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意象图式的“前后”和“around”对比

2021-06-24蔡宗翰洪丹文

文教资料 2021年8期
关键词:意象图式对比

蔡宗翰 洪丹文

摘   要: “around+X”和“X+前后”是英汉常见的表“模糊时间”的结构。本文通过阐释“前后”和“around”的意象图式,发现在汉语的“前后”意象图式中TR是沿时间轴直线运动的,“around”是在圆弧形内运动的。“前后”和“around”在从空间投射向时间时呈现一维性和二维性的不同,前者依然是线性运动,后者是圆弧形运动。汉语“前后”和“around”意象图式不同,反映了汉语和英语母语者思维方式不同。

关键词: around   前后   对比   意象图式

我们常用“X+前后”这一结构表示“不确定的时间”。例如:两点前后、一月前后、1997年前后、二十世纪前后等。“前后”一词在《现汉》(第七版)中的解释是:“比某一特定时间稍早或稍晚的一段时间:国庆~。”在英语中表“模糊时间”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around+X”结构。在时间范畴里,around后面的宾语大多是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是某段时期的词或词组,如six oclock、October、festival等,它们跟在around之后,表示主语围绕在某个时间点附近。

本文将阐释“前后”和“around”的意象图式,探明两者之间的差异,希望能为对外汉语表“模糊时间”教学有所帮助。

一、前后原型意象图式阐释及空间向时间的投射

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TR是射体,LM是参照物,PATH表示TR行动的路径。射体是指被描述的运动的物体,它向一个目标运动;界标是指射体经过运动之后最终着陆的概念空间或物体;路径是指射体从初始位置到界标所运行的轨迹[1]。

1.前后(Front- Back Schema)原型意象图式阐释

“前后”是方位词“前/后”词汇化后的产物。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概念发展出时间概念,时间表征通常来自空间隐喻,这是由于人类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和心理机制。意象图式的隐喻投射是分析英汉方位介词从空间域到时间域映射的重要方法。

由图1可见,LM(院子)是在关系结构中运动的显著参照物,TR(树)处于LM(院子)这一路标在直线上的前、后方位,TR(树)随着观察者的注意焦点变化运动形成路径,这一路径即“前后”所指的范围。该意象图式的结构关系符合“前后”一词的基本义“指某一处的前面和后面”,这一原型图可以解释“前后”的基本义。

通常认为,意象图式表示的是射体TR与路标LM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关系,当表示静态关系时路径为零。从表面上看,意象图式中TR(树)与LM(院子)应表示静态关系,但出现了动态的路径——这可能是由于“院子前后都是树”,在说话人的认知中,作为TR的“树”之间个体差异足够小,能够被感知为是“同一个TR”。因此,体现为“院子从前到后都是树”,TR(树)在人的认知中变成了有可见轨迹的运动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但有“全指”的表达需求,而且有“单指”的表达需求。在“前后”的引申义中,意象图式中的路径被保留下来,意象图式由表示运动过程变为表示存在状态。如例句:

1.这一转变在工业革命前后。

2.1997年前后,日本市场刚刚出现纯平彩电。

在例句1中,LM(工业革命)是说话人认知中的显著参照物,即以重大事件作为时间节点,TR(转变)具体发生的时间节点在说话人以LM(工业革命)为参照物所划定的路径上的某一点。例句2中TR(出现纯平彩电)具体发生时间是说话人以LM(1997年)为参照所划定的路径上的某一点。

值得关注的差异点在于,“前后”的基本义与引申义在意象图式中的路径在表现形式上相似,但并不能完全等同。(院子前后都是树。)中的路径是由TR(树)的真实存在划定的,树不存在的地方可以认定为在路径之外;(1997年前后,日本市场刚刚出现纯平彩电。)中的路径并不是由TR(出现纯平彩电)这一时间点的真实存在划定的,而是由说话人主观认知中TR(出现纯平彩电)推测可能存在的时间点划定的,纯平彩电事实上未出现的时间点可能在路径之内。

从以上两个例句可以看出,“转变”“出现纯平彩电”并不是一种持续运动,而是人们在描述时它所呈现出的一种存在状态。这样的描述基于说话人的主观猜测产生,以说话人认为TR在时间轴上可能存在的范围作为虚拟运动路径。即在意象图式中路径并不由TR的真实运动形成,由说话人主观认知中一个个TR可能存在的点作为路径。

2.前后(Front- Back Schema)由空间向时间的投射

“前后”由空间向时间投射可看作是一种概念隐喻。隐喻基于相似性作用产生,目标域与源域存在相一致的意象图式结构——在“前后”一词的投射中,人们熟悉的空间概念中即源域,所投射到的时间这一较抽象的概念即目标域。空间、时间具有“线性”这一形式上的相似性,可以共用路径PATH这一意象图式结构。以下列三个句子为例:

3.院子前后都是树。

4.他在这儿上学前后共六年。

5.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生于春秋末期,公元前514年前后。

从以上三個句子可以看出,路径PATH意象图式表述的概念是逐渐抽象的——从人们可以用感官直接感知的现实事物运动路径,到人在抽象的时间概念中的运动路径,最后到事物出现时间的可能性(也是抽象概念)在抽象的时间概念中的运动路径。但其本质上的相似性依然存在,因此可以通过同一个意象图式结构路径PATH认知,从空间投射至时间。

