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现状及对策

2021-06-16池丽丽张明辉

福建农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技服务农业产业

池丽丽 张明辉

摘 要: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从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助推扶贫工作有效开展,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科技服务取得的主要成效;剖析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如产业对接还欠精准、科技支撑能力尚显不足、成果产出水平不高、示范基地质量欠佳、机制不够完善;最后从资源整合、能人带动、目标聚焦、队伍建设、项目统筹、机制放活等方面提出提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科技服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中图分类号:F 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2301(2021)03-0068-06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21.03.013

Abstract: By taking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were expounded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odern agriculture, boosting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timulating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Then, the main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xisting in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were analyzed, such as the lack of precision in industrial connection, the lack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ing capacity, the low level of output, the poor quality of demonstration bases, and the imperfect mechanism.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of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ble person driving, target focusing, team building, project planning, mechanism activ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福建省积极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坚持产业优先,加大科技对乡村产业渗透,促进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如何发挥科技资源聚集的优势,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强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新形势下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1]。从学者们对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来看,科技成果转化途径不畅仍是影响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重要难题[2-4]。农业科技服务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纽带,是改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5-6]。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满意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7]。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省属农业科研机构,主动融入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充分发挥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优势,通过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创新应用人才、项目、平台、机制等综合手段,建立了服务“三农”的综合支持体系和支撑系统,重点开展“科技下乡双百行动、科技精准扶贫、科技培训”3项工作,组建“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团队、科技精准扶贫团队”3支队伍,实施“科技特派员扶贫项目、全产业链科技示范项目、院地合作项目”3类项目,搭建“科技示范基地、科企联合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3个平台,改革“人才分类评价、成果转化收益、职称评聘办法”3项制度,实现人才队伍统筹、技术组装配套、项目资源整合、示范平台联创。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服务以良种良法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纽带,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建设“科技服务团队+全产业链项目+制度保障”升级版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全产业链科技示范项目为抓手的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本研究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服务现状及成效进行分析,着重探析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并提出提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其他部门农业科技服务提供经验借鉴。

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服务现状与成效

1.1 转变“三农”服务方式,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1.1.1 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 深入推行“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坚持按需选派、双向选择、突出重点、保证质量的原则严格选派科技特派员,确保科技人员选派到农村创新创业专业对口、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共选派个人科技特派员3220多人次,科技特派员数量长期保持全省领先。全院16个研究单位全部服务区域覆盖全省90%的县(市、区)和全部的贫困县。共实施2000多个科技示范项目,解决区域产业和企业生产技术难题1170个,增加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逾100亿元。

1.1.2 推行全产业链服务 2017年以来,围绕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十大千亿农业”发展要求,转变以片区为主的科技下乡“双百”行动组织管理形式,把科技服务链建在农业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全产业链上,依托全院16个研究所,以产业为方向、以大宗农产品或专项技术为基本单元,启动建设22支科技服务团队。解决了项目多而杂、小而散、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科技服务团队一期3年,遴选1名科技领军人才担当团队首席专家,实行首席专家领衔负责制,下设4~5个岗位专家,形成1支43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的稳定的技术推广队伍。

1.1.3 组建团队集成服务 打破科技特派员“一人一村”“一人一企”的服务局限。积极组建法人团队,先后选派团队科技特派员36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在16个研究所实现全覆盖。选定光泽县、延平区、永安小陶镇、建阳麻沙镇水南村、福建三华农业有限公司作为开展“一县(区)、一乡(镇)、一村、一企业”科技特派员集团服务试点。实现多研究所、多学科在一个区域的创新融合、服务融合。2019年与南平市延平区共建的全省首个科技特派员集团服务试验示范区正式挂牌,选派出30多位科技特派员,开展试验示范区的果蔬、花卉、食用菌、水产等产业科技服务,享受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十条待遇。

1.1.4 采用“导师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举办田间“学校”,积极开展田间地头指导,举办实用技术现场观摩会。开办专项技术培训班2000多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0多万人次,培养 “田秀才”“土专家”500多人次。开通线上“讲堂”,2009年以来,积极承担福建省为民办实事工程,坚持每月1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惠及农民、农技员900多万人次;建立福建省三农科技服务呼叫中心暨星火科技12396服务热线,提供即时电话咨询服务。自主研发福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手机客户端软件“慧农信”,累计推广4万多户。

