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银山社区“党建+团建+积分”撬动人生改变

2021-06-18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21年8期
关键词:金银居民社区

王海珍

晨曦款步降临大地,揭开金银山社区寂静的薄纱。社区内路两边造型古朴的铜制路灯渐次熄灭,空旷的小区里零星有了身影,晨起的老人在楼下悠然散步,小学生背着书包匆匆走向学校。喧嚣声缓缓向四周蔓延,金银山社区新的一天开启了。

高德春蹲在菜园内,拔除辣椒垅里的杂草,又把豇豆架子扶了扶。西红柿又有红的了,他挑了几个红得通透的放到菜篮里。清晨的露珠打湿了手,他在衣服上蹭蹭,又去茄子垅里扭了几根长茄子。摘完菜,高德春坐下休息一会,看着旁边六层高的白色住宅楼,心中有一刻恍惚,想不到搬到县城后的生活如此便利,更想不到在城里也能有菜畦,能吃上自己种的菜。

他的菜地,是通过积分兑换的。社区管理人员发现有人虽然从山里搬到县城,但是耕种情结还很深,于是开辟几块菜地,名为“微田园”,积分达到一定分数,可以兑换。居民们自己种、自己管理,既满足了食用,又填补了乡愁。金银山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启辉说:“微田园”根植于泥土、萌芽于乡间,既是移民搬迁户的“菜蓝子工程”,又是解决搬迁移民生计的“民生工程”;既是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外出就业的“家庭主妇田园”,又是劳作健身、守望乡愁的“老年经济乐园”。

“这样的生活,以前不敢想,”他感慨着,“很满足,很满足”。

“党建+团建+积分”助力社区管理

金银山社区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金银山街道下属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是赫章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之一,自2018年6月以来,陆续有1.3万余名群众从深山区、石山区搬迁到这里安家。

2015年12月,贵州在全国率先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省份,摆在贵州面前的是这样一串极具挑战的数字:搬迁人数全国第一,规模相当于冰岛总人数五倍,比三峡移民多75万;搬迁地域广,涉及89个县市区、开发区,超过一万个自然村寨;搬迁难度大,188万搬迁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占比接近80%。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如果群众只是搬出了大山,搬进了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等难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又将产生新问题。金银山社区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探索实施新服务模式,充分调动搬迁安置地力量,激发搬迁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党建引领发展,积分催生动力,共建和谐社区”目标。

如今,走进金银山社区,街道整洁宽阔,秩序井然。

最初可不是这样,入住伊始,居民不适应城里生活,垃圾乱丢、车辆乱停、邻里纠纷不断,参加就业培训也不积极。类似的治理难题,成了时任金银山街道工作组副组长、现为金银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文兵的一块心病。“2760户13622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习俗,聚拢起来一起生活,不容易。”文兵回忆,“金银山社区居民刚入住的时候,纠纷不断,问题层出不穷,社区工作人员有点像扑火队员,按下葫芦浮起瓢,调停的事情好像怎样也处理不完,着急上火,嘴角起了大水泡”。每天睡觉不足四个小时,过年过节回不了家是常态,文兵日思夜想,怎么样才能让大家搬得来、稳得住?

不能再这么被动地做工作了,要化被动为主动,一番思索,文兵把社区干部召集在一起,和大家说了自己的想法:积分。

“我是借鉴公司的管理模式,”文兵说,“我们在外出学习考察时,发现一家大型企业运用积分制管理,很有效果。在家里,我也用这种方法管理过孩子的学习,成效不错。我就想,为何不用这种方式来试试管理社区呢”?

