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探略

2021-06-24杨淑敏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重要论述

杨淑敏

摘 要: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中国化的最新凝练和创新性解读,既从宏观上指出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要求,又从微观上总结了民族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为我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及一系列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分析,探索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既具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在新形势下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思想精髓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4-0032-04

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中国化的最新凝练和创新性解读,是在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指导,既从宏观上指出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要求,又从微观上总结了民族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新理论,指引着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时为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小康社会、共圆中国梦、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起来有下几点。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着重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既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指导方略。

在宏观层面上,几十年的风雨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不断向前;攻坚克难,不畏艰险;勇立潮头,执着坚守;合作共赢,贡献力量;凝心铸魂,书写华章,为世界和平的延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烙下了中国印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独具特色又兼顾国情的新中国发展之路,使中国摆脱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形象,使中国人民紧跟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所秉承的宗旨和取得的成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前所未有的。因此,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民族工作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在微观层面上,长久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针对于此,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法律、制度、方针等,为我国的民族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这既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民族工作的方法论。民族工作无小事,各民族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要想把复杂的民族工作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失误,就可能引发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因此,民族工作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依据我国的法律、制度、思想展开,既讲求原则,又兼顾民族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各民族的拥戴。要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和正确性,在现实工作中时刻铭记,本着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民族工作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二、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这一论述既指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可以看作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强劲动力,也坚定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克服一切困难,奋勇前进的信念,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道路上的自信。

人们常说,自信的人是美的,对于不断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自信也是一种制胜的力量与魅力,而道路自信,更应当是每一位共产党员该具备的心理优势和优良素质。

三、立足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这一论断作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民族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开展民族工作的根本依据和立足点。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理解。

第一,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其发展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中原文明的崛起,还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无论是从漫长的封建社会,还是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无论是各民族团结起来同仇敌忾共同抗击外来侵略者,还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因各民族的团结、勤奋、勇敢、坚强,谱写着多彩华章,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正视多民族国家这一现实,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尊重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第二,多民族并不是我国发展的障碍,而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很多国家将多民族视为政治不稳定的因素,而中国共产党通过民族政策的实施,让中国这一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实现了长治久安、和谐宜居。而恰恰是因为有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与拥戴,伟大的中国才能屹立于东方。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早于新中国成立两年,内蒙古人民用最质朴的实际行动支持着中国共产党统一祖国的宏图伟业,用草原儿女的坚韧与执着坚守着与新中国共进退、共荣辱的承诺。中华文明灿烂瑰丽,而少数民族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蒙古族的长调、呼麦、马头琴、摔跤、射箭、顶碗舞;藏族的唐卡、藏戏、燃灯节;维吾尔族的民歌、刺绣、冬不拉等,都让我国的文化艺术瑰丽多姿、异彩纷呈,这些都为我国的民族工作奠定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石。

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在尊重少数民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举全国之力对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予以政策倾斜和多方面的帮扶。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上往往面临着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发展落后的困境,而区域协调发展、创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意味着国家将填补贫困、帮扶落后。习近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方面举措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致力于调整不足,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民族地区应当加快发展步伐,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交通业和新型农牧业,加大民族地区同全国的联系、交流和合作,不再让距离、交通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障碍;积极发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将内生动力和外在机遇结合起来,响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响应建立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号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拖后腿,不搞特殊,真正实现全民富裕、全民奔小康。

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战的打响,以及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为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这同样也是民族地区顺势发展的契机。国家的发展也同样遵循“木桶效应”,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富强,并不体现在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而体现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地区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短板,才能实现各区域协调发展,才能盘活整体经济,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五、坚持“两个结合”“三个离不开”与“五个认同”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要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2]因此,“两个结合”既可以看作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又可以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方式方法。一方面,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维护好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提下,让各民族得到长足的发展。统一是前提,没有统一无从谈发展,只有在统一安定的环境中,才可能实现发展。维护一个安定统一的国家环境是实现各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完备的、成体系的、经过实践检验切实可行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通过一系列法律和制度,使之在中国的民族聚集地区扎根。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重点强调的是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分析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要尊重民族地区的发展规律,不能一刀切,不能盲目看数字,盲目与其他地区攀比。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的民族格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使各民族得以产生、发展,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中,使得中华文明走向辉煌。因此,新时期的民族工作要时刻牢记各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加强地区间、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经济、文化,让文明之花开遍祖国大地,让中华文化传遍五湖四海。

