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文化中融入本土企业家精神的路径研究

2021-06-02陈琪喻千李美燕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

陈琪 喻千 李美燕

摘要:文章以广东顺德本土企业家精神为例,“顺商精神”涵盖三大维度、七大特质,在对顺商精神充分研究的情况下,从高职创业文化的内涵出发,形成了顺商精神融入高职创业文化结构上的匹配式路径,并由此阐述关于创业文化中融入本土企业家精神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顺商精神;创业文化;文化育人

一、顺商精神与高职学生创业文化的内涵和联系

(一)顺商精神——广东顺德本土企业家精神

顺商精神是广东顺德本土的企业家精神。关于企业家精神,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有能力把变化变为机会的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其基础在于观念和理论。国内著名学者陈春花(2019)非常认同德鲁克的论述,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创新一定源于实践”。陈春花也是长期关注并研究广东顺德企业与企业家行为的学者,她在改革开放40年时著书回顾顺德经济成长的过程,以顺德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精神作为主线,刻画了多年稳居全国“百强区”之首的顺德改革发展之路,强调了企业家精神对地方经济的重要影响,顺德企业家精神是值得研究的本土化企业家精神的典型。

把顺德本土企业家精神统称为“顺商精神”,得到地区工商联、区行业商协会及企业家等官方、民间机构的认可。关于“顺商精神”最权威的论述见由区工商联指导成立的顺德顺商发展研究会编著的《解密顺商》(2013)。研究认为,顺商是粤商的代表,受广府文化的影响,而顺德本身具有水乡特点和移民特质,也因此孕育出顺商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从价值导向、行为导向、物质导向三个维度,对顺商精神进行详细地解构,认为顺商具有创新(桑基鱼塘、行政体制改革、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竞争意识)、务实(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敬业奉献)、拼搏(自创品牌、升级换代)、诚信、合作包容(包容改革、包容人才)的特点;有重视商贸(全民皆商)、以人为本(关心员工、重视人才)、报效社会(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兴办教育、回报社会)的价值观;遵守着诚信经营(先义后利)、低调专注(“少说、多做、悄悄干”)、勤奋敬业的行为文化;追求精益求精(注重品质)、不断创新(技术转型)的物质文化。除《解密顺商》外,如陈春花等《顺德40年》、佛山市委《佛山商道文化》(2016),顺德区委宣传部《顺商精神顺商梦》(2014)、林德荣《中国千亿大镇》(2010)和《可怕的顺德:一个县域的中国价值》(2009)、樊荣强《杰出的顺德人》(2000)等著作都从顺德人精神、顺德企业家、顺德企业家精神、顺德商道文化、顺德模式等多重角度进行了研究与论述。

基于以上研究及归整文献资料,认为,“顺商精神”是指顺德人、顺德企业家、创业者在商业实践过程所形成的精神特质,涵盖了价值观、行为、物质三个维度,综合表现为敢为人先、创新力强、善于合作、家国情怀、乐善好施、低调务实、精益求精等七大特质。

(二)高职创业文化——高职文化育人的重要部分

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明确提出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任务是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职创业文化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部分。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指出职业院校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作为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与地方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辞海》定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产生于社会实践,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文化不仅局限于精神层面,还在于实践层面。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的具体构成形态一般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基本形态。

根据以上定义,从广义角度对“创业文化”进行定义,即指人类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产生于创业实践中,具体构成形态包括创业物质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创业精神文化等四种。而“高职创业文化”具体集中在高职大学生群体;物质维度上,指为鼓励和推进高职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所提供的场所、资金、设备以及学生实体创业成果等物质资源构成的有机整体;行为维度上,指高职学生以创业价值理念为指导,开展的一系列与创业相关的外显的实践活动;制度维度上,指高职指导、引导、规范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各种相关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的总和;精神维度上,指高职学生围绕创业形成的精神文化成果总和,如创意、智慧、知识、态度等。这些维度以上,构成了高职创业文化的有机整体。

