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精准资助体系国际比较及借鉴

2021-06-24高翠萍

高翠萍

摘 要: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套的高校精准化资助体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对于反思和完善我国高校资助政策,构建更加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资助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视角,通过对各典型国家的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为完善我国高校精准资助体系,促进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资助体系;共享发展理念;精准化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2-0054-05

一、引言

增强高校学生资助的精准化程度是提高资助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精准化扶贫的要求,对于教育扶贫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应作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指导理念。落实到高等教育領域,迫切需要以共享发展理念指导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努力构建精准化资助体系,从而进一步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公正。党的十九大提出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安排,扶贫更是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大力提倡教育扶贫与文化脱贫是主要方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因此对于教育领域,急需探索和创新精准资助的体系。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学生资助精准化的研究较少,且多关注宏观层面。潘邦飞(2015)将影响高校助学精准化因素总结为资助力度与助学需求,政策规定性与操作可变性之间的矛盾[1]。张远航(2016)将精准资助归纳为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和效能精准[2]。刘云博和白华(2016)解析了精准化资助的政治、经济、教育三个维度的价值取向[3]。国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时间较早,英、美、日、俄、澳等多国形成了不同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张民选,1997[4];赵立卫,2005[5];葛盈辉、朱之平,2006[6];邹树梁、黄建美,2010[7];徐国兴,2010[8];李发昇等,2011[9];衣萌等,2014[10])。关于精准资助,吕坤、路海玲、徐嘉(2019)[11]将精准资助的实现路径和个体学生精准资助绩效评估体系作为主要思路,来助推精准资助落到实处。冉光仙(2019)[12]将高校教育大环境和资助育人大生态结合,着力破解贫困生资助的良性资助体系。侯莲梅、米华全(2017)[13]提出建设大数据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搭建高校精准资助系统。

上述相关研究多是对各国资助体系的比较研究,虽然国外许多资助制度设计对实现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精准化有所借鉴,但是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学生资助精准化方面的研究很少。综上所述,在共享发展理念视角下,通过对各国资助制度设计进行提炼,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优势与瓶颈,有助于为我国高校精准化资助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二、国外有利于实现资助体系精准化的制度设计

中世纪以来的大学生资助理念经历了多次演变。早期的理念包括慈善与宗教理念、人生而平等与国家利益理念、工农受教育权与干部培养理念。二战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开始盛行,其中机会均等理念为资助政策提供了法理依据,人力资本投资理念又为资助政策提供了经济价值依据。20世纪80年代公平与发展理念成为新的指导理念,该理念要求体现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原则并考虑教育的投资回报率[14]。在公平与发展理念指导下,各国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大学生资助的精准化水平,从而以更低的成本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具体制度设计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资助体系来源资金的统筹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资金来源多元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项资助来源资金通常附加独立的受助人标准,最终结果是资助资金容易集中于少数家庭特别困难学生和品学特别优秀的学生,资助资金的覆盖面难以得到保障。美、日、法等国通过不同形式的资金统筹管理,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美国研究生的资助体系以“全方位资助”为特征,资金来源多元,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由于美国大学生资助资金来源的渠道多样,所以对资助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该国采取了资助包(Financial Aid Package)的方式。资助包简言之是统筹全部资助项目(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岗位收入等),在对受助者按照既定规则予以评估的基础上,提供与受助者承受能力和经济需要相匹配的具体资助项目。这一制度设计既能够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地实现,又体现了“成本分担”的原则[15]。

日本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资金来源以政府资金特别是中央政府资金为主导,资助形式以助学贷款为主,并与奖助学金相互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该国助学贷款资金来源是政府性资金,由独立的政策性机构经营,助学贷款中无息贷款比例较高,受助学生毕业后满足特定条件可以获得全额或部分还款豁免[16]。

