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类文本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1-06-08陆允如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期

陆允如

[摘 要]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文本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鲜明的人物、大胆合理的想象而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故事类文本要举一反三,通过方法的迁移、内容的整合、语言的对比等途径,让学生走进故事,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感受故事的艺术魅力,获得思想的启迪,并自觉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故事类文本;方法迁移;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1-0024-02

统编语文教材编排了许多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这些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想象大胆合理,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中教师要举一反三,通过方法的迁移、内容的整合、语言的对比、内容的拓展等,让学生感受故事的魅力,获得思想的启迪。同时,还要以此为生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持续地、广泛地阅读,做故事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甚至是故事的记录者或创造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方法迁移式主题阅读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因此,故事类文本的学习,我们运用找线索这一方法,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内容;通过品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掌握阅读故事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一)找线索,概括故事内容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扁鹊治病》一文,学生发现线索可以是时间的变化——“有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天之后”,可以是病情的变化——“皮肤—皮肉—肠胃—骨髓—浑身疼痛”,还可以是态度的变化——“毫不在意—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主动请治”。而学习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一课,学生会发现课文的线索是时间和事件。这一故事的脉络为:相依为命→相识结合→男耕女织→老牛诀别→王母知情→抓走织女→携子追赶→天河永隔→七夕相见。通过探索,学生不难发现,故事的线索有很多,时间、地点、人物、物品、情感、事件等都可以作为线索,只要仔细寻找就会有所发现。故事大多是一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理清了线索,再找出每个情节的关键词语,就能概括故事的内容,就能为复述故事或者讲述故事做好铺垫。

(二)品词句,感知人物形象

读故事类文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圈画关键词,通过品语言、悟行动、揣心理、抓细节等方法感知人物形象。读《牛郎织女》,我们感受到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织女的心灵手巧、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勇敢追求,老牛的知恩图报以及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无情无义。课堂上,我们可以链接《孟姜女》一文,品一品“少女时期的孟姜女—婚后的孟姜女—万里寻夫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孟姜女—与秦王周旋的孟姜女”在不同的阶段的表现,感悟她是个怎样的人。通过个性化阅读、小组合作,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方面多元解读人物,获得了评价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内容整合式主题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那如何实现课堂上整本书的整合式主题阅读呢?

(一)表格式交流

表格式阅读的优点是内容精炼、重点突出、清晰明了。因此,在整本书阅读中表格式是常用的一种交流方法。例如,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中,《白蛇传》是内容最长、人物最多的一个故事。尽管学生比较熟悉故事情节,但要准确地梳理情节、搞清人物关系、领会人物的性格,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我们可以采用表格式(下表)阅读的方法做好情节摘记,通过小组合作、发散思维等多种方法梳理人物关系,从而使学生领会故事的内容。

《白蛇传》故事情节表

通过第一种类型的梳理,学生就会发现白素贞虽是妖却行善救人,法海虽有点化成佛的本领却危害他人,幸得仙人能辨善恶,一家人终得团圆。

通过第二种类型的梳理,学生就会感受到文章表达的情感。姐妹情深,不离不弃;夫妻情深,感天动地;仇家相逼,孝子跪求;恩人相助,一家团员。

通过引导,学生还能发现更多的类型,得到更多的收获。

(二)思维导图式交流

读整本的书,已经成为课外阅读的常态。课堂上,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交流,这是教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思维导图利用文字、图画、线条等的组合,图文并茂地将信息呈现出来。它信息量大,概括性强,高屋建瓴,具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优势,因此是学生展示交流的好办法。

如,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女主人公的角度设计这样的思维导图:四个女主人公分别是谁,她们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图一)

通過这样一张思维导图,学生就会发现“四大民间故事”并不像其他故事那样突出男性的英勇与神奇,这里的女主人公更强势、更执着、更坚韧,她们都反抗封建礼教,反抗强权,勇敢地追求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四个故事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都是老百姓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对女性地位提高的呐喊。

我们也可以站在反对封建礼教的立场设计这样的思维导图: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中,分别掌控着家庭、天庭、国家、宗教权力的人物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图二)

通过这样一张思维导图,学生就会发现祝员外、王母娘娘、秦始皇、法海分别代表着家庭、天庭、国家、宗教权力,他们都专治、凶狠、残暴,主人公的反抗表达了老百姓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语言对比式主题阅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相同内容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神话故事《开天辟地》分为“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四个部分,课文脉络清晰,语言优美,学生理解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们可以展开形式多样的语言对比式主题阅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学习古文,比较文白语言

比如,课文有这样一句话: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句话古文是这样说:“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课文中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古文就这样表达:“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通过语言的比较,学生会发现小古文较之白话文,语言更凝练、更对仗、更有韵味,想象空间更大,白话文则是描写得更细致具体。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为古文阅读打下基础。

(二)变身诗歌,尝试背诵课文

如 “改天换地”这一部分,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盘古临死时所化生的美好世界。怎样让如此优美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熟读成诵呢?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将课文变为诗歌:

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

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

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

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

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

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

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

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

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

这样,学生会发现诗歌的表这有规律可循,句式整齐,读上去朗朗上口,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他们就能很快记下这一内容。

(三)浓缩语言,学习古文表达

古文的特点就是凝练。在学生文白对照学习完“开天辟地”和“顶天立地”后,我们可让学生尝试将“改天换地”的部分改写成小古文。如“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就是“气成风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就是“声为雷霆”。

通过白话文和古文的对比阅读,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散文和诗歌的对比阅读,教会了学生记忆的方法;通过将课文的语言进行浓缩,学生体会了古文的凝练表达。在一次次的对比阅读中,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获得了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