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中后期至五代新设军职考

2021-06-08史泠歌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节度使侍卫

史泠歌

(铜仁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唐中后期,随着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军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唐朝的武官制度发生很大变化,初唐的军职官往往名存实亡,却另外新设不少军职官名目,故“军职”一词的出现,是在唐中后期。如《唐大诏令集》卷10所载的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的“疾愈德音”中即有“军职”一词。《旧唐书》卷141《田弘正传》载:田廷玠,“不乐军职,起家为平舒丞”;《新唐书》亦有类似记载。

上引唐代“军职”一词,是以往研究所不曾注意的。唐朝史料并未对“军职”含义,作出像宋朝那样确切的规定,但不妨认为,唐朝的“军职”就大致相当宋朝的武官中的军事差遣,换言之,就是唐武官群中的军人。当然,此外还有非军人。唐中后期以及五代的军职官,名目繁多,设置紊乱,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唐中后期至五代的军职官问题进一步探讨。

一、五代创置的侍卫司和殿前司及各级军事编制单位之统兵官

唐朝中后期,随着府兵制逐渐破坏,宿卫京师的南衙卫兵名存实亡,守卫宫禁的北衙禁军地位日渐重要,发展扩大为北衙十军,五代时的侍卫亲军即源于此,并在新王朝建立后成为国家的禁军。

(一)侍卫司军职

侍卫司即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后梁时,侍卫亲军仅为皇帝亲军的一支,后晋时,演变为皇帝亲军的总称。

指挥使一职,见于唐末。如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汴州护驾指挥使朱友谅杀皇城使王建勋等人。唐末五代时,在“指挥使”上冠以许多名目,则又标志着高低不等的军职,如唐僖宗时,知魏博留后乐彦祯命其子乐从寻为六州都指挥使。

后梁太祖“始置侍卫马步军”“以亲卫为军”,胡规为右龙虎统军、兼侍卫指挥使。此处的“侍卫指挥使”则为侍卫马步军之统兵官。“侍卫指挥使”,也称“侍卫诸军都指挥使”“侍卫都军使”,后梁时,杨光远任此此职;后晋少帝时,天平军节度使、兼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充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旧五代史》卷23《刘鄩传》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诸军马步都虞候刘鄩“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新五代史》卷27论及“侍卫亲军之号”时,说“自梁以宣武军建国,因其旧制,有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因之,至明宗时,始更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此侍卫司所从始也”。后梁时虽有“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之称,然当时职名尚未固定,其下则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昭义军节度使杜重威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天福八年(943年),置侍卫都虞候一职。后汉高祖刘知远,后晋初充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后“充侍卫亲军马步都虞候”。后晋出帝时,李守贞由侍卫都虞候迁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后迁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后汉高祖时,在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下置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一职。

后梁时军队已经采用厢、军指挥之编制体系。厢置厢指挥使,军有军都指挥使,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亦称“厢主”“军主”。后唐明宗时,规定侍卫军“神威、雄威及魏府广捷以下指挥宜改为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每一军置都指挥使一人兼,分为左、右厢”。后晋沿置。

虞候,“古候奄之职,虞,防虞也,候,候望也”。大历二年(767年),唐代宗密诏郭子仪讨伐反叛的潼关防御使周智光等,周智光被部将斩首,都虞候蒋罗汉等并伏诛。军都虞候一职,始于唐末,五代沿袭设置军都虞候。

指挥使,是军、厢、指挥编制体系中指挥一级的统兵官,如后唐彰圣指挥使下有兵士五百人。后唐末帝时,步军指挥使桑迁“作乱”,后唐军擒获作乱的“捧圣指挥使米全以下诸指挥使、都头凡十三人”。五代沿置。五代在指挥之下设都一级的编制,每都设有都将。都将,即“都头”、“都校”,上面提到的“都头”,即都将,如开平二年(908年),“因解晋州围之功”,后梁太祖以“左天武第三都头胡赏为右神捷指挥使”。

从五代后晋杜重威的升迁履历,亦可看出当时侍卫司军职的演变过程:护圣军校→护圣都指挥使→护圣左、右厢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杜重威军校起家,一路升迁至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正如王曾瑜先生所说,“五代出现的侍卫亲军,至后晋时已扩充为中央军,至后周时,中央又分成殿前司军和侍卫军两支。”