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到“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四个认同”。在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认同”:“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从“四个认同”到“五个认同”,强调的是热爱伟大祖国的爱国情怀,强调的是身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只有认同伟大的祖国,才能为祖国建设挥洒汗水与激情;只有认同坚韧的中华民族,才能同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只有认同灿烂的中华文化,才能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只有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梦想并不遥远,有了指路明灯,才能让未来的道路更宽、更阔、更明亮。

六、紧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这一生命线

民族平等是一切民族工作的前提,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无论任何民族,不分大小,不分人数的多寡,不分贫富,一律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平等地享受宪法赋予的权利,平等地履行社会义务;第二,因为各民族平等地享有权利,但是民族有弱小,为了让弱小民族同其他民族一样享受改革开发的成果和权利,有必要对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进行帮扶和照顾。

各民族共同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致力达成的目标,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富裕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富裕,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过上富强、民主、文明的生活才能彰显一个国家的进步。前进的道路上,各民族风雨同舟,收获的时刻,也应当各民族共享丰硕成果。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才能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更有助于民族团结地实现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是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思想基础,也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线,只有把握好这一生命线,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家国情怀,在注重家庭观念的中国人眼中,小家的和谐与稳定是国家这一大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让人们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发展上。而在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就显得愈加重要。因为地形和历史问题,民族地区多集中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交通、信息相对闭塞,这就需要各民族地区的管理机关和工作人员倾注更多的精力去维护当地的和谐与稳定,也需要民族地区的人民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谨防不良思想的侵袭。

长久以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让中国人民走上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道路,将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工作的目标,这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物质生活地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较汉族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就必须要提高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只有保障好最基本的生存权,才能谈发展,才能谈复兴。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作为哲学中的重要命题,不断被人们提起,在民族工作中,同样要重视物质与意识的双重发展。首先,只要维护好民族地区人民的物质利益,才能谈发展,谈精神文明。物质是基础,解决好老百姓最实在的衣、食、住、行问题,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地区稳定的重要前提,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其次,民族地区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精神财富,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看来,精神的富足甚至超越物质的满足,在这种前提下开展民族工作,就必须要做到尊重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需求,照顾民族感情。只要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精密结合,二者兼顾,才能让民族地区的发展更加长远、动力十足。

八、让走向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地不断深入,大批少数民族群众走向城市,这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发展的成果。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同胞进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带动了民族地区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理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理解。

第一,少数民族同胞进入城市,是基于民族同胞个人的自主选择。面对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通过务工、教育等途径走出民族地区,走向城市,是建立在充分尊重民族地区群众自我意愿基础上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民族地区的进步。

第二,少数民族同胞进入城市,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并不是损失,而是进步,既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团结。一些人认为,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是民族地区的损失,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极度错误的。正是因为少数民族群众走向城市,同其他各地区人民实现交流,并接受现代教育、现代文明,才加快了民族地区的进步,巩固了民族团结。

第三,在走向城市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众也许会遇见一些困难或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上的不便,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帮助和疏导,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要持欢迎的心态。”只有本着热情、欢迎的态度接纳少数民族,才能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地感受城市,融入城市,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当然,走向城市并不代表抛弃家乡。很多走向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城市安家落户,实现了自己的“城市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很多人选择了带着学习到的先进经验、知识回到家乡,回报家乡,这也是值得颂扬的。无论是去是留,都是每一位少数民族同胞的自主选择。这既是一个个鲜活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口流动的趋势,更是时代车轮前进的方向。

九、开展民族工作要有据依法办事

依法治国这一治国基本方略的确认,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国家的基本立场上同现代法制文明接轨。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也要依法办事,在依法办事的基础上兼顾民族情感,做到情法相依。在民族工作中,只有依法办事,才能保证公正性,才能让少数民族群众心服口服。民族问题无小事,如果不能依法办事,就会导致少数民族群众心理失衡,从而引发不必要的事端。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依法办事还要注意方式方法,毕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要对其予以尊重和理解,不能一刀切,不能盲目下结论。做好民族工作在依法办事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情法相依,这样才能增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

综上,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民族理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他创造性地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意见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应该秉承的核心思想和工作原则。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及一系列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每一位民族工作者应当不断深入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党的十九大重要论述
科技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助力青春梦
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美丽”力量
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个“新”字贯始终
准确把握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近10年对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看气象科普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