(三)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需要高校创业文化的参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企业家精神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谓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冲击,使中国一些青年以自我为中心,在文化的“侵略”下丢弃了对传统观念的感知。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17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创业活动的主体是青年,占创业者总体比例的41.67%。但是,2018年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老一辈企业家们认为“有40%或者50%的企业面临传承的困难”,究其原因,是老一辈企业家精神与新青年创业思想观念的代际差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2017)中更提出了要“强化年轻一代企业家的培育,让优秀企业家精神代代传承”。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率3.6%,高于本科毕业生1.8%的同期水平;对2015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自主创业跟踪调查显示,其中8.4%的高职高专学生毕业三年内创业,高于本科同期3.9%;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2015年公报,即有超40万的年轻人选择并坚持在创业的道路上。可见大学生创业基数之大,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相较于本科生有更强烈的创业意愿、更持续的创业决心。因此,在青年企业家培育的道路上,高职高专的创新创业教育绝不能落后。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在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文件中提出“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要求,但是,如今不少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仍处于浅层,局限在“课程”,未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考量。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应该是以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本土企业家精神作为支持地方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其弘扬和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有效参与,实现高职创业文化与本土企业家精神的融汇贯通非常重要。

二、顺商精神与高职创业文化的匹配式路径

(一)顺商精神融入顺德高职创业文化的基础

2019年,中共广东省委下发《佛山市顺德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顺德再次走在改革前沿,文件要求顺德紧扣高质量发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创新精神”。同年,顺德区委做报告《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奋力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顺德之路》,四次提及“企业家精神”一词,要求“弘扬老一辈企业家的优良品质,让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双子灯塔代代相传”,弘扬“可怕的顺德人”精气神,重燃创业激情。民营经济是顺德经济的重要支柱,顺德民间企业家、社会团体也关注顺商精神的传承发展,顺德早已成立“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专款用于资助在本地创业的青年,培育本土青年企业家精神,目前基金发放资助已超千万。顺德工商联指导成立的研究型社会组织“顺德顺商发展研究会”挂牌设立在顺德本土高职院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内,围绕本土企业家关心的问题进行研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也入选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30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开展本土企业文化传承的深度合作是其中重要工作。可以说,顺德从政府到高职院校、到民间,对顺商精神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对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都得到了明确的方向指导。

顺德本地高职学生对顺商精神的认可度较高。研究对1103名顺德在读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在“你认为传统的顺商精神在现今是否适用”的问题中,仅有4.1%的参调学生认为“不太适合”、“完全不适合”,有64.7%的参调学生认为“比较适用”、“非常实用”,平均分为3.8分(满分5分)。学生对于顺商精神的总体认知也符合主流观念,围绕顺商精神七大特质,参调学生认为,顺德企业家最突出的特质中,“敢为人先”、“创新力强”、“乐善好施”三个特质最为凸显,分别占比59.9%、56.9%、48.8%,这个认识符合现有顺商研究的主流表述,说明学生对顺商精神的认可度较高,为顺商精神走进校园奠定良好基础。调研中,学生对于顺商精神的进一步学习也提出了想法,学习顺商创业经验教训、在创业文化和创业思维上得到指引、增强参与商业社会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关于企业家精神学习的愿望,强调思维与行为的结合。但是,学生学习顺商精神的渠道尚未完全打通。对于获得顺商精神相关知识主要途径,89.6%的学生选择了书籍、报刊、杂志、网络资讯进行学习;71.76%的学生选择校内外课程(主要指课堂集中授课);56.74%的学生选择顺德企业进校园讲座。可见,学生以被动式学习为主,需要从知识型的理解提升为思想认识。

(二)顺商精神与高职创业文化的结构性匹配

前述研究,根據顺商精神的文献资料,顺商精神文化内涵中,涵盖了价值观、行为、物质三个维度,综合体现敢为人先、创新力强、善于合作、家国情怀、乐善好施、低调务实、精益求精等七大特质。三大维度与七大特质互为交织,在不同维度下,顺商精神有反映特质的表现,见表1。

