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支教模式的探究

2021-06-02李凯蒙王嘉怡彭媛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9期
关键词:支教成员互联网+

李凯蒙 王嘉怡 彭媛媛

[摘           要]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服务平台和资源,探索网络化教育新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支教”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从当前乡村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传统支教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互联网+支教”模式在授课平台、师资队伍、授课内容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探讨了“互联网+支教”的实现路径。

[关    键   词]  “互联网+支教”;扶贫;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028-02

目前,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城乡教育差距却逐渐加大,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乡村,存在经济水平落后、教育资源稀缺等问题,大学生支教对于平衡地区的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支教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加入支教队伍,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给山里的孩子带去温暖。支教将教育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常态化开展扶贫活动,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传播给贫困群众和学子,推动理念、志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

一、传统支教存在的弊端

传统支教在缓解农村师资力量短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等原因所限,传统支教活动的发展也遇到一些瓶颈。

(一)支教周期短无法保证支教活动的稳定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主业,传统支教只能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实地开展,周期少则十天,多则两个月。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或许刚刚适应了当地环境,克服了交流障碍,与孩子们建立了信赖关系,由于开学不得不结束支教,课堂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自然无法保证;于被教学生而言,学校同样处于放假状态,很多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会利用假期探望父母或走亲访友,能够真正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不固定,获益群体受到限制。因此,周期短导致支教活动无法常态化运行,支教团队很难与帮扶学校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空间距离容易诱发安全隐患

安全问题是支教过程中不容小觑的问题。支教地区通常都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物资匮乏和交通不发达的地区,路途遥远难免出现一些危险因素,甚至危及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此外,偏远地区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比如山体滑坡、洪涝灾害、泥石流等。空间距离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使很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支教活动望而却步。

(三)支教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公益活动流于形式

支教成员的素质体现在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两方面。从专业知识角度而言,很多支教大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学习不扎实,加之备课不充分,对于教师这个新角色无所适从,课堂效果势必得不到保证。从道德素质而言,根据调查了解,很多大学生参与支教的动机并非热心公益,而是为了所谓评优或课外学分,带着功利和敷衍的态度参加支教活动,“划水”和“无头无尾”的现象比比皆是。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面较窄,如果支教成员自身素质不高,不仅使当地儿童得不到切实的学习帮助,还会影响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这就违背了支教活动的初衷。

(四)受益学校对于支教活动存在顾虑

尽管大部分乡村学校认可大学生支教的效果,但是大学生短期支教给受教學校也增添了不少顾虑。根据调查显示,一方面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8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未受教学生会跟不上正常课程或有心理负担,这些都给学校今后的教学造成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支教期间为当地儿童带来了新鲜、丰富的学习体验,但他们来去匆匆,等他们离开之后,学校课堂恢复如初,部分学生可能会有心理落差,由此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产生消极影响。

二、“互联网+支教”的优势

“互联网+支教”是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态势下而衍生出的新型支教模式,即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网络支教行动,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在网络环境下,由支教成员通过电脑,综合利用被教学校已有的投影仪、语音设备等多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儿童进行非面对面、实时授课的支教志愿服务模式。“互联网+支教”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弥补了传统支教存在的不足。

(一)长效运行,提升效果

如上文所述,传统支教由于周期短,无法常态化开展支教活动。“互联网+支教”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网络支教不受假期制约,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即可完成。这样既不影响支教成员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又可以使支教活动作为日常工作持续展开,比如可以与对接学校选择周末的固定时间完成网络教学,提高支教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在短期支教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少、学习能力弱等原因,无法适应老师的节奏,通过网课,学生课后可以反复回放课堂内容,巩固教学效果。

