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期许与引领
——以“五四”纪念为分析对象

2021-06-02

青年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五四五四运动纪念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与中国青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青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力军,因此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几乎不间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五四”纪念活动,并在纪念活动中表达对于青年的殷殷期待和嘱托,实现对青年的指导和引领。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认真回顾、总结百年来我党关于五四纪念的发展演变史,无论是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还是对于教育青年健康成长、引领青年担当社会责任,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五四”纪念的变化与创新

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就曾公开发表过关于纪念五四运动的相关文章。1923年5月4日,北京学生联合会举行纪念“五四”大会,李大钊发表演讲:“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是学生加入政治运动之纪念日,也是学生整顿政风的纪念日。因为政治不澄清,使我们不能不牺牲求学之精神,而来干涉政治。”他告诉青年,当下应该做的事情有两种:一是“组织民众,以为达到大革命之工具”;二是“对现政府立于弹劾的地位”[1]。这对于当时部分前途迷惘的青年、自觉救国热情无处使用的青年,不啻是振聋发聩的方向指引。这次讲话,堪称是中国共产党人引导青年开展五四纪念活动的开端。

(一)纪念形式上的变化与创新

1939年是五四运动二十周年,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于陕甘宁边区召开全国青年代表会议,提议将每年的5月4日作为中国青年节,随后,“中央青委决定每年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并于本年5月4日号召全国各地举行拥护中国青年节的运动”[2]。从此以后,我党对于五四运动的纪念成为期许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的重要契机和渠道,纪念的形式和内容也在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深刻地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时代之需。1949年12月,新中国正式宣布“五四”为“中国青年节”。“五四”纪念的形式更加丰富。

第一,文本纪念。文本纪念,主要是指通过在重要报纸期刊上发表社论,开展相关新闻报道,出版发行相关纪念文集等,纪念五四运动,教育广大青年。在此,《新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众所周知,发表社论是报纸传递上级尤其是党中央声音的基本做法,发表五四纪念的社论就成为文本纪念中最重要的形式。党领导下的重要媒体发表社论,其实是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具有指导性的话语,跟学术论文截然不同,也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是带有权威性的党性原则的文章。

以《新华日报》为例,自1938年以来,直至1947年停刊,每年的5月4日都会发布关于五四运动纪念的相关社论。比如,1938年5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纪念五四》的社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台儿庄战役胜利,社论提出五四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伟大的神圣的民族自卫战,同时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奋勇抗敌。1939年5月4日的社论《弘扬五四运动精神》,一方面呼吁广大青年共同回忆这二十年的历史,继承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另一方面充分肯定青年在重大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再次号召全国的青年本着一面参战、一面学习的精神深入到军队和农村中去。1940年5月4日的社论《献给英勇战斗的青年》特别强调了青年学生的重要性,指出青年学生发挥的先锋作用是其他团体不能代替的。在当时,进行罢课,推动罢市罢工的是青年学生;大声疾呼号召聚起来反对日寇反对卖国贼的是青年学生;接受科学和民主思想,努力反对旧礼教的是青年学生。1941年5月4日《发扬五四革命精神》的社论提到,全面抗战四年来,中国青年的责任是越来越重了,斗争的领域也是扩大了,无论是在前方的作战上,还是全国文化战线上,在各种建设事业上,我们的青年,都展现了自己的力量和坚持自己民族气节的精神。这些都是值得赞扬,值得学习的。直到1947年《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勒令停刊,每年5月4日《新华日报》都要在当天发布社论,不仅紧密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实际,还在激励鼓舞青年学生的同时,对青年提出新任务新期盼。