法国的各类研究生资助均由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心(CNOUS)统一管理,直接发放,不经过学校。同时,助学贷款全部由国家担保,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易获得贷款[17]。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学入学人数增长和经济衰退,公共资源不足以补贴全部全日制的困难学生,澳大利亚设计了针对本科生的高等教育供款计划(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ion Scheme)和服务于研究生的研究生教育贷款计划(Postgraduate Education Loans Scheme),两种贷款资金由政府统一拨付,学生毕业后根据其收入情况向税务部门还款[18]。

(二)较为完善的资助需求评价体系

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评价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精准化的重要因素。英、美等国高度重视资助申请人的情况评估,建立了规范程度高、可操作强的申请人评估制度。

英国研究生资助体系的特点是“先评价,后资助”,政府对申请人的住宿条件、居住区域、家庭年收入等信息进行评估,然后发放不同金额的助学贷款和生活补贴。在发放学业资助金时,对申请人的学业情况和研究项目进行评估[19]。

美国“资助包”同样以规范的评估制度为前提,评估内容包括学生求学成本(学杂费、食宿费、交通费等)和家庭情况(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家庭人口、人员健康情况等),美国大学委员会负责测算不同地区和不同院校的求学成本、不同地区的家庭情况参考指标并予以公布。受助学生还需要及时报告接受其他资助的情况,学校据此对资助金额进行动态调整[20]。

1974年起,澳大利亚即废除了按学业成绩发放奖学金的做法,改为实施高等教育资助计划(The Tertiary Education Assistance Scheme)。该计划要求在向大学生提供生活津贴前,需要对其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符合条件者获得基于财产调查的津贴(Means—tested Allowance)。这一计划能够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资助的精准化程度,从而使国家拨款得到更有效地利用[21]。

(三)针对性较强的专项资助计划

除普适性的资助项目外,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或对大学生专业选择进行引导,国家同样可以对特定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建立专项的资助计划。例如澳大利亚积极探索奖学金制度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增设了更加有针对性的“联邦教育成本奖学金”(Coonwealth Education Costs Scholarships) 和“联邦住宿奖学金”(Coonwealth Accoodation Scholarships),除要求申请人成绩优秀外,前者倾向于低收入家庭和土著学生,后者关注于农村和偏远地区学生的住宿费支出[22]。印度针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的学生也设计了类似专门的资助政策。

俄罗斯、智利、哥伦比亚等国则采取“钱随人走”的教育券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资助。政府按照特定规则向学生发放教育券,学生自主选择教育机构并以教育券抵扣学费,教育机构凭券向政府部门兑换现金。这一形式较好地实现了资助资金的优化配置[23]。这与我国奖助学金按照固定比例分配到地区、学校、院系、班级的做法有着显著的不同。事实上,家庭困难学生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以班级为单位分配助学金指标的方式很难实现困难学生资助的均等化。教育券模式中“钱随人走”,资助资金精确到人的做法对于我国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四)严格的助学贷款追偿和减免系统

为了避免助学贷款的过度申请,各国大多较为重视大学生毕业后的助学贷款追偿。常见的做法是与个人信用挂钩,利用税收系统予以追偿。同时,对于还款确实存在困难的毕业生,延期还款和部分减免的政策也较为普遍。例如英国利用其完善的税收系统参与助学贷款的回收工作,并且充分考虑毕业生还款能力,收入达到一定标准后才需要还款,且还款金额不超过收入的一定比例,还款期限也较为灵活,最长达到25年。韩国助学贷款以国家优惠利率贷款和商业险贷款互为补充,贷款条件严格,追债体系完整,因此助学贷款违约率较低[24]。

三、政策建议

基于共享理念的视角,对各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制度设计进行归纳和梳理,可以发现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精准化程度仍亟待提高,国内的短板主要体现在资助资金管理统筹程度不足,受助学生家庭情况评估系统偏弱,助学贷款追偿体系不健全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精准化资助体系,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以共享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提升高校资助体系的精准化水平。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面临政策“一刀切”、资助资金“按人头分指标”等普遍问题,大学生资助的覆盖面不够广,精准化程度较低。精准化资助体系的建立应以更加精确的学生家庭经济信息为基础,构建包括民政、社保、税务、信贷等多个部门的全方位信息共享网络,真实筛选出确需扶持的困难学生清单,同时加强信息跟踪,构建受助对象信息的动态监控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受助对象有进有出,确保各类助学金发挥应有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完善资助体系管理机构架构,改变现行层层分配资金的模式,建立跨地区的资助资金统一管理机构,探索资助资金分配的区域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已毕业困难学生的跟踪访问,对于生活确有困难的个别大学毕业生,可降低毕业六年内还清贷款的硬性要求,对其助学贷款予以延期乃至减免。

