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胃癌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的影响

2021-06-10王冬梅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切除率开腹分化

王冬梅

胃癌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病灶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或病灶大小,均以胃癌根治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1-3]。但随着临床治疗发现,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等不足。随着内镜技术的更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因具有术后恢复时间短、手术创伤相对较小、费用相对低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治疗早期胃癌的趋势[4]。为此,本研究对90例早期胃癌患者分组实施常规开腹治疗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接诊的90例早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试验组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4.28±3.45)岁;性别:男性26例,女性19例;肿瘤位置:胃角11例,胃窦26例,贲门胃底8例;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7例,中分化14例,高分化24例。对照组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4.14±3.38)岁;性别:男性29例,女性16例;肿瘤位置:胃角13例,胃窦24例,贲门胃底8例;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9例,中分化13例,高分化23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自愿加入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内镜超声检查显示病变仅限于黏膜层;认知功能正常。

(2)排除标准:凝血机制障碍;无法耐受全身麻醉;血液病;严重肝肾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癌组织浸润肌层;黏膜下注射病变基底部局部隆起不明显、抬举较差的病变。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3 方法

2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在全麻下操作,取平卧位。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以上腹部实施剑突下正中绕脐切口,长度约为20 cm,开腹,若肿瘤累及食管下段或贲门时,左侧垫高45°,取胸腹联合切口,经左第7肋间进胸,暴露肿瘤位置,将胃周静脉和动脉血液循环阻断,向下牵引胃部,于小网膜接近胃左右动静脉根部缝扎,并结扎胃网膜左右动静脉,用粗线阻断贲门口、幽门口,避免癌细胞血行扩散。网膜切除,将横结肠系膜前叶切除,对14、15组及相关淋巴结清扫,切除胃部肿瘤,常规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试验组行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前经超声内镜检查,充分了解病灶形状、大小、浸润深度,内镜下明确病变位置后,以NBI放大观察正常黏膜与病灶交界处或行靛胭脂染色,在病灶周围0.5 cm处用氩气刀探头行电凝标记,两点相隔0.5 cm。在病灶及其周围用肾上腺素1 mg+美蓝5 ml+甘油果糖50 ml+生理盐水50 ml配成混合液行多点注射,每点注射约2 ml,以抬起病灶。沿标记点用针状切刀将病灶周围黏膜切开,在病灶下方用钩形刀剥离黏膜下层,直至病变黏膜完全脱落,在此过程中可反复注射混合液,确保肌层与病变分离。用电热止血钳凝固显露的血管,必要时可用金属夹缝合创面。2组术后均常规接受止血、预防感染、补液等治疗。

1.4 观察指标

(1)2组手术情况比较,即术中失血量、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手术用时、术后第2天疼痛程度、住院时间。(2)2组病理组织学疗效比较,即病变黏膜完整切除,其基底和边缘无肿瘤细胞出现为治愈性切除;淋巴管、脉管、边缘基底浸润存在癌变组织,进入深度>黏膜下基层500 μm为未达到治愈性切除;无法判断基底面有无残留癌变组织为无法判断。(3)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即穿孔、出血、吻合口瘘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试验组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100.00%(45/45),略高于对照组的9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1,P=0.153)。试验组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情况对比

2.2 病理组织学疗效

2组病理组织学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7,P=0.309)。见表2。

表2 2组病理组织学疗效对比(例,%)

2.3 并发症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P=0.013)。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胃癌在所有因癌症死亡的因素中占第二位,其发生与遗传、宿主以及食品中含有大量真菌毒素、亚硝酸盐等致癌物关系密切,多发于中老年男性,若早期不给予患者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干预,随着病情发展可威胁生命安全[5]。早期胃癌行手术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超过90%[1]。常规开腹手术能够在直视下操作,保障病变组织清理的完整性,改善患者病情,但术中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失血量多,术后疼痛明显,不利于病情早期恢复[6]。

黏膜层早期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极低,为内镜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内镜手术组具有创伤小、操作时间短、费用低廉、恢复快等优点成为临床治疗早期胃癌的常用手段[7]。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基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发展而来的新型治疗措施,黏膜下注射后,用特殊电刀分离黏膜层与固有层间组织,完整剥离黏膜下层与病变黏膜,一次性切除病变组织,切除范围更广、更深,一般不会发生病灶残留[8-9]。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2组病理组织学疗效、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病理组织学疗效与常规开腹手术相当,但前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有以下几点优势:①治疗方案针对性较强,能够结合患者病变大小和具体位置、组织类型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保障肿瘤切除彻底性;②一次手术能够处理多个位置病变,可反复实施操作;③在不开展手术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完整的病理资料,对于判断肿瘤细胞分化情况、病变位置浸润情况、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等意义重大;④能够降低手术创伤,在彻底处理病灶的同时,减小手术对胃肠道所致的干扰,利于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缩短进食时间,为患者早期康复提供良好条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性极高,适用于以下几类患者:①不存在溃疡分化型黏膜内癌,肿瘤直径<30 mm;②伴有溃疡分化型黏膜内癌,肿瘤直径<20 mm;③不存在溃疡分化型SM1黏膜下癌,肿瘤直径<30 mm[10-12]。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纳入样本量偏小、观察时间较短、未分析2组复发率和生存率、未与他人研究结果相比较等,后期仍需加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病理组织学疗效与常规开腹手术相当,但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减小创伤,降低失血量,减缓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猜你喜欢

切除率开腹分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新兴市场货币:内部分化持续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