自1939年中央青委决定每年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以后,每年除了社论以外,还会有许多党内外人士发表重要的文章。通过这些纪念性的文章追述五四运动的历史,阐述五四运动的内涵和重要性,激发、调动青年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导青年继承五四传统,发扬五四精神。1939年5月4日,邓颖超发表《五四运动的片断回忆》,通过一个经历过五四运动的重要人物来讲述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呼吁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一定要团结起来。她号召“广大群众起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全中国青年学生亲密团结、女学生的英勇苦干和纪念几个共同奋斗的战友们”[3]。1943年5月4日,刘少奇发表《感想与回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正是他毕业之际,又恰在毕业考试之前,五四运动的反帝大浪潮很快就波及到长沙,长沙的学生也开始罢课了,并由各个学校各班派出了学生代表来讨论北京学生运动及抵制日货,组建学生联合会,并加入到全国学生联合会[4]。刘少奇的回忆文章更加强调了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以及五四运动与青年学生的特殊关系。

表1整理汇总了党内外一些重要人士在5月4日发表纪念性文章的情况,这些文章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追忆“五四”,阐发“五四”对时下的启发,同时还结合当时的实际背景,表达对于青年人的更多更高的期盼。

表1 1939~1946年党内外部分重要人士在《新华日报》公开发表的“五四”纪念相关文章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最权威的中央声音的表达工具,承载着最具有影响力的价值导向。通过梳理、分析《人民日报》每逢“五四”纪念十周年相关文章、报道的发文情况发现,除了文革时期以外,其余每逢十周年的“五四”纪念日报道数量都相当高,并且在1999年达到了高潮(图1)。1999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重要年份。当时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宪法修正案,提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这80年来,我们面对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就要重新认识“民主”与“科学”,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梳理《人民日报》发表的“五四”纪念性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追忆、感知五四运动的先驱精神,同时还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党和国家对青年提出的理性劝导和精神植入。

图1 《人民日报》“五四”纪念相关报道(1950~2019)情况

除此之外,出版“五四”纪念文集,发行“五四”纪念邮品邮票等也是重要的形式。这些形式不仅有助于营造纪念的氛围,把大家带回到那个情满天下、担当先锋的时代,更有利于青年尤其是学生去收集、学习、思考、弘扬。2019年5月4日正值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更是形式多样,纪念的内涵也更为深刻,不仅《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众多名人作家发表纪念性文章,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所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编撰三部会议论文集,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章”,中国邮政发行了“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性邮票”。上海人民出版社专门整理再版了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三部专著《五四后三十年》《近代史思辨录》和《近代中国八十年》,作为纪念献礼作品,更是具有严肃性和深层思索,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学理阐释。

第二,活动纪念。开展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前辈先贤、感悟奋斗艰辛、砥砺拼搏意志、凝聚奋进合力,是五四纪念的另一种重要形式。而活动类纪念多数以青年为主,且以群体性为主。各级党组织组织青年学生参与活动,引导、鼓励青年人进一步追忆、反思、警惕、自励,增强历史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

活动纪念一般分为会议性纪念和游行、展览、赛事等各种文体类活动等,其中会议性纪念主要有举办纪念大会、座谈会、联欢会、学术研讨会等。有关五四运动最早的会议纪念发生在1921年5月4日,北平女学界联合会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大礼堂开会,纪念五四运动两周年。自1939年中央青委确立“五四”为中国青年节之后,各种活动类纪念逐渐增多。1939年5月4日,延安各界青年举行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毛泽东同志到场并作讲演。1941年5月4日,晋西北军区司令部举行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还进行了军事、政治、体育、文化娱乐等学习研讨和赛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除了召开官方会议、领导发表讲话外,还有许多文体实践类活动。以北京为例,1950年的“五四”期间,北京大学举办三个展览会,展出苏联青年朋友的生活,举行科学展览会等,特别邀请驻京解放军、郊区农民与附近工人、学生、市民参观[11]。同时,组织九万余名青年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四”青年节的大游行,刘少奇副主席、朱德副主席以及周恩来总理等出席队伍检阅。1952年的“五四”纪念活动空前盛大,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航空模型表演,有185名热爱航空事业的青年学生以他们精心制作的各种飞机模型参加表演。1956年5月12日,为纪念“五四”运动,北京大学举办“五四”科学研讨会。1958年7月5日《人民日报》提出要着重研究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197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首都文艺工作者表演自“五四”以来我国部分优秀话剧和音乐节目,其中话剧有我国革命戏剧运动奠基人田汉的《名优之死》《获虎之夜》,音乐节目有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的作品,也有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作品[12]。1997年首次颁授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青年的最高荣誉。设立这一奖项,目的在于树立和宣传优秀青年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3]。自2014年起由共青团中央主办推选“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的活动,目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指示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纪念内容上的变化与创新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深情地表达对于五四和对于青年的殷殷期许,“我期待着中国的学生们,光大这种精神,本着人类自由的精神,争取将所有的强权扑灭,让正义、人性可以在全世界一天比一天站得更稳。要把它当作一个广义的爱国主义去纪念,而不是狭义的。从现在开始,我期待以后的每一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都可以添加一些新的含义”[14]。事实上,如同李大钊指引和呼唤的一样,对于五四运动的纪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总是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并逐步被赋予崭新的内涵。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仅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强烈冲击了一味尊崇传统封建文化的复古思潮,并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又把广大人民群众从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中释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打开了大门。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阶层。这些可谓是“五四”纪念的最本质的成分和最鲜明的底色。

