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课堂有效提问的落点选择

2021-06-15孙振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阅读教学

孙振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如果陷入“碎问”或“满堂问”的泥淖,就会使教学走向无效。因此,教师应从具体的学情出发,在语言表达的秘妙处提问,在文本内容的核心处提问,在学生学习的疑问处提问,在文本表达的矛盾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获取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提问;落点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3-0032-02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策略,是经实践证明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应从具体的学情出发,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主动获取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那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适时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突破阅读教学低效的藩篱,走进有方向、有节奏的高效阅读呢?

一、在语言表达的秘妙处提问

学习一篇课文,需要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关注那些有着独特意味的表达形式,破译文本表达的密码,这就是阅读教学从内容学习向关注形式转身的关键所在。课文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基本理解的,而语言形式蕴藏的是特别的意思、深刻的意义和丰厚的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语言形式的这些内蕴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就难以找到理解的入口,只能徘徊在不得要领的边缘上。而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来体现。

如,二年级下册的《枫树上的喜鹊》一文,主要是讲“我”发现枫树上的喜鹊阿姨有了一窝小喜鹊,并且听懂了喜鹊阿姨教小喜鹊学习语言的事情。对这样的课文,如果从课文内容的角度组织学生学习,只需要关注文中奇特的想象,学生就能够理解和把握。但这样的学习肯定是不全面的,缺失了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学习内容。学生即使把课文背得滚瓜熟烂,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很难掌握。换而言之,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深入学习,才能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那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关注本课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秘妙呢?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二年级学生写话表达上的要求,从文本中寻找相关的表达样本,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妙,再组织学生进行仿写。

课文中有一处很独特的表达:

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他们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

“鹊!鹊!鹊!”喜鹊阿姨教道。

我知道,这便是ɑ、o、 e。

喜鹊弟弟也跟着学:“鹊,鹊,鹊……”

这里面蕴藏的表达秘妙不是三个“一会儿”的句式运用,而是最后一个“一会儿”的内容与下面内容之间的承接关系。对这样的表达秘妙,教师可提出问题:“课文中的三个‘一会儿的句子顺序能不能換?如果换的话,后面的内容会有什么变化?”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在研读三个“一会儿”的顺序与下文的关系时发现了表达的内在秘妙。最后的“一会儿”是说喜鹊阿姨教拼音字母,下文写的就是喜鹊阿姨教小喜鹊学习字母的情形。如果把喜鹊阿姨教唱歌或者做游戏放在最后,与下文就接不上了,这样下文就要改成教唱歌或做游戏的事情。在学生有了这样的发现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把喜鹊阿姨教唱歌或者做游戏的内容放在最后,仿写下文对接的情形。如此一来,能强化学生的发现,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二、在文本内容的核心处提问

文本内容的核心,从写作的角度看,是引发作者提笔行文的灵感所在;从读者的角度看,是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表达,是值得潜心会文、静心涵泳的关键句段。具体从一篇课文来看,主要是文本的字里行间所蕴藏的那种深刻、丰富的内涵。面对这样的文本核心,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水平进行把握,而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通过有效设问,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文本的核心,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这样学习课文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文,回忆从上小学到上师范学校的时间里,父亲省吃俭用送“我”上学的一些事情。文章所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如住小客栈,夜里父亲不忍“我”被臭虫咬决心要换房间,看庙会他只吃从家里带来的凉粽子却给“我”买了碗热豆腐脑,借姑父的小船送“我”到学校等,这些琐碎的内容作者是用父爱将它们串在一起的。题目“父爱之舟”正是文本的核心。文本中能够集中体现父爱的是这样一段话:“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文字进行提问:“在过去的人生经历中,‘我有过各种各样的哭,但这一次为什么说是‘第一次心酸的哭?其中的‘新滋味到底指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抓住“心酸”一词,与之前所叙述内容中“不肯加钱换房子”“不忍心叫父亲买”的行为与感受进行比较,发现“心酸的哭”的深刻内涵。父亲为了能够让“我”上学读书,默默地付出了太多;而在享受父亲这种默默地付出中,“我”不能为父亲做点什么来回报,所以才觉得“心酸”,才会流泪。这种心酸的哭,既是“我”孩童时期渐渐长大后爱的意识忽然觉醒的标志,又是“我”默默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回报这种默默而深沉的父爱的体现。

三、在学生学习的疑惑处发问

儿童天生好问,这是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体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进步是伴随着疑问的不断解决而产生的。当然,在学习中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的,那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是理解路上的障碍或陷阱。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些疑惑处进行提问,一方面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与教师很合拍,进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另一方面教师的提问往往能够暗示或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帮助学生从疑惑中走出来。

如,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文的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一个季节的美,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作为总起句,以特定的时间写出了相应季节的美。但到了第四自然段,课文分写的内容竟然出现了与总起句“冬天最美是早晨”不相符的情形——“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对此,学生产生疑惑,怎么也想不明白。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疑惑处进行提问:“明明是要写早晨之美的,怎么又写中午的事情,而且写的还是令人扫兴的事情呢?”这样的问题直戳学生的痛点,激发了学生要把它弄明白的情感。当然,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可以想想早晨与中午、和谐与扫兴之间是什么关系。于是,学生再度细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文章表达的逻辑联系。在总起句中点出早晨这一时间段,后续的分句具体写了冬天的美是以闲适的心情来体会冷与暖所产生的和谐美感;而所写的中午是一种时间上的对比,同时因为冷不在了,所以暖也就失去了必要性,何况火盆里只剩下一堆白灰,自然就体会不出和谐美的意味了。可见,课文最后出现的冬天中午的内容,目的在于比较出冬天早晨冷与暖之间那种和谐之美的内涵。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对课文最后的表达就觉得不是多余的,而是有余味的。

四、在文本表达的矛盾处提问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从表面上看有着互相矛盾的问题,学生对此也总是疑惑不解。此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聚焦矛盾处,深入研读文本,仔细寻找矛盾产生的原因,把握解决矛盾的思路和方法,将矛盾适时化解。这样,不仅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了被认可的获得感,而且其他学生也会在阅读中努力发现文本存在的矛盾处,从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文本。

如,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在前面精读课文学到的借物抒情的方法来体会课文的表达。教学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发现:“我觉得作者不是真的喜欢珍珠鸟,因为鸟儿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但作者却把珍珠鸟养在笼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抛出这一问题,立即引发了热议。教师没有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提出一个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作者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珍珠鸟?”接下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深入文本仔细研读,寻找解决的路径。学生的看法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对此,教师让学生先展开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组织汇报,让相同的观点获得相应的补充,形成更充分的理由;接着,再让相同观点的学生各自组成新的小组,并针对对方提出的观点和理由,讨论如何找到反驳的证据,包括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等;最后,开展班级辩论赛,让肯定方和否定方展开交锋,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最终认识到:作者是真的很爱珍珠鸟。一方面他从朋友处获得珍珠鸟后,无论是对大鸟还是对小鸟,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另一方面,珍珠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饲养的观赏鸟,说明这种鸟已经适应了人类的笼养,在原来的生态环境中放养,可能会危及它的生命。这样,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就得到解决。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避开那些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要问在关键处。只有在关键的地方提问,才能使提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