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讨式”教学法在书法专业“艺术概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2021-06-20李宁李树君王法亮

高教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法

李宁 李树君 王法亮

摘  要:文章通过对书法专业“艺术概论”课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文章强调把应试教育(考研)与能力教育结合起来的观点,顺应当下文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背景,其中有理论性的,也有经验性的,特别是对如何评价进行有益的尝试,这既是文章的目的要求,也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所在。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书法专业;艺术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3-0123-0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opting the "seminar"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Art" for calligraphy major, so as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initiative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The idea of combining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with ability education emphasized in the article conforms to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for liberal arts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ones, especially useful attempts on how to evaluate. This is not only the purpose requirement of the article, but also the necessity of the subject research.

Keywords: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calligraphy major; Introduction to Art

高校教學采取“研讨式”模式是司空见惯的,也是大学教育的一种常规教育模式。它可以围绕课程主题进行横向及纵向的思维拓展,也可以采取辩论的模式,不管方法如何不同,都是对问题进行展开,各抒己见,在发散中取得聚合,常言道:理不辩不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大学教学中常常预先布置下一节课研讨的主题,让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发现问题的核心及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寻找有力的证据证明,做到语有出处。我们还要十分清楚了解讨论的目的,包括智力目的、情感目的和社交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1]任何讨论的指导原则只能是可预测的,对于学生的意见不可能事先预测到的,要预先掌控好这几个方面,如如何对待“话唠”、如何鼓励腼腆的学生、如何避免逻辑的紊乱等,要坚持避免过于绝对的总结和保护少数学生的观点,总之,它是大学教学的一种常规教学方法。

一、“研讨式”教学法要符合书法专业的特点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释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的基本规律、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核心的科学体系。是艺术高校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大家知道,学生的成熟与智力发展主要在大学阶段,四年的学习也是渐进式的发展,培养“研讨式”的学习方法就是锻炼学生的触类旁通,形成学术总结的一种手段,书法专业“艺术概论”课程安排在一年级上学期,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就是为学生将来的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一)从学生对本专业的艺术问题比较熟悉的切入

点入手

在学生的课程表中,同学期开设的平行课程有“中国书法史”“大学语文”及专业课“篆书一”等,学生明显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很丰富,这也包括学生在考前的知识储备,在这方面积累了较多的可证材料。例如在讲“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这一章节,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掌握的书法史料纷纷拿出证据,有的学生举例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创作过程,有的学生举例王羲之《兰亭序》的创作状态,也有的学生举了反证,例如秦桧、蔡京、和珅等,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和站在欣赏者的角度都证明艺术观要符合“真善美”的道德基础,显示了情感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前二者的比较谁才是“天下第一行书”的评价根据,得到最后的结果是由中国的审美趣味决定的,中国是以“中和”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而颜真卿的书法相较中国最高的“中和”审美而言,过于激昂和迸裂,虽然答案值得学界商榷,但是他们毕竟找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学生发言踊跃,研讨过程流畅,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这显然是最简单的“研讨式”教学,可这是基础,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研讨式”教学并不难,激起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兴趣,奠定深入话题深度的基础是难得的。

(二)解决对其他艺术领域问题比较陌生的途径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学生在经过高考的集中专业学习后,对于不考的学科知识掌握得不好,除自己专业外,很多如音乐、雕塑等其他艺术领域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除了教师给出参考书目外,还需要教师在提出研讨题目时给学生划定阅读范围,当然学生能超出范围则更好。同上例,如果不用本专业的材料用音乐、雕塑等方面的材料如何进行研讨,教师则需引导。这就变相的要求学生阅读音乐、雕塑等方面的文献,补充音乐、雕塑等方面知识的不足,了解音乐、雕塑等方面的属性及特点,通晓音乐、雕塑等方面的著名人物和著名事件,这样就促进学生了解其他艺术学科的兴趣,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丰富“儒释道”文史哲等方面的文献阅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的关系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有时也是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折射,甚至是中国人一种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的态度。

(三)培养学生“差异性”化,由浅入深,克服知识架构不足,以支撑解决问题的逻辑性和秩序性的问题

目前,有一种普遍现象,即学生的知识架构趋同性较大,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你读的书我也读过,你经历过的事我也经历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轨迹大致相同,这个事实证明他们的差异性太小,不利于学生将来的成长,而这不是大学的教育功能可以根本解决的,但是可以改善的,改善好的结果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完成自己独立的学术道路,培养“差异化”是现代大学教师所要提倡的重要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的“差异化”是在目标确定以后通过有效的自学手段实现的,提倡以兴趣出发,构建个人化的阅读取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各个艺术学科的代表性著作及伟大人物,增加学生的兴趣,特别是能在课下让学生掌握关于“儒释道”方面的知识,它是注入文科学生学术灵魂的基础,培养新时期现代文化人的灵魂,这也是当初编写专业培养计划的初心。举例说明,教师提出“气韵与意蕴的区别”这个问题时,其实就是变相的关于中西方审美差异性的问题,比较两种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关于中国这部分,学生根据谢赫“六法论”原则分析“气韵生动”的理论核心是解决中国气韵观的基础,与西方提倡“以有限显现无限”的观点作对比,答案显然是不全面的,在这里,不纠结答案的正确与否,一个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提出在“气韵生动”理论之前是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这就需要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理顺逻辑的秩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初级的学术逻辑,完成学术规范以及正确的论证方法。

