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2021-06-06李华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4期

李华平

摘 要 本课堂实录是笔者2017年在辽宁省大连市春田中学教授的一节教学示范课,本课例以《范进中举》中的几个关键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同时对小说的选材、结构等艺术手法作了较为深入的梳理和阐释,以该文本的教学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了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教学示范课

时间:2017年7月22日

学生:辽宁省大连市春田中学八年级学生

课型:示范课

一、预习交流

师: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看看,能理解这几个词的意思吗?

(课件显示)

教导   商议   懊恼   世先生

1.理解“教导”的含义

生1:“教导”就是教育、育人,教育别人的意思。第1段中胡屠户说:“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复述文中句子)

师:哦,“教导”就是教育的意思。有没有不同理解啊?

生2:“教育”范围太大,我觉得这个“教导”应该是胡屠户教范进做事和对人的态度、方法。

生3:“教导”是有教育的意思,但是“教导”一词一定会用于教育好的地方。但事实并非如此,文中的胡屠户教导范进,胡屠户的身份其实并没有比范进高出很多,所以我认为这个教导不一定是好的、有帮助的。

师:不一定是好的东西,竟然也要用“教导”。我们看看文中的“教导”应该怎么理解?

生2:我觉得放在文中来看,它应该是我认为你不知道的事情,然后我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

师:那你再看看他的语气呢?

生2:(骄傲地)高高在上。

师:高高在上的。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可以换一个什么词语呢?

生:(众)自傲。

师:自傲?那“教导”在这里有怎样的含意?

生4:我觉得是一种讽刺,含有贬义。

师:哦,讽刺和贬义。有这个意味在里面。还有吗?

生5:我把“教导”一词拆开来理解,那就是“教訓”和“指导”。

师:哦,“教训”和“指导”。(恍然大悟状)嗯,非常好,一个词语,在一般的词典意义上和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有区别的。刚才这个同学,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词语来诠释,这里的“教导”就是一种“教训”,又含有一点“指导”的意思。准确来讲,就是“教训”,请大家做好批注。

(学生记下笔记)

2.理解“商议”的含义

师:好,第一个词“教导”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了理解,再看下一个词“商议”。“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

生1:“商议”的本意是“商量、商讨”,放在文中可以理解为,“平时胡屠户对女婿并不看好”,范进去和胡屠户商议要钱,实际是一种请求、恳求。

师:一种恳求,那就不能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商量”了,对吗?放到这个具体语境里面来理解是一种“恳求”。那范进为什么要恳求呢?

请注意,这个词在同一段里还出现了。我们理解这个词的时候,要放在文中的具体语境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出现了,大家找找。

(学生小声商量)

生2:我觉得第二个“商议”应当是范进与同去考试的人商量如何去考试。这与第一个的意思应该截然不同。

师:哦,第二个“商议”与第一个是截然不同的?注意看看这个地方范进去和他岳父商议,后面又和同仁同案商议,他到底商议什么呢?是商议去不去考试?去不去考试需要商议吗?

(生表现出困惑的神情)

生3:我觉得范进是在想:“怎样恳求老丈人,才能顺利借到盘费的这件事情。”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从哪儿知道的?

生3:上文说范进因为没有盘费,和丈人商议。

师:哦,上文语境是范进没有盘费,去和丈人商议。这是一个方面,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以证明“商议”是去“借钱”的意思?还有没有?

生3:后文胡屠户说“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头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

师:哦,从胡屠户的话里也知道这个“商议”是借盘缠的意思。请注意“商议”是以商量的方式借钱借盘缠,在具体语境里面是这个意思。范进“向几个同案商议”,说明他这去参加考试的盘缠是向几个人借才凑齐。

3.理解“懊恼”的含义

师:好,再看下一个词,“懊恼”。

生1:悔恨、生气。懊恼本身具有懊悔又生气的含意。前文也提到,“虽然说如今的老爷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然而他却打了,所以非常悔恨。

生2:说懊恼是“悔恨”的意思,语气有些重了,我觉得是后悔和烦恼。

师:后悔、烦恼。胡屠户在这里怎么有烦恼呢?