(二)殿前司军职

殿前司即殿前都指挥使司,后周时设,与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平列。后周太祖时,以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后周世宗时,李重进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张永德接替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后为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时为殿前司都虞候。之后,慕容延钊为淮南节度使、兼殿前副指挥使。后周恭帝时,慕容延钊为淮南节度使、兼殿前副都点检。

殿前司的厢、军、都等指挥使设置与侍卫司同,此处不再赘述。

二、唐中后期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的军阀化

唐中后期,随着府兵制的破坏与募兵制的逐步发展扩大,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军阀制度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一)节度使

唐代“边防之制,其军城镇守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即“大都督”,永徽(650—655年)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但尚未作为官名。景云二年(711年)四月,唐睿宗以贺抜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之名正式确立。自此以后,碛西、陇右等地皆置节度使,“外任之重,无比焉”。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使得以专制军事”, “若诸州在节度内者,皆受节度焉”。因为战争的需要,至唐肃宗至德(756—758年)后,“诸道皆聚兵,増节度使为二十余道”, “中原刺史亦循其例,受节度使之号”。

唐玄宗开元后,节度使不仅管军事,其管辖区域内的民政、财赋、司法与监察等事务,亦渐归节度使掌管了。因此,王曾瑜先生认为在唐中后期到五代的军阀制度发展中,节度使当然是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军职官。

(二)节度观察留后

安史之乱后,唐廷对平叛有功,“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舍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改节度留后为知院官,唐敬宗宝历(825—827年)初复称为留后。大中十一年(857年)八月,成德军节度使王绍鼎卒,唐宣宗以承德军节度副使、御史中丞王绍懿为成德军副使留后,“留后之名,自此始也”。唐懿宗时,部属作乱,杀魏博节度使何全皥,“推大将韩君雄为留后,成德节度使王景崇为之请旌节”,唐廷也只能“以君雄为魏博留后”。留后事实上就是候补节度使,接管原节度使的实权,唐廷正式任命,仅仅补个手续而已。

(三)防御使

唐代“其非节度使者,谓之防御使,以采访使并领之,采访理州县,防御理军事”。最初时,节度使与采访使各置一人,天宝中,“始一人兼领防御使与采访使之职”,安史之乱时,“诸郡当贼冲者,始置防御使”,其他文献记载:“诸郡当贼冲者,皆置防御、守捉使”。唐代宗即位,“废防御使,唯山南道如故”,但防御使的军职不久即恢复。至德后“中原置节度使,又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以治军事,刺史兼之,不赐旌节”。五代沿置。后唐明宗时,“徙庆州防御使窦廷琬为金州刺史”,窦廷琬“据庆州拒命”,表明防御使实为军职官位较低的军阀。

(四)团练使

《旧唐书》卷44《职官志》说:“上元后,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又与团练兼置防御使名”“皆天宝后置,未见品秩”。乾元元年(758年),“置团练守捉使、都团练守捉使,大者领州十余,小者二、三州”。“元载秉政,思结人心,刺史皆得兼团练守捉使。杨绾为相,罢团练守捉使,唯澧、朗、峡、兴、凤如故”。

(五)刺史由民政逐渐转变为军职官,军阀化

刺史自汉以降一直是州长官,主要为民政,唐初沿用。唐中后期,刺史由民政逐渐转变为军职官,军阀化。唐代宗时,“澧州刺史杨子琳、道州刺史裴虬、衡州刺史杨济出军”,讨臧玠叛乱,即是一例。史称建中(780—783年)后,“行营亦置节度使、防御使、都团练使。大率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皆兼所治州刺史”。后唐明宗时,“敕防御、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自今皆朝廷除之。诸道无得奏荐”。固然反映了朝廷打算收回较低军职官的授任权,也反映了当时“防御、团练使、刺史”的官位序列。可知以上五类军职官,形成军阀地方割据的序列,即使到了废除军阀制的宋朝,仍沿用其序列而全部成了虚衔。

