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美学角度浅谈《红楼梦》中诗歌的英译

2021-06-24王文婧

关键词:翻译美学红楼梦诗歌

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具有许多独特艺术特色的诗歌。与一般诗歌的特性有所不同,《红楼梦》中的诗歌兼备形美、意美、音美,堪称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进行探讨,旨在说明进行诗歌翻译时既要对原文信息转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恰当处理,又要使译文具备与原文相同效果的阅读美感。

关键词:翻译美学;红楼梦;诗歌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2-0078-04

引言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形式独特,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含蓄性,在诗歌中包含作者的情感,诗歌所展现出的意象能够充分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优秀的诗歌能够给人带来美的阅读享受,人们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要透过其语言表象了解背后的含义。对诗歌进行翻译时,除了要保证原文的信息得到有效的转换,还要将原作的表现形式通过另一种语言全面而真实地再现,这样才能确保译文读者具有同样美的阅读感受[1]。对《红楼梦》中的诗歌进行英译时,需要遵循翻译美学的要求,在为译文读者展示出原有诗歌的风采时,还要使其感受到诗歌中所包含的独特艺术魅力[2]。

一、《红楼梦》诗歌的艺术效果与审美价值

《红楼梦》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这一著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红楼梦》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诗歌,这些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与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走向息息相关,并可展示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耐人寻味[3]。不同的诗歌可以对不同主人公的身世和命运进行总结,比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林中挂”主要是指林黛玉,“金簪雪里埋”主要是指薛宝钗。作者曹雪芹使用“挂”和“埋”这两个动词分别暗喻了林薛二人的性格特征。林黛玉性格敏感且感情丰富,喜怒哀乐等情绪都易于流露在外,因此曹雪芹在描写她的性格特征上特意使用了“挂”这一动词。相反,薛宝钗的性格沉稳、相对世故隐忍,因此,曹雪芹在对她的性格描述上使用了“埋”这一动词,生动且形象。而原诗词中的“玉带林”和“金簪雪”为什么分别指林薛二人呢?首先,“玉带林”的反向谐音为林黛玉,“林中挂”也预示着黛玉的命运,不管她多么的才华横溢、纯美如玉,最后就如同林中飘挂的玉带一样,无人问津,泪尽而亡。对于原诗词中的“金簪雪”,其中的“雪”谐音为薛。“金簪”是古代身份高贵之人用来固定发型或用来装饰的发饰,“金簪”对宝钗,指薛宝钗,“雪中藏”也意味着薛宝钗的命运会像金簪一样难逃被雪藏的结局。因此,通过这两句诗,短短的十个字,曹雪芹对薛林二人的性格特征及命运归宿进行了精准的总结,颇有深意。《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是大观园女孩们在诗社中所作,诗词内容极富灵气,风格迥异,而这也是作者曹雪芹的成功之处。

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对其进行翻译时,有必要融入美学的知识和理念[4]。在翻译诗歌时要了解其中的审美价值,掌握原文的美学要素,这样才能保证诗歌得以顺利翻译。翻译与美学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根据原文美学要素来看,翻译人员要了解原文的美学特征,需从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两个方面来展示原文。表象要素是指原文语言形式所具体表现出的独到之处,可以带给读者视觉上直观的美感。非表象要素具有非直观性,在原文中所体现出的意境、神韵、韵味均可归纳到非表象要素之中[5]。

二、翻译美学视角下《红楼梦》诗歌的英译分析

对诗歌进行翻译时,要展示出诗歌原有的境界和艺术之美,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感受。对古诗翻译时,需要遵从相应的原则,除了要保证原文的信息得到顺利的转换之外,还需要译文展示出原诗歌的意美、音美与形美。当三美具备后,就可以使译文读者获得情感共鸣[6]。

(一)音美

为了展示出诗歌的音美,就要选择与原文相似的韵脚,借用诗人常用的格律,搭配多种表现手法展现出诗歌的音美。不同的诗歌还会有其相应的节奏,在翻译时也要全面展示出原诗词的节奏,既可以满足读者的听觉要求,也会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7]。比如,对《好了歌》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首先要掌握该诗歌的中心思想和内涵,了解诗歌中的音美,保证翻译后的内容朗朗上口。霍克斯将“好了歌”翻译成“Won-Done Song”,将其中的名句“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翻译成“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原诗词中第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好”和第二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了”呈现出了汉语韵母“ao”的押韵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赋予口语化的特征。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为了展示出与原文相同的音美效果,就巧妙地将译文换成了“won-done”的结构,呈现出英语音标“ΛN”的押韵效果,恰好对应原诗词中“好、了”的韵律。《好了歌》以口语化表述形式阐述了重大人生哲理。原诗词中的“神仙”源于道教,是古代人所向往的一种修炼到可与天地共长久的至高境界。而霍克斯则以西方圣经中耶稣拯救众生的拯救观进行阐释,在此,他将中国得道成仙摆脱世俗的道教思想与耶稣拯救众生于苦难的基督教思想,融会贯通,巧妙嫁接。因此,译者选用“salvation”这一词对原诗词中的“神仙”进行了意译,该词的音节选用也有助于译诗整体的音韵如原诗的结构一样整齐流畅,明快自然。