二、around的原型意象图式阐释及空间向时间的投射

1.around 的原型意象图式阐释

around属于空间方位表示介词,其原型意义主要用于表示空间关系,即“在所述物的附近”。根据《柯林斯大词典》,介词around的字面意义表示“在……四周,围绕”(To be positioned around a place or object means to surround it or be on all sides of it. To move around a place means to go along its edge, back to your starting point.)这个基本意义以人们日常的物理空间体验为基础,同时空间域是最基本的认知经验域之一。介词around的意象图式可以表示为:

在图2 They dance around the bonfire.(他们围绕篝火跳着舞。)中,TR(they)围绕LM(the bonfire)运动形成路径。在图3 Why is there never a policeman around when you need one?(为什么你在需要警察的时候附近永远一个都找不到?)中,TR(policeman)应存在的范围边缘围绕听话人LM(you)运动形成路径。TR(policeman)并不是事实存在的,故路径用虚线标注。

2.around由空间向时间的投射

根据李存(2015)[2]找到的与around相关的3个语义范畴和5个语义链条,3个语义范畴可概括为“在周围,环绕,左右”。around的所有引申义都与其空间原型义“在……四周,围绕”直接或间接地关联。“around+X”所表示的“模糊时间”应该是在圆弧形内运动。如例句:

6.They dance around the bonfire.(他们围绕篝火跳着舞。)

7.Why is there never a policeman around when you need one?(为什么你在需要警察的时候附近永远一个都找不到?)

8.Most guests started to make their way home around about ten oclock.(大多数宾客在十点左右开始回家。)

9.He expects the elections to be held around November.(他期待选举在11月左右举行。)

从以上四个例句可以看出,around在从空间到时间的概念隐喻中TR和LM呈现抽象化、概念化的趋势,路径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线”到“面”。句6中TR(人)、LM(篝火)都是现实存在的,同时围绕篝火的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环;句7中警察变成了概念化的存在;句8宾客回家时间的路径从封闭圆环变成了弧线;句9选举的时间变成了概念化的存在,路径由TR可能发生的时间点运动形成。

三、“前后”与“around”从空间到时间投射的对比

对比“前后”和“around”的TR运动路径可以看出,在汉语中“前后”意象图式中TR是沿着时间轴直线运动的,“around”是在圆弧形内运动的。汉语的“前后”和“around”的意象图式不同,反映的是汉语和英语母语者思维方式不同。

汉语母语者认为时间是线性的,意象圖式呈现一维性特征,即只有“长度”没有“高度”或“宽度”,TR在时间轴上做直线运动;英语母语者的意象图式呈现二维性特征——时间是有“高/宽度”的,因此TR能够在时间轴上做弧线形运动。除“around”外,还有如“over”“above”等这类包含“……以上”“高于”“在……上面”等带有“高度”概念含义的介词能与时间短语结合。如例句:

10.Turkeys economy has grown prodigiously over the past ten years.(土耳其的经济在过去十年中获得了显著增长。)

11.The meeting lasted above three hours.(这会开了三个多小时。)

在以上两个例句的时间表述中都出现了带有“高度”的意象图式。对比汉语翻译可以看出,句10中并没有体现时间的“高度”,句11将“数量”的概念作为源域,投射到“时间”这一目标域中,但同样没有体现“高度”这种二维性的特点。

此外,“around”一词相比“前后”,从意象图式当中还可看出“高度”所表示的可能性高低——可能性的高低和意象图式中路径到时间轴的垂线长度(即“高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前后”并没有类似的可能性高低体现。

图4 TR(arrived)距离LM(five oclock)越远(即L的长度,由图可知L1>L2),说明他到达的时间离五点越远,从语义角度看表明其可能性越低。“可能性”这一特点是由高度体现的,距离LM(five oclock)越远,TR(arrived)到时间轴的垂直距离越短,表明其发生可能性越低。在“前后”的意象图式简图中,TR(到达)在时间轴上的直线运动形成的路径只表示其可能发生的范围,并没有表示相应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前后”从空间到时间投射时使用了线性的空间概念,“around”从空间到时间投射时保留了“高度”的认知概念,并且“高度”的认知概念能够体现“可能性”的高低。

四、结语

汉语的“前”“后”和英语的“before”“after”“ahead”“behind”都体现了前—后图式。“X+前后”与“around+X”两个表时间的结构都由此发展而来。“X+前后”所表示的未知时间点只能在有限的一维时间轴上运动,运动的范围根据说话人的主观意志变化。“X+前后”实际上是在直线式的、封闭的路径上运动的。“around+前后”所表示的未知时间点在二维时间区间中运动,运动轨迹成弧线状。运动方式的呈现区别源于汉语、英语母语者对“时间”认知方式的不同,体现在语言上。总体说来,二者共同以概念隐喻的方式,从空间向时间投射以认知“时间”概念;汉语母语者用一维(即线性的)空间认知向时间投射,英语母语者用二维空间认知向时间投射,造成了“around”“前后”这对模糊时间结构的表述不同。

参考文献:

[1]岳好平,汪虹.英汉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式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李存.介词around语义认知阐释及实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报,2015(3).

猜你喜欢

意象图式对比
论空间隐喻的认知思维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块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移动动词的语义连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