生2:借鉴前面同学的拆词法,这个“恼”就是烦恼的意思。通过对前文的理解,胡屠户打了范进后手有些疼,可以看出他对打了范进和自己手疼的那种烦恼。

生3:我认为他是有点害怕。因为他打了天上的星宿。

师:哦,感到害怕,他不仅有种懊悔,还有点害怕。嗯,非常好,请注意,这里的懊恼有“害怕”之义。

4.理解“世先生”的含义

师:我们来看下一个词,“世先生”——

生:(众)对有世交之人的敬称。

师:什么叫“世”啊?“世”表示两代、世代之间都有交往。

好了,大家对这几个词儿都理解了。看来同学们都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联系上下文,把一个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

二、复述故事

师: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复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大家在复述时尽可能用上前面理解的四个词语。

同桌两个同学,其中一个讲,另外一个补充。怎么样?两个同学合作,一起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巡视,学生合作复述)

生1:范进中了秀才,但老丈人胡屠户给他一顿教导。为参加乡试,他去向胡屠户商议借盘缠的事情,后来他和几个一起考试的人瞒着老丈人参加乡试。他很荣幸地中了举,便高兴得疯了。这时,胡屠户打了他几巴掌,他就醒了,为此胡屠户感到很懊恼。范进中举之后受到人们尊重,被人称为“世先生”。

生2:(生1的同桌)我想补充一点。我认为,要把胡屠户那故作姿态教导范进的经过说出来。同时,也应该把周围人对中举后的范进那种讨好的态度形容得更加具体。

师:哦,那你能不能重新复述一遍,怎么样才具体?

生2:范进中秀才之后,受到胡屠户故作姿态的教导。之后,范进为了考举人去找老丈人商议盘缠的事,被臭骂之后和同伴商议借盘缠。范进中举之后,他过于高兴而发了疯。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救了他,但胡屠户也为此而懊恼。大家都讨好范进,张乡绅来和他拉关系,称他为“世先生”。

师:嗯,你讲得很好,很完整啊,大家把掌声送给她。(众生热烈鼓掌)

我们这个环节,是熟悉课文内容。以词语为支点、支架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这个方法今后我们在讲故事、理解课文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找几个词,用这几个词串联起来就是整个内容的复述。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概括方法,演讲也可以这样做。

三、概括情节

师:前面是理解词和运用词,下面我们理解和运用短语。

请看看标题“范进中举”,“中举”是什么词性的词语?我们前面学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量词,“中举”是个什么词?

生:(众)动词。

师:哦,非常好。再看,“范进中举”是个什么短语?

生:(众)主谓短语。

师:好。下面我们就主要以短语作为支撑点来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

现在,请大家沿着前面“四个词”指示出的路径,进行故事情节的概括。概括故事情节时有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要求:从范进的角度,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四个主要情节。

(众生合作讨论)

生1:第一个情节是“丈人教导”。

师:“丈人教导”。(表现出疑惑的神情)注意,你是从范进的角度在概括吗?不是了,这是丈人的角度啊。

生2:我觉得应该是“范进受教”。就是范进受到胡屠户的“教育”。

师:范进受到胡屠户的“教——”?(突出“教”字,带有一丝疑问)

生2:(立即改口)教导。

师:对,教导,或者是教训。哦,好的,范进受教,现在请把“范进”两个字去掉。在这里,我们本就是从范进的角度在概括,不言自明。

生3:逆来顺受。

师:哦,这是从范进性格这方面回答的。我们应从情节入手,情节是指事件,不是指他的性格。继续,有挑战。

生4:我认为应该是“丈人伪教”。

师:那前面加个“范进”,就是“范进丈人伪教”。

生4:或者是,就是这个意思。(有些迟疑)

师:看来有点难度,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我把这一段读一读,大家看看能不能从中提炼一些词语来组合?有些是文中原话,有些是理解的词语,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具体的答案。

(师范读,生踊跃举手)

师:哦,关键词找到啦?我看见你在重重地点头。(对着一位点头的学生说道)

生5:唯唯受训。

师:哦,“唯唯受训”,还有吗?