1921年,五四运动二周年。北平女学界联合会于5月4日组织开会,邀请李大钊出席。李大钊发表演讲,一方面阐释了五四运动的意义,另一方面热情鼓励青年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之后随着革命事业的推进和深入,“五四”纪念常常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面向、革命形势的转变、斗争战略策略的调整等紧紧连接在一起,成为为之而动、为之鼓与呼的重要节点。尤其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四”纪念又和英勇顽强的抗击外来侵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借助“五四”纪念,倡导同仇敌忾、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担当,激发调动广大青年的抗战热情,增强广大青年的抗战信心和勇气。

比如,1939年,在延安,毛泽东同志亲临各界青年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大会现场,向全体与会人员作了演讲,以《青年运动的方向》为题,在总结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号召广大青年要积极投身革命,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整个青年运动也必须同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这是确保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需要,也是青年人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正确道路。而在1941年晋西北军区司令部举行的“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上,司令员贺龙同志发表讲话,也同样指出青年人必须勇敢走进抗日的战场,成为杀敌卫国的先锋。

中国共产党通过“五四”纪念,召开纪念大会、发表纪念文章、发表社论等形式,号召并引领、组织广大青年积极深入工农群众之中,和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鼓励深入前线参与抗战,深入工农群众参加生产劳动,青年学生加强了与工农群众的团结,也大大增进了对于家国安危和保家卫国的理解与投赴,从而为民族统一战线框架下的全民族抗战注入了无穷的力量,最终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完成了对于日本侵略者的胜利进击,从而铸就了中国近代以来极其珍贵的反对外来侵凌的荣耀与辉煌。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调动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的积极性参与重建家园、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成为第一要务。纪念五四运动主要就是鼓励青年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更加勇敢地走在建设新中国的最前沿。比如,1959年4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共青团中央《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宣传提纲》,号召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满怀热情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行列中去[15]。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一代寄予极大的期望和关怀,倡导并明确所有青年在继承五四精神的同时,必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先锋作用,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1963年5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论雷锋》的社论,希望青年能在纪念“五四”运动的日子中,继承和发扬“五四”革命传统,尤其是雷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出现,是中国青年传统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时代的继承和发展[16]。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的新时期。“五四”纪念的主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突出强调解放思想,到之后的鼓舞青年大胆创新、勇于创业,全力投入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五位一体”建设发展的生力军。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17]。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1979年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到来之际,解放思想就成为当时“五四”纪念的主题。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大会,号召青年站在时代的前列,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革命传统,成为新长征的突击队,并决定在全国青年中开展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一系列活动。为此,邮电部发行《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首都演出“五四”以来部分优秀话剧音乐节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全国性的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纪念五四运动的专题学术讨论会,此后几乎每逢五四运动五或十周年都会举行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五四运动回忆录》和《五四爱国运动》在全国发行。当年的“五四”纪念,强调解放思想、百家争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社会科学。1979年的“五四”纪念是在党的伟大历史转折关头开展的,同时又推动了伟大历史转折的进程,加深了人们对五四运动意义的认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紧跟时代主题,坚定理想和信念,致力民族复兴伟业,成为当前“五四”纪念的核心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实现青年的“兴”与“强”,更重要的就是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不仅是决定青年健康成长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也是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2020年5月3日,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18]。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五四”纪念中对于青年的寄望和引领

