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时进学术年谱

2021-06-20

名作欣赏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刊苏州大学社会科学

学术履历

2013年8月一至今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2月起,中国台湾逢甲大学文学部半年期客座教授)

2002年12月-2013年4月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7月起,美国马里兰大学高等教育管理研修班短期研修;2006年2月起,中国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半年期客座教授)

2000年3月-2002年12月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2000年3月至6月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6月晋升教授;2001年2月起,日本国立奈良女子大学半年期高级访问学者)

1999年3月-2000年3月 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任教授,日本京都花园大学文学部国际交流教师。

1998年3月-1999年3月 日本京都花园大学文学部国际交流教师。

1993年7月-1998年3月 苏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95年8月起,师从钱仲联教授攻读明清诗文方向博士学位研究生)

1988年6月-1993年6月,苏州大学中文系讲师。

1982年8月-1988年6月 苏州大学中文系教师。

(1985年8月起,师从吴企明教授攻读唐宋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1978年9月-1982年7月 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生。

获奖情况

(一)科研奖

1. 2020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成果名称:《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2.2005年,获教育部文献保障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成果名称:《吴文化数据库建设》。

3.1999年,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一等奖,成果名称:《丁卯集笺证》。

4.2018年,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成果名称:《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5.2016年,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成果名称:《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

6.2014年,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成果名称:《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

7.2012年,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成果名称:《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

8.2003年,获江苏省2001-200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成果名称:《唐诗演进论》。

9. 2000年,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成果名称:《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

10.2007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成果名称:《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

11.2006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成果名称:《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姻娅网络与文学创造力生成》。

12.2002年,获苏州大学200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成果名称:《唐诗演进论》。

13.2019年,获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个人杰出贡献奖。

14.2020年,获苏州大学博瑞人文奖教金重大研究成果奖。

(二)教学奖(皆为独立或领衔成果)

1.2017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成果名称:《以提升内生动力为导向的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2002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课程群类)奖,成果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3.2014年,获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4.2014年,在中国台湾逢甲大学开设《清代诗歌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教学满意度居全校“研究所课程”前l0%,获“校长致敬状”。

5.1993年,获评为苏州大学首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6.1992年,获苏州大学1991年度陆氏教学奖。

学术论文

1.《近代江南奇女子秦森源的“铸魂”诗》,《文艺研究》2021年第4期。

2.《清代自然灾难事件的诗体叙事》,《文学遗产》2021年第1期。

3.《晚清变局中的“类桃源”现象及其诗歌书写》(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6期。

4.《晚清,<新中国传奇>作者考述》(合作),《明清小说研究》2021年第1期。

5.《再论<全清诗>编纂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苏州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6.《基于典型事件的清代诗史建构》,《江海学刊》202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3期转载。

7.《明清江南县域历史文化传统的建构》(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5日。

8.《清代海虞诗歌总集编纂考论》,《江淮论坛》2020年第3期。

9.《錢仲联近代文学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其诗学观》,《苏州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6期转载。

10.《家族累世婚姻与文学“濡化”》,《光明日报》2020年2月24日。

II.《明末清初江南诸生群体及其才调诗——以虞山冯舒为中心的讨论》,《文学遗产》2019年第5期。

12.《地域文学研究的关键词——以清代江南为例的讨论》,《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4期。《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6期转载。

13.《清初遗民的形象自证意识及其外化姿态》(合作),《东南学术》2019年第4期。

14.《清代顺康两朝杜集笺注的“江南现象”》,《杜甫研究学刊》2019年第1期。

15.《唐诗“南”“北”之分的可能性与论说限度》,<苏州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7期全文转载。

16.《宋代图像传播对唐代诗人与作品的经典化形塑>,《文学遗产》201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2期转载。

17.《从“战斗”的到“文论”的<点将录>》,《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13日。

18.《近代典型文学事件阐论——以柳亚子(分湖旧隐图)征集题咏为例》,《苏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

