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市区中学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2021-06-18王亚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检出率流动

王亚南

流动儿童为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几乎占全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本研究将以城市户籍初中学生为参照组,采用问卷调查考察当前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9年12月12日为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某公办初中整群抽取初中流动儿童566人,为流动儿童组,其中男生296人,女生270人;同时整群选取该校城市户籍初中学生458人为对照组,其中男生232人,女生226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收集入组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年级)、家庭及生活情况(随父母来城市生活多少年,是否独生子女等)。

1.2.2 心理健康评估 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MSSMHS),为自评量表,其包含10个因子(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分量表信度α为0.65~0.88,总量表信度α=0.97。采用5级评分(1~5),分数越高,表明该因子心理问题越严重。总均分或各因子分的评价标准:2.00~2.99为轻度心理问题或症状,3.00~3.99为中等,≥4.00为严重。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比较

根据MSSMHS评价标准,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224人(检出率39.57%),显著高于对照组154人(检出率33.62%)(χ2= 6.42,P<0.05),流动儿童组轻度、中度、严重心理问题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例数,%)

2.2 两组MSSMHS评分比较

流动儿童组MSSMHS总均分及其中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的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或P<0.01)。见表2。

表2 两组MSSMHS评分比较

2.3 流动儿童组性别间及独生子女与否间MSSMHS评分比较

流动儿童组性别间比较显示,女生敌对、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P均<0.05);独生或非独生子女间比较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流动儿童组性别间及独生子女与否间MSSMHS评分比较

2.4 流动儿童组年级间MSSMHS评分比较

流动儿童组年级间MSSMHS总均分、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及情绪不平衡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LSD显示,MSSMHS总均分初一显著低于初三,学习压力因子分初一显著低于初二、初二显著低于初三;适应不良因子分初一显著低于初二、初二显著低于初三;情绪不平衡因子分初一显著低于初三。见表4。

表4 流动儿童组年级间MSSMHS评分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城市户籍儿童,其中29.68%为轻度,9.19%为中度,0.71%较重;流动儿童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等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城市户籍儿童,与陈烨、王光荣等[1-2]研究结果相似。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城市户籍儿童,可能原因是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面对一个陌生的不稳定生活环境和学校环境,与城市户籍儿童相比,家庭经济、物质生活条件等都相对较差,缺乏同伴支持,在进入城市后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可能遭受到排斥和歧视,加上户籍身份的限制,将来何去何从都不清楚,不少流动儿童表现出担忧、自卑、孤僻、抑郁、焦虑、心理不平衡等。其父母普遍文化水平低、收入低、工作时间长,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工作也不稳定,早出晚归干着社会底层的工作,很少与孩子交流与沟通,教育方式可能简单粗暴,忽略了孩子正常的心理诉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在敌对、抑郁、焦虑因子上得分明显高于男生,与姚凯、蔺秀云等[3-4]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女孩生性胆小心细,加上这个年龄段女生青春期早于男生到来,在生理上发生着剧变,但心理的发展速度迟于生理的发展,这种不平衡导致女生内心容易产生更多的抑郁、焦虑;再则农村普遍存在重男轻女观念,大多数家庭中女孩被忽视与关注,有可能产生敌对心理。

本研究还发现低年级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因子得分明显低于高年级,心理健康状况随年级升高而有所下降,与多项研究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品质随年级而下降的结果相似[5-7]。研究中流动儿童处于青春期这一成长关键期,初中时期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步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随着年级升高,学习科目趋多、学习内容加深、学业挫折增多、学业倦怠频现,应试教育倾向依然突出,初三学生更是面临中考的巨大压力和过重的学业负担,学习成绩好坏很容易引起学生情绪等剧烈波动,尤其还面临能否留在居住城市参加升学考试以及是升学还是就业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儿童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乎其一生的发展,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与良性发展,因此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共同关心流动儿童势在必行。建议政府通过立法等形式,改革与完善流动儿童的入学、异地中考等政策,创造公平教育的社会环境,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学校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包括定期邀请相关教育心理教育专家为流动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评价机制,给学生减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社区、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提高认识,传授亲子教育等技能,关爱流动儿童的成长。

致谢:无锡市区该中学的领导、老师和同学对调研给予大力支持,南京邮电大学谢菲、苏培沛、张宁、陈丹丹、黄威、李志发、马珍珍、赵薇等同学协助数据输入,谢菲并协助数据统计,一并感谢!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检出率流动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