1.2 做好产业对接服务,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紧扣产业问题导向与农村技术需求,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體为目标,以项目带动为载体,以成果转移转化为纽带,强化科技服务工作与农业重点县优势特色产业、农业“一区两园”、新型经营主体的“三个结合”,助推福建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1.2.1 以供需对接实现良好经济效益 坚持到农村开展产业调研,征集各市、县产业技术需求。针对宁德市、南平市等3个设区市,长汀县、政和县、光泽县、云霄县、屏南县等9个挂钩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德化县、连城县、南平市建阳区等16个院地签约农业重点县(市、区)的农业主导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解决区域关键、重大、共性技术瓶颈问题30个,企业生产技术难题200多个。先后设立4个研究中心,共实施联合攻关项目11项,申报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落地福建省落叶果树技术工程中心1个,桃、梨、葡萄3个国家产业体系综合实验站,3个农作物种质资源圃,3个生产性工程化试验室和现代果业中试车间。依托谢华安院士领衔的河龙贡米院士工作站,水稻研究所定向改良河龙主栽品种、建立3个优特杂交水稻核心示范片,推广面积约333.33 hm2,累计创造经济社会效益近10亿元。

1.2.2 以项目带动孵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实施项目带动,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引入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2支科技服务团队投入600万元专项资金,每年实施全产业链科技示范项目22个。服务重点合作企业260多家,实施集成配套技术100个以上。帮助解决地方、企业技术难题330多项,向各级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报告、产业发展规划被采纳40多份。与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申报项目106个,项目到账经费1239.4万元。仅2017年和2018年累计新增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逾15亿元。

1.2.3 以平台建设推动成果就地转化 共建科技示范基地等示范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2017-2019年,重点建设院科技示范基地100家,分布在福建省38个县(市、区),合计示范面积超过1.06万hm2;建立所级科技示范基地、示范点500多个,合计示范面积超过1.67万hm2。基本实现了科技示范基地、示范点在全省县(市、区)的全覆盖。食用菌研究所研制的绣球菌闽绣1号转让给福清市火麒麟食用菌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公司鲜菇产量增加25%,生产周期从125 d缩短至115 d,品质显著提升,利润达到1715万元,成为集食用菌生产、开发、示范、供销于一体的海峡西岸最大的绣球菌生产种植基地。土壤肥料研究所与福建省闽紫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绿肥产业研究院,拥有自主选育的紫云英原原种繁育基地20 hm2,省外扩繁基地合计1066.67 hm2,助力农民增收达

2000万元。

1.3 依托科技带动贫困区域发展,助推扶贫工作有效开展

以9个挂钩扶贫县为重点,兼顾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地区,探索“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形式,实现科技扶贫精准化。

1.3.1 与地方合作有力推进科技导入 帮助贫困地区因地制宜找路子、选产业,制定特色产业扶贫规划。2014年以来,与3个设区市、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其他农业重点县签署框架合作协议21项,有关研究所与生产经营主体签署具体合作协议109项。畜牧兽医研究所加强与建宁县客坊乡政府合作,依托地方龙头企业—福建海宏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选准黑山羊种植这一致富产业,引入“山羊舍饲关键配套新技术”,与企业共同创建了“12345”扶贫新模式(即一个贫困户,养殖20头山羊,种植0.2 hm2牧草,建40 m2羊舍,做到五个统一:统一养殖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科学管理、统一科技服务,统一市场营销),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1.3.2 以发展特色助力贫困地区产业转型 每年实施“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技人员专项计划”近百个,立项实施精准脱贫项目20多个,5年累计项目资金1500万元。重点支撑和打造宁化县河龙贡米、屏南县高山蔬菜、政和县猕猴桃、云霄县枇杷和淮山、长汀县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提升特色产业增加值,研发40多项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在贫困地区推广,1项成果入选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大科技创新推广成果。研发并推广长汀县林下立体种养、政和县“稻(莲)-鱼”立体种养等典型模式2000 hm2以上。在加多宝、王老吉的主要原料基地武平县、顺昌县,科技人员推广仙草良种与复壮育苗关键技术1万hm2,累计增收逾5亿元,平均每个农户增收1万元以上。

