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长洪: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

2021-06-18梁伟

中华儿女 2021年8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社工社区

梁伟

高尔基说:“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社会工作者就是对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他们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别人生活的困境,协助个人与社会环境更好地相适应。

当下,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53.1万人,全国青联委员、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李长洪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身材娇小的女孩,散发不小的能量。十三年来,她致力于帮扶智障、精神残疾、困境儿童、高龄老人、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从青涩实习生成长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

最美社工、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杰出英才……面对这些荣誉,李长洪说:“社会工作于我而言,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多认识这个行业和这群人,至于我个人,能帮助到别人就是特别幸福的事。”

滴水汇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1986年,李长洪出生于四川宜宾农村,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北京打工挣钱,她和弟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家庭条件艰苦,在她童年记忆中,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干农活,一个月或许才能吃上一次肉。“儿时每天都盼过年,因为爸爸妈妈会回家,会买新衣服,会有好吃的。”李长洪说,“虽然日子过得清苦,爸爸妈妈也没能陪伴我长大,但我很幸福,因为有很多人关心我,帮助我,我并没有感到孤单”。

读初中时,李长洪担任学校广播站播音员,一次播节目时,她饿晕倒了。一名老师知道后,从家里给她带食物,并不时资助她。初三时,为让她安心学习,老师又在学校附近给她租了宿舍,给她生活费,对她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学习。高中时,同学们也很照顾她,她时常在同学家吃住,甚至病了,同学家长也会一管到底。李长洪说,这一路走来,得到太多关爱,她一直都铭记于心。

高中毕业时,家里有长者认为李长洪是女孩,没必要继续读书,要求她辍学回家照顾老人。在那一刻,母亲站出来,坚持“女孩子一定要讀书才有出路”。填报志愿时,李长洪看到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一个新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介绍:“你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一些专业和技巧,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这句话一下吸引住她,李长洪最大愿望就是学习后,把别人给自己的爱传递出去,她知道滴水汇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作为新专业,社会工作学科以社会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学科,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直接工作方法。未来的工作,可想而知,辛苦而繁琐。大一快结束时,学校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班里好几名同学选择转到更热门的专业,李长洪却从未动摇。“当时有一位老师将《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讲得十分有趣,也常常跟大家说起社工行业里碰到的各种人和事,特别有意思,这引起我极大的职业兴趣。”在众多老师引导下,李长洪逐渐对社工行业有了全面认识,并坚定了留下的决心。

除了日常课程学习,李长洪利用周末跟随老师深入到一些特殊单位进行社会实践。“2007年我实习时,社工行业在全国来说都不成熟,重庆的专业社工机构也仅有一两家,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

在学校附近社区实习时,她遇到一位高龄独居且经济困难的婆婆,生病需要住院治疗。和社区工作人员商量后,李长洪和同学们为老人发起募捐活动。“社区一位老人颤巍巍走到捐款箱前,拿出一包零钱捐款,里面甚至还有粮票,可见老人积攒了很久。”李长洪说,“人与人之间这种情感连接和互助关系,让我感触特别深”。

此后,李长洪和同学每周去看望生病老人,给她做饭,陪伴聊天,直到半年后老人去世。“社区工作人员和我们说,老人走得安详,走之前还一直念叨感谢我们几个。经过这件事,我深切体会到,以自己的力量和行动,可以温暖和帮助很多人。”这段实习经历,让李长洪坚定选择做一名社工。

帮助20多位智障人士就业

2008年,李长洪走进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援助中心,成为一名社工。班上32名同学只有6个人选择这个行业,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从事社工工作的只有两人。

工作第一天,李长洪就“见血”了。她们需要带智力障碍患者从住的地方到开展服务的地方。附近停着一辆车,一名患者突然发病,他个子很高,力气很大,用手使劲砸车前挡风玻璃,同行社工一边拉他,一边阻止他。可是那名患者处于发病状态,完全没有自我控制意识,转身过来打社工,因为有玻璃,那名社工当时就流了很多血,被送进医院缝针。看到这一幕,完全没做好准备的李长洪惊呆了。她说,“虽然有些害怕,但完全没有动摇和退缩,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特殊群体更需要有专业人士服务和关心,我必须更坚定地走下去”。

在机构中,李长洪每天面对一群智力障碍的孩子,教他们基本生活技能。虽然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她能基本掌握特殊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可因为第一次付诸实践,还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李长洪需要叫他们起床,教他们穿衣服、叠被子,还要教他们吃饭。简单的生活技能要反复教授,今天学会了,明天可能又忘记了。对于障碍程度好一些的孩子,李长洪还会教他们做简单手工,例如做串珠。几个月手把手教授,34个孩子只有个别能从事一两步的工作,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孩子还会着急,发脾气,又需要一对一心理疏导。