19.《文学社会学的“摆渡”》,《文汇报》2017年11月6日。

20.《清代江南士林的文字缘及其文字力量崇拜》,《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4期。

21.《吴文化知识谱系建构及研究取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22日。

22.《清人焚稿现象的历史还原》,《文学遗产》2017年第4期。

23.《作为清代文学批评形式的“歲末祭诗”》,《文艺研究》2017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

24.《明清江南市镇及其文学群落的形成——以空间分布、流动汇聚、环境生态为视角》,《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11期全文转载。

25.《伪托阊丘胤撰<寒山子诗集序>的接受与演化——以寒山、拾得之形象演变为中心》,《复旦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26.《明清诗界的“差序混层”与“众层化创作”>,《江海学刊》2017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1期转载。

27.《“平易写作”让阅读苍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27日。人大复印资料《出版业》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

28.《李白“薄声律”本义与“将复古道”的诗学实践》,《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

29.《宋代医学典籍歌诀类作品探论——以刘信甫(活人事证方)(前后集)为例》,《苏州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9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第2期转载。

30.《湖畔水滨:清代江南文学社团的创作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

31.《唐诗学研究的方向与路径》,《学术月刊》2016年第5期。

32.《清代“淮海文学圈”及其诗学谱系》(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3.《文在布衣:明清创作主体性嬗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6日。

34.《焚稿烟燎中的明代文学影像》,《苏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

35.《宫廷文人的“在场”与“走出”——以清代诗人窦光鼐为中心的讨论>,《文学遗产》2016年第1期。

36.《从晚清走向民国的诗心映射——以徐兆玮<虹隐楼诗集>为中心》,《苏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9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2期转载。

37.《唐代“花树韦家宗会法”考论》,《文学遗产》2015年第2期。

38.《科举:最好的制度,最坏的制度?》,《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1日。

39.《典范型人格建构与地方性知识书写——论清代全祖望的诗学品质和文本特点》,《文学评论》201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40.《<四壬子图>与清代诗人图像题咏现象>(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41.《白居易在唐代诗歌史上的“第三极”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

42.《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文学遗产》2014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6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2期转载。《中国文学年鉴》2015年第1期转载。《中国艺术报》2014年1月20日载登。

43.《阅读是一种沉静的力量》,《社会观察》2013年第10期。《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0期转载。

44.《金山高氏家族与前南社时代》(合作),《南京师大学报》2013年第5期。

45.《清诗整理研究工作亟待推进》,《中困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16日。

46.《清嘉庆赵文楷钓鱼岛诗歌写作考述——以赵朴初先生二通书札为中心的讨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47.《清代浙西平湖文学社群考述——以“东湖”“洛如”“艺舫”为中心》(合作),《河北学刊》2013年第3期。

48.《唐代作家并称的语言符号秩序与文学评论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49.《吴文化的典范建立与知识建构》,《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50.《为宋代文学家建立翔实的谱系》,《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51.《迭合延展中的抒情与叙事——论唐代组诗的表达功能》,《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52.《清初诗人李沂及其昭阳李氏家族》(合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53.《承变之际:晚唐诗人对陶渊明的接受》(合作),《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54.《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55.《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56.《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57.《清代阳湖骈文之兴盛及其原因》(合作),《齐鲁学刊》2011年第3期。

58.《论晚清语溪徐氏姊妹诗歌创作》,《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9.《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18期转载。

60.《沈德潜江南园记的旨趣与品格》,《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61.《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62.《唐代寒山诗的诗体特征及其传布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63.《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文学家族学的建构》,(俄罗斯圣彼得堡)远东文学研究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2010年6月29日。

64.《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探论——兼论顾氏家族之文学实践》(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65.《文学家族学: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

66.《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67.《来自建筑景观中的城市影像——论洛阳建筑景观“上阳宫”与唐代诗人创作的关系》(合作),《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68.《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4期转载。

69.《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合作),《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70.《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71.《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雅集与文学创作》,《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72.《晚唐诗人许浑卒年应如何考订——与吴在庆、高玮商榷》,《中州学刊》2009年第2期。