生6:“唯唯受教”。

师:这里提醒一下大家,文章开头说“范进进学回家”,“进学”一词怎么理解?

生:(众)中了秀才。

师:范进中了秀才回家,本该受到表扬。结果呢,被丈人训了一顿。我概括的是“进学受训”或者“进学被训”。

大家注意,“进学被训”这个短语,“进学”是发生的事情,“被训”是得到的待遇。请大家用类似结构的短语去概括后面的情节。注意,盡量用上“被”字,做什么又被什么,把想到的答案写在书的旁边。

生7:第二个情节是“借钱被骂”。

生8:第三个应该是“中举被打”。

师:准确不呢?是他中了举就被打了吗?范进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打的啊?

生9:乐疯被打。

师:非常好,比我概括得好,我概括的是“发疯被打”。

生10:第四个情节是“中举被贺”。范进被打之后清醒过来,所有的邻居就祝贺他获得“举人”这个称号。

师:注意,“世先生”这个词是在哪里出现的?谁说的?

生10:张乡绅。

师:对了,那你要从张乡绅这个角度去概括。

生11:“回家被攀”。

生12:“中举被敬”。

师:哦,“中举被敬”,被尊敬。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大家注意,张乡绅来恭贺范进是在什么情况下?是范进一中举就来恭贺的?还是在什么情形之下?

生:(众)发疯之后。

师:发了疯他就来了?是在发疯被打醒变得正常之后。那应该怎么概括呢?

生:(众)醒后被贺。

师:“醒后被贺”。(同意地点头)是他发了疯之后又醒来了。我概括的是“被拜”,请大家把这四个情节短语批注在旁边。

(生批注)

其实,这四个主要情节有的发生在中举前,有的发生在中举后。大家看看,哪些发生在中举前,哪些发生在中举后?

生:(众齐)前两个在中举前,后两个在中举后。

师:和胡屠户有关的情节,有几件?

生:(众齐)前三件。

师:哦,前三件。最后一件是和张乡绅有关的。

非常好,我们对这个情节有了很好的概括,作者写了四个情节,但是应该还有并没有写到的情节。

从 “范进中举”这个标题来看,似乎还要再写点什么。如果让你写“范进中举”,你還会写什么?

生:写怎么中举,对吧?

师:标题是“范进中举”,但范进怎么中举的并没写。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分析形象

师:我们先回过头看。从前面四个情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范进或者胡屠户?请用两三个短语概括,短语结构尽量相同。

(生思考,师巡视)

生1:范进是逆来顺受、卑怯懦弱。胡屠户是凶神恶煞、趋炎附势。

师:嗯,很好。你懂得了答题的招数。你这几个词语一出来就可以得分了。

(众生举手)

生2:胡屠户也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在第2段中,当范进与胡屠户商议借钱的时候,胡屠户把范进骂得狗血淋头,并不借钱。

师:嗯,嫌贫爱富。你刚才这个回答问题的思路很好。胡屠户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一句话完,句号。后面又阐述了一段儿,你答题的思路很清晰,写在卷子上就是满分了。是不是?多好啊!得分了!

(生举手)

生3:胡屠户应该是一个阿谀奉承的人。当范进中举以后,胡屠户非常地恭敬他,就不像之前那样训斥他了。

生4:胡屠户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从全文来看,他十分注重钱财。首先是范进向他借钱他也不愿意借,然后范进中了举人后他也是十分奉承,看得出他是一个从利益角度出发的人。

师:嗯,好。同学们大多学会了先用两三个短语来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然后再用具体语言来阐释你概括的词语。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思路。先概括提炼,用很少的语言提炼出来,然后再把这个词所蕴含的意思阐释出来。

接下来请思考,你通过范进(或胡屠户)还看到了什么?

生5:从范进的角度来看,他中举之后喜极而疯,可以看出当时功名利禄的重要性。

师:哦。功名利禄对人很重要。有没有不同意她观点的?