(四)“研讨式”教学对教材的要求

对于目前的“艺术概论”的教材除自己学校的教师编写外,以王宏建、彭吉象编写的为主,而且,很多院校的招研考试科目以王宏建版本为主,我院在选择教材时结合课时特点,发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杨琪版本比较适合,它的构建框架保持了王宏建版本,但是在举例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学生在考研答题时不吃亏。教材涵盖的范围比较大,虽然很多内容讲得不深,但突出了知识的节点、问题节点及其联系。我们原来的那个看起来强调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教材,抠得太细,很容易使我们沉浸于细节之中。最后学完了,这些知识看起来很系统、很完整,反而成了碎片知识。强调节点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时候,看起来很浅,反而比较容易系统地把握。为学生了解理论的阐释起到很好的作用,更为考研答题做了很好的逻辑示范的作用。课堂中也一样,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节点的关联。总之,教材的改革设计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

二、丰富其它艺术学科的基本常识

《艺术概论》教材的内容包含美术、设计、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等不同属性的艺术门类,还借助于宗教、民族、文化等社会科学的思想意识形态支撑,不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可能就会造成“闭门造车”的尴尬局面。而现状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经历完高考后,有大量的学生除对自己专业外,其它的艺术知识几乎不了解,起码是知之甚少。而丰富其它艺术门类的知识可以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对于书法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当老师举例说明时,学生们一脸茫然,很难产生共鸣,降低了学习效果。在此,笔者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研讨式”读书会

所谓读书会,通俗一点说就是大家写完读书笔记以后的交流会,每个人的发言都是短暂的,老师有评语。老师在学生不知所以的情况下,主动介绍每门艺术学科的代表性专著供学生选阅。借助研究生教学的经验,把“文献综述”安排在此时进行,有课程前探和渗透的意思,有助于学生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當然,不会按照培养研究生的水平要求本科一年级学生。内容包括建筑园林、中外雕塑、音乐舞蹈、小说戏曲、儒释道、美学、宗教、文化等,要求不针对全书做总结性意见,只是摘取一个章节或者感兴趣的几段话进行研讨。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这是善于抓住关键性问题,才会对他们的文科教育产生信心,这会帮助学生培养初级的学术规范和总结概括能力。

(二)组织艺术学科专题讨论

内容围绕西方传统油画、现代西方绘画、影视新媒、诗歌散文、宗教文化等方面,要求学生撰写5-10页的PPT文件,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时间大约10-20分钟,2-3名学生完成,老师有评价。规定题目宜小不宜大,要有证据、要有结论,评价依据是你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通俗的讲就是能自圆其说。这就使学生学会找问题,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建立学术逻辑的基础。

(三)组织视觉艺术图片展

如经典的绘画、雕塑作品,音乐家、重要的舞蹈历史记忆和影视剧照等,根据视觉艺术的特点,围绕一个图片讲好一个故事为内容基础,介绍它的人物、时代、产生的背景和对现在的影响与意义,包括产生的奇闻异事等均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师生共有的QQ群里发表,如果一个人一个故事,所有听课的学生就是几十个故事,不仅扩大了他们对艺术人文掌故的了解,还增强了学生对其它艺术的广泛兴趣。

三、构建“研讨式”教学下的师生角色关系定位

(一)教师不要当裁判,而是做引领者,更是要当好园丁

“当然,这些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能否站在一旁而让学生成为主导”[2]。学生在研讨时,不免出现意见向左的时候,这时候,教师往往去主观的去判定谁对谁错,这是错误的做法,这时候需要教师内引外联,把双方的问题的核心指出来,再把问题向对方延展,指出二者相联系部分,强化教学内容与目的。如“艺术风格的稳定性与变动性”这个话题,学生一方面认为是稳定性的,一方面认为变动性的,认为是稳定性的说稳定性是一切艺术风格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稳定性就失去了风格的存在意义;认为变动性的说任何风格都存在形成、发展、高潮再走向低谷的事物发展规律,风格的确定也是如此,风格在形成期与成熟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师看来,他们都是正确的,但是是不全面的,二者不是绝对排斥的,稳定中有变动,变动中有主动,再用艺术发展论的观点来总结,这样的话,就把两种形式意见整合、提高,达到此课的教学目的。教师不要唱独角戏,让学生充分发挥维护自己观点的权利。在以“研讨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更应该是园丁,他所做的工作是提供种子和水在土壤中培育,但他并不能代替植物的生长。

