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人国”的科学课

2021-06-21黄秋燕

教育界·中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人国儿童立场科学教学

黄秋燕

【摘要】作为一名长期在“小人国”打转的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坚定“儿童立场”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地“基于儿童”,才能真正地“为了儿童”,只有潜心儿童研究才能抒写教育大情怀。笔者将立足低年段“儿童本位”,从研究别样课堂、设计拓展活动、开发STEM学习等方面初步探讨开展小学低年段科学教育活动实践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儿童研究;儿童立场;科学教学;实践活动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作为一句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它热情而又昂扬,表述着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对教育的美好愿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为了儿童”是再正确不过的教育立场,我们总是自以为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为了孩子”就是“以儿童为本”,就是“对孩子好”,往往忽视了儿童作为自由独立的个体,作为鲜活生命的个体,有自身的情感和意志,有内心的需求和感受。我们所谓的“为了孩子”想当然地否定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将孩子置于被动接受且无法反抗的尴尬境地。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改革扑面而来,新的教育理念呼唤着“儿童立场”!这里的“儿童立场”不是单纯地“为了儿童”,更多的应该是站在儿童的立场来关注儿童、发现儿童、研究儿童和引领儿童。儿童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建构者,这将是教育价值的一场重要回归!作为一名长期在“小人国”打转的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坚定“儿童立场”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地“基于儿童”,才能真正地“为了儿童”,只有潜心儿童研究才能抒写教育大情怀。下面笔者将立足低年段“儿童本位”,初步探讨开展小学低年段科学教育活动实践的可行性策略。

一、基于儿童经验,研究别样课堂

咬定“生本”不放松,立根原在“課堂”中。课堂是师生关系的第一现场,一直以来,教师们在课堂上“勤勤恳恳”地教,学生们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学。我们教师解读课标,剖析教材,对课堂内容把控得一丝不苟,却成了“只见内容、不见儿童”的“教书匠”。对于小学科学课堂而言,更多的则是变成了“科学知识的搬运工”。

陶行知先生倡导“跟孩子们玩科学的把戏”,就是把孩子放在第一顺位。发现孩子、关注孩子是科学教师设计课堂的第一要义,认识孩子、读懂孩子则是课堂设计的着力点。面对鲜活而又具体的儿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洞察他们的认知特征、优势潜能和学习偏好,尊重他们原有的经验体系,为他们设计、提供精准的学习方案,是课堂转型的当务之急。

《像科学家那样——“玩盒子”》就是这样一节面向一年级儿童自主开发的别样科学课。要打造科学“玩”童必然离不开科学探究,儿童内心需要的探究应该是自发的,是有趣的,是生活化的,而不是教师强压的“任务”。因此探究材料作为儿童与课堂的桥梁与纽带,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玩盒子》一课采用再普通不过的纸盒子作为探究载体,一下子拉近了与一年级孩子的距离,迅速点燃了他们推盒子玩的好奇心。基于盒子频频掉落现象,问题自然而然地聚焦到盒子在哪个位置掉落?教师不必直接向学生示范如何寻找盒子掉落的位置,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个过程既是在帮助学生链接已有的经验,又是在为学生积累新的经验。基于前概念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本课目标设计不在于习得某个具体知识点,而在于鼓励他们体会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联系起来,建立自己对科学的感性认识。内容有趣、材料有趣、过程有趣的“玩盒子”活动是本节课的明线,在课堂进行了显性化的呈现,是学习活动的“硬件基础”;“像科学家那样”作为本节课的暗线,类似课程的“软件系统”,依托层层递进的认知冲突——怎样把盒子推到桌子外一半多一点也不掉下去?怎样把盒子推过桌子外一大半也不掉下去?明暗交织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在儿童“玩盒子”的需求中渗透“在现象中归纳”“在实验中验证”“用结论来解释”的科学方法教育,从而实现儿童在前、课程在后的根本性转变。