文兵的提议得到社区干部支持,2018年10月,金銀山街道办工作人员按照“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思路,实行“党建带群团、群团带群众”,形成“党建+团建+积分”工作机制,创造性地将“党员、干部、楼长、居民”四类主体全部纳入积分对象,不但改善了工作人员服务方式,还激发了搬迁居民主体意识。

“我们坚持党建统领,搭建1个联合党委、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19个党小组四级架构,实行党建带群团、群团带群众‘双带模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时任金银山街道工作组组长、现为金银山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启辉介绍。

社区党员、干部、商户、家庭、群众全部纳入积分管理,设置基础分100分,对居民文明卫生、遵纪守法、家风家教、生活就业等实行正向考核,行为习惯好、就业积极、对社区有益的行为进行加分奖励;对干部能力水平、服务质量实行“负向考核”,服务不到位被扣分处理。

“党建+团建+积分”体系的运维人员以社区团支部成员为主,团组织还积极汇聚社会力量,丰富积分兑换所需的精神及物质奖励。街道团委书记也是党总支成员。

“幸福积分单”张贴出来的时候,社区居民们围观着,觉得不错。有了积分单,还要想想怎么执行得好,文兵觉得,党员可以在这其中发挥带头作用。“每个季度,社区都评选出最美党员,通过物质和精神双重鼓励,激励党员在服务群众中沉下心、俯下身、勤出力,在社区治理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点半课堂温暖社区儿童

担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团支部书记的韩赟,探索实施“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工作模式。在团县委帮助下,社区一间团建办公室、一间图书借阅室、一间亲情温暖室、一间政策宣传室、一间心理疏导室、一间文体活动室、一所脱贫攻坚夜校、一支志愿服务队的“八个一”工程建设全面落到实处,他自己全程参与社区“党建+积分”管理模式创建工作。截至2019年,金银山社区2760户家庭13622人全部参与积分管理。

面对社区搬迁人口越来越多,后续服务保障工作日益复杂,韩赟想到“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积极动员社区青年参与团建工作,建立社区人才工作群,创建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十余个服务团队,为搬迁居民修建蔬菜大棚,四点半课堂,都能看到青年志愿者身影。

唐姣2018年10月来到金银山社区,此前在安乐溪乡当志愿者,最初被抽调过来负责安乐溪乡搬迁户在金银山社区的安置,之后开始全情投入到金银山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中。“刚来金银山社区,为了让新来居民尽快融入,我们要给他们讲解各种政策,包括积分清单如何应用,还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发米发油等等”。唐姣说,“感觉每天都很忙,不过很充实,因为能看到很多人的生活在发生改变”。她和其他志愿者一样,白天忙完自己的工作,晚上会去四点半课堂辅导孩子功课,或者去走访搬迁来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刘青一家给唐姣留下深刻印象,她第一次去刘青家走访时,看到一个让人担忧的家庭状况,刘青姊妹五个,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天天喝酒,“我去她们家,发现饭是馊的,菜里几乎没有油”。

刘青和家中弟弟妹妹怯生生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唐姣和一起去的小伙伴。回来后,她们向社区申请,给她们家一些生活资助,从社区领了米、面、油,还有书包文具之后,唐姣又给刘青一家送过去。

四点半课堂对刘青的三个小弟弟小妹妹优先招生,“课堂有规定,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优先招生”。让唐姣欣慰的是,最初这三个孩子到课堂时,不敢说话,过了一个月,他们都变了样,在教室里敢和老师们开玩笑了,刘青的脸上也露出久违的笑容。“因为积分管理,刘青的爸爸不再喝酒了,在社区里找了一份工作,又能照顾几个孩子,蛮好的。”

“四点半课堂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让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特困家庭儿童健康成长,快速适应城市生活,让优质的教育覆盖社区儿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金银山社区四点半学校负责人文友军说,以前四点半课堂场地有限,随着课堂发展,原来的场地根本不够用,急需一个更大、设施更齐全的新课堂。团县委与金银山街道了解情况后,立即在社区协调更大场地,并购置相应设备,支持四点半课堂建设,让更多孩子受益。