三、中唐后宦官出任的军职官

中唐以降,宦官之祸愈演愈烈。唐朝宦官之所以势力大,显然与其掌军密切相关。

(一)监押、都监

唐中宗时始有“监押兵马”,以宦官充任。如长庆元年(821年),“敕神策副使杨承和充深冀行营都监押”;中和二年(882年),唐军与黄巢军作战时宦官杨复光为天下兵马都监押。

都监,龚延明先生认为泛指唐朝宦官监军。如咸通九年(868年),粮料判官庞勋带领反叛的徐州赴桂林戍卒攻打泗州,淮南节度使令狐绹令大将李湘赴援,李湘与都监郭厚本“俱为贼所执,送徐州”。上面提到的宦官杨复光,中和元年(881年)时代替西门思恭为天下行营兵马都监,与黄巢军作战。

(二)观军容使、神策军兵马使、护军中尉等

唐肃宗时创立的“神策军”,即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监其军”,其后,此军“遂统于观军容使”。唐代宗时,神策军成为天子禁军,鱼朝恩以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知神策军兵马使,掌握军权,并干预政事。贞元二年(786年),唐德宗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特置“监句当左、右神策军,以宠中官”;贞元三年(787年),唐德宗改殿前左、右射生军为左、右神威军,置监左、右神威军使。贞元十二年(796年),唐德宗置左、右护军中尉监与中护军监,“以授宦官”。以监句当左神策军、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监句当右神策军、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霍仙鸣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监右神威军使、内侍兼内谒者监张尚进为右神威军中护军,监左神威军使、内侍兼内谒者监焦希望为左神威军中护军。

贞元十四年(798年),唐德宗规定左、右神策“置统军,以崇亲卫,如六军。时边兵衣饷多不赡,而戍卒屯防药、茗、蔬、醤之给最厚,诸将务为诡辞,请遥隶神策军,禀赐遂赢旧三倍,繇是塞上往往称神策行营,皆内统于中人矣”。

(三)监军使、监军

“唐中人出监方镇军,品秩高者为监军使,其下为监军”。如唐穆宗时,有功的宦官马存亮“为淮南监军使”。

四、唐代中后期出现的兵马使等军职

(一)兵马使

兵马使,《资治通鉴》卷215天宝六载十月己酉胡三省注:“节镇衙前军职也,总兵权,任甚重。”如夏州朔方人杨朝晟,建中初因军功“授骠骑大将军,稍为右先锋兵马使”。《新安文献志》卷62唐张士宾程岩勋德碑颂注:“都知兵马使,在唐与押衙先锋为节度使将校之职,皆其所自置”,“自藩镇专制之后,多以其将校分典之”。《资治通鉴》卷215天宝六载十月己酉条胡三省注:唐肃宗“至德以后,都知兵马使率为藩镇储帅”。如名将仆固怀恩,因平定河朔之功,唐代宗时“充朔方都知兵马使、同节度副大使”。

行营兵马使见于唐后期。如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宪宗赏赐破淮西吴元济有功之魏博行营兵马使田布,迁为右金吾卫将军。

(二)招讨使

招讨使,“贞元末置。自后,随用兵权置,兵置则停”。事实上,在唐玄宗末年发生安史之乱时,就“以赞善大夫来瑱为颍川太守、招讨使”。后招讨使往往增添若干名目。如开元二十年(732年),“置诸道采访处置使,专以观省风俗,黜陟幽明;其后伐叛讨有罪,则置招讨处置使”。

至德二载(757年)时,崔光远为京畿采访计会招讨宣慰使,其责更重“采访计会”,唐后期,则更重招讨之责。宦官吐突承璀任招讨处置使后不久,因白居易等建议:“古无中人位大帅”,唐宪宗“乃更为招讨宣慰使”,故吐突承璀改任为镇州招讨宣慰使。大顺元年(890年),唐昭宗令张浚为河东行营兵马都招讨宣慰使,讨伐李克用。当时李克用上章为自己辩护,他奏中提道:“张浚充招讨制置使,令率师讨臣”。表明当时招讨制置使与招讨宣慰使职责并无不同,所以李克用以“招讨制置使”之称代替“招讨宣慰使”之名。

