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朝阳南塔折射的辽代文化

2021-06-24翟跃男

关键词:佛教

翟跃男

摘 要:朝阳南塔始建于辽代,是目前中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辽代砖石塔建筑之一。南塔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塔基、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南塔的建筑结构、形制特点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经济生活文化、艺术文化的重要参考。朝阳南塔体现了辽代上承隋唐、下启宋代的契丹民族在佛塔文化上的诸多特色,比如辽代的宗教文化特征以及建筑文化特征等,南塔的建筑形制和雕刻艺术的特点是学术界研究辽代同一类型佛塔以及辽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实证。

关键词:朝阳南塔;佛教;辽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2-0037-04

朝阳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双塔街南口,与朝阳北塔相对,朝阳南塔是一座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现高大约为42.6米。朝阳南塔建于辽代,但是对于南塔建造的具体时间,学术界有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南塔的修建时间是辽太平九年(1029年),另一种看法认为南塔建于辽大康二年(1076年)。两种说法虽各执己见,但朝阳南塔官方说法已将建造时间断定为后者。

一、朝阳南塔建造的历史背景

在辽代,朝阳的佛教发展达到了鼎盛,佛教文化传播以及交流活动也颇为频繁。朝阳作为中原和契丹民族的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对周边地区的佛教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递作用。在南塔中发现的十八颗锭光佛舍利更是证实了这一点。在辽代,佛教被奉为国教,深得人心,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不论是政治生活还是日常生活习惯,都能看到佛教的影响。辽代佛教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加强政权,控制民心以及战争频起,人民急需心灵慰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使得辽代寺院势力不断发展扩大。具体说来,佛教在辽代得以迅速发展有如下原因:

第一,朝阳地处契丹与中原地区的咽喉要地,这是佛教文化在这里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交流的频繁使得此处文化发展兼容并包,经济贸易上的互通有无也为各地区佛教的交流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动力。

第二,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较为稳定的生活状态,使得佛教的发展也较为顺利。尤其到辽圣宗时期,由于经济总体平稳向上发展,平民生活条件优渥,寺院经济发展状况十分可观,不仅数量剧增,而且规模宏大。这些因素使辽代的佛教地位大幅提升,传播速度迅速。辽代于今辽宁朝阳设置了兴中府,作为“五道六府”之一,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建筑业,特别是佛教建筑的发展,佛教在盛行之后,各地广建寺庙、佛塔等,辽代在佛塔佛寺的修建上风格独特,历经千年仍然保存较为完好,并且出土大量文物。

第三,辽代的佛教是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控制民众思想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契丹民族并不是在建国之后才大力提倡佛教的,在建国以前,耶律阿保机就在龙化州建立了开教寺,史料记载“城化龙州于潢河之南,始建开教寺。”开教寺是辽代较早的一座佛寺,也是佛教传入契丹民族居住地区的标志之一。从此以后,辽代的各代皇帝都十分重视佛教的传播和佛教建筑的修建。国家的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支持,促进了佛教的迅速传播与发展,信奉佛教的民众数量也越来越多。自辽兴宗以后,辽代帝王普遍佞佛,有的如辽道宗对佛学还很有研究,这就必然引起从帝王到臣僚和佛教僧徒的密切交往,促进佛教的大力发展。朝阳的佛塔,就是辽代佛教发展迅速的主要标志性实物资料,除了朝阳南塔,朝阳东塔以及朝阳北塔都是当时的杰作。开泰六年(1017年)再造朝阳东塔时,有“楚国长公主”和“知彰武军节度使韩绍基”施财。

第四,寺院势力在辽代的发展十分迅速。辽代尤其是辽景宗耶律贤统治时期,保宁六年(974年)十二月,“以沙门昭敏为三京诸道僧尼都总管,兼加侍中”。以僧人为官,是寺院势力膨胀的标志之一。皇宗贵族都曾为各地的佛塔佛寺的修建而捐款捐地,促进了寺院势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汉族有学之士在辽代备受重视,史载“六年,进楚王,赐国姓……拜枢密使”。并且又推崇佛教,宣传佛教思想,这也是佛教在辽代发展的有利因素之一。

综合上述因素可知,正是因为当权者看重佛教在当时的地位以及佛教思想在辽代的影响力,皇亲贵胄还有民间富商才会积极出资修建南塔。一座佛塔所具有的功能往往不只是传播佛教思想而已,更是给当时的民众心中造就了一个寻求精神慰藉的归属建筑。辽代战争不断,人民饱受上层统治者剥削与压迫,生活痛苦不堪,所以为了找到精神慰藉以缓解战争带来的痛苦,笃信佛教中的“因果轮回”,以求来世能够太平。

