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隔代教育对儿童自我发展的影响及社工的介入策略
——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D村为例

2021-06-15马科幻白淑英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隔代教育者社会化

马科幻 白淑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市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将子女交给祖辈抚育和照料的隔代教育也成为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类型之一,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黑龙江省,这种现象尤为普遍。隔代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给儿童发展带来的弊端也被人们所关注。如Dalinison等人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中,父辈的失位会导致儿童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1];Kleiner,Hertaog与Targ的研究表明,隔代抚育家庭中的男孩易产生行为失序问题,女孩则容易产生情绪与情感的问题[2];国内学者如蒋洪回、冯耀元也对广州从化区鳌头镇的实证考察发现了农村隔代教育中,孩子心理年龄老化、心理变得怪异且脆弱的问题[3]。受隔代抚育的儿童在情感和情绪等方面产生的问题反映了这些儿童社会化方面的缺失。然而,由生理唤醒、外显行为和意识体验三部分组成的情绪具有信号功能,最容易被他人所觉察,因此,学界对此关注比较多。但在隔代教育中出现的自我认同危机问题,则被人所忽略。在社会学家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即我是谁,我怎样与他人区分开来?自我(自我认同)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社会化的过程,①个体社会化.https://www.docin.com/p-521416247.html。而家庭作为孩子社会化的初始环境,其对孩子的自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和儿童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注重培养幼儿和儿童的自我意识,不仅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而且对于其人格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如库利和米德所强调的那样,自我是一种社会的产物,那么在隔代抚育的家庭得日常生活互动中,祖辈是否发展和维持了儿童的自我意识?是否发展了儿童对自我认同的理解?社工又该如何介入?这是本文拟探究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自我与自我认同危机的经典理论

关于“自我”的探究是社会学经典的论题。查尔斯库利提出,自我是社会的一种产物,包括三个阶段:首先,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了解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他人反映的理解,来评价我们的行为,②波普诺,社会学读书笔记.http://www.docin.com/p-238669307.html。经过这三个阶段,自我得以出现和发展。米德提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③社会学概论.http://www.docin.com/p-122167364.html。其中“主我”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客我”是自己评价中或者别人评价中的自己。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我,经过现实的反复教训而从本我分化出来,是本我的一部分,在现实的指导下,力争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婴幼儿时期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个人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童年期的社会化奠定了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4]。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矛盾的性质和强度取决于儿童期的教养状况和抚养者、教育者的态度和处理矛盾冲突的做法,如果理解支持、关心爱护孩子,那么孩子会具有善于处理相互冲突的欲望、动机,更加的理性与平和,很少运用破坏性的心理防御机制,避免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反之,如果采用惩罚、苛责、过分限制的方法培养孩子,孩子就会过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抵触情绪容易触动,容易产生心理失调[5];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核心任务,每个任务得到合理的解决与完成,个人才会顺利的发展,个人发展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不会出现断裂与隔离,每个阶段都存在冲突,称为危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来定义的,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自于对这些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6]。

从上述经典的自我发展理论中可以看出,自我发展是其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且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家庭作为孩子与社会互动的第一个场所,对孩子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格外关注。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自我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在隔代抚养中,祖辈是否关注到孩子的自我发展问题?祖辈是否在生活中认识到孩子不同阶段自我发展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予以解决?本文拟以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隔代抚养中儿童自我认同问题。

(二)自我认同的操作化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发展不仅是儿童期,而是一直持续到老年期,是终其一生的事情。在农村,将子女交给祖辈抚养,大多是在孩子断奶之后,即从儿童早期(2岁左右的)开始,一般到青年早期(16岁)结束,均处于自我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期。所以,本文主要关注农村儿童早期、学龄前、学龄期及青年早期的自我发展问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经由认同危机来定义的,一个稳定地的自我认同源自于对这些认同危机的积极有效解决。本文对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核心内容操作化为访谈提纲,对样本进行了结构化访谈,见表1。

表1 自我认同操作化访谈提纲

三、隔代抚养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D村作为研究地。该村位于齐齐哈尔市北部,人口数量约3 000人,据该村的村支书表述,该村一直以来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而且广大种植户思想保守,种植粮食作物多而经济作物少,导致农民收入不高,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每年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程度也比较严重,村中抚育孙辈的老人也有很多。根据村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村老年人约1 150人,占总人数的38.33%。根据调查约580人子女不在身边,且正照顾孙辈的接近半数,约有200个孩子正在D村接受隔代教育,对于一个只有3 000人的村落来说,这个数量还是比较大的。这些孩子的年龄段基本在断奶之后2岁左右到青年初期16岁左右,处在儿童早期、学龄前、学龄期,均处于人生和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需引起关注。