生6:范进从20岁开始参加考试,大约考了34年才中举。可见,他几乎是用尽了半生的时间去考举。这种科举制把知识分子给束缚了,扼杀了人的人格独立性。

师: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观点吗?

生6:我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师:科举制度的局限性。(面向生5)你说的是重要性,她说的是局限性,大家觉得哪一个更加恰当呢?

生:(众)局限性。

师:哦,科举制度的局限性,那再严重一点就是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想想,34年,你能坚持下来吗?

生:(众)不能。

师:(面对一个男生并递话筒)我看你摇头摇得很厉害,你说说,范进考了34年,你会在考到第几年就放弃?

生7:一次考不上就不考了。

(众生大笑)

师:哇,你这个太决绝了。我劝你再复读一年。

(众生大笑)

五、探究选材

1.为什么不写范进怎样中举?

师:现在又回过头来。前面有个问题还悬在那里的。大家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众)范进怎么中举的。

师:范进是怎么中举的呢?作者怎么不写呢?大家试想,一个人考了34年的科举,他怎样才能考上呀?如果我们来写的话,会写他哪些方面?

(学生积极讨论)

生1:(大声)不懈努力。我会进行心理描写,写他落榜之后心里的难过、焦急、焦虑,以及他的后悔不迭和不甘心之类的。

师:(追问)然后又考第二次?

生1:然后写范进的心理变化:我不能放弃,我还得继续考。然后再用环境描写,写天寒地冻,渲染一种悲凉的环境氛围。接着再进行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就写他在冷雪中来回奔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依旧坚持不懈。

师:那如果他一次不中、二次不中、三次不中、四次不中、五次不中,34年,我们当然要鼓励他。如果换成自己,应该怎样鼓励自己呢?用一句什么话可以鼓励自己坚定考试的信心?

生1:(脱口而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众生大笑,鼓掌)

师:你看,多好啊!谁再来鼓励一下?假如我都考了这么多年,并没有其他力量再支撑我继续考下去,你会喂我喝一碗怎样的鸡汤?

生2:我觉得那个时候的人应该没有这么高尚的情操。尤其是在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更有这样的感觉。文中的范进之所以会因为中了举人而喜极而疯,说明了他是一个肤浅的人,不会想得这样高远。如果我是范进的话,我会这样想:再考一年,再考一年,万一我考上的话,我就是有钱人了。

师:哦,考上就是有钱人了。他不用灌心灵鸡汤,他内心强大,自己独自前行。还有没有答案呢?问题就是范进怎么中举的,这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

(课件显示)

为什么不写范进怎样考中举人?

师:为什么不写范进怎样考中举人?在我读书那个时候,有同学为了考上,还要去求神拜佛。范进那个时候恐怕迷信更厉害!

(众生大笑)

师:但是求佛拜菩萨这些都没有写啊,为什么不写呢?

(众生举手)

生3:首先,这是一篇小说,它应根据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来写社会环境。其次,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讽刺当时人们那些阿谀奉承的行为吧,所以不应该写范进怎么中举的,而是集中写范进中举以后人们的反应。

师:写范进中举以后人们的反应,不用写他是怎么中举的,因为与要表现的主题无关。文章是想讽刺这些人。大家同意这种观点吗?

(众生点头)

师:这位同学认为本文最要紧的不是写范进怎么刻苦努力中举,而是写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所以才写范进中举之后人们的表现。

我们来看看作者怎样写范进考秀才的情形。

(课件显示)

《儒林外史》写范进考秀才的情形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

师:这是范进去考秀才时的样子。(师读材料)这是一个穷酸秀才的样子。

大家请看教材,在写范进中举的过程中,有没有写他去考举人的情形呢?

生:(众)没有。

师:对,没有。那么写他考举人的样子是用的什么样的写法?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看看书上哪些文字说到了他去考举人的?用了几行字?

生:(众轻声)两行。

师:(拿起教材)好,两行,怎么说的?(念出文中具体句子)

生:(读文段)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出了场,即便回家。

师:写范进如何中举如此轻描淡写。刚才有一位同学说得很对,就是跟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有关,也就是我们写作要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

2.可否删掉故事情节?