1.3.3 以示范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2014年以来,在全省建立26个“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确立精准扶贫示范户300余户,带动8312户贫困农民,直接帮扶脱贫800 余户,培养农村乡土人才498人,助力贫困户增收13069万元。2018年来建立科技精准扶贫示范点7个。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与畜牧研究所组成的扶贫专家团队,围绕长汀县特色产业河田鸡养殖,在长汀县兰秀家庭农场建立精准扶贫示范点。通过不同功能性草资源搭配组合,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草场,形成河田鸡林下生态种养模式。合作社免费向贫困户提供鸡苗,并提供技术培训、现场指导,鸡苗长成后由农场回购统一上市,带动了6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1.4 坚持机制创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1.4.1 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 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成果转化或技术服务收益按科技人员70%、研究所15%、院15%的比例进行分配,激发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的创新活力。仅2018年全院科技成果(技术服务)收益逾2000万元。

1.4.2 落实科技特派员政策保障 2018年新制订《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创新利益保障、导向激励和考核评价,进一步明确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领办企业、兼职兼薪、技术入股等措施到农村一线创新创业,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近年来,有10多位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入股或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或到企业(合作社)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省级科技特派员、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得主张艳璇研究员依托国家级成果,在全国率先尝试害螨天敌捕食螨商品化、市场化,自筹资金创办专营天敌商品的民营企业——福建艳璇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

1.4.3 建立健全以产业贡献度为标准的科技服务激励机制 把科技与产业的关联度、科技自身的创新度、科技对产业的贡献度作为科技服务工作评价标准;建立综合配套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绩效管理体系,出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奖奖励办法》,将技术推广奖纳入科技奖励办法范畴;坚持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科学设计满意度评价指标,提升社会满意度在科技服务工作中的评价权重至30%;出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奖励办法》,大幅度提高先进个人奖励额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研究所年度工作绩效考评指标,提升科技服务工作相关指标权重,研究所对科技服务工作更加重视;将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团队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干部选任、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以农业科技服务为抓手,积极转变服务方式,以产业问题与农村技术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导入,注重机制创新,实现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在提升“科技+产业”的精准度、力度、显示度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2.1 产业对接还欠精准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力量向服务重点县集聚和倾斜的态势较为明显。2019年资金投入重点县比重超过50%的团队14个,占团队总数的63.6%。但调研发现,能主动对接和服务福建省农业“一区两园”、特色产业强县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省级特色乡镇、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的服务团队不多。如福建省1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除漳州市有5个下辖县(市)被团队列为重点县外,福清市、仙游县、福安市、安溪县、尤溪县等5个县(市)均只被1~2个团队列为重点县,漳浦县、永安市、上杭县、建瓯市等4个县(市)均没有被团队列为重点县。

2.2 科技支撑能力尚显不足

一些示范区、产业强县强镇虽然有对接和服务,但对产业的科技支撑不明显。团队专家包括一些首席专家,对国家和福建省农业农村政策、产业现状和发展宏观趋势了解不足,缺乏运筹帷幄的能力,缺乏与地方领导和政府部门协调沟通的能力,缺乏开展产业问题调研与分析能力;有超过50%的团队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在基层农村缺乏“存在感”,推广规模占比为个位数,一些研究所、团队自主选育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

2.3 成果产出水平不高

科技服务团队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收益提升明显,但整体转化率不高、高价位转化较少。超30万元的成果转化合同仅占17%,超10万的技术服务合同比例只占31%,做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很少。與地方企业合力组建的星创天地很少,建设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科企联合体起步迟、力度小。

2.4 示范基地质量欠佳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示范基地数量达到100个,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但示范基地总体质量不高,技术集成度不高,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基地比重大,三产融合类基地不多,“互联网+农业”“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品牌”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基地少;基地条件较为简陋,现代大棚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智慧设施应用不足,已授牌的基地合作单位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比重不高(国家级占比不足30%),基地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拥有市级以上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比例低;地方政府部门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基地工作的参与度不高、关注度较小。

