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策略

2021-06-21吴瑞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8期
关键词:三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吴瑞芬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小学语文课程践履中的关键节点,抓住这个节点,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元的阅读活动中掌握灵动的学习模式,即“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复习迁移”。当学生学会预习、质疑、对话,并实现知识与能力迁移时,就能养成在书海中“涵咏”的良好阅读习惯,拥有“活泼泼”的眼光、思想与语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程实践中,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则是课程践履中的关键节点。为促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语文教师必须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采用多元的阅读策略进行有效教学。在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了一个适合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模式,即“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复习迁移”,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做好预习先感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布置学生在新課学习之前做好预习的各项准备,这为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对于学习自觉性较高的学生来说,这是事半功倍的学习环节,他们会从中受益匪浅。然而,对于学习自觉性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则会因缺乏督促而流于形式。其实,在预习中,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能略知课文大意,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甚至能够在文章的“关键处”有所质疑。这些初步的感知对学生在即将进行的课堂文本阅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扎实地做好预习工作,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发展其自主阅读的能力。

当预习的习惯成为小学生课前学习的自觉行为时,学生完全可以在自读活动中初步感知文本的表层内涵。比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笔者布置学生的预习任务有:默读课文通语句、朗读文本圈点划、选读语段先感知、读读写写品词语。乍看这一任务挺复杂,但学生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能在这样的预习中夯实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能够在自读中锤炼语感。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则可通过课前的五分钟检查得以反馈。当然,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预习任务总是难以严格地执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多留意他们在阅读兴趣、能力与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点与帮助。

实践证明,有效的预习能够为高效的阅读教学夯实地基,丰富学生的感知,并使课堂阅读活动得以顺利地推进。

二、质疑讨论有感悟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所质疑、有所讨论、有所分享,确实能够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并借助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整体感悟“关键词句”的深层意蕴,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并能够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经由讨论与分享,归纳、提炼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笔者先请两个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展示“熟读成诵”的成果,在这个灵动的教学策略中,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并巧妙地解决了字词积累;后请两个小组的学生展示精彩语句的摘录,并说说其摘录的理由;接着又请两个小组的学生针对预习环节中的疑问进行展示,此中,教师适时地对其问题进行提炼与整合,尽量让其紧扣本课的重点进行质疑“桂林的山水为什么天下第一?其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当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揣读,进而感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精妙画意与诗境。

叶圣陶先生说:“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第二还得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对于课堂上的文本阅读,课前要先有疑,才能使课堂的讨论有的放矢,才能使意见的发表有方向与目标。比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笔者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请两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展示,展示完之后马上进行当堂的朗读训练;而后请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花生有什么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文中的中心句有什么含义?”学生边讨论边分享,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互相唤醒,共同进步。

当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质疑与讨论时,其情感自能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文本的情感内涵之中,有所共鸣,有所感悟,而一场关于“花生”的家庭对话就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上。实质上,学生的课堂学习,其感悟越深,越有助于其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三、知识迁移多证悟

虽然学生做到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和精彩的课堂文本探讨,这极为重要,但就阅读教学的整体性而言,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达成知识能力的“迁移”,这样阅读教学才算划上完满的句号。

当然,学生的学力水平与能力素养各有差异,其知识能力的迁移也是各有差异的。为此,我们必须根据这种“差异”,在课后及时地帮助学生实现“分步骤、分阶段”的知识能力迁移,其目的主要是促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并使学生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从而学会独立地阅读一篇课文、一本书,激发“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换言之,学生在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要娴熟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无缝对接,这样就能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丰盈自我的语言世界,培养富有生命力的语感。比如,教学《猴王出世》一课时,笔者首先为学生呈现了一小部分影视资源,以此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进而请学生分享自己观看有关《西游记》影视作品的经历,在分享中丰富学生的视野;在多种阅读教学策略的巧妙铺垫中,慢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适时地引导其进行分角色的朗读与表演等,以学生喜闻乐见地方式进行学习,使其学得不亦乐乎。在朗读与表演的训练中,让学生积累感性的语言文字;在反复的揣读中引导学生有所“证悟”;在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之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由“单篇学习”过渡到“整本书或其它章节的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与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既要做到让学生根据所学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与核心素养,又要做到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以此夯实“精神的底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地诱导学生深入而多向地阅读,以此促使学生在书海中养成“涵咏”的良好阅读习惯,进而拥有“活泼泼”的眼光、思想与语言。为抵达这一目标,势必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质疑、学会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新国,杨宝山,李亦菲等.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教学实施[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70-177.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之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35.

[3]商友敬.商友敬语文教育漫谈[M].长春出版社,2009:60.

猜你喜欢

三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