四点半课堂开设语数外、音体美、书法、舞蹈等课程,节假日等时间节点,还开展传统知识讲座,丰富社区儿童知识结构。

“我们每天下午16:30-18:00上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常规学业辅导和素质提升,在寒暑假开设希望小课堂,丰富孩子们假期生活。通过四点半学校老师的辅导,不少社区儿童成绩有了明显提升。”文友军说,“由于社区儿童众多,所以四点半课堂采取积分就读制,按照社区积分,从高到低筛选学生,每月一期。在挑选学生过程中,倾向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孤儿等特殊群体”。

社区居民生活变化大

四点半课堂得到群众赞许。社区群众李本琴没有搬迁时,孩子在村里小学读书,由于家长在外务工,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成绩一直不好。2018年9月,她家从赫章县六曲河镇穿洞村搬到金银山社区,小孩送到四点半课堂,让志愿者们进行辅导,现在学习成绩提升了不少。

改变的何止是孩子的学习?改变的是整个生活状态。搬迁过来两个月,李本琴也找到了工作。她在社区扶贫车间——赫章县源再生发制品公司干活,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以前外出打工,收入没保证,也管不了孩子。如今,工作稳定,她也有了和孩子更多的相处时间,因为就业稳定,每个月积分表上还能增加5分。

一个积分就是一块钱,可以拿着积分到社区的“积分超市”兑换实物,小到铅笔、洗衣粉,大到冰箱彩電,都可以用积分换。社区内一个标着“积分超市”的红色招牌尤为引人注目,超市货物架上的商品价格标签都以“积分”为单位,平日,社区居民以攒起来的积分兑换所需物资。

90后女生李玉林2019年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到了金银山社区,刚来的时候,她在广场上或者树丛里看到躺卧的醉酒的人。“现在已经很久没看到这样的情景了,”李玉林说,“社区里的环境卫生也越来越好,居民的公共意识也都上来了”。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着,潜移默化地彼此影响着。

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得以改变,良好的环境激发着人们内在向好的动力,积分又助力着居民去行动。

李坤的故事引起了很多人共鸣。他从赫章县德卓镇田坝村搬到金银山社区,曾经受过生活重锤——2003年,年仅17岁的大儿子因病治疗无效去世,6个月之后,他又查出患有肺结核……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一连串的打击让李坤跌到生活谷底。生活太难熬了,他开始喝酒麻痹自己,白天喝了晚上喝,经常醉得不省人事。妻子觉得和他一起生活看不到希望,离开了家。

搬到金银山社区后,李坤像是换了一个人,他不再喝酒,每天早晨六点起来,忙着出门打扫整栋楼的楼道卫生,扫完后,煮点面条吃,就忙着去工地做水电工,下午六七点才回家。到家第一件事,又是打扫楼道卫生,也把自己的家收拾得整洁干净。熟悉他的老乡们都诧异,以前自暴自弃、整天喝酒的李坤竟发生这么大改变,离家出走多年的媳妇也回家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改变,李坤说,“主要是搬家搬对了,心情好,生活有奔头,我当然也要变”!易地扶貧搬迁政策让他有了新家,内心重燃生活的希望。“搬来新家,哪里都亮堂堂的。刚来时有些不习惯,无所事事,但转念一想,国家政策那么好,新房子有了,进城看病方便,告别了以前干活用的箩箩筐筐,我总不能还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生活吧。”李坤总觉得以前亏欠孩子太多,知道儿子想在社区租赁一个门面做生意,并且社区采取积分高的居民优先选择的办法,“得多挣点积分,好让孩子优先选择”。“知道我不喝酒了,娃娃他妈也愿意回家了。以前一家人怪我不管事,现在反而都劝我少做点事,照顾好身体。心里头高兴,越做越精神。以前的生活太苦了,现在真的很逍遥。”