二是优化现行资助政策,明确区分奖、助学金的功能及界限。奖学金以学习成绩等因素为主要考量标准,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助学金体系则应体现共享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助学金覆盖面,着重倾向于家庭困难群体、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应着力避免大学生资助实践中奖助学金统筹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切实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避免奖学金功能异化,提高助学金拨款在财政性支出中的比重,同时鼓励企业和有能力的个人捐资设立助学基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三是加大勤工助学工作力度,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途径。目前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集中于校园卫生等方面,技术含量低,人员选择和报酬设定亦存在随意性较强的缺陷。应加强校企合作的探索,通过补贴有关合作企业等方式,鼓励企业设立与学生专业相关性较强的勤工助学岗位,并逐步实现按劳取酬。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付困难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科研辅助工作的报酬。最终提高勤工助学工作收入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比例,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

四是运用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高效的资助工作通常是从认定、帮扶、管理、育人等层面开展。如何实现精准资助其实就是要将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精准推进,更加精准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对受助学生提供资助,在受助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等。通过资助工作的精细化实施,有效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和情况,从而进行精准化管理,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可将大数据的资源、大数据的技术和思路运用到高等教育资助工作中去,有效分辨贫困层次等,對受助学生进行个性化资助、精准化资助,从而整合资助的资源,形成人性化育人机制,发挥大数据的积极作用有效推进资助工作精准化帮扶的作用。

四、具体路径

一是转换工作方法和思路,对于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方式进行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精准自助。第一,思想上要有创新,从传统化的资助转为可持续发展资助。对于学生的资助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物质上的帮扶,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以生为本”,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接受资助的学生群体不再是被动的,主动参与到受助中,进而提升受助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有效催动学生成长。第二,在学生资助的具体模块中,需要转换资助的层次结构,资助并非仅仅帮助学生解决家庭困难和经济困难,应当向多层次化的资助模式转变,为了更好地做到精准化,可以采取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对受助学生进行分类,并且对于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资助,满足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第三,在资助方式上,要引导受助学生转换思路,自助是解决资助的关键和根本,肯定家庭困难学生的主导性,高校可以创造各类环境和选择,让受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受助,尤其是思想上和能力上的受助和感恩尤为重要。

二是资助路径的创新,要创建更加完善的精准资助体系。学生受助不能仅局限于给予物质方面的帮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资助达到育人的目标,以人为本的进行帮助,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实现能力提升,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做到知感恩,懂感恩,使资助工作达到良性循环的。

首先,需要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识别体系,指标更加精准,更系统化。发挥互联网等载体和数据优势,加强对学生有效基础数据信息的采集,并且对数据进行类比分析,归纳研究。不但要仔细分析每个人的申请内容及各类相关支撑材料,如低保证、村证明、经济困难调查表、班级民主测评、宿舍表现、消费情况等,而且要全方位地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构建精准化的指标体系,有效地进行资助精准化工作。通过以上指标的比对进行有效的识别受助对象,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精准化资助的公平性。同时,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的优势,甄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家庭真实困难的学生,通过此种渠道可以了解学生的实情,同时不会挫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和隐私必须加强保护,避免使学生受到心理上的误解和伤害。所以对于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资助信息的安全保护机制必须加强,增强法律意识,完善相关制度,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和规定,在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优化大数据的使用,制定安全的保护规则,保护好学生的隐私和信息。

