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探讨

2021-06-22赵小华方宏远华莎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5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

赵小华 方宏远 华莎

[摘 要] 土木水利专业人才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关键,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从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结构、基地搭建、基地导师遴选机制及双方学术互动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可为其他院校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培养方案;黄河国家战略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研究基金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下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探讨”(SLXY2019YJS101)

[作者简介] 赵小华(1991—),男,河南周口人,工学博士,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拱坝抗爆特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5-0072-04   [收稿日期] 2020-12-02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首次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1]。在实施黄河国家战略过程中,土木水利类人才是关键所在。郑州大学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双一流”高校,在黄河国家战略提出之初,便主动对接服务战略,积极主动担负起培养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土木水利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任。

一、精准定位人才培养

(一)面向实施黄河国家战略中的需求而进行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如何做好黄河生态的保护工作、解决水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和水资源保障的严峻形势,是实现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土质松散和降雨量集中引起了黄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的泥沙淤积、河床的逐年抬高、河道行洪能力的逐年下降等问题,极易出现洪涝灾害。此外,黄河年径流量的变化较大,导致个别年份水资源严重短缺,再加上向其他河流进行的调水作业,使得黄河水生态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的承载力不断降低。黄河水质的恶化直接导致了河道内水生物种群明显减少,植被遭遇大范围破坏。因此,亟须通过对黄河岩滩和河道的科学治理,建立流域生态屏障,进而造福人类。

黄河中上游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经济条件较差,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集中区域,特别是5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呈现出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局面。但是,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中上游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主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是黄河流域中上游贫困区域人民的必然选择。

(二)体现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

土木水利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要面向黄河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例如高含沙量、旱涝灾害等问题;水资源粗放利用、水土流失严重问题;生态系统破坏问题、自净功能退化、修复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经济增长方式单一引起的环境超载等问题。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在大治理、大保护思维的精神引领下开展,立足于服务黄河国家战略的实施,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进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传承黄河文化等。

(三)课程体系及毕业论文

1.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分为“平台+模块”,设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个平台,每个平台设置若干课程模块。基础教育包括基础知识模块和综合素养模块;专业教育包括专业知识模块和行业发展前沿讲座模块,如跨学科考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补修课程,补修课程门数由学校各专业学位教指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践技能主要指专业实践模块。(2)所有课程必须在第一学年内全部完成,能在第一学期完成的尽可能在第一学期完成。优先选聘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教师。适度引进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或一流大学的同类网络课程,利用好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课程公共平台,培养研究生自主學习和多样化学习能力。(3)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参考全国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或学位标准)的要求进行设置。

2.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有课程学分后,即进入论文工作环节,完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学分和必修环节任务。(1)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开题报告中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关键问题。在第3学期应完成开题报告,学校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3~5名本专业学位类别或相近专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包含至少行业企业专家1名)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2)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初稿,经导师审阅认可后,由研究生本人向所在专业学位类别或学院提出预审和预答辩申请。预答辩须在正式答辩前1个月进行。(3)专业学位论文整体要求参照全国教指委的相关规定和学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论文规范和水平要求见各专业学位授权点学位授予基本标准。其中,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一般应具有明确的行业或职业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学位论文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方面,学校不再成为单一的评价主体。论文的开题、预答辩、答辩和评阅环节,必须要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的专家参与。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不少于1/3的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4)鼓励个别专业学位类别答辩前,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毕业设计的实物(成果)进行验收,形象直观地考核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从黄河国家战略大局出发,从解决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着手,软硬件资源向水利类和环境类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倾斜,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如工程安全与防灾等新专业,改造原有土木与建筑工程等专业,最终实现土木水利专业的科学定位和结构的动态调整。

(一)工程安全与防灾专业的设置

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着眼重大灾害、公共安全等应急避险领域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密切结合和服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工程安全与防灾学科以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三个一级学科为主干学科,借助河南地处黄河、长江、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区位优势和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研究基础设施工程的“安全建造、安全防护、安全运行、灾害防治”的理论、材料、技术与装备,致力于解决工程建设、工程运行和工程维护全寿命周期中的安全与灾害防治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施工与运行安全。随着水利、交通、建筑与市政基础工程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大量在役工程的劣化失修,工程安全隐患频繁凸显,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该领域中关键科学技术突破及工程灾害难题的解决,有助于推动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的科技进步,为国家和区域水利、交通、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和综合服务。

培养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创新人才。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培育该领域领军人物及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训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加快一流专业建设和培养质量提升