本文在D村随机抽取了15个隔代教育的家庭进行了入户访谈和深入观察,在入户访谈过程中观察孩子和隔代教育者的言行举动,记录访谈内容,分析其行为表现。访谈样本共41人,其中有26位老人和15个孩子。老人的年龄在52—74岁之间。调查显示老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26位老人全都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老人有22人(84.62%),只有4位老人(15.38%)接受过初中教育,没有老人接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这些老人隔代抚育时间在1.5—15年之间。孩子的样本特征为:15个孩子的年龄段在3—16周岁。男孩居多共9名(60%),女孩6名(40%)。其中处于自我发展的儿童早期的孩子1名;处于学龄前期的孩子4名;处于学龄期的孩子6名;处于青年早期的4名,这些孩子均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期。本文将访谈的老人编码为L,儿童编码为T,如样本L0101表示来自第一个家庭的第一位老人;T0101为来自第一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

四、研究发现

(一)独立自主性的破坏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5—3岁的儿童开始自主地想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即出现了自主感,自我意识开始建立,尝试独立,这时家庭教育者要掌握好度的问题,既不可以对孩子放任不管,也不可以过分严厉,更不可以对孩子的主动性及创造力进行讥讽、嘲笑、辱骂等。当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赞赏与鼓励,孩子就会获得认同感,就会更加积极,形成主动性,这会有助于其将来成为一个有创造力、责任感强的人,如果家长讥笑、嘲讽孩子的独创行为和创造力,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失去自信,这使其更倾向于听从他人的安排,生活在别人为其安排好的舒适圈内,①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112c2b0102x9uw.html。没有主见,没有独立自主性,不利于未来的发展。通过访谈发现,绝大部分的隔代教育者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年龄太小了,大多数事情都是其代由孩子完成,这样对孩子独立自主性和自我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

问:“您是否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老人:“他现在太小了,不吵不闹就挺好的了,要让他们帮着干活,只会添乱,等着再大点的吧,现在我们也不需要他做什么”(L0101)

问:“您平时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吗?”

老人:“他现在太小了,还什么都不懂呢,基本上都是我们让他做什么他才能做什么,不能都由着他,也没什么需要他决定的事”(L0102)

问:“您平时做家务的时候会让孩子帮助您吗?比如扫扫地、擦擦桌子之类的”

老人:“现在还不会,他太小了,等着大一点的吧,现在怕他受伤,我干活他到总是想上手,但是我怕这么小的孩子再磕到碰到的”(L0102)

从以上的访谈内容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隔代抚养者在当孩子出现自主意识时,往往会以孩子太小了为由,而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认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要乖乖听话就好了,从不会让其劳动,也不培养其主动探究意识,忽视孩子自主意识的培养,这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会缺乏独立自主性,遇到问题习惯性地依赖别人,总想活在舒适圈内,而不能自己独立生活。

(二)主动首创性的泯灭

埃里克森认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会有主动探究的意愿,通过行为表现出来,需要教育者对孩子要表达探究的意愿保持敏感性,教育者如果对孩子的主动行为及时发现察觉并进行表扬、鼓励,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主动性,但如果教育者对这一时期孩子表现出的独创性行为进行忽视、嘲笑甚至讥讽,那么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也会失去自信,缺乏主动性,足见教育者对孩子主动探究意愿的敏感性是很重要的。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进行隔代教育的老人一般会忽略孩子的创造性,很难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主动首创性并进行赞赏表扬,对孩子的鼓励更是很少有,总是想让孩子按照其规定好的方式去做,限制孩子的行为,过度保护孩子。访谈过程中观察到的祖孙具有代表性的对话及其他访谈内容很好地揭示了这一问题。

祖孙之间的对话:

孩子:“奶奶你看,把饼这么摞起来像不像金字塔?”(T0301)

老人:“像什么像,快点好好吃,都弄脏了”(L0302)

孩子:“爷爷你看我画的好看吗?”(T0201)

老人:“你怎么把我的账本给画的乱码七遭的,这孩子”(L0201)

访谈内容:

问:“您平时对孩子鼓励、赞赏的多吗?”