73.《唐诗英译发轫期主要文本辨析》(合作),《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第1期。

74.《清代吴地“九老会”文学活动探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9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75.《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76.《早期英國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合作),《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77.《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

78.《唐代寒山体的内涵、形成原因及后代接受》,《第二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8)。

79.《小说家诗歌的另一种风采——刘鹗(铁云诗存)诗学审美生态》(合作),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4期,2008年。

80.《唐代宫怨诗繁荣原因探论》(合作),《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1期转载。

81.《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1期转载。

82.《论陆继辂古文婉挚多情的风格特征》(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8第3期。

83.《常州庄氏之学与近代疑古思潮之发生》(合作),《衡阳师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4.《唐代文学研究再拓展的空间》,《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85.《“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86.《天台智顗丑学流程解构》(合作),《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87.《晚唐咏史诗的修辞策略》,《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88.《继承与背离:黄庭坚“渔父家风”词阐释》(合作),《古籍研究》2006年第1期。

89.《论晚唐诗之残缺美》(合作),《求是学刊》2006年第6期。

90.《明清之际江南文学版图中的诗歌流派》,《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91.《晚清刘鹗<铁云诗存>的精神世界>(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6第1期。

92.《唐诗的哲理叙述》(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93.《唐代女权文学的神话:上官婉儿的宫廷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94.《唐初弘文馆整合与文学建设》(合作),《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

95.《陈子龙<宋子九秋词稿序>“宋子”考》(合作),《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96.《清初虞山派诗学分歧及其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97.《论宋征舆与柳如是的情缘》(合作),《沈阳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

98.《日本寒山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渊源》,《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99.《八股文的消亡:时代必然取向与文体自我否定》,《淮海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00.《宋存标(情种)资料渊源考辨》(合作),《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101.《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102.《松江宋氏家族与几社之关系》(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03.《日本金沢文库藏抄本<香严颂七十六首>》,《中华文史论丛》第71辑(2004年)。

104.《唐宋时文考论》(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105.《陈璧诗在清初的特殊意义——解读一位被遗忘的遗民诗人》,《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3期。

106.《论八股文长期沿用的文化机制》,《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07.《八股文异名述论》,《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08.《唐末诗僧延寿传》(合作),《浙籍文化名人评传》(唐五代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09.《以全部生命力量来忏悔:再论明清易代之际钱谦益其人》,<中国诗学》第8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110.《咸乾士风及其才调歌诗》,《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转载。

111.《李白诗的自我确认意识与表现——以“我”字使用为中心的讨论》,《淮阴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2期转载。

112.《唐初文馆与初唐诗风》,《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2期,2002年。

113.《情到狂时烧破眼:解读清初虞山派诗人钱曾》,《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14.《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15.《寒天中高耸瘦骨的孤鹤:论孟郊诗骨寒神清的审美取向》(合作),《铁道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6.《清初虞山诗派及其诗文化圈》,《苏州大学学报》2002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117.《清代虞山诗派的创作气局》,《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18.《李商隐对清初虞山诗派的影响》,《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2期。

119.《笔蘸惊涛倩写愁——论清初遗民诗人陆贻典》,《天中学刊》2002年第1期。

120.《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杭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21.《錢谦益文学观转变及其批评的意义》,《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22.《虞山诗歌流派研究:以流派规模及其形成原因为中心的探讨》,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刊。

123.《宋代诗词民俗事象释义》,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刊。

124.《建构寒山文化研究的学术之厦》(国际合作),日本《人间文化研究年报》2002年3月刊。

125.《有关寒山生平若干问题探考》,日本帝冢山学院《中国文化论丛》2000年7月刊。

126.《八十年来中国寒山诗集的整理和研究》,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60册,2000年4月刊。

127.《夏丐尊中文教育思想概论》,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1号,1999年3月刊。

128.《论中国明清时代的八股文:对八股文形成、承传及其衰亡缘由的考察》,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1号,1999年3月刊。