生命重新给李坤希望,没有人喜欢在贫困的泥潭中打滚,新的生活激发了他的内在热情。戒了酒的李坤看到别人喝酒,也会去劝说。

文兵见证着这些改变,感叹人的转变带来力量。一个人的改变往往带动着整个家庭改变,他回想起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有一天,他在办公室,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那时“党建+积分”机制运行没多久,他和同事以为社区出现了什么事情,赶紧叫上几个工作人员出去看,令他惊讶的是,社区300名左右群众自动集合起来,打扫因前夜下暴雨而脏乱的社区卫生。

“当时看到大伙儿笑嘻嘻地清扫着被雨水打下来的树叶,我们悬着的心放下。”韩赟回忆,我们也加入他们的清扫队伍,一边清扫,一边和乡亲们聊天,询问他们怎么想起主动来打扫卫生?乡亲们说,一来我们清扫社区,有积分,再者,我们住在这里,让住的地方变得干净,自己心里也舒坦。乡亲们还说,现在住在这么干净宽敞的地方,有点像做梦,所以要好好爱护自己的社区环境。

社区就这样点点滴滴改变着,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再到社区。人们从最初搬来时的茫然无措,到后来的笃定安心,从彼此陌生隔阂,到熟悉温暖,金银山社区成了每个人心中真正的家园。这其中,有积分的驱动力,更有党员、团干部带头的作用。

唐姣也见证着搬来的居民创业成功的故事。周训朝来自古达乡中山村,他家有患老年痴呆的八旬老母亲,妻子长期生病,没法外出务工。后来,他参加社区创业就业培训,做起了送桶装矿泉水的生意,每天给社区居民送水,既有了收入,又照顾了家庭。唐姣说,“现在我们办公室的水,也是周训朝在送”。有一次,周训朝的母亲走失了,社区里很多人自发去寻找,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温暖在小区里蔓延着。

这样的故事在金银山社区不胜枚举。以往他们在贫困线下挣扎,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碌,悲观时也曾自暴自弃,如今有了工作和稳定的收入,生命的热情被点燃,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

志愿者的成长

随着社区居民生活的改变,在团组织中承担着大量工作的志愿者也迅速成长。李玉林刚来社区时,压力很大,有一个月,天天失眠,因为要熟悉的事太多,要做的工作也太多,不知道怎么切入。面对庞杂的工作,她赶紧学习,包括如何解读政策,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等等。她也在走访中感受,去理解更多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白天上班,晚上会走访贫困户,看望孤寡老人,经常夜里十一二点下班,不觉得累,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帮助人,有一种价值感。”

走访过程中,有一位八十多岁的朱老太太让她印象深刻。“她家里情况不太好,有一个孩子精神有点问题,住精神病院,我们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说没有,都很好。她很开心,给我们唱山歌,唱了一曲又一曲,很有生命活力。”李玉林说,“我给她留了电话,让她有需要帮忙跑腿的事情就告诉我,后来,她打过一次电话,但不是让我们帮忙,就是和我们聊聊天。”深入走访,去倾听每一个人的生活故事,李玉林觉得距离社区居民很近。

工作结束后,志愿者们会轮班去四点半课堂上课。在四点半课堂上,李玉林记住了一个叫吴雪的女孩,妈妈去世了,很内向,刚进学堂,在自我介绍环节,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晚上孩子们放学后,一般是由家人接回,但是吴雪家没人来接她,李玉林就送她回家,她牵着孩子的手往家走,边走边聊。慢慢地,吴雪变得开朗了,不到一个月,在班里经常举手发言,变得越来越自信大胆。原来做一点点事情也可以影响或者改变另一个人的生活,这让李玉林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社区居民经常会带给她触动,“有一个男孩,叫张德超,七岁了,因为出车祸,安装了义肢,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生命热情,每次看到他笑得那么开心,我就觉得很感动”。这份感动也驱使她更用力地去服务社区居民,每天忙碌地穿梭在社区里,她感觉很快乐。