二、朝阳南塔中的辽代宗教文化

辽代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尊,其佛教文化来源于回鹘、中亚、中原以及契丹本土等地区,各地区的佛教文化在辽代融合发展,这也是构成契丹民族独树一帜的佛教文化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辽代佛教还融入了儒家文化的因素,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思想,这使得辽代契丹民族与中原地区的宗教文化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的相互融合,不仅有利于两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更使得辽代佛教有了新的文化因素,为佛教在辽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朝阳是辽代佛教文化发展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因此,朝阳南塔的建筑风格以及雕刻手法、题材等都体现着辽代佛塔的建筑风格以及佛教文化的审美特点,尤其是南塔外部的四面砖雕密宗四方佛和八大灵塔图案,体现了辽代佛教多用八大灵塔来表示释迦牟尼生平中最重要的八件事情,也就是从降生到成道直至涅槃,这其中的每一階段都通过建塔纪念,这也是“八大灵塔”的含义。

南塔的外部由塔基、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构成。塔基是台基上砌筑须弥座,再在此上砌筑仰莲座,塔基之上的须弥座质朴素雅而又不失高大华丽,其上设置了两层束腰,束腰内里又有云龙装饰,束腰上部则有仰莲显示辽代佛教意趣。门的修饰也较为讲究,两侧用砖雕卷云,顶部有浮雕华盖。塔身的正面(南面)正中设有券门,塔的北、东、西则设假门,四面装饰都采用了浮雕手法。塔有十三层,第一层较为宽大,塔檐下部用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然后再在斗拱上面施用椽飞,覆上瓦顶;二层以上仅用砖叠涩出檐,转角部位不用角梁,并且檐口连线略呈抛物线。南塔内部自塔身下平面向上中空,是空筒式结构,塔身内作方形塔心室,塔心室位于塔身正中,南塔塔身设置了正门通向心室,向上中空且相通。门道的建筑顶部结构为券顶,高度如同券门,塔心室的形制为平面方形,壁面结构为直壁,向上距塔心室地面5.5米处壁面向外展约0.2米。再上随塔体砖壁内收,至第十二层檐的束腰高度结顶。南塔经过发掘,发现了地宫,在地宫内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文物。

不论是南塔的建筑结构还是塔内发现的文物,都直接体现了契丹人在佛塔建筑上的审美标准,也反映了辽代在宗教文化上的发展特点。

三、朝阳南塔中的辽代建筑文化

(一)南塔的建筑风格

由于朝阳在唐代是辽西地区的重点经营之地,所以在历史发展脉络上辽代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唐代的建筑风格,但是朝阳地区辽代砖塔又有自身的地方特色。朝阳南塔是八角形塔,它的基座没有使用平座勾栏;南塔的各面都采用了雕刻造型像的方式,没有在各面设置佛龛和佛像,相比周边地区的辽塔,显示出了独立发展的特点。从总体上来说,南塔的建筑风格独特,塔体的轮廓浑厚粗壮,基座和塔身高大而华丽,仿木结构的斗拱极具装饰性又制作精良,塔檐层层叠出,塔刹粗放挺拔,这些都是区别于唐代的典型辽式砖塔的风格。

(二)南塔的建筑形制

辽塔经历千年风雨能够留存至今并且保存状态相对较好,朝阳南塔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同时也是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建筑遗存。有学者将5世纪到20世纪前期中国砖石塔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古拙阶段、繁丽阶段和杂变阶段。在这前后1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辽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朝阳南塔的建立时间处于中国砖石塔的繁丽时期,并且由于其保存完好,对于研究辽代砖塔的建筑形制和地位具有重要价值。朝阳南塔是一座空心式结构的方形塔,在唐代并没有此类佛教砖塔,塔身的砖雕也是独具特色,塔的四个壁面都设置了门,并且塔檐的补间铺作数量较之前朝有所增加,铺作都有斜华栱出跳。南塔在建造过程中,其审美和工艺水平受到了木结构建筑的影响,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匠师们却在八角平面上用木结构的柱梁和斗拱处理了塔身外表,上面一层层的密檐,也全部用砖砌的斗拱承托,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塔型。”

在中国砖塔的发展历史中朝阳南塔,不仅工艺上有较大的进步,它的功能也更加优化。南塔的建筑者将南塔设计成八角形平面,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加强南塔的抗震性能,其抗侧推力也由此增强,结构完固,而且八角形平面的佛塔也增加了观赏的视觉及角度。南塔的基座,采用了多层重叠的须弥座,外观上稳重而华丽,其规律性较强。南塔整体由仿木结构建造而成,尤其外部砖雕部分,极像木雕。朝阳南塔是这一时期比较盛行的密檐式塔中体量巨大的一座,南塔整体线条流畅、美观,塔身的第一层最为宽大浑厚,自此以上的塔身逐渐有规律的变低变小。底层塔檐仿木结构非常明显,正体现了砖塔的时代越晚其仿木结构的建造工艺水平就越高。朝阳南塔的塔檐规律及出檐结构与史料中的描述相差无几,可惜的是风铎和塔刹早已不存。