其次,搭建多维度的资助服务体系。可以依据每个申请资助的学生家庭经济的具体情况及内心的真实诉求,进行专门化的资助,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资助平台,将资助贯穿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穿到立德树人过程中,不以结果化的资助为目的,更加注重资助的过程,使资助的工作思路更加开拓。目前很多高校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如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可以达到劳动育人、资助育人的效果。

三是对于高校资助工作的管理,应当以建立健全资助精准化为目标,科学化为导向的资助。

首先,进一步完善资助工作体系和相关制度及规范。进一步探索和创新资助工作,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系统化的规范,如精准资助的受助学生认定工作方法和程序,资助工作相关经费的使用和规定,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或者因重大事故等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及时资助十分重要,但是同时也要规范资助工作和流程的不良行为,如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或者存在弄虚作假等,此类行为要及时制止并且取消受助和资助。同时要确保监督体制的完善,以更好地维护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对于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应当及时进行完善,建立监督体制,确保有依有据公平开展工作。

其次,资助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比较强的工作,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规范和流程需要非常娴熟,同时综合素质要过硬,对于资助工作的各方面应当掌握扎实落实到位,通过资助工作达到资助育人的目标,更加精准化地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最后,精准资助可以很好地推动资助受助的过程实施。有针对性地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更好地促进该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可以通过研究创新、勤工助学,同时可以以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为依托,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达到此目标需要上下协作联动,共同配合,如高校、社会、大学生及相关社会部门,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指标体系。对于资助成效评估系统,需要进一步形成精准对口,更加专业,育人功能完善的大学生资助育人素质培养体系,真正推动个性化、精准化的资助育人服务。以上实践最为重要的在于聚焦自我帮助、落实资助的教育价值观的培育,可以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拓展实践能力,树立健全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品德。另外,通过各类标准化的评价方式掌握和分析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可以健全高校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为继续增强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更为充分地准备。对于学生来说,应当针对大学生自身成长中的不足之处,注重对诚信、感恩的养成和教育,进而將这种价值观传递给他人和社会。对于这种资助模式,应当充分加强全方位的精准资助,优化整合大学校园及社会各种资源,不断完善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推进,落实国家对于资助工作的号召,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去诠释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优化资助管理的工作机制,助力推动资助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四是在高校资助工作进行德性教育。为了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资助育人,要通过各种润物无声的关怀来加强资助工作中的德性教育。围绕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思考,加强资助育人的到的能力提高,注重提升资助育人的理念和能力,提升受助者的各方面发展,关注受助者在校的道德养成,引导在受助者走向社会的道德素养。积极构建立德树人的资助育人体系,对于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与资助,应当是全面化的,多维度的,齐心协力共建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资助生态。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常态化模式,让德性教育价值观融入育人过程中,提高育人道德与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自我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潘邦飞.影响高校助学精准化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高教学刊,2015(05):51-52.

〔2〕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01):108-111.

〔3〕刘云博,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02):67-70.

〔4〕张民选.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06):88-93.

〔5〕〔15〕〔20〕赵立卫.美国大学生资助的“资助包”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5(02):55-56,63,55.

〔6〕〔18〕〔21〕〔22〕葛盈辉,朱之平.澳大利亚大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6(06):45-49,46,45,48.

〔7〕邹树梁,黄建美.中英大学生资助体系比较与借鉴[J].湖南社会科学,2010(01):164-166.

〔8〕〔16〕徐国兴.日本义务后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02):69-72,71.

〔9〕〔23〕〔24〕李发昇,聂建勇,陈如欢,等.国内外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比较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1(06):30-41,38,37.

〔10〕〔14〕〔17〕〔19〕衣萌,王腾飞,牟晖,等.发达国家研究生收费制度与资助体系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5):62-66,65,65,64.

〔11〕吕坤,路海玲,徐嘉.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实现路径及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73-75.

〔12〕冉光仙.教育精准扶贫视阈下高校贫困生的德性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1):77-80.

〔13〕侯莲梅,米华全.利用大数据推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7(08):107-111.

(责任编辑 曹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