(二)形美

为了展示出诗歌的形美,就要了解诗歌的题材与格律。许多汉语诗歌对仗工整,上联与下联中的词义彼此相对,不仅给人带来视觉的美感,还容易被人们所铭记。优秀诗歌之所以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形美。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展示出原诗歌的形美,使译文读者能够具有思想上的共鸣,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涵。比如,在《红楼梦》中有一首著名的詩歌《枉凝眉》,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要了解原文的形式美,强调对仗工整,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8]。“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前者指林黛玉,后者指贾宝玉。之后“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将二人的性格和情感进行再次展示,每一个“一个”都有沉甸甸的分量。“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两个“若说”则展示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情感命运,诗句具有极美的语言表现形式。

在杨宪益的译文中,就对《枉凝眉》这段诗歌进行了非常精准的翻译,使其形美得到充分还原。例如,“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此句诗歌向目的语读者讲述了林黛玉与贾宝玉二人之间美好且般配的特质。这句诗词所对应的译文是“One is an immortal flower of fairyland, The other fair flawless jade.”。在前半句的翻译中,译者使用形容词“immortal”对应原诗词中的“仙”,都集中体现了林黛玉超凡脱俗的气质。在后半句的翻译中,译者使用形容词“flawless”对应原诗词中的“无暇”,体现了贾宝玉完美无暇的品质。因此,译文和原诗词达到了词性上的统一。且译文采用和原诗词同样的“主语+系动词+表语”的句型结构进行表述,对仗工整,也向目的语读者充分展现了原诗歌在句型上的表象美。此外,译者采用英语语言中表示两者为一对的相关短语“One”与“The other”,来暗示文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其实才是应该彼此相守的一对恋人。并将三对“one”与“The other”展示在译文之中。对其他诗句进行翻译时,翻译者也充分考虑到词汇的对仗工整,选择相对应的词汇。

对应“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的翻译,译者将其译为:“one sighs to no purpose,the other yearns in vain.”,原诗词采用的是“主语+状语+谓语动词”的表述句型,而且译文也相应地采用了符合目的语表述习惯的“主语+谓语动词+状语”的句型进行翻译。其中译文中的两个动词“sigh”和“yearn”分别对应了原诗词中的“嗟呀”和“牵挂”,一方面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敏感、易动情伤感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描绘了二人时刻彼此牵挂的动人场景。两个“to no purpose”和“in vain”分别对应了原诗词中的“枉自”和“空劳”,进一步向目的语读者解释了二人互相牵肠挂肚的无果结局。同时也达到了译文和原文在词性和词意上的统一。虽然译文根据表达需要调整了“状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但是却依然保存了原诗词完整的句子成分。此种译法不仅完整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此句古诗词的内容,向他们展示了该句句型的表象美,同时也通过一对动词“sigh”和“yearn”及一对短语“to no purpose”和“in vain”的使用,揭示了二人有情无缘,有缘无分的悲剧结尾。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译文是“One is the moon reflected in the water, The other but a flower in the mirror.”,其中原诗词中的“水中月”和“镜中花”本意都是指消瞬即逝的美好,其对应的译文“the moon reflected in the water”和“a flower in the mirror”都是指那些虚幻的、注定要流逝的景象,这里隐喻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注定就如同那水中的月亮和镜子中的花朵一样,看似美好,实则虚幻的现实。对于“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和“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两句的翻译,译者将其译为:“And were it not predestined, why should they meet again in this existence? Yet, if predestined, why does their love come to nothing?”。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诗歌是由一个分号隔开的两个并列句构成,并且每个并列句又是由独立的条件状语从句和主句构成的复合句来表述。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为了延续原诗歌的句型结构,译文也采用了表示转折关系的“yet”来连接前后两个并列句。原诗歌中的“若说”意思是假如说,表示假设,因此译者采用连词“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来表示。值得关注的是,为了使全诗达到押韵的效果,第一个条件状语从句中的“if”被省略了,由“And if were not predestined”变为了“And were it not predestined”,这样此句译文就更加贴合上下译文的韵律,使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浑然天成。对于原诗词中“奇缘”的翻译,译者将其与命运联系到一起,只有命中注定的相遇才是“奇缘”,因此译者准确地选用形容词“predestined”来诠释这一奇妙的缘。第一个译文分句对应原诗歌首句的否定说法:如果没有缘分的话,译文由一个特殊反问词“why”发出疑问,为什么会有缘在今生相遇呢?也让目的语读者能领会到林贾二人有着命中注定的缘分。然而,这一段姻缘却是有缘无分的。通过转折词“yet”的使用,作者笔锋一转,如果有缘相遇的话,后面译文又由第二个特殊反问词“why”发出了反问,为什么他们的爱情却终未实现。读罢译文,我们发现译文不仅完整传达了原诗歌的内容,而且也完美地传承了其优美的句型结构,让我们在理解原诗歌内容的同时,也领会到原作者对林黛玉与贾宝玉爱情故事所发出的疑问和叹息之情。