二、基于儿童视角,设计拓展活动

课堂转型,随之便是教师的转型,未来教师不仅仅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还应该是重组课程的设计师。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基于科学教材,超越科学教材,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以苏教版一年级科学《用感官观察》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由《认识感官》《感官总动员》《借助工具观察》三课组成,是对一年级小朋友观察能力的一次科学、系统的训练。小学低年级学生本身就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周围的事物,他们总想要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尤其是学习了什么是感官、怎样用感官观察物体后,小朋友们更是兴致勃勃,意犹未尽。科学学习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应该被局限在科学课堂的40分钟时间内,也不应该被限制在科学实验室内。对于教师们来说,此时此刻进行相关的课外观察活动设计,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它成为孩子们热爱观察的内在驱动,借机培养孩子们科学观察的思维和习惯,将课堂延伸有效落实下来,是一件现实而有意义的事。鉴于此,我们设计将课堂延伸出去——以厨房作为“第二科学实验室”。学习场地的特别选择,充满趣味的同时也点燃了孩子的探究热情,正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在厨房里找到的观察材料,对于他们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在厨房这个宽松、愉悦的探究环境中,每个孩子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他们中有的第一次看到八角、茴香长什么样,有的第一次闻到花椒的特殊气味,有的欣喜地发现豆子身上有个“小孔”,有的疑惑不解地提问为什么青菜叶子正反面长得不一样?五花八门的“宝贝材料”以及有趣的“蒙眼识物”亲子游戏,让孩子们享受到科学观察给自己带来的欣喜和快乐。孩子们在最为熟悉的真实情境中学习,不再受课时、场地的局限。活动不光是对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学生们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自己明确“观察什么”,其次要清楚知道“怎样观察”,甚至还要去尝试“发现什么”。这种主动观察的方式将引导学生走向主动探究。

三、基于儿童体验,开发STEM学习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当下STEM教育是全球科学教育改革最前沿的话题之一。STEM学习需要各学科深度融合、共同达成不可分割的深度理解,更像是一杯奇妙的混合果汁。有趣且有张力的STEM项目有助于突破传统单节课的束缚,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从而吸引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进步,深度助推儿童的积极体验,鼓励他们不断探索与发现。教师若能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开发,适当选择,合理利用科学性强、符合新一轮课程深化改革的内容来进行STEM活动设计,对于增强教学活力、丰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小学科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小小工程师》一课为例,孩子们开始接觸“工程师”这个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电子产品、交通工具和建筑物等都是工程师的杰作,但往往学生们会进入一个误区,觉得只有“高大上”的事物才是工程师的作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一些更熟悉的、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物品,哪怕是一支钢笔、一块橡皮,工程师也会想尽办法设计、制造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款式、构造。教材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选择让一年级小朋友体验“铅笔加长器”这一活动。学生在真正动手做、真正有作品的基础上,形成了既然可以改造铅笔,那改造其他“小东西”也是有可行性的认识。在科学课堂搭建起的良好平台之上,教师可以顺势而为,打造课堂延伸版的低年级STEM项目式学习活动——《橡皮别“跑”!》,鼓励学生进行“二次头脑风暴”,解决橡皮使用过程中“常丢、常掉”的小麻烦。该活动可以从呈现平时同学们弯腰捡橡皮的抓拍照片开始,提问学生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每天大概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几次?在使用橡皮过程中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小麻烦?你想不想改造下橡皮?你对此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新奇的驱动性问题和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终于有机会真正参加一项有目标的研究,从而很容易使他们迸发主人翁式意识。鉴于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会有一些想当然的“点子”和一些偏“童话”般的叙述,教师要善于引导,将孩子的想法引导进实际中来,为娃娃们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加深他们对工程设计过程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不管是课堂实际教学、课外拓展延伸抑或是STEM项目设计,科学教师需要明确的宗旨就是帮助儿童超越考试分数,看到真正的目标,避免机械学习、虚假学习,为所有的孩子创造更为灵动的发展空间,以此来唤醒儿童力量,呵护儿童力量!儿童已经不是那个儿童,科学教育需要“更儿童”的生长态势!

【参考文献】

[1]李召存.以儿童为本:走向“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J] .学前教育研究,2015(07):9-13.

[2]虞永平.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J] .幼儿100:教师版,2016(12):28-30.

[3]成尚荣.儿童立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小人国儿童立场科学教学
穿越小人国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小人国国王的愿望
无处不在的小人国都
小人国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