志愿者王虎特别忙,疫情期间很多人认识了他,有的楼层封闭管理了,他负责给楼里的居民跑腿买菜买药,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居民们都伸出大拇指。这个活泼开朗、说话爽利的90后男生,在一次走访时,忍不住掉了泪。那是去沈庆林家,一家三口,按照政策分了六十平米的房子,有一个上二年级的小孩。“可能是刚刚搬迁吧,还没有城市里的卫生习惯,家里挺乱的。这个没啥,可我再一看,家里的东西太少了,两张床,只有一床被子,还挺破。当时是十一月份了,有点冷,再一看孩子,我的眼泪就没忍住。”

王虎从沈庆林家回来,迅速地把自己的一床被子给他们送过去,送完被子,走在夜风中,他才觉得心情稍稍平复。

“我们经常去走访嘛,问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者辅导一下孩子功课。有一次,也是在走访他家时,停电了,我记得那天我們是点着蜡烛辅导孩子作业。”王虎说,“工作累吗?如果单纯看时间啊,劳动强度啊,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但是并不觉得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感”。

声音洪亮的王虎沉默了一会说:“可能是看到他们的改变吧,这种改变不仅仅有卫生习惯、生活水平,还有思想方面。原来换一个环境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比如杨红泽,以前在社区以喝酒出名,现在和以前的状态完全不同了。这样的改变很多,我们见到听到感受到,会觉得自己也参与到改变他们的生活过程中,很幸福。”

金银山社区,就这样成了大家共建的一个温暖场域,有国家的扶贫政策,有街道党员干部执行政策,有团干部和志愿者倾情付出,大爱与小爱彼此纵横交织着,将社区居民暖暖地笼罩在其中。

金银山社区的积分管理模式,被很多社区效仿、学习。赫章县所有易地搬迁的社区如今都实行积分制。2020年7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视频会议,总结交流各地运用积分制经验做法,部署全国推广运用积分制工作。会议指出,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要求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一些地方以积分管理为主要形式,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身边事入手,将乡村治理重要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民主形成评价办法,对农民群众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积分,并根据积分结果给予相应激励。积分制切合农村实际、简单易行,突显了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积分制的乡村治理方式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探索,金银山社区走在了前列。

韩赟很愿意讲述朱余的故事。四点半课堂因为教室的原因,容纳人数有限,还有很多孩子无法走进课堂。怎么能把这些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韩赟在社区成立中国少年先锋队大队,社区内300余名少先队员参加建队仪式。在少先队大队和志愿辅导员帮助下,成立“红领巾小社团”,为同学们在校园以外搭建一个成长锻炼的平台,帮助孩子们从小培养志愿服务意识,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促进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力量进一步扩大,朱余是少先队大队长。

她从小有一个梦想,长大了想当舞蹈演员,可是以前住在山区,没有机会学舞蹈。搬到金银山社区,她加入四点半课堂的寒暑假兴趣培养班,在四点半课堂学习了舞蹈,加入社区舞蹈团,当上舞蹈团的队长。在县委宣传部指导下,朱余多次下乡巡演,在团县委帮助下,免费进入国风舞苑学习舞蹈,多次参加文艺汇演。她还作为优秀少先队员参加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少工委主办的“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红领巾逐梦新时代”贵州少先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主题活动。

因为表现优异,朱余获得贵州“红领巾宣传员”荣誉证书。2020年7月,她作为贵州代表,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她说,“我的成长离不开四点半课堂,离不开叔叔阿姨的帮助”。

韩赟感叹:“见过朱余跳舞的人,都说她很有天分。如果当初她一直在山里呢?或许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可以说,易地搬迁改变了她的命运。”

易地搬迁也改变了金银山社区一万余名居民的命运。生活不再只是受贫穷的默默捶打。生活可以鲜活,可以欢快,可以展现出蓬勃又旺盛的生命力。生活还有无限希望与无限喜悦。

猜你喜欢

金银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金银潭医院
五连环(二)
五连环(一)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金虎年临近 生肖金银品走俏投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