从这一点来看,译文中的词汇表达和句型表述十分丰富,能够充分展示出诗歌的形式美,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可通过与原诗歌近乎相同的词性与句型表述,进一步体会到原诗歌作者所要表达的诗歌内涵,以对《红楼梦》具有更加全面、客观、深入的认知[9]。

(三)意美

在进行诗歌翻译时,也要充分展示出意美。诗歌的意美最为关键,其不仅可以展示出原诗的意境,也对翻译人员的翻译功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翻译时不能过分追求诗歌中的音美与形美,否则就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对诗歌中的意美造成破坏[10]。《红楼梦》中的诗歌意境独特,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因此,在进行诗歌翻译时,需充分还原诗歌的意境,展示作者的情感,凸显人物的特点。《红楼梦》中的诗歌脍炙人口,在描写景物时,其中的诗歌会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有凤来仪》中的“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这几句诗歌的意思是说,秀美的竹子刚刚结出果实,正适合款待即将到来的凤凰。根根竹子都青翠欲滴,绿叶成荫清凉舒爽。从字面来看,“秀玉”“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好享受。为读者展示出一副生动形象的大观园景观,尽管寥寥数笔,但却依然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动态感的视觉效果——这不是一副静止的画面,而是形象直观的场景。其中的“秀玉”并不是真的指美玉,而是代指刚刚生长出的新鲜竹子。“待凤凰”是因传说中凤凰只食竹子所结出的新鲜果实,在这里其实喻指被晋升为皇贵妃的贾府的大姑娘元春要回贾府省亲一事。后在杨宪益的译文中,对这句话这样翻译:“Where the phoenix alights, the fruit fresh formed on jade stalks rare makes for the phoenix fitting fare; So green each stem they seem to drip, with coolness seeping from each verdant tip.”。其中译者通过“green stem”“verdant tip”这两个偏正短语,向目的语读者描述了竹子的颜色和形状。此外,“drip”“seeping”和“tip”的使用,不仅使译文具有韵律,而且也生动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出竹子的特性。因此,杨宪益的译文将青翠欲滴的竹子以通俗易懂、优美动听的词汇进行形容和描绘,将原诗歌中的美景進行有效的还原,给人带来视觉美感的同时,还会使人沉浸在美好的自然氛围之中。“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的译文是“Let none disturb these chequered shades, that sweetly she may dream till daylight fades.”,这句话意境深远,作者通过不要摇动竹影,以免打扰竹子的好梦,这种拟人的创作手法,能够给人带来浪漫美好的感受。译者在翻译这句话时,准确使用了副词“sweetly”诠释这一场美梦,生动采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来展示秀竹的美好,其所运用的词汇不仅富有美感,而且恰到好处,如临其境地对原诗歌的意境进行了还原[11]。

结语

综上所述,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翻译时,不仅考察译者的功底,更关系到诗歌中的内容和内在的美感能否得到准确的还原和传达。如何能使译作也能重现这些诗歌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风格也是日后译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以翻译《红楼梦》中的诗歌为例,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还原了具体诗歌的译文美感再现过程。在翻译时要遵循相应的美学再现要求,结合诗歌的原意和特点,在准确传达诗歌内容的同时,充分展示出其独到之美,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示出诗歌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邱华栋.《红楼梦》的翻译本[J].青年作家,2020(02):134-156.

〔2〕〔8〕王道博,雷晴岚.《红楼梦》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03):194-195.

〔3〕冯全功,刘佳盈.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改译研究——基于《中国文学》期刊版和全译版的对比分析[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9(01):79-91.

〔4〕〔11〕蔡育红.文化视域下诗歌意象翻译方法与意象传递效果研究——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9(09):49-52.

〔5〕陈孝宗.从翻译伦理学角度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元素的翻译策略——以《红楼梦》为例[J].作家天地,2020(18):7+9.

〔6〕王文婧.翻译美学视角下《红楼梦》译本的审美再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7):46-49.

〔7〕姜培培.基于人物性格的《红楼梦》对话翻译技巧[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02):110-111.

〔9〕刘婷.《红楼梦》之语篇翻译理论浅析[J].文学教育(上),2020(01):128-129.

〔10〕刘喆.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分析《红楼梦》中的绝句英译[J].青年文学家,2019(36):85.

(责任编辑 曹彩霞)

猜你喜欢

翻译美学红楼梦诗歌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