2.5 机制不够完善

机制导向是团队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团队工作在个人业绩考核和职称评聘中仍难以体现。下乡服务时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产业调研报告、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培训、社会满意度等服务性指标均没有分值,产业效益、农民增收等指标无法获取或难以量化,也难以应用到工作考核和职称评聘。专注下乡服务的团队成员,存在着“论文、成果、专利、标准”等业绩不足现象,难以参与职称评聘。

3 对策与建议

3.1 突出资源整合

结合福建省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把团队资源汇聚到产业振兴最需要的地方、最重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上去。主动对接“一区两园”、特色产业强县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省级特色乡镇、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聚焦服务1~2个产业强县、3~5个产业强镇、3~5个特色产业示范村。把“硬核”科技嵌入到主导产业与核心园区,放大科技示范效益;主动加强与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的合作,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明确2~3个重点企业、3~5个合作社示范社,帮助他们壮大研发队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小农户加入产业链条,提升服务显示度影响力。

3.2 突出能人带动

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新乡贤、乡土能人等引导,围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聚焦服务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对象和乡土能人,帮助他们争取项目、提升能力,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由团队和乡土能人共同申请,每年遴选若干名合作紧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授予“产业振兴乡土科技人才”称号。

3.3 突出目标聚焦

以建设产业研究院、核心示范基地等为重点目标,凝练研发项目、创制高质量成果,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目标打造30个产业研究院、30个核心示范基地,产业研究院和核心示范基地以省内为主,在全院100家示范基地中,突出技术集成度、企业研发队伍水平、地方支持度、产业贡献度、品牌显示度等五大类指标,细化10项指标,评审出10个核心示范基地,突显示范成果。通过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科企协作平台,提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服务“三农”工作的层次,推进政科企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

3.4 突出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团队成员素质培养和能力建设,让更多有能力、接地气、勇担当、敢作为的科技人员服务于乡村产业振兴。定期开展团队成员培训,帮助团队成员学习相关农业农村政策、产业政策,并能围绕区域产业问题开展高质量调研并提高调研报告撰写水平,形成“一产业一报告”,“一报告一揽子建议”。按产业与技术类别、产业规模、区域特色、服务覆盖面、技术优势等因素,组建多种形式服务团队,更好服务基层需要。

3.5 突出项目统筹

由科技服务处对各类服务项目进行统筹,做好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基地、院地合作三类项目的整合。积极向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推荐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服务项目、示范平台、重点企业,争取更多政府重点项目立项,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对相关签约合作县、扶贫挂钩县院地合作项目及各类科技服务类项目,由牵头研究所负责项目统筹,通过科技服务计划项目线上管理,开展流程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3.6 突出机制放活

放活科技服务机制,进一步激发服务团队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源泉。提高技术系列职称占比,建议技术系列职称职数由10%提高至20%;对获得科技服务先进个人或服务团队的首席专家,可将获奖与论文等级相挂钩;对获得省部级表彰表扬的或主笔撰写的政策建议,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的,或服务期内成果转化(含技术服务)收益较多的,可与職称评聘相挂钩。

参考文献:

[1]窦莉,任玉婷,阮方鹏.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1):53-56.

[2]陈俊红,陈玛琳,秦向阳,等.对提升科研院所惠农服务能力的思考[J].北方园艺,2017(7):205-209.

[3]张雯龙,张述宽,陈伯伦.广西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6(4):17-20.

[4]罗思良.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9(4):82-84.

[5]雷少伟,李昊.杭州市农业科技服务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9(31):35-36.

[6]张丽莉.辽宁省农业科技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新西部,2011(15):52-53.

[7]周洲,张莉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选择行为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20,36(5):122-129.

(责任编辑:林玲娜)

猜你喜欢

科技服务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
试论“创新”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重大基础建设对美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
新兴服务模式在科技服务业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十二五”初期天津农业科技取得的成就与展望
基于Android的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