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阅读链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021-06-15刘佩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阅读链接深刻性

刘佩军

[摘 要]“阅读链接”栏目的设置旨在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使之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应引领学生仔细阅读、对比阅读、检索阅读、随文练笔,使学生把握好每个“阅读链接”的要点,从而在训练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关键词]阅读链接;思维性;深刻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3-0058-02

统编教材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栏目,提供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或片段进行拓展阅读,将课文学习自然地延伸开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阅读链接”的编排正顺应了这一要求。笔者现以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中的“阅读链接”为例,谈谈怎样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仔细阅读,熟悉链接材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就是“阅讀、阅读、再阅读”。但是多阅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去读,而是需要一定的指导,才能保证读书的质量。统编教材中“阅读链接”的设置正好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题材,充分利用这个板块的功能仔细阅读,熟悉文中内容,以轻松的心境、虔诚的态度、积极的思维去阅读,就能有效避免课外阅读的随意化。

师:请大家默读第6页的“阅读链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信息?

生1:这是作家斯妤写的《除夕》里的一部分内容,主要写腊月二十九这天发生在她闽南老家的事。

生2:我了解到了那天作者一家的活动主要是为过年做各种准备。

师:整体阅读这个片段,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3: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词是“大忙特忙”。

师:说说理由。

生4:在除夕这一天,大人要干很多活,要擦桌、擦窗、擦门、洗地板、蒸年糕、炸枣、做五香肠、换窗帘、换床单、铺台布、做年饭。

生5:我也有同感,前后数了数,发现作者一共列举了11项。

师:的确,大人们可真忙啊!

生6: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还有“特别”。除夕这一天很特别,外婆在凌晨三点就要下床,一直忙到夜幕降临。我估算了一下,大概要15个小时以上,这天可真够特别呀!

生7:“迎新送旧”这个词也让我印象深刻。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大扫除,能擦干净的就擦,能洗干净的就洗,会做好吃的就做,忙忙碌碌、热热闹闹,我似乎看到了一派崭新的气象。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即时学习的情况常常也是这样。“阅读链接”板块中出现的字数一般都不是很多,但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以后感受各不相同,引发的思考也各不相同。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二、对比阅读,寻找异同之处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因而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引领学生从句段篇章的角度去感知文章的表达特色,这也有助于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课文《北京的春节》中,老舍用他朴素、自然的京味儿语言将北京春节的习俗娓娓道出,给人温馨和美好的感觉;“阅读链接”中的《除夕》片段,则是斯妤从自家过除夕的角度出发写了闽南地区的风俗习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两篇文章在表达上各有特色,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促进思维的发展。

师:同学们,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的节日,许多人都对它怀有割舍不了的深厚感情。我们刚学完老舍先生所写的《北京的春节》,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编排了作家斯妤所写的《除夕》,请大家思考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先以四人为小组进行热烈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除夕,北京的除夕很热闹,闽南的除夕也很热闹。

生2: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很朴实,读起来让人有一种亲切感。

师:的确,在内容和语言组织上,两位作者异曲同工,都写出了除夕的共同特点。那么,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生3:从内容上看,《北京的春节》全面展示了从腊月初到正月十九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跨度达一个半月以上,而《除夕》只是写了腊月二十九这一天的情况。

生4:从写作顺序来看,《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而《除夕》主要是以外婆所做的事情为写作顺序来写的。

生5:从写作方法上看,《北京的春节》是整体介绍北京的习俗,写的都是大场面,没有具体涉及某一个人、某一件事;《除夕》写的是作者老家的事,如外婆的忙碌、舅舅们祝酒、小孩子们馋嘴等,这些都是局部的场面,是从小处落笔。

师:你说得非常好,“阅读链接”材料中作者自己一个家庭都如此热闹,可以想象出整个村子就更热闹了。还有同学发现两篇文章的其他不同之处吗?

生6:我感到斯妤老家的除夕和《北京的春节》里的除夕在习俗上有一定的区别,闽南的除夕特别忙,要做很多很多活,而北京的除夕就是热闹,因为许多活儿在之前就做完了,除夕那天就是做年菜、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

生7:斯妤写除夕用了很多笔墨,把老家过除夕的场面写得非常详细,而老舍写除夕只用了四句话,比较简短。

师:是的,生活地域不同,各地过节的习俗也就不同。同样是写除夕,因为两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想要反映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表达的内容就不一样,表现的手法也不一样。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对比阅读讨论交流同一个主题的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学生不仅找到了两篇文章不同的线索,还发现了一个重要信息,描写同一个题材可以时间为线索,可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还可以自己的感受为线索。经过对比阅读,学生对如何表达生活有了更深的思索,习得了很多表达方法,为后续的单元习作奠定了基础。

三、检索阅读,深化文章主题

“阅读链接”只是提供了与本篇课文学习主题相关的一小部分内容,相当于一个课外阅读的引子,提示学生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还可以自己去检索更多的材料去阅读,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方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链接”内容,以课文主题为基点再检索,生成阅读链,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层的思考。

师:春节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主题。课前预习时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一些有关春节的文章,接下来我们一起进行交流。

生1:我阅读了梁实秋写的《過年》,领略了中国 “老式”过年的一些情况。

生2:我阅读了鲁迅写的《过年》,发现过年时的“花爆”竟然成了他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生3:我阅读了一本介绍春节习俗的书,有很多图片,找到了一个代表春节的元素——红色,因为红色代表着喜庆,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阅读材料,如老舍眼中的“太平花”、胡适儿时的大年夜、沈从文回忆自己在湘西过年,都写得非常精彩,值得大家去阅读。课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把喜欢的内容变成一份有关春节知识的手抄报。

使用“阅读链接”的定向搜索功能,让学生课前围绕主题去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剔除“捡到筐里就是菜”的弊端,课后再把资料归纳整理,这样就能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得到很好的衔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四、随文练笔,学习写作手法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阅读链接”是课文主题的延续,篇幅虽小,但是信息量大,通过学习,学生积累到了很多与阅读主题相关的资料。利用这些资源,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借鉴阅读材料中的写作方法及时进行随文练笔,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深层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课文《北京的春节》,还阅读了多篇与春节有关的文章,你觉得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吗?

生1:我觉得老舍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他能够按时间顺序组织写作材料,把春节的习俗写得有条有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能抓住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就可以清楚地表达文章的前后顺序了。

生2:我觉得斯妤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去描写除夕的习俗,这样的写法更容易被我模仿。我想从我参加太奶奶九十岁生日宴会这个活动中写写我们家乡给老人祝寿的风俗习惯。

师:这是个好办法。因为这个生日宴是你亲自参与的,你看到了给长寿老人祝贺生日的很多风俗习惯,从个人的角度去描写,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学生从阅读资料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进行短小的随文练笔也是信手拈来。在实现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吸收“营养”,并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统编教材中“阅读链接”栏目的设置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进行大量阅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只有配合课文才能进行有目的的拓展性阅读。因此,我们教师也要把握好每个“阅读链接”的要点,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在深入理解阅读材料的同时,训练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稳步发展。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阅读链接深刻性
例谈“阅读链接”中诗歌类文本的定位与运用
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阅读走向更深处
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利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一粒沙里看世界
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
用好课程资源,助力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