129.《晚唐诗人的仕隐矛盾与许浑隐逸诗》,《文史哲》1997年第9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1期转载。

130.《论许浑诗在晚唐的典型意义》,《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31.《蒋心余的情感心态及其诗歌艺术特征》,《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7期全文转载。

132.《晚唐诗人的仕隐矛盾与许浑隐逸诗》,《唐代文学研究》第7辑,1996年9月。

133.《许浑卒年再考辨》,《学术月刊》1996年第8期。

134.《唐代送别诗的繁兴与许浑的创作》,《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35.《宋代诗歌研究的重要突破》,《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136.《孤寂与熙悦:唐代寒食题材诗歌二重意趣阐释》,《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8期全文转载。

137.《唐诗异文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文学研究》第4辑(南京大学),1996年1月。

138.《亦悲亦欢的寒食歌吟——对一种唐诗题材的阐论》,《唐代文学研究》第6辑,1995年10月。

139.《晚唐诗人许浑初莅察院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40.《<全唐诗>编校者叙录》,《唐代文学研究》第4辑1993年11月。

141.《一个罕见的女性形象:宋代作家朱淑真论略》,《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6期全文转载。

142.《论“诗史”》,《宁波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143.《论辛弃疾的隐逸及其隐逸词》,《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144.《陆游<游山西村>诗旨发微:兼说唐宋社日节俗》,《铁道师院学报》1992年第6期。

145.《扬州诗局起讫时间考略》,《江海学刊》1992年第4期。

146.《<全唐诗>的缺憾和<全唐五代诗>的编纂>(合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992年第3期。

147.《初七亦是阳会日:释“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2期。

148.《<寒食即事>诗寓意辨误:兼论唐代寒食清明风俗及其文化意义》,《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149.《晚唐诗人许浑宦游宣州考》,《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150.《生命运行的真实轨迹:简论范仲淹诗歌的伦理倾向》,《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151.《原生态意识与时代性心理的交汇——宋代元宵词文化生成机制探讨》,《江海学刊》1990年第4期。

152.《<登幽州台歌>献疑》,《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2月。

153.《杜牧<自撰墓志铭>探微:兼论作者卒年问题》,《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

154.《许浑生年考》,《陕西师范大學学报》198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2期转载。

155.《对陈子昂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唐代文学研究》第1辑1988年3月。

156.《王昌龄与李益边塞诗的比较探析》,《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157.《杨朔诗化散文继承问题简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58.《试论“许浑干首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159.《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160.《杨朔散文古典文学渊源蠡测》,《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说明:感谢孙启华君索引编校,自1982年迄今共发表244篇学术性论文,另外有约40篇《序》文。《序》文拟另出专集,兹不录;部分学术论札,如《(清明)并非唐人诗》等,拟纳入凤凰出版社学术随笔文丛出版,亦不录,有多篇论文是与陈尚君教授、横山弘教授等师友以及门生合写的,分别标为“合作”与“国际合作”)

学术论著

(一)著作与古籍整理

1.《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中华书局2017年12月版。

2.《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3.《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

4.《丁卯集笺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中华书局2012年7月修订版;2021年即将出版增订本。

5.《杜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版,2014年10月再版。

6.《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版。

7.《唐宋文学论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

8.《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9.《海虞诗苑·海虞诗苑续编》(合作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10.《中国妇女生活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2004年5月再版。

(二)编著

1.《历史还原与历史构想:明清文学研究论集》(合作),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

2.《记忆与再现:明清近代诗文研究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

3.《钱仲联诗论选》,商务印书馆2021年(10月待出)。

4.《山水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年5月版。

5.《超越与坚守:高校图书馆发展研究》(合作),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猜你喜欢

学刊苏州大学社会科学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旅游学刊》2020年度优秀论文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Simple Life is Far Away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冯其庸的论文
冯其庸的序跋
马亦芯作品选
社会科学总论
欢迎订阅 《对联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