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说情理逻辑的分析路径

2021-06-06吴智勇赵冬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

吴智勇 赵冬婷

摘 要 小说讲究逻辑性,故事情节既讲究符合生活必然性的情理逻辑,也存在不合情理的逻辑错位现象。从叙事合情合理的角度由果推因,在情节空白处补足情理逻辑,运用矛盾分析法探究情理错位,掌握这些情理逻辑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审美素养;小说深度阅读;情理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要落实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小说阅读无疑是主要的阵地。因此,应大力倡导小说深度阅读,在教会学生把握小说文本表层形象性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能进行深度的审美探究和创造性的逻辑意义建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审美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小说中的情理逻辑与逻辑错位

小说尽管是以虚构为主要特征的,但其对人物与故事的虚构,既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自然应符合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情理逻辑。诚如王安忆所言,“小说的理想是,以语言为材料的故事形态,建设一个心灵的世界……它自有其独立的逻辑、原则、源头和归宿,它的一切都是非现实的,却是合理性的……小说使用着现实的语言进行叙述,小说也使用着现实的逻辑组织情节。”即便是以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享誉文坛的马尔克斯也表示,小说中“事物无论多么荒谬悖理,总有一定之规。只要逻辑不混乱,不彻头彻尾地陷入荒谬之中”,便不会失去有效阅读这部小说的根基。

小说讲究合乎生活情理的逻辑性,但生活本身充其量只能提供故事而无法提供情节,因为情节总是对故事的一种重新安排,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讲这个故事的人对他所讲的故事的看法与态度。任何情节中都必然存在两个基本因素:作为实体的故事与使这个故事成为实体的结构,而逻辑性是其中的一个核心。当然,小说比逻辑要广阔得多,小说可以是逻辑的,可以是不逻辑的,甚至于,可以是反逻辑的,相当多的小说作品中的确存在着不合情理的逻辑错位现象,例如人物的言行有悖于生活的情理逻辑甚至可能是荒诞的,情节与情节之间缺乏明晰的逻辑关联等。这些逻辑错位的地方很多时候并不是作家的逻辑疏漏,反而可能是其审美创作的匠心独运。

二、小说深度阅读中情理逻辑的分析路径

在小说深度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深度参与,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情理逻辑分析,与小说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建构意义中达成对作品精神内涵的深度理解和审美鉴赏评价,因而是促进学生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与审美核心素养获得提升的有效路径。

1.从叙事合情合理的角度由果推因

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安排关乎人物的命运,也关乎作家写作意图与审美追求的实现。以《祝福》为例,小说讲了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底层妇女悲惨命运的故事,但由此推出批判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显然是不够深入的。其实,从叙事情节建构的合情合理性进行因果逻辑上的深层追问,则可能真正抵达文本深处,在深入理解作品精神内涵的同时也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从人物命运轨迹看,祥林嫂越是想要自我救赎,越是走向人生的炼狱深层,最终走向了死亡,造成人物悲剧命运必然性的因果逻辑链条是如何构成的?我们不妨由果推因深层追问: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沦为乞丐穷死的——为什么会沦为乞丐——她精神崩溃并丧失了劳动力——为何会精神崩溃——“你放着吧,祥林嫂!”——为何要捐门槛——柳妈关于地狱的言论……就这一部分情节因果链而言,从社会生活事理的角度看,并不必然导致祥林嫂的最终悲剧结局,那么造成祥林嫂悲剧必然性的深层因果逻辑又是什么呢?“你放着吧,祥林嫂!”這句话对四婶而言无非就是要阻止祥林嫂端福礼,但对祥林嫂而言却是致命的精神打击。她听完后像被炮烙似的,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祥林嫂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其精神信仰的崩塌。但祥林嫂又是怎么建立起精神信仰并被自己的信仰毁灭的呢?这里面显然要思考社会逻辑与文化逻辑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深层影响。从文化逻辑角度看,祥林嫂早就受到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了——丈夫即便死了,女子也仍从属于丈夫,而女子事二夫则是不干不净的——这其实也正是当时社会的普遍文化共识,从大家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还有四叔“谬种”“不干净”的评判等相关内容可以得知。而从第一次到鲁镇时佩戴白头绳,到被强迫改嫁时的一路“嚎”与“骂”,甚至头都撞出了一个大窟窿,以及第二次到鲁镇时仍然佩戴白头绳,这些行为表现恰恰说明了祥林嫂封建礼教信仰的自觉性。也正因如此,祥林嫂才会轻易受到柳妈的“蛊惑”,并拿出十二千大钱捐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但显然祥林嫂的自我救赎并没有得到认可,四婶的一句话成了最终压倒性的稻草,祥林嫂越是信仰越是反抗越是走向了自我毁灭的地狱。祥林嫂的精神崩溃与最终悲剧结局,恰恰说明了封建礼教的荒谬性、虚伪性和“吃人”的残酷本质,而这正是小说因果逻辑合情合理性的深刻体现——没有人应该直接为祥林嫂的悲剧负责,但众人包括祥林嫂本人却无意识地“共谋”了这场悲剧。

