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华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2021-06-08卢丽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道德情操中华文化

卢丽丽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更加重视文化载体的功能,编排上强化了国家意志、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等人文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凸显新教材的文化立意,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与欣赏、积累与运用;要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把人文精神、家国情怀植入学生心田;要涵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意蕴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想情操同步成长。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立意;道德情操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1-0028-02

统编语文教材更加重视文化载体的功能,在编排上强化了国家意志、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等人文教育目标;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道德品质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因此,语文教师要把准新教材的脉搏,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文化浸润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着力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让高尚的情操与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在阅读教学中凸显教材的文化立意

统编语文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把中华优秀文化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小学阶段的12册教材的封面全部采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春节、皮影戏、京剧脸谱等;古诗词的配图全部采用中国画风格……教材所有的安排,都是為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凸显新教材的文化立意,引导学生把中华优秀文化濡染于心、渗透于行。

(一)引领学生从阅读与欣赏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习课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语文要素,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学会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对韵歌》、下册的《古对今》都选自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号笠翁)所著的《笠翁对韵》。教学时,我告诉学生《笠翁对韵》是学习中国古诗词用韵、对仗、词语运用的启蒙读物,是古人从小就要学的语文功课。在教学《对韵歌》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理解能力有限,我简单地介绍了《笠翁对韵》这本书的来历和用途,并举了几个运用对仗与押韵手法的例子。如,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咏鹅》《春晓》;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门上贴的春联,如“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对仗、押韵的运用方法,并建议学生课后阅读《笠翁对韵》原文,对喜欢的篇章可以熟读成诵。在教学《古对今》时,考虑到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多媒体课件,还有微视频,列举了中国古诗词、灯谜、童谣、对联等传统文学作品中运用押韵和对仗手法的实例,告诉学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大量运用了对仗与押韵的修辞手法,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并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笠翁对韵》全文。一是为了让学生对《笠翁对韵》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和感悟;二是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这样,能把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美好情感根植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

(二)引领学生从积累与运用入手

教材安排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内容,像古诗词、成语、寓言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与这些内容相关的背景、渊源、人文价值告诉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和运用。

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是关于春天的八个成语。教学时,我把这八个成语与“读一读:祖国多么广大”相结合,用多媒体把这几个成语巧妙地与祖国不同地域的春天景色进行对应:如 “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与“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的景色相对应,“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与“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景色相对应……这样,就把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画卷和成语描绘的春景一起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既了解了祖国的幅员辽阔、气候各异,又理解了这几个成语的应景含义和运用场景。接着,我让学生用这几个成语练习说一段描绘春景的话,学生都说得非常精彩。从学生表达中,我感受到一股豪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二、在阅读教学中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和思想教育因素,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用人文精神涵养学生的心灵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徜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学宝库中,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例如,教学《大禹治水》时,要把大禹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科学治水、不屈不挠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精神财富传递给学生,告诉学生:大禹的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灾难与困苦的精神源头,也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共同文化记忆。再如,教学《亡羊补牢》时告诉学生:知错能改,为时不晚;教学《坐井观天》时告诉学生:认识事物要有开阔的眼界;教学《纸的发明》《鲁班造锯》等历史故事时告诉学生: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渗透在课文中的宝贵精神食粮,像乳汁一样濡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田,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记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透过文字去深切感受文本中这些深刻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家国情怀深植学生的心田

纵观新教材的一篇篇美文,处处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

例如,《桂花雨》一文用清新、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富饶的西沙群岛》《日月潭》两篇文章,既描绘了祖国令人神往的旖旎风光,又赞颂了祖国广袤的国土和壮丽的河山;《姓氏歌》《神州谣》两首诗歌,告诉学生我们是华夏儿女,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

教师要深挖文本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内涵,把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的教育有机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勤奋进取、乐于奉献的优秀少年。

三、在阅读教学中涵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一)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文字意蕴美

新教材的很多课文语言简练、意境优美。低年级教材加大了优秀古诗文、现当代优秀儿童诗文的比重,中高年级教材加大了古今优秀小说节选、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比重。这些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无不体现了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和神韵意境,让人读后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例如,古诗《小儿垂钓》《登鹳雀楼》《敕勒歌》,当代童诗《植物妈妈有办法》《场景歌》等,无不体现出汉语言独特的押韵、平仄、节奏感,读来既朗朗上口又错落有致,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对古诗词的阅读教学,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讲解。如果分析过于精细,就会把诗中那种朦胧的、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完全破坏,把古诗的画面感和艺术美弄得支离破碎。因此,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除了一些必要的点拨之外,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的次数多了,诗中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学生就会慢慢领悟到。像李白的《静夜思》,教师大可不必用课件呈现一个圆圆的大月亮,再喋喋不休地分析、翻译,而是要创设安静的诵读情境,让学生静静地、轻轻地、反复地吟诵这首诗,在读中感受诗中那种静谧的美、那种淡淡的乡愁。古诗这种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深刻思想和悠远意境,只有通过反复吟诵、仔细玩味才能感受到。这也是中国古诗词能够流传至今、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

(二)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美

新教材的课文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引领学生的思想向真、向善、向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本的思想情感价值,让阅读陪伴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

例如,《妈妈睡了》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妈妈午睡时的所见所思,文中蕴含着真挚、深切的母子之情;《纸船和风筝》从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朋友之间经历波折以后的包容和谅解,蕴含着儿童纯真的友情……这些故事叙述的都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但字里行间流淌的却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与温暖,深深地打动着每个人的心。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用心体会,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文本蕴含的人性之美产生积极的共鸣。

(三)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文学艺术美

选入新教材的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还是中国现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文学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像“四大名著”节选、《儒林外史》节选、《牛郎织女》节选、《骆驼祥子》节选……代表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巅峰,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赏析,学习遣词造句、人物刻画、场景描写、故事叙述和布局谋篇等语文知识技能的极佳范例。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的文学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技能。

例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用豪迈的语言把一幅壮阔的山河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难忘的泼水节》一文,用欢快的笔调描绘了傣族人民欢庆节日的热闹场面……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重审美体验,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场景画面的高超技藝,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优美意境与深刻思想,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统编语文教材是一座蕴含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巨大宝库,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价值认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中华优秀文化濡染于心、渗透于行,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想情操同步成长。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道德情操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高职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