展

针对儿童文学的教学评价,有的教师不能充分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只能根据教学目标机械地设计教学评价,这就缺乏可导向、鉴定、调控和管理的教学考评标准。当学生的学习效果背离教学实施要求,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设计就趋向浅易和降低难度,出现学生进入低水平的学习状态。面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设计仍然遵循单一、滞后的考评模式,使学生缺乏儿童文学的深度学习,降低自发性学习意愿和效果,难以形成高阶思维和多元智能,未能实现高质量、高标准和高水平的发展。

三、后现代观下高校儿童文学课堂的教学评价发展路径

后现代观能够明显推进高校儿童文学课堂的教学评价改革,通过着力消除教学评价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探寻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模式,充分提高我国学前教育建设水平,努力开创新的教学评价发展路径。

(一)设计表现性评价,呈现丰富的教学活动过程

表现性评价是在对传统学业成就测验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评价方法,通过编拟与学习结果、应用情境等类似的模拟测验,让学生表现所知、所能的学习结果,呈现重视过程评价、质性评价、非学业成就评价等全新评价理念。与传统的事实性知识测试相比较,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强调教学情境对学生元认知的影响,建构课程内容与生活经验的整体联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在高校儿童文学课堂中运用表现性评价,通过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有关匹配的表现性任务,学生可以进行口头表述、模拟任务、创作作品、研究项目等,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全面和准确地收集和记录信息,制订详细和公正的评分规则。例如,在儿童戏剧的课堂活动中,首先明确表现性评价目标,其次设置和指导表现性任务,最后实施评价测量和修订。如表1所示,学生通过在具体的任务操作、适当的教学情境、丰硕的成果展示等过程中完成表现性评价,从而达成儿童戏剧的教学指标和要求,充分实现自身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发展。

表现性评价通过关注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行为表现,营造师生民主对话、融洽和谐、共生共荣的评价环境,激励学生成为评价的主动参与者,讲究评价标准和主体的测量化,强调评价过程与结果的直观化,从而展示“听、说、读、写、演”的儿童戏剧课堂评价内容,构建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后现代观的平等性、开放性和情境性等特征发展。

(二)重构即时性评价,突出创设的教师情境教学

即时性评价是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下,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即时鼓励、调控及引导的评价活动。与往时的纸笔测验相比较,即时性评价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等,突出教师的情感表达、言语激励和行为暗示等方式以实现教学评价。

在高校儿童文学课堂中运用即时性评价,教师可以合理预设课堂教学情境,有效把握教学中的课堂生成,清晰表达评价意图和观点,建立自然、双向和协调的教学关系,从而实现即时性评价的差异化、个性化和创新化发展。例如,在儿童故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鼓励性评价、包容性评价、引导性评价和延迟性评价,有效体现情境创设的及时性反馈、多元化形式、互动性情感和融入性导向特点。如表2所示,教师通过具体的肢体、语言和神情表达,给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即时性评价,从而落实儿童故事的教学评价要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保持愉快的心境和情绪,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怀,增加良性的认知和行为。

即时性评价在依照“尊重个别和适性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理念下,突出教师对学生学习接受程度的评定,强调发掘学生的学前教育学习潜能,追求情境教学的特定场合实施,赋予儿童故事教学的人性化内涵,体现后现代观的自组织性、差异性和解释性等特点要求。

(三)提倡档案袋评价,强调持续的学生成长记录

档案袋评价是利用档案袋收集和整理学生的学习资料或作品,并且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对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出价值判断的教学活动。与过去的档案袋相比较,学生成长档案袋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达标度,重视学生的创新整合能力,肯定学生的档案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在高校儿童文学课堂中运用档案袋评价,注重鲜明的教学评价主题,具备连续性的评价材料,突出记录学生的阅读表现。例如,在儿童图画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过程型档案袋的方式,全面呈现学生的阅读学习历程。如表3所示,学生通过认真记录自己的阅读学习情况,激发自身的主体意识和反思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价值观,促进儿童图画书阅读群体的组织沟通,提高档案袋评价的活动成效。

档案袋评价是具有目标化和专业化的儿童文学教学过程,突出学生阅读的多层次和多阶段诊断,强调渐进式和引导式的儿童图画书课堂应用,提高学前教育教学的育人水平,展现后现代观的体验性、关联性和反思性等实施特色。

(四)建立测验性评价,体现有效的学生学业成就

测验性评价是指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测试学生,并以其结果为依据,从而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做出判断的方法。与以往的测验考试相比较,当前的测验性评价更重视测验的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注重形成性评价的测量方式,强调检测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在高校儿童文学课堂运用测验性评价,基本围绕儿童文学的考试命题设计、测验与评分、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估、考试结果反馈等环节进行,侧重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体现学生的学业成就情况。

1.考试命题设计

儿童文学的考试试题通常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的测验效度较高,主要表现为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等。主观性试题的测验难度较高,主要表现为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和创作题等。在设计不同程度的儿童文学试题时,应该要讲究试题形式的多样化、试题内容的全面化和试题答案的开放化,从而展示学生对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水平。

2.测验与评分

儿童文学的测验与评分是教学评价的具体操作表现,学生通过参与问题测验,获取细化评分,从而检测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运用情况,呈现出测验性评价方式的过程化、评价情境的生成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解构学生能力培养的重复化、机械化和工具化,实现后现代观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深化儿童文学教学评价的改革和发展。

3.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估

在儿童文学的考试结束后,命题教师会对考试质量做出分析与评估,综合判断和鉴定学生的知识识别、转化和迁移能力。学生的测验性评价成绩,不仅是在学校教育中所习得的学习能力的反映,还体现了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能力,具有实效度、透明度和普及度,极大地提高了考试测编与评价质量,体现了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实施理念。

4.考试结果反馈

在儿童文学的考试评价中,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反馈,教师可以检验自身在教学过程的真实效果,学生可以省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深刻认识和克服学习的不足,突出后现代观的复杂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特质,发挥儿童文学教学的人本关怀作用。

由此可见,现行测验性评价能够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优化学前教育的长效考评机制,从而促进儿童文学课堂的自主建构,促进学校及其他社會组织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活动,凸显后现代观的动态性、模糊性和回归性等内涵。

通过运用后现代理论,高校儿童文学的教学评价获得显著的发展,极大开拓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路径,从而深化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意义,实现我国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作用,推动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永光.高等教育思潮的后现代转向—— 一种基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

[2]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黄玲玲.浅谈表现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4]周智慧.利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5]耿宏丽.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课堂评价[J].基础教育研究,2009(3).

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20KY80002)

【作者简介】周 芫(1983— ),女,广西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儿童文学和应用文写作等。

(责编 郭晓明)

猜你喜欢

后现代教学评价儿童文学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