(三)南塔的雕刻艺术

契丹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拥有较高审美品位和工艺水平的民族之一。契丹建国之后,在艺术雕刻方面有了更加科学、系统的进步,在本民族固有的工艺基础之上吸收了汉族的艺术观念,辽代的建筑雕刻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雕刻艺术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南塔便是辽代砖塔中雕刻艺术水平较高的重要代表之一。

朝阳南塔的塔基是方形平面,其台基方形,无雕刻痕迹;须弥座方形,样式较简单,上、中、下以砖出叠涩三层;三层仰莲座直接坐在须弥座之上。两层束腰上的雕刻较为丰富,下层束腰上以砖雕手法雕刻了如意云纹和莲花图案,手法顺畅,象征了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上层束腰以同样手法雕刻了化生童子以及牡丹图案,化生童子显示了南塔相对高超的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水平,象征了当时的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子孙绵延的希冀;上層束腰的上、下又于上罨涩砖一周雕仰莲两层,方涩平砖下沿及合莲砖各雕破瓣莲纹一周。塔身的主体部分,各面用砖雕手法雕刻了二十四飞天、密宗四方佛、八胁侍菩萨、八大灵塔及塔名等多样图案,其中的密宗四方佛是东南西北四方佛,这种表现手法从五方佛演变而来,八胁侍菩萨是指修为最高的八位菩萨,八大灵塔是借由佛陀所说的修建八大灵塔就会获得功德的故事,而且工匠在佛像的上方雕刻了制作纹样精细的华盖,显示了对佛的崇拜,表现了南塔较高的雕刻艺术特色。这些图案和题材表明,当时的人们想通过朝阳南塔保佑这一方土地平安、繁荣的愿望。

佛塔、佛寺等宗教建筑就其内容和实质讲,都是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辽代佛塔建筑主要集中表现了崇佛的主题,其表现手法就是在佛塔等佛教建筑上雕刻契丹人信仰的佛像,并刻写题铭。佛塔不只是佛教文化的象征,其上的雕刻也是辽代佛教的时代特征的标志,人们会将佛塔当作佛来崇拜。辽代雕刻风格承前启后,在唐朝和五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发展了中原雕刻的艺术手法,同时又保留了自己固有的民族艺术传统。正是因为辽代在保留本民族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和学习汉族的儒、释文化,使得辽代的文化艺术发展有了自己的特点,在中国古代佛教和雕刻史上有了独特的地位。

四、结论

在中国古代的佛教发展史上,辽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占据重要的地位,且处于佛教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有辽一代,大量寺庙、佛塔广泛营建,可谓“处处而敕兴佛事,方方而宣创精蓝”。由于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这里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再加上当时民众可自主选择宗教信仰,所以朝阳的佛教文化较为兴盛,而处在朝阳这个佛教活动中心的南塔本身也是当时一处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朝阳南塔不仅体现了辽代佛教的盛行之风,其精细的雕刻艺术也体现了处于砖塔建筑史上繁丽时期的独特风格以及承袭唐制佛塔的建筑特征。本文所述朝阳南塔反映的正是辽代崇尚佛教的例证,朝阳南塔方寸之中蕴含独特的辽代宗教、社会、艺术、文化等,这是它的价值所在。而这种价值是具有借鉴性与传承性的,朝阳南塔为辽代文化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参考实物。

注 释:

王禹浪,寇冠文.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察[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09).

于博.辽塔密教图像意蕴考——兼及对图像配置的探讨[J].宗教艺术研究,2015(05).

脱脱.辽史·太祖纪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2.

黄震云.辽代的宗教文化(续)[J].民族研究,1996(03).

王禹浪,寇冠文.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察[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09).

郭康松.论辽文化对唐文化的继承[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王贺.从现存辽代佛教古迹看辽代佛教信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脱脱.辽史·景宗纪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4.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8卷)[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35.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5卷)[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30.

赵兵兵,王肖宇.辽代砖塔形制特征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

姜怀英,杨玉柱,于庚寅.辽中京塔的年代及其结构[J].古建园技术,1985(02).

张晓东.辽代砖塔建筑形制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12).

郑绍宗.辽代绘画艺术和辽墓壁画的发现与研究[J].文物春秋,1995(02).

(责任编辑 曹彩霞)

猜你喜欢

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从敦煌本佛教灵验记看佛教的传播技巧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善有善报”与“善不受报”——佛教善恶“因果”观辨析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