师:那,我们把前面的内容,删掉一个材料或者两个材料。可以吗?

生1:不能删。我认为表现人们前后之间反应的对比,可以写出科举制度对人迫害的严重性,更能体现前后文的完整性。

生2:不能删,前后对比表现世态炎凉。

师:也就是说,前后内容也都要写,不只写他中举之后的情形,也要写他中举前的情形。

继续再思考。这四个情节的材料可否减少一个?如果可以减,减哪一个比较合理?

(生思考,师巡视)

生1:我要减最后一个。因为这里面张乡绅是最后一个突然出现的,前面压根没有介绍他,因此我认为有一点突兀,而且在这里写张乡绅的目的是表现人们的趋炎附势,而前面写胡屠户打他并懊悔,尤其是写乡邻们的表现,就已经得以呈现了。

师:哦,我来概括你的观点。第一,张乡绅是突然出现的,前面没有交代,稍显突兀。第二,人们的趋炎附势,在前面写那些乡邻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所以,后文就没必要再写张乡绅来拜贺范进。那有没有相同意见或者不同意见?

(学生举手)

师:认同的举手。(没人举手)

师:反对的举手。(几乎全部举手)

师:哇,这么多人。好,你(生2)同桌也反对?

生2:虽然他的同乡、他的邻居对他已经表示祝贺,但是他的同乡和邻居与张乡绅的祝贺的性质并不能等同,而且他们送的“贺礼”也大相径庭。邻居的祝贺是送鸡,张乡绅送的是银子。

师:不只是银子,还有房子。

生2:我认为张乡绅的祝贺就比邻居更加正式。

师:嗯,是要正式一些。

生2:他(指生1)刚刚说张乡绅突然出现很突兀,但我觉得他突然出现这个事儿正是非常巧妙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张乡绅之前和范进就从来没有接触过,那就证明他们之前是不熟的。正是因为他的突然出现,就更加强调出他的巴结心态。因此我认为这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而不是突兀。

师:所以你认为突然出现的张乡绅正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写得巧妙的地方。对不对。好,掌声送给他。(众生鼓掌)

师:(面向生1)他看到了与你不一样的,你服还是不服?

生1:服了。

师:(面向生1)怎么表示一下你的服呢?

(生1向同桌做出佩服的手势,众生大笑)

师:哦,还用这种方式表示你服了,江湖方式表示你服了。还有没有其他情节可以删去呢?

(学生思考,一生举手)

生3:我认为“乐疯被打”这一节可以删。因为讲的是别人找到范进告诉他中举了,然后他就疯了。范进之前经常被老丈人打壓,说明他对苦难的接受力很强,但是对高兴的事情,对突然来的惊喜就不能接受。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而且还占了这么大的篇幅。

生4:我觉得范进发疯被打这件事是文章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重点,是亮点。首先,范进是主角,胡屠户是次于主角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其次,这篇文章一是写科举制度,二是写人们的趋炎附势。前面两件事情都是写胡屠户对范进的种种责骂,种种看不起;然后来一个对比,写范进中举发疯之后,胡屠户内心纠结,不愿意去打范进。这是写胡屠户态度转变非常明显的一处对比。因此,我认为不能删。

师:有道理,这个情节不能删,正是体现作者用心之处,表现胡屠户内心情绪的变化。同学们课后也可以用这个方式来考究一下另外两个情节可不可以删。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应该这样细细地去思量作者的用心之处。

3.可否增加故事情节?

师:好,既然不能够删,那我们再加一个情节可以不呢?

生1:我不太赞同增加。请大家看这四个情节,不管是被训、被骂,还是被打、被贺,这四个情节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又充分表现了主题。比如前两个情节,都是指看不起范进,而第三个环节是指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转变,最后一个情节是指张乡绅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这四个情节面面俱到,既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多。

师:哦!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那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看法?

生2:我认为这四个情节是不可以减的,但还是可以增加情节的。如果这个情节能为主题服务,能突出文章主题,那么这个情节就增加得有道理。

师:那你说说看,你会加什么情节呢?