在水利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加大一流土木水利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对黄河国家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坚持面向未来和适应需求,动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重点加快土木水利专业升级改造,在水利工程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建设一流土木水利专业体系。

通过培养全过程監测和周期性评估手段,构建土木水利专硕培养质量的在线实时监控体系,通过设立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教平台等实现土木水利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土木水利专业建设满足黄河国家战略的需求,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资源条件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

三、积极搭建实践基地

(一)实现了创新培养基地的建设目标

郑州大学水利工程学科与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科学研究院及郑大设计院等单位,在水利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实现了创新培养基地原定的“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创新团队,构建创新机制”的建设目标。

(二)建立健全“双导师”遴选机制

通过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进一步优化了校内外导师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发掘、提高了土木水利学科的科研能力及水平,建立了优质资源共享体系,构建了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合作意识,以研究生为媒介,加强了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关系。利用培养基地导师所不同的研究背景、学术专长,实现了导师师资队伍的优势互补,逐渐形成了一批结构优化、梯队合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导师队伍,为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培养研究生多视角、多领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平台。

参照校内外导师资格认定条件,遴选和聘用基地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认真负责的科研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与学校的导师互补,逐步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双师型导师队伍,为土木水利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研究生“2+1”创新培养模式

与基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推行“2+1”创新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学校内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前期科学研究;第二学年前往基地完成实践创新训练,开展学位论文相关的科学实验,同时积极参与基地的生产项目,以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第三学年在校内导师和基地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在学校内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毕业答辩工作。

创新基地研究生的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参与基地的在研项目,二是以校内导师项目为主,进入基地进行实践创新训练。对于参与基地在研项目,根据当年进入基地人数和其研究方向,选择性地参与相关研究课题,由研究生和校内导师选择;对于以校内导师项目为主,进入基地进行实践创新训练的研究生,主要利用基地的相关实验平台完成科学实验,并参与基地的生产项目,以提高其实践能力。通过研究生“2+1”创新培养模式,既有利于推动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研究生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产学的有机融合,拓宽了校内导师的科研合作渠道。

四、健全基地导师聘任机制

基地导师由合作单位负责组织推荐,被推荐专家应政治思想素养好,治学严谨,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具有副高职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经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评审认定导师资格,并实施聘任,同时基地校外导师应具备如下职责。

1.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郑州大学培养研究生的各项规定和管理办法,对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2.在学术道德、科研道德方面以身作则,对研究生言传身教,引导研究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献身科技事业的精神,组织研究生共同参与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

3.参与研究生选课,负责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和写作,要做到指路、防偏,掌握进度,定期检查。指导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和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相关的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加强对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不仅要给予具体指导,还要认真审阅修改,在学术上把关,并做出学术评价。

4.協助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为导向,结合工程实践内容,以思政进实践的方式,协助校内导师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因公或因事出差、出国前,要妥善安排并落实离开基地期间的研究生指导工作。离开基地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应提前一个月向基地办公室提出申请,并落实对所指导研究生的导师更换事宜。如导师调离,应提出指导研究生的导师更换事宜,报送基地办公室审核批准。

基地导师应定期向基地汇报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情况。基地将落实和检查导师职责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基地办公室对导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基地每年公布在岗导师名单,以及所研究课题,制订进入基地培养的研究生年度指标及分专业需求计划。基地办公室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确定基地培养的研究生名单。

五、大力推进学术交流

近年来,我院积极与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学术交流,基本上保证了一学期一次的交流频次。在课题申报与合作、研究生招生选拔、培养模式、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讨,达成了一致的研究生培养意见,为研究生在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为进一步推动双方的学术交流,扩大研究生培养的区域示范作用,特邀基地部分导师作为培养基地典型代表参加了由全国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主办,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2018年全国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本次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的举办,对落实创新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内容,进一步增强我院与基地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围绕黄河国家战略,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多个基地在黄河下游地区生态保护、黄河流域水电开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进行了频繁而深入的交流研讨。此外,我院与基地导师共同参加了在福州举办的“第二届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结构国际会议”,在三峡大学举办的“补短板 强监管 科技助力新时期治水兴水”为主题的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2019年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建院60周年之际,基地作为特邀嘉宾,分享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模式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fessional Degree

ZHAO Xiao-hua, FANG Hong-yuan, HUA Sha

(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Abstract: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fessionals are the key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he cho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largely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major in the 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ar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orientation, discipline structure, base construction, base tutor selection mechanism and acade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fessional degree in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major; training program; Yellow River National Strategy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m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