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石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1-06-01蔡瑞通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胆石症黏度胆囊

蔡瑞通

(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 外四科,河南 商丘 476100)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疾病,是胆管系统内发生结石的一种疾病。根据患者的发病位置可分为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其发病较为迅速,病程较长,随着病情进展常伴有并发症发生[1]。胆石症患者出现胆囊炎会对胆囊黏膜产生刺激,患者易有胆绞痛或钝痛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临床治疗胆石症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易对患者产生强烈刺激,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3]。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术后恢复仍不理想。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可有效提高胆石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较少[4]。本研究选取80例胆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胆石症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胆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8~72岁,平均(52.23±5.48)岁;病程6个月~3 a,平均(2.17±0.32)a;单发结石28例,多发结石1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7~71岁,平均(52.46±5.74)岁;病程6个月~3 a,平均(2.15±0.32)a;单发结石27例,多发结石1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结石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CT、B超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②胆囊壁厚<0.4 cm,未合并胆囊息肉;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障碍;②伴有精神疾病;③不具有手术指征;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难以耐受麻醉;⑥伴有严重的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

1.3 手术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全麻后取平卧位,沿腹直肌做4~8 cm长斜切口在右侧肋缘下方,进入腹腔,暴露胆总管、胆囊三角;将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分离,并结扎悬提,将胆囊潜行分离到胆囊管处,确认胆囊动脉并与胆囊管一并切断结扎,取出胆囊,止血缝合。

1.3.2观察组 观察组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后取头高脚底位,常规消毒、铺巾,做1 cm弧形切口在脐下缘,将trocar插入,建立气腹,维持腹压10~12 mmHg(1 mmHg=0.133 kPa);于腋前线交汇处、肝圆韧带右侧进行穿刺,置入器械探查腹腔,观察胆囊及周围组织粘连情况,了解胆囊三角及胆总管的解剖位置,解剖胆囊三角,将胆囊组织分离、切除,止血缝合。术后两组均接受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1.4 评价指标(1)术前及术后1周,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取静脉血3 mL,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水平。(2)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血流动力学水平:取静脉血3 mL,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

2 结果

2.1 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术前,两组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D3+、CD4+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比较

2.2 血流动力学术前,两组低切黏度、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低切黏度、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3 讨论

胆石症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有年轻化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5]。患者多因疼痛、发热入院,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易复发,故临床治疗多以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胆石症的常用方法之一,手术方式从开腹、小切口逐渐演变到腹腔镜,现已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微创优势,临床关于腹腔镜手术与小切口手术对患者术后机体免疫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不同的观点[7]。

T淋巴亚群可反映患者的机体免疫调节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CD3+、CD4+高于对照组,且CD8+水平及低切黏度、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石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由开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开腹手术效果较好,其临床核心操作仍为开腹操作,医生掌握较为容易,且对医疗器械条件要求较低,其保留了传统开腹术式对胆囊三角暴露,操作方便的优势,且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但其视野受到一定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手术难度,尤其是对于肥胖患者,造成一定损伤,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响[8]。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恢复快、出血少、切口小的优点,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主要方式,可直接对胆囊血管分布及周围组织进行观察,手术视野较好,可在最短的时间找到病变组织,准确分离胆囊,减少对附近组织的损伤,降低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较好的主要原因。腹腔镜下手术对胆囊三角解剖较为精细,可避免过多损伤,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避免腹腔内器官在空气中暴露,减少污染,利于患者术后恢复[9]。但由于腹腔镜设备成本较高,基层医院难以普及。对于伴有胆囊穿孔、粘连严重患者,临床选择术式时应进行进一步斟酌,在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应提高警惕,如患者情况较差应及时中转开腹治疗[10]。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期应扩大样本量研究,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石症患者的影响。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石症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胆石症黏度胆囊
标准黏度油混配及重复利用方法的探讨
胆石症患病率、流行趋势及特征分析
儿童双胆囊畸形伴胆结石一例
胆囊壁毛糙是患了胆囊炎吗?
胆囊壁增厚怎么办?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哪些胆囊“要不得”
血黏度高怎么办
脂肪肝与胆石症可以“异病同治”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