老人:“他要是听话我就夸赞他,淘气我也会骂他”(L0202)

老人:“他现在太小了,干不了什么活儿,等他再大一些再让他干,现在只会捣乱,把家弄得越来越乱”(L0102)

孩子:“我感到新奇的东西,他们总是不感兴趣,觉得无聊,也不陪我玩,他们还总是说我不听话,不按照他们一群殴却的做就是不听话,也不考虑我的爱好兴趣”(T0201)

从以上的访谈内容可以看出来当孩子发挥想象力,主动探究新事物时,由于祖辈教育观念老旧,对孩子缺乏耐心,意识不到这是培养孩子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好机会,对孩子具有创造性的行为不但没有适当的给予夸奖,还训斥孩子,而且当问到平时对孩子的鼓励赞赏多不多时,老人的回答只是说孩子听话就夸他,孩子听话自然要夸赞,但教育者往往忽视了当孩子变主动创造时才更加需要受到表扬,这样会让其备受鼓舞,继续主动探究。所以,可以看出农村隔代教育者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创造力和创造性行为,使孩子不再愿意主动探究或不敢跟家长分享,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自我认同的危机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一时期的孩子如果能顺利完成学业课程,就会获得信心与勤奋感,认同肯定自己的努力,独立性得到提高,使其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及生活中的各方面都充满信心,增强自我肯定。而帮助孩子学习知识,不只是学校该承担的责任,家庭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访谈和调查了解到D村进行隔代教育家庭中的老人大多数学历在初中以下,被访谈的26位老人中有22位(84.62%)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只有4位(15.38%)老人接受过初中教育,可以看出农村隔代教育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教育者对孩子的知识教育起到的帮助很小,很多时候都是有心无力,而且访谈中发现有的老人并不十分重视教育,教育观念老旧。家庭教育不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一定程度上阻碍孩子顺利完成课程,造成孩子陷入自我否定,对待学业怠慢,养成惰性。具体的访谈内容可以很好地揭示这一问题。

问:“您的孙子每次在学校的测试成绩您都了解吗?”

老人:“问他他就说不好,考多少分也不说,肯定是不好,考得好自己就主动说了,都不用问。”(L0501)

问:“您平时与老师沟通的多吗?经常跟老师询问您孙女的学习情况,在校的表现吗?”

老人:“老师管那么多孩子呢,我没老师的联系方式,她爸妈有时候给老师打电话。她总说跟我没共同语言,有代沟,也不愿意跟我聊天”(L0701)

问:“您会辅导孩子写作业吗?”

老人:“根本辅导不了,我这小学文化,大字都不识几个,她那作业我也看不懂,没法辅导。”(L0802)

问:“那您会在他她作业的时候,在她旁边看着吗?”

老人:“看着她她就撵我们,嫌烦,基本不看着。”(L0802)

问:“您觉得学习对孩子重要吗?”

老人:“那肯定是重要,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但是他要不是那块料也没办法。”(L0902)

孩子:“学习上的事儿我不愿意跟爷爷奶奶说,问他们题他们也不会,一点也帮不到我”(T0601)

孩子:“我学习不好,同学们都不喜欢跟我玩,我就是比别人笨,我努力也没有用”(T0901)

孩子:“我觉得我天生就不如别人,有的同学看他在学校也不学习,跟我们一样玩,但是考试就考得比我好,我学也赶不上人家,还不如不学了,这么累”(T0801)

从上述的访谈对话内容可以看出作为家庭教育的承担者,隔代教育在知识教育上发挥的作用很小,由于老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及教育理念老旧,会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产生消极影响。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孩子觉得努力也追不上别人,缺乏自我认同,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觉得自己能力不够,逐渐对学业消极对待。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陷入自我否定,这些与隔代教育的不足直接关联,在观察中更是发现,孩子放学回家后不是先写作业而是先看电视,等着吃饭,这都是惰性的表现,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自我同一性的破坏

埃里克森认为,这一时期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认为假使一个孩子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①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http://sd.offcn.com/html/2020/03/344829.html。会出现偏差行为,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自尊心极强,非常在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获得他人的尊重及肯定。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性强,如果疏于家庭管教,会使孩子产生偏差、越轨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偏差、越轨行为。

问:“您的孙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学习成绩怎么样?”

老人:“根本不学习,总是惹事儿,因为跟同学打架,我还被老师找到学校去过,学习成绩那就不用说了,太差了”(L1201)

问:“那您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了吗?”

老人:“我说过他好几次了,答应得好,到学校就变样,跟那些同学成天鬼混,说也白说”(L1201)

问:“您会表达对孩子的爱吗,比如用语言表达?”

老人:“不好意思表达,说不出口肉麻的话”(L1102)

问:“那您会经常鼓励、表扬她吗?会经常给予她肯定吗?”

老人:“平常还真不太会,偶尔她做得好会吧,怕总夸她骄傲”(L1102)

问:“你觉得你爷爷奶奶尊重你的想法吗?”

孩子:“他们总想让我听他们的话,我说出我的想法的时候他们不是否定就是忽略,他们就不懂得尊重”(T1101)

问:“您的孙子叛逆吗?”