顺商精神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实际上与高职创业文化是相对的,天然在精神、行为、物质等方面体现出结构性的契合。

前述高职创业文化定义,从广义文化角度入手,包括高职创业精神文化、高职创业物质文化、高职创业行为文化和高职创业制度文化四种。

顺商精神价值观、行为、物质三维度与高职学生创业文化精神、行为、物质维度形成结构性匹配,制度维度虽然没有明确对应关系,但也可以从顺商精神特质的表现中凝炼而成,形成以顺商精神七大特质为高职学生创业文化培育方向。

(三)高职创业文化中融入顺商精神的路径选择

高职创业精神文化方面,融入顺商精神价值观。形成高职学生创业核心价值导向,敢为人先、创新力强、善于合作、家国情怀、乐善好施、低调务实、精益求精,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冒险、思变、团结、包容、爱国、风险、务实、勤奋、坚韧等创业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建立是学生一切创业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要端正学生创业观念,肯定传统美德,否认金钱至上、一劳永逸的创业观。

高职创业行文文化方面,融入顺商精神行为维度,注重创业试错、创业实战、创业调研、创业课程、创客公益、创业训练、创业评比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更要关注的是顺德本土企业的参与度和校企合作的深度。特别是要更大地开放社会专业背景强,或学历层次高,或知名度高的企业人士担任教师,或者参与课程建设,形成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再走向第一课堂的课程体系,真正把本土的创业精神根植于教学过程。

高职创业物质文化方面,融入顺商精神物质维度。这一维度并不仅限于设施建设与资金投入,而是让学生对顺德本地产生物质感与归属感。例如对顺德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区发展历史、改革开放进程、产业发展过程、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知识性的补充学习,增强地区认识。此外,文化长廊、顺商雕塑、顺商宣传等文化景观,顺商孵化器、创业协会与学校的联动等都是物质文化提升的路径选择。

高职创业制度文化方面,是顺商精神价值观维度、行为维度、物质维度的集中体现。从地区上看,顺商精神已经在顺德本土形成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共识,那么高职创业制度文化的目的,也在于形成一种体系性的认知。具体上,包括政校企联动的机制,宽容的创业导向,开明的学籍学分管理等,这也是社会全员育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要允许青年创业梦想的施展,从政府到高校,对于青年创业资助、创业社团成立等有明确的制度保障。

三、关于高职创业文化中融入本土企业家精神的几点启示

(一)立足区域:深耕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精髓要义,也是教育自信的充分彰显与教育自觉的必然担当。与其他文化一样,本土企业家精神是区域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经贸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商业文化的精神内涵、本土企业家精神的特征与实质必须在深入挖掘后才能更好地运用起来。

明晰传统文化的体、用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任务,思考传统文化如何在工作中加以落实是文化育人的必然过程。任何一种文化样态的落地生根自然与该文化获得社会大众广泛认同为前提,高职是与本土联系最紧密的高校,地域自然、人文环境都对高职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文化底蕴等产生重要影响,创业文化要扎根高校,首先要厚植本土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和地方的发展、历史相融合,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创业的学习和实践中出现“水土不服”,能够在本土找到可参照的例子,对于高职学生观念体系养成发挥重要作用。

(二)思想引领:树立青年创业文化培养观念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互联网+”、“挑战杯”等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鼓励着青年学生群体投身到创业实践中,特别是以动手能力见长的高职高专学生,参赛热度持续高涨;但是,高职创业重实践、轻文化是普遍现象。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高职创业教育往往办成了专业竞赛,甚至唯竞赛论,却忽略了创业观念、意识、精神等文化层面的深度挖掘。