2.在情节空白处补足情理逻辑

“期待与满足”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状态,不仅导致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张力空隙的产生,也给作者使用叙事技巧留下了空间,通过情节中断或制造“空白”向读者发出“审美召唤”正是很多小说采用的叙事技巧。但由于故事情节间的情理逻辑被小说家有意无意隐藏起来,文本空白的地方除了带来更多审美想象空间与艺术张力外,事实上也给小说阅读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与挑战。当然,如果能够从生活普遍情理的角度,并从文本中相互印证的内容去补足情节上的逻辑空白,读者还是可以深入理解文本并获得深刻而丰富的审美感受的。

例如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卡洛斯·森特诺究竟是不是小偷,由于故事情节存在一定的空白,就让读者觉得费解。其实,从母亲借公墓钥匙时不动声色地和神父说道,卡洛斯·森特诺“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是我的独生子”;以及面对神父“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的质问时,母亲的答非所问,“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从这些对话信息可以推测出卡洛斯·森特诺的小偷身份。母亲一开始没有说,到不得不亲口承认,然后却又答非所问,这显然是其矛盾心理的体现。这是因为,无论是不是小偷,儿子在母亲心中都是好人,而承认小偷身份从情感上是有伤尊严的也是不忍心的,更何况儿子已经被打死了,不希望他死了之后仍戴着小偷的罪名并受到道德上的审判,因此她才会隐忍住内心的悲痛并避开儿子是否是小偷的质问,而是转向了讲述儿子过去当拳击手并被打惨的内容,用生活的苦难事实发出控诉式的解释。

而从卡洛斯·森特诺被打死的相关情节,也可以寻找到其小偷身份的佐证信息:有作案嫌疑的时间,“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有作案嫌疑的动机与地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有作案嫌疑的举动,“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有作案嫌疑的工具,雷薇卡太太开枪后“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金属的碰击声”应该是撬门工具落地发出的声响。此外,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与雷薇卡太太“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的射击角度显然也是吻合的。那么,既然可以从逻辑上推出卡洛斯·森特诺是小偷,为什么马尔克斯却在表达上含糊其辞呢?除了叙述情感的节制与创设“审美召唤”结构外,作家可能是希望读者能对生存、人性、伦理、道德等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在教学中如果能就此展开深层的情理逻辑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也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促进其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3.运用矛盾分析法探究情理错位

尽管小说讲究情理逻辑,讲究故事内容的合情合理性,但毕竟生活、人性与情感都是复杂的,体现在小说中就是各种情理矛盾冲突与情理逻辑错位的纠缠。然而这恰恰是小说的迷人之处,如果读者能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并探究这些情理冲突与逻辑错位,就可能透过小说的表层内容而感受到“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审美愉悦,并达成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审美鉴赏。

所谓的矛盾分析法,就是抓住小说中的情理矛盾冲突点,从人物自身和人物之间的情理矛盾性等地方,去探究情理逻辑错位背后的合情合理性。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中,明明是战争爆发前夕的逃亡时刻,“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然而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从事理逻辑上看,老人是太老了也太累了,“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所以他只好坐着并不急于逃亡。但从情感逻辑上看却又是矛盾的,老人似乎并不关心自己的命运,却反复诉说对几只动物的担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其实,在老人的絮叨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他孤独垂老时只有几只动物相依为命的凄凉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不但迫使他离开家园,不得不抛下那几只动物,由于对战争阴影下自我悲凉前景的预测——巴塞罗那又没有熟人,甚至连陪伴的动物也没有,那么孤独无依又疲惫不堪的老人的情理错位也就可以理解了。作为一篇反战小说,作者着眼于弱小无助者的矛盾心理纠葛,比起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性,更能带来悲悯与控诉的力量。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矛盾性与情理错位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例如鲁迅小说中看客与被看者之间的错位关系。在《孔乙己》中,作为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孔乙己显然是被看者与被嘲笑的对象。他的偷书被当做笑料,但却只能用“窃书不能算偷”为自己辩解,而这则带来了更多的欢笑。于是人物间情感错位的断裂感更加明显,旁观者对更弱的弱者大肆嘲笑,弱者越狼狈,他们笑得越欢。精神上残酷的伤害已经够可怕了,然而更可怕的是同为弱者的施与者并不觉得,反而是如同亲切的玩笑,这种情感的错位让小说在表面轻松中带上了一种沉重的意味。

相比于小说传统解读模式而言,从情理逻辑角度深入解读小说,由于可以对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主题内涵理解等多角度展开合情合理性的深度思考,可以促进学生与小说文本与作者的深度对话,使其有更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与体验,因而更有利于促进其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与审美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9年度立项课题“促进审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小说深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9-409)及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语文‘读·思·达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KCZ2020089)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吴智勇,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赵冬婷,福建泉州第一中学]

高能低就:我们的教育失配了吗(1)

当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就业难”的讨论又被勾起。“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几乎每一个跟教育与职业相关的热点话题,其实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失配问题。

教育失配,主要反映个人实际教育程度超过其工作岗位所需教育水平的现象,也被稱为过度教育或教育错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全球性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入学率快速增长,许多国家劳动力市场中的技能需求已经远远滞后于教育发展,职业结构无法消化快速增长的教育文凭,因此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教育失配现象。

中国也正在出现教育失配现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3~2017)显示,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大约有35%的劳动者发生了教育失配。反映在就业现实中就是,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合适岗位,不得不接受教育水平需求较低的职业岗位。

——2021年3月25日《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
让审美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浅谈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探析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运用影视音乐资源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探析小学音乐审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