“有时候作很多努力,用很多方法,却丝毫没有进展,我也会急躁,最开始会大哭一场,哭完就好了。”李长洪说,“这个群体的孩子特别可爱,每当孩子们学会一个简单的生活技能,我都会欣慰与知足,就想和孩子击掌。开始无人理睬,最后孩子们热情回应,我就觉得他们懂得了尊重和友爱”。

因为面对特殊群体,所以工作时间越长,面对问题也越多。有一次,李长洪带孩子们乘坐电梯,电梯里一位奶奶带着孙女,看到这些特殊孩子,立马护住自己孩子,还小声说,“以后见到这样的孩子就离远点”。那一刻,李长洪有些心痛。

对于李长洪来说,工作最大成就就是看着一个又一个被大家认为“不可能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服务对象,走上工作岗位。在慧灵工作三年,李长洪直接服务100多名智障人士,对60多个个案的深度介入让她收获很大。于是,机构将独立负责智障人士就业的重任交付给她,面对这个艰巨任务,李长洪安排大量有针对性的训练,为他们做职业康复。

那一年,她带着四个智障青年走进星巴克咖啡店面试,虽然面对英文报名表,他们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最终有一名男孩面试成功。“那个孩子我们训练了两年多,他有厨艺特长,平时会帮阿姨做饭,还能负责其他同学的生活起居,教同学精细动作训练,他能应聘成功,就是被社会认可,这份工作真的会改变他人生,我激动得一夜未眠”,李长洪说。

为让这个孩子能安心工作,李长洪为他设计公交路线、起床就寝时间,指导工作细节,疏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教他收钱,如何使用计算器,怎么用本子去记录,教导他如何与同事相处……就这样,这个孩子在星巴克一直工作到今天。

在慧灵工作期间,李长洪从一名“菜鸟”变为成熟社工,对社工行业认知也日益深入全面。三年时间里,李长洪和团队接触了200余名智障人士,帮助20多位智障人士成功稳定就业。她说:“这个世界,除了‘爱,还有哪个动词能比帮助更美好?这就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职业,虽然有很多挑战和烦恼,但成就来自于帮助对象的改变和肯定,这很有意义!”

坚持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善意

2013年,李长洪来到重庆首家民办社会服务工作中心——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担任项目主任。主要工作是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服务对象还包括各种心理疾病患者,比如抑郁症患者等。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李长洪说:“冬青,是一种药材,四季常青,全身是宝,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根据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2018年5月25日公布的数据,全国精神障碍患者达2.4亿人,总患病率高达17.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人,发病率超过1%,这一数据仍在增长。但由于这一领域特殊性,李长洪在国内几乎找不到可借鉴的社工服务经验,只好自己在前行中摸索。

“精神障碍患者个人的服药管理、情绪和家人关系的疏导,是我们帮扶重点。”李长洪说,精神障碍患者行为情绪不可控,随时可能自言自语,甚至还有攻击性,这给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当时,李长洪团队只有四个人,她带着大家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有些家属不太理解,他们长年累月照顾精神障碍患者,心情不好,顾虑很多,最主要担心患者老了以后怎么办。李长洪和同事无数次被服务对象及家属拒绝和怀疑,甚至还遭遇放狗咬、被当成骗子而报警等尴尬。即使质疑很多、环境艰难,她们始终没有放弃,用执着和坚韧、专业和真诚打动患者及家属,为50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基础档案,开创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平台、以医院为支撑、以社工为纽带的服务模式,为在社区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相应服务。他们像一束光照进精神障碍患者的世界。

“工作中,我们不能穿高跟鞋、吊带衫、短裙,颜色特别花或者容易引起密集恐惧症的衣服,要求尽量简单、朴实,贴近患者生活群体,所以我们夏天一般穿是白T恤衫和绿T恤衫,冬天是冲锋衣。”李长洪说,“你要了解患者喜好、兴趣特点,不要在他们面前提‘精神疾病等词语,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和刻意疏离的行为。如果他们需要帮助,一定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

服务每位患者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社区内有一位工程师出现幻觉,还有自伤行为。起因很简单,就是他发明了一个可以将通讯录保存到云端的手机程序,希望向有关机构申请专利,在此过程中,他个人已经将积蓄全部投入其中,但依然无果,找到李长洪寻求帮助。李长洪雖然知道难以成功,但为了让他情绪平稳,仍然一次又一次陪他去寻求专业判断。