尽管学生创业观念养成以及在观念指导下产生的创业行为是具有个性化特征,但是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会在宏观上集结成群体观念和社会意识,最终在社会中国营造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因此,文化育人是创业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理念。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融入本土企业家精神,就不能越过企业家精神本身是一种文化本质问题,从思想的高度重视创业文化的培养。

(三)体系建设:构建“校企文化共同体”

“职教20条”的出台,对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更提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文化角度上,校企“文化共同体”即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精神共鸣”,通过文化的互适、互渗和互融建立彼此之间的共在、共享和共融,实现一个物质和制度连接、价值和理想互信的文化联合体,共同推动高校和企业、学生和企业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长久发展。高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现代化企业,员工需要具备理解和践行企业价值系统的能力,这对员工的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即是高职文化育人的落脚点,也是把本土企业家精神融入高職创业文化的应有之义。

从本土企业家精神特质、高职创业文化的内涵出发构建“校企文化共同体”,一方面,要从不同角度将高职创业文化进行形态分类,在对本土企业家精神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本土企业家精神中的积极文化银子,发挥综合作用,促进就具有本土特征的高职创业文化的形成,避免外来文化过度的消解作用;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校企文化共同体”下创业文化培育的主体协同能力。学校、学生、社会、企业、企业家是重要参与者,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更多还原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驱动,分层次导学,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策划、组织、实施、反馈,构建多维度、多层面、系统化的培养机制。

(四)模式创新:探索高职创业文化本土化课程体系

创业课程是高职创业文化培育的重要载体,指向创业文化精神塑造。不过,创业课程对创业文化的传递并不能机械地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单向传授无法实现创业文化的内化吸收,而是学校、学生、社会、企业、企业家多元主体的多项互动过程。因此,创新性地探索高职创业文化本土化课程非常重要。

首先,高职创业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把所有学生都推向创业端,而是以文化育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为目的。因此,可先从人才类型上分类,根据学生不同的职业取向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专业培养目标,树立分类型分段式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专业中遴选出创业型方向的专业,通过基于专创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本土企业家精神的融贯必然要求高职学生走出校园、走向企业,第二课堂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孵化器、创业社团、创业竞赛、企业走访是较为传统的方法,需要在与本土企业的合作与对接中加以促进,例如企业化创业社团、校企合作竞赛、亲商文化交流、创业项目与企业研究项目的联动等。再次,加强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同样可以尝试创业层面的高职学徒。既要加强本土企业的联系,更要加强与本土创业者、本地青年创业联盟的联系和学习,如顺德就有创业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创新基金等平台,这些都是立足于本土发展的创业资源,切实感悟创业精神,形成学校、企业、创客的文化生态。最后,让本土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高职院校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丰富校风、校园文化内涵,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提升高职学生对本土企业家精神的认同基础,激发学生本土创业的动力和热情。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2]陈春花.中国企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J].企业管理,2019(06):22-25.

[3]陈春花,马志良,罗雪挥,欧阳以标.顺德40年: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县域发展样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4]顺德顺商发展研究会.解密顺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5]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6]江景平,陈丽丽,杨柳.“文化+”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元素界定及其内涵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3):11-13.

[7]《全球创业观察2016/2017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创业活动质量在提高[J].中国就业,2018(05):19.

[8]胡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J].智库时代,2018(30):283-284.

[9]颜廷丽.怎样加强创业文化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9-06-13(007).

[10]艾红梅.新时代教育如何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美德——评《鲁洁德育论著精要》[J].中国教育学刊,2020(05):112.

[11]曹荣军,孙继红.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研究[J].教育评论,2015(03):134-136.

[12]王华敏,王新皓.大学生创业文化培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3]强成文,程道来,陈雷.文化视角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逻辑与实践——基于“校企文化共同体”的个案研究[J].大学教育,2017(12):130-132.

[14]郑璇.企业家精神视角下高校多主体协同的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17(13):5-6.

(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
以文化育人为视角,探索教育学院文化与基层党建的双辐射机制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举行
广东省和平县实施“文化育人”获批复立项
文化育人视角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