老人:“不听话,成天跟那些孩子鬼混,之前老师跟我说他在厕所抽烟,我都不相信”(L1301)

问:“那您就这个问题与他谈过吗?教育他改正了吗?”

老人:“我孙子本质不坏,慢慢在学校就能改过来了,他爸妈不在身边,我也舍不得说他”(L1301)

问:“你觉得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好吗?”

孩子:“我觉得挺好的啊,但是他们总说我这不对那不对,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满意”(T1201)

通过以上探访记录可以看出,隔代教育者身上存在溺爱孩子、教育不力、教育方式不良等问题,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导致孩子对自我认知不清晰,自我角色混乱,出现偏差、越轨行为,使孩子的社会化受阻。

五、社工介入策略

(一)开展小组活动,对老人进行教育知识培训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常用基本方法之一,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组织、策划和引导,开展各类小组活动及激励组员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分享经验,帮助小组成员改变和发展,提高改善其社会功能,达到预防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目标。②小组工作概述/MSW专栏.https://www.sohu.com/a/346347895_491282。针对不同的目标可以成立不同类型的小组,如常见的有支持小组、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等,针对上述研究发现农村隔代教育对孩子的自我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主要是因为隔代教育者存在教育观念老旧、教育方式落后等问题,所以不能很好地承担家庭教育的功能。对此,可以为隔代教育者开展教育小组,在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主导下,通过专业教育人员普及科学教育知识及方法、小组成员互动经验分享等形式让老人认识到自己对孙辈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老人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改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自我发展。教育小组工作的具体方案为:

1.问题界定

通过访谈了解到D村农村隔代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受限于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传统,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及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教育不力,未能关注孩子的自我发展,以及未能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解决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社会化形成障碍。

2.介入可行性分析

(1)小组成员容易组织。因为农村隔代教育者生活在同一个村子内,地理位置相近,且拥有共同性的问题,所以,容易组织开展实施小组工作。(2)老人有改变意愿。在访谈中了解到有23位老人(88.46%)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够,在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意识到自己以往未能促进孩子自我良好发展,如果能够帮助孙辈健康成长,愿意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相互交流分享教育经验。只有极少数的老人(11.54%)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脑袋不够用了,无法学习新东西,但也不是完全的排斥。

3.小组目标

针对隔代教育者存在的问题,小组可以确立如下几个工作目标:(1)帮助隔代教育者发现自己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足,激发其自我解决问题的热情;(2)帮助隔代教育者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育儿知识;(3)督促隔代教育者关注孩子自我发展,耐心地解决孩子不同阶段的问题

4.教育小组工作主要内容

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教育者的角色,运用专业知识,对老年人进行专业辅导,介绍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容易产生的不同问题,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存在不足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资源连接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学校老师、从事专业育儿知识讲授的专家等,邀请其为农村隔代教育者进行知识讲座,教授科学的育儿知识,教育方法;最后,社会工作者可承担组织协调者的角色,促进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大家相互沟通学习,并找到自己和对方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评估

小组工作的评估是要持续贯穿于整个小组工作过程中的,在结束阶段要对小组工作做一个整体的评估。可以让组员自评参与小组的目标是否达成、参与后的感受如何,能力是否得到提升等,也可以社会工作者自评小组目标是否达成,还可以让观察员或督导评估。

(二)针对特殊家庭,进行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也是社会工作基本和常用的方法之一。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协调社会中可利用的资源为有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服务,使案主问题得到解决,从困境中得以脱离,个案工作特别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所以强调在服务中要从个别差异化入手,所采取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7]。面对不同的案主,社工要准确界定其问题,然后制定介入目标与策略。本文研究发现隔代教育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影响孩子自我发展,具体表现为孩子独立自主性的破坏、主动首创性的泯灭、自我认同的危机、自我同一性的破坏,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如下个案介入策略。

表2 介入策略

六、结语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也影响社会化的发展。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由于隔代教育者文化水平低、教育方式老旧,在与孙辈在日常互动中常常忽略孩子的自我意识,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表现为孩子独立自主性的破坏、主动首创性的泯灭、自我认同的危机、自我同一性的破坏,这会阻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社工可以通过小组和个案的方法介入到这些隔代教育家庭中,帮助祖辈学到科学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自我发展,有的放矢的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不同问题予以恰当的解决,同时孩子也可以在社工的鼓励引导下增强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除了社工关注外,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孩子的家长也能关注孩子不同阶段的自我发展,解决孩子自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化环境。

猜你喜欢

隔代教育者社会化
迈向共学互学的未来:当前隔代学习研究的知识图景*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