(二)保障安全,节约成本

在线支教无需成员奔赴当地,无需勘察天气路况,无需团队集结出发,只需借助网络平台和电脑设备,不出校门或家门就能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传授知识,避免了实地教学存在的各种安全威胁,进而也保障了成员的人身安全。此外,大部分参与支教的学生并没有收入,传统支教涉及的路费和衣食住行的费用给支教者带来了一定经济负担。相反,“互联网+支教”对于资金的需求较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支教活动的成本。总之,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让成员们更加专注于备课授课,余留出来的资金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为贫困学子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

(三)形式多样,内容新颖

互联网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撑。传统支教的形式基本为课堂讲授,内容局限在语文、数学等理论课方面,而在线支教就将为学生开启“云课堂”,教学内容涉及艺术、阅读、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等方面,借助图片、微课、动画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灵活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不少山区学子缺乏信心,不擅长与人面对面交流,网课平台或微信、QQ等通信工具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与老师沟通的最佳场所,他们可以逐渐打开心扉,克服交流障碍,个性得到良性发展。

三、“互联网+支教”的实现路径

如前文所述,“互联网+支教”作为新型支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支教存在的一些弊端。因此,有必要从网络平台、课程内容、团队建设三方面全方位构建“互联网+支教”模式。

(一)搭建在线支教平台

支教平台不仅是大学生传递知识的主阵地,而且是宣传支教活动的有效方式,因此,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对在线支教至关重要。大学生可以利用现有平台(比如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和电脑、摄像头等网络设备进行知识分享,这些平台的各项功能相对成熟,操作起来方便快捷。同时,为了招募更多热心公益的支教成员和获取更优的社会资源,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团队成员通过不断更新内容,比如搜集支教资源、分享大学生活动短视频、推广滞销农产品等,展示支教成果,扩大支教影响力。

(二)精准设计课程内容

互联网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了桥梁。(1)大学生支教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支教成员的专业优势安排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比如偏远地区学生口语普遍较差,除了安排英语专业的支教成员对学生授课以外,课后还可以借助通信工具帮助纠正发音和陪练口语,隔空营造语言环境。(2)支教内容应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热点时事,做到与时俱进。(3)除基础课堂知识以外,支教团队还可以开展丰富有趣的特色课堂,比如法律小知识、金融小课堂等,通过动画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专业化支教团队

支教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支教大学生是团队的核心,因此,优良的团队是高质量支教的基础。

1.对支教成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涵盖教学技能和网络操作技术。一方面通过邀请高校教师“现身说法”的方式以及结合网络微课、慕课等观摩学习,强化大学生授课技能。另一方面在线支教依托的主要媒介就是互联网,因此,需对成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培训,确保成员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灵活运用学习平台和教辅工具。

2.完善团队管理。支教进行前,遴选德才兼备的支教成员,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吃苦耐劳、热衷公益的素养;支教进行时,加强团队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力求成员各司其职,支教工作稳步有序展开;支教完成后,设立激励机制。支教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投入了许多时间、精力和情感,对支教成员给予一定的肯定,比如在学校官网进行宣传、纳入评优考核等,这种激励政策使成员获得认可,不仅自身能更积极地投入后续支教活动,而且还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支教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地域延续的关键举措,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役。在线支教是互联网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不仅弥补了传统支教的局限,创新了支教活动的形式,而且延续了支教活动的理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促进教育公平。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应重视“互联网+支教”平台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让在线支教给贫困山区的学子带去更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凯.大学生短期支教隐现“副作用”[N].中国青年报, 2011-11-10(3).

[2]王严.“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途径拓展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20(1):26.

[3]卢宁.“互联网+”大学生支教活动教育功能的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7(3):79.

編辑 司 楠

①基金项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互联网在线支教平台构建——以西安市周至县板房子镇庙沟村为例”(项目编号:S202013679014X)。

作者简介:李凯蒙(1988—),女,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王嘉怡(2001—),女,湖南长沙人,本科在读。

彭媛媛(2000—),女,陕西宝鸡人,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支教成员互联网+
警惕功利性支教
两只挂钟
最强新成员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我家的新成员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