“五四”纪念作为中国共产党纪念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形式的变化,还是内容内涵的拓展,都显示出鲜明的历史发展过程性特征,带有社会发展的烙印。而每一次纪念,中国共产党都对广大青年寄予了诸多的期许,并实施了有效的引领,它们有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方式。

(一)物质与精神双重承载的五四精神及五四纪念遗产

“五四”纪念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一直坚持下来的“五四”纪念,不断地传递着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期望和引领,具体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在物质方面,承载五四运动纪念的宝贵财富很多,主要形式有报纸期刊、场地场所、组织机构、设施设备、文本文献等。这些物质财富保存到今天,都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到,是真实存在的物质财富,中国共产党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值得我们反复去品读、去观摩、去学习。在每年“五四”纪念之际重读这些优秀作品,去参观当时留下的遗址遗迹,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都能获得新的感悟。

在期刊媒体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报刊事业的蓬勃发展,短时间涌现500多种,最为活跃的就是学生期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日报》《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和《学生周刊》等,它们成为传播“五四”信息、弘扬五四精神的重要阵地。在场地场所、设施设备方面,主要有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红楼,其中《新潮》杂志社旧址就是按照“五四”前夜的场景进行复原的;首都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有《五四运动》部分,生动再现了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的场面。在组织机构方面,“五四”社团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活动团体,“五四”期间影响颇大的社团主要有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这些社团已经有了明确的行动纲领和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在文本文献方面,“五四”时期发表的重要文章及著作起到了教育青年、引导青年的积极作用。蔡元培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和《我在五四运动时的回忆》,记载五四运动最早出版的一本书《五四》[19],鲁迅的《呐喊》及《彷徨》小说集等等,都真实描绘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

在精神层面,我们常说的“五四精神”主要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五四精神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被赋予一些新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爱国主义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这也是五四精神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内容。抗战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又运用五四精神中的“民主精神”引领青年,协力谋求解决国家发展出路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呼吁年轻人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强调知识分子要与工人、农民相结合。改革开放时期,希望能把五四精神融入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必须了解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深刻把握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

建党百年来,我党依托“五四”纪念表达了对青年的谆谆教诲。今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回头再看五四运动,就会发现“五四”已经成为一个青春的象征。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前,共青团中央都会发布关于纪念“五四”青年节的通知,希望通过每年的纪念活动让全国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顾102年的五四运动纪念史以及100年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成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时代先锋,没有辜负党的期待,没有辜负人民的期待。

(二)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教导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希冀与引领

“五四”纪念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参与青年活动、与青年座谈、发表重要讲话等成为了惯例。一直以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高度评价中国青年并对青年寄予厚望,每到“五四”纪念到来之际,他们都不会忘记在“五四”这个特殊的日子,对青年人提出新的殷切期盼,激励广大青年学习和弘扬五四精神,传承爱国主义,肩负社会责任,让自己的青春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他们采取考察、出席纪念仪式、发表讲话或文章、演讲或访问、座谈等多种形式,与青年进行互动,直观、生动地传递着党中央的关心关切和期待祝福。

1939年,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毛泽东撰写《五四运动》一文,希望全国的青年和文化界认清自己的责任,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把自己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全国民众奋起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20]。在对青年进行政治动员的同时,指明了中国青年前进的正确方向,明确了实现的路径。