生2:范进被老丈人训的那一版块可以加一个情节,或者是在后面被恭维的时候加一个情节。

师:那加一个什么情节呢?

(生2思考)

师:哦,还没有想好。你只提供原则,表明可以加情节这一观点,具体怎么加的事情由同学们去做。

(众生笑)

生3:我觉得可以加一个情节。就是在范进中举之前,邻居们对他的态度。因为这整篇文章都是环环相扣的,第一个是讲丈人在他中举前后对他的变化,然后是他的生活在中举前后的一个转变,但是唯独他的邻居,只讲了他中举后给他送鸡或送米。

生4:我认为邻居在他中举之前的表现已有提到。

师:(疑惑状)有提到?

生4:只是没有专门写出来,但是从字里行间也能读出邻居的态度,因为很多邻居在他中举之前是漠不关心的。范进应试回家的时候,家里已经饿了两三天。

师:家里已经饿了两三天。仅从这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来?

生4:另外,在发榜的那个早晨,他家已经断粮了。因此只能去集市上卖鸡。在范进家这么困难的关头,没有一个邻居过来问候,更没有人送东西。

师:根据你的理解,实际上已经写了范进中举前乡邻的表现,范进家里已经断粮了也没谁去管他。因此,就不需要再加情节了。

我们学习语文,学习经典的文学作品,就要去揣摩作者写这些材料的时候,写了几件事情,能不能增加,能不能减少?这一加一减之间,就正体现了我们揣摩的过程;而不能加减又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之处。学语文的奥妙就在这个地方。就是要去揣摩作者写这些材料到底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围绕主题写时又运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我们经常这样去揣摩,自己理解文本的能力就会逐渐得以提高。附带着,我们的另一个水平还提高了,什么水平啊?

生:(众)写作。

六、总结交流

师:下面请大家用一句话,用上一两个短语,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第一个收获是对文章的分析要抓关键词,理解这个词在文中的深刻含义;然后用这个词语对文章进行分段式的简单概括。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

师:如果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你的观点呢?

生1:抓词概括。

师:抓词概括,很好。你看,这就叫短语。我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出来了。

生1:剖析、精练、深入、扩张。首先,我们要剖析文章的主题,剖析作者的写法,作者到底写了什么,然后再根据作者写的具体内容去抓词,进而再深入研究这些词的写法以及用意,在体会了作者的用意之后进行扩张,我们从中学习到了什么,作者表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师:剖析、精练、深入、扩张。好的,这位同学不是用的短语,是用的四个词儿,也很好的。

生2:我总结出了三个短语。第一个是“分析人物”,第二个是“围绕中心”,最后一个是“增减情节”。

师:这位同学对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概括,三个短语,非常好。

生3:这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揣摩材料。通过理解,我认识到可以通过自己推翻自己之前的言论来深入地理解文本。

师:嗯,自己推翻自己,自己反驳自己,自己跟自己打架,是不是这个意思?通过自己反对自己来理性认识文本。

好。最后我来谈谈这节课大家需要学到的东西,大家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第一點,我们要善于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把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勾连。比如我们在这节课就侧重对短语知识进行运用,用到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中来。

第二点,我们要特别注意概括。概括能力是我们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将来大家出去工作发言或者到大学读书,或者我们现在竞选班长、干部,都要善于概括。是不是?把一大堆信息用几个词提炼出来。我们这节课还要求尽可能用结构一致的短语。

第三点,语文学习要多多揣摩作者的用心。如刚刚有同学提到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揣摩作者对材料的选择。

语文学习需要多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将来我们的学习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灵通。

今天这堂课,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谢谢同学们,谢谢。(掌声)下课吧,同学们再见。

〔整理者:梁丹、陈梦瑶、何鑫(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

[作者通联: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幸福。”唐江澎说。老百姓所要的好学校、好的教育,一定是既能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业成绩,又能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和品格。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认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这里,每个学生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直抵心灵的关爱,激活了学生的发展潜能,并为他们的潜能发展尽可能创造条件。在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这样一个关键历史时期,省锡中培养的是契合时代要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2021年3月23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