(二)学生学习要把被动性学习变成主动性学习和

研究性学习

在常规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时常态,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要占有主导地位,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要阅读什么文献,要靠自己去寻找,因为文献的不同会造成立场的不同,观点的不同,这也是教学的正常引导目标之一。根据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同一学期开设的“文献目录学”课程,就会有效的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文献查阅的方法,丰富主动学习的手段和途径,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的学术研究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回答了思考与学习的关系,“研讨式”教学整合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生经过思考后而形成的结果经过交流,明辨道理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样就改变了被动学习,成为主动性学习,更为将来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有三个途径:首先自信是实现主动的学习前提,学生的不自信,对自己学到的知识,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产生怀疑,他们会在试题独立解决后再尝试获得更进一步的肯定,来确定自己是否真正正确,他们经常说:“你看是这样的吗”这样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依赖你,做题后不自我检查而是让你依次指正,缺乏独立思考,从而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是要注重分享,当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有了一定成果的时候,无论这个成果是方法类的还是阶段性的,教师都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组织展示分享,让学生受到更广泛的认可,增强其成就感。最后是自己出题,以出题者的身份进入考试当中。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自己参照资料出题,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回头来做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在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还会很骄傲的说这个题是我出的,既让学生有了成就感,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参加考试者的角度而言,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而从扮演出题者的角度来说,更增加了知识的掌握度,这对于考研复习来说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四、开展有益于“研讨式”教学的评价原则和标准

(一)按照教育家弗雷尔对评价的“三个要点”制定原则和标准

弗雷尔的第一个要点是带上价值观色彩,也就是说,价值观的判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家国情怀、德业双修”的院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也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我院是我省“三全育人”的试点院,也有在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硬性要求,所以理解价值观的出发点一定是健康的,正确的。第二个要点是“就评价标准进行协商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经历的最具自由化力度的教育活动之一”,[3]举个例子说明,教师在提出“灵感的产生”话题时。提出要学生在中国古代文人如苏轼、郑燮、袁枚等人寻找出处,有学生提出可以到《灵感学引论》里找,说明学生的阅读面扩大了,教师欣然采纳,说明教学是双向的、灵活的。第三个是“通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的可靠性、信任和权威性来推行其意志”[3],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具有深度、长度和广度,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而且要有丰富的艺术史料功底。

进行有益于“研讨式”教学的评价的特征包括清晰、即时、定期、易接近、个人化、肯定、以未来为导向、合理、有教育意义等,其中尤以易接近最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尽管有时是持反对或是批判的立场,而带来比较融洽的研讨,而合理性就要求运用“艺术概论”的基础知识给学生正确的解释和完美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课程末期,教师要求学生互相给对方的听课笔记撰写评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笔记和给其他学生撰写的评语综合给以评价。这个行为的好处是让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学习,而且还了解别的同学的学习状态和水平,学会从审视者的角度发现别人的问题,从中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对自己未来的课程学习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评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好坏,成绩是最好的证明。按照上级的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共同构成。卷面考试不必说,有硬性的分数指对。平时成绩的赋予,就比较复杂一些,构成的要素也较多。平时成绩其实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完善考试成绩的重要一环,考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因而采取多项指标为参考。首先是听课笔记及给其他同学的听课笔记评语,检验学生是否认真,能否发现别人的优点及缺点。其次是读书会的表现,包括是否正确,是否能自圆其说等。还有PPT的讲解和图片展示情况,考察学生是否取材有力、逻辑清晰,图片展示要求学生的标题是否有吸引力,内容是否正确而有趣,锻炼学生的编辑能力。最后才是在平时的课堂当中,发言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善于思考等。总之,平时成绩就是能力与态度的真实考量,是“研讨式”教育模式的重要一环。

(二)把培养批判性思维纳入“研讨式”教学评价的范围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那种能捕捉事物的本质,经过逻辑推理,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简单地说,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对所掌握的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它提倡的是质疑精神,要求人们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培养批判性思维作为高校教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也是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开始。基于批判性思维是成人生活中最为典型的知性功能之一,他们开始怀疑少年时代所学的普遍真理,更愿意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这是他们脱离“离乳期”后的一次真正的独立思考,此时把批判性思维训练纳入课堂是完全适宜的。批判性思维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必不可少,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如何避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坚定的立场和观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质疑”精神的批判性思维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必需品。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低年级阶段,正是养成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开始,又是奠定学术习惯的开始,通过“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提高人文素养,掌握初步的学术研究方法,确实是解决“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參考文献:

[1]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M].周心红,洪宁,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1.

[2]玛丽埃伦·韦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M].洪岗,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9.

[3]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M].周心红,洪宁,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8.

猜你喜欢

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有向开放”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以部编版七上《学习伴成长》课堂教学为例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有向开放”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以部编版七上《学习伴成长》课堂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