1983年“五四”青年节,邓小平为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她的事迹曾鼓舞和感动无数人,她奋力拼搏地学习文化知识的刻苦精神使她成为了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

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大会上回顾北京大学爱国青年发起的五四运动,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视知识和人才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突出作用,并寄语广大青年,“希望你们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21]。大学生是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不仅要强化自身的文化与思想修养,更要投身于服务祖国的事业中去。

199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五四运动8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回顾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社会进步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奋斗历程,重温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明确指出,青年始终是我们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并对广大青年提出新的要求,“第一,要坚定理想,服务人民;第二,要深入群众,投身实践;第三,要勤奋学习,勇于创造;第四,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2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发展,明确提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并指出“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23]。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利用重要节庆日引领青年成长的基本经验

“五四”纪念,不仅仅是让青年追忆历史,也是为了利用纪念活动传播五四历史、弘扬五四精神,增强国家认同感,凝聚青年学生的力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中国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因此,将历史记忆和五四精神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面向未来的“五四”纪念的重要经验。

(一)重温革命历史,深化青年对历史的认识

五四运动是中国命运探索的重大历史事件,先进的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实现了自身的转变,释放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给工人阶级提供了崭新的思想指南和精神武器,伟大的阶级与伟大的理论相结合,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总结运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4]。在西柏坡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25]。习近平总书记一次又一次深刻阐明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的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利用重要节庆日开展纪念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受众对纪念对象的历史记忆,也可以在不断循环和强化之后使其铭记于心,成为不能忘记的历史。借助每一次的纪念活动,客观上都可以构建历史记忆、历史知识,充分挖掘精神内涵。自近代以来,中国青年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青年积极发挥青春力量,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与时俱进,赋予节庆日新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节庆纪念活动有着与时俱进,与时代同发展的特点,新的时代会赋予新的内涵。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五四”纪念活动,不仅要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更要紧密围绕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争取民族解放这一主题。解放战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革命胜利、谋划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增添了“为人民服务,与工农兵结合”的新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加快重建国民经济,夯实社会主义基础,这时期的“五四”纪念活动,赋予了社会主义建设“突击手”新的内涵,团中央通过召开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表彰大批先进典型等,极大地调动了全国青年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支英勇突击力量[26]。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来,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时候提出,中国青年必须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同时大力推进中国青年开展科技创新行动为科教兴国战略做好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出中国青年的重要性,他指出,“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27]。近年来,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行各业青年勇担重任、不懈奋斗,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为了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青年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党管青年”的重要原则。2018年,团中央印发《共青团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意见》,在全国开展青年扶贫志愿服务、青年文化扶贫等工作,进一步动员广大青年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新时期,中国青年运动必将继承百年传统、焕发时代活力,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书写新的光荣。

(三)利用重要革命节点,发挥纪念日育人作用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28]。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重要的纪念日运用多种纪念方式,引导广大青年把历史与现在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2014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2015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201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古田会议9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等等。通过这些重要节点的纪念活动,更好地发挥纪念日育人的作用。

首先,深化青年的历史认同感。纪念活动“通过描绘和展现过去的事件来使人记忆过去。它们重演过去,以具体的外观,常常包括重新体验和模拟当时的情景或境遇,重演过去之回归”[29]。历史承载着培养和强化民族认同感的社会功能,中国青年必须从历史中了解自己从哪里来,从历史中学习爱国情操和民族精神。利用纪念日开展纪念性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历史记忆,而且可以构建关于纪念对象的历史知识,滋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其次,为青年指明正确的道路,激发当代青年投身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把重大责任赋予我们党,人民对我们党寄予厚望,中国共产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导力量。我们党必须带领中国青年奋勇向前。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每次重要的纪念日都要发表重要讲话或文章,为当代青年指明前进的道路,指明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的重要讲话,都在勉励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寄语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27]。纪念“五四”,发挥青年作用,引领青年发展,始终是我党利用纪念日传承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形式,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猜你喜欢

五四五四运动纪念
纪念九一八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特别的纪念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忘不掉的纪念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