(三)都统、副都统、统军使与都统使

乾元元年(758年)十二月,户部尚书李峘除都统淮南、江东、江西节度、宣慰、观察、处置等使,“都统之号始于此”。都统与元帅、招讨使职责相同,“掌征伐,兵罢则省”,“不赐旌节”。都统“或总三道,或总五道”,至上元末(761年)省。大中(847—860年)后,因讨伐黄巢,康承训、荆南王铎皆为都统。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置副都统。

统军使设于唐初但主要见于唐后期。大中七年(853年),郑光为右羽林统军使。唐僖宗时,陈敬瑄为神策军统军使,“人皆恶之”。五代皆置。乾元年间(758—760年),唐廷又置都统使,“监总管诸道,或领三道,或领五道”,上元二年(761年),省都统使。

(四)镇将

镇的设置,最早带有军事性质,大概始于十六国和北魏时。隋唐也设镇将。中唐藩镇割据,军阀们往往委派心腹担任镇将,监视地方官。如唐宪宗时,李锜“选腹心五人,为所部五州镇将”,“各有兵数千,伺察刺史动静”。横海节度使乌重胤奏:“河朔藩镇所以能旅拒朝命六十余年者,由诸州县各置镇将领事,收刺史、县令之权,自作威福。”五代之际,“置镇繁多”,“每县又有镇者”,镇事实上成为与县平列的行政单位,镇将“皆节帅自补亲随”,由于“兵主于镇将,而财赋器甲则主于参军”,“县官虽掌民事,束手委听而已”。

(五)衙前军职

《资治通鉴》卷225大历十三年正月戊辰胡三省注:“唐节度使置都押牙,牙前重职也”。建中三年(782年)冬,唐德宗以舒王李谊为淮西、山南诸道大元帅,郭子仪子郭曙为检校左庶子、元帅府都押牙。严耕望先生详细考证了都押衙(都押牙)、押衙之职,张国刚先生则对押衙的带职等进行了考证。王曾瑜先生认为在唐中后期至五代,各州各级节度使等军阀的节度使司令部,有各种武官,即军职官,衙前是其总称。

衙前兵马使,见于唐中后期,如灵武人何默,唐后期为夏州衙前兵马使;衙前都知兵马使之职,见于唐后期;衙内兵马使,上面提到的田弘正,“魏博节度使田季安为衙内兵马使”。

唐后期还出现了衙前总管、衙前虞候等衙前军职。

(六)都教练使等

教练使一职,设于唐宣宗时,自此后,教练使成为额定的藩镇军将。都教练使、马步教练使、马步都教练使之职,皆见于唐末,沿袭至五代与北宋。

五、唐末五代新置之制置使、讨击使、亲从都指挥使等军职

制置使之名见于唐懿宗时:“以王式为武宁节度使,兼徐、泗、濠、宿制置使”。制置使往往增添若干名目,如招讨制置使,始见于唐德宗时;都制置应援使,见于唐末昭宗时。如此等等,不必逐一枚举。大顺二年(891年),西川行营招讨制置使王建不遵从唐昭宗的罢兵命令,急攻成都城,以其将郑渥为亲从都指挥使。此类属军阀亲兵的统兵官。

唐代宦官掌军“口含天宪,手握国钧,功罪莫实,赏罚不伦,掣肘絷足,智谋曷伸”,危害很大。因此,出现唐文宗自称“受制于家奴”之事。唐代中后期“频有讨伐”,“诸道荐送军将,其数渐多”,是造成唐中后期军职官队伍庞大的重要因素。如镇将和衙前(包括其中的教练使),属中唐至五代军职官中之最低等,却又是军阀统治的末端,因员数之滥,开成元年(836年),唐文宗不得不对衙前等军职改转年限做出规定。长兴四年(933年),后唐明宗将正押衙、同押衙、衙前兵马使、讨击副使、衙前虞侯等正式列入军职系列,亦表明五代军职官之庞杂烦冗。

入宋以后,随着军阀制度的取消,镇将改为监镇官,为监当官之一种名目,但也可委任武官。衙前则改为吏,却原封不动地保存五代时的各种武官名,使衙前成了名官而实吏,名武人而实文吏。

猜你喜欢

节度使侍卫
皇帝传送的纸条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述评(上)
浅析唐朝节度使旌节制度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皇帝传递的纸条
人不努力,皇帝也帮不上
人不努力,皇帝也帮不上
皇帝也帮不上的人
目不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