最终,这名工程师释怀了,放下先前焦虑情绪,李长洪又根据他写诗的爱好,帮助他和其他患者成立朗诵队,四处为他们寻找演出机会。中心成立十周年演出中,他们将自己康复的故事写成诗,展现在舞台上。

辖区内的海海年逾五十,但智力水平停留在5岁,之前被关在家里,因为没有读过书,也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个人状态特别不好,踢门、泼水、不按时服药,很多邻居颇为头疼,都离他远远的。在李长洪和同伴一次次帮助下,现在海海能写自己的名字,认识10以内的数字,会主动与人交流,甚至帮中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次看见李长洪都会大声问好。

协助精神障碍患者售卖手工制品,陪伴患者前往其他社区教授居民手工制作;链接爱心企业,让患者参与产品代加工……李长洪带领团队相继为数百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精神障碍患者创造庇护性就业环境。此外,李长洪和团队合作出版《扶贫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两本专业书籍,推动编制《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两条地方标准,让精神障碍患者、社会矫正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庭更加了解相关政策信息和相关单位所提供的服务;以社区矫正对象为原型拍摄微电影《少年张望》,引导社会大众更多了解社区矫正人员这一群体,并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帮助他们获得公平待遇。

看着服务对象和家属身上点点滴滴的改变,李长洪心里很温暖。这份温暖源于服务对象及家属的认可,更源于对社会工作的坚守。

“希望社会多关注社工群体”

在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彭杰眼中,李长洪善良而乐观,她不是在中心,就是在为患者服务的路上,周末都很少休息,患者一个电话就能让她立刻出现。老公和儿子也成了中心义工,老公帮忙修理单位水电,周末当司机送她到远郊工作,儿子也陪她去帮扶对象家,和小哥哥一起玩耍……

李长洪说:“社会工作者受过专业的职业教育,有一套成熟理念、理论、技巧和方法。社工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叫‘资源链接者,当服务对象需要这一块资源时,你要能帮他链接到专业的、服务的人,可以给到这种支撑和培训。”

或许,在工作某一刻,丈夫和儿子也是她的资源。同样,青联委员的身份也让她有了更多的资源链接。她说,“青联大家庭里聚集各行各业的青年杰出人才,这些人既热情,又温暖”。她会把全国青联委员、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聂凤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鼓励他们在逆境中成长,追逐梦想;她会拉上全国青联委员、知名律师武小刚搭建平台,发起关爱和助养困境儿童的活动……她说这些都是青联的力量。

这些年来,李长洪在实践中一直思考什么是社工?社工责任是什么?十多年工作后,她把社工放在周围环境、时代背景下考量。这是特别需要社工的时代,身体病了,可以去找医生。如果这个社会生病了,你要去找谁?有的家长会困惑,孩子为什么会盗窃?甚至会杀人?这时候可以找谁去倾诉?社工就是这方面的最佳治疗者,他们会用专业的方法来诊断你的家庭,来帮助你解决问题。“社工不是给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等需要帮助的人发放生活必需品的人,但社工会带领有需要的人或他的家庭,用自己的力量走出逆境。这是我当社工的初心,也是我坚守的方向。”李长洪说。

2006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正式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当年10月,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13年11月13日,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社会工作标准管理、标准研制、标准审查、标准实施与评估有了专门机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社会工作时代来临……但由于我国至今还未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社工职业晋升体系,加上行业社会认同度低,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等众多因素,很多人受不了外界诱惑,纷纷转行,社工队伍的缺口依然很大。

2月22日,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网上发布招募令,应聘者寥寥无几。彭杰说:“我们的机构是有情怀的,这里中层流失率是零,为什么没有人想過离开,是因为李长洪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待遇不高,她将自己获得的‘重庆英才、“渝中英才”奖金全部拿出来,奖励机构贡献大的员工。最困难的时候,她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人。”

“社工队伍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广泛关注。如何运用‘社工+战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入资金招募方式,设立慈善帮困基金,解决因政府投入不足引起资金紧张的难题,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工作,最大限度激发社工机构的活力……这些都是值得行业思考的。”李长洪说,“我期待更多机会去宣传、倡导,让更多人了解社工行业,吸引更多社会爱心人士、企业、组织,共同参与到服务中”。

在李长洪心中,服务对象给予的温暖回馈,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谢谢、一声问候、一通电话、一个拥抱……她都觉得弥足珍贵。李长洪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理想情怀,当你从事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再苦再累也值得!”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社工社区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80例临床疗效观察
A Social Crisis
四川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影像社区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