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干预对行髋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患者的影响

2021-06-01叶丽英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髋部置换术艾灸

叶丽英

(宁德市中医院 骨伤科,福建 宁德,352100)

髋关节置换术因其具有帮助患者重建髋关节功能等优势,已成为髋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的常见措施。但由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因恐惧、疼痛或担心假体脱位等原因不愿进行早期活动,增加了其患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便秘等并发症的风险[1]。目前,临床已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以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等并发症,但是需要患者主动参与,而患者主动性的缺乏会使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2]。近年来,中医护理干预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且其因易操作、适应性广及效果好等优势被临床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护理中,其中穴位贴敷和艾灸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上述方式在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应用较少[3]。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于宁德市中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髋部骨折患者,对其分别实施常规干预,以及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方法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宁德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且已取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① 符合髋部骨折的诊断标准[4];② 行髋关节置换术。排除标准:① 下肢无法正常活动;② 伴有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③ 对研究所用的重要方剂及其成分过敏;④ 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2组间骨折类型和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干预 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干预,并持续干预14 d。① 关注病情及健康宣教:护士在患者返回病房后为其连接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其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关注其病情变化,并予以切口、药物、生活起居、饮食和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宣教。② 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取外展中立位,下肢外展30°,双腿间夹T型软枕,且从其足背开始按摩双下肢;指导患者在床上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泵运动训练。③ 饮食护理:嘱咐患者以清淡且易消化的饮食为主,此外,还需进食具有消肿利水、活血祛瘀功效的食物,保证每日进水量大于1 500 mL。④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适时予以心理护理。⑤ 药物护理:嘱咐患者按时服用口服药物,并为其进行常规补液治疗。

1.2.2 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干预,并持续干预14 d。

1.2.2.1 穴位贴敷 ① 将三七、红花、冰片、大黄、白及、升麻、姜黄、栀子、桃仁、乳香、没药和甘草按照一定比例研磨成粉,用姜汁、蜂蜜调和为膏状,取适量膏剂置于一次性敷贴内,制成直径为7 cm的圆形敷贴膏。② 按照同身寸法选取双侧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中渎穴(大腿外侧,腘横纹上7寸)、地机穴(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并于穴位上做标记。③ 对患者皮肤状态评估后进行基础清洁工作,并将敷贴膏贴于相应穴位上。若患者为第1次接受此干预措施,护理人员定期观察其皮肤状态,及时了解其是否发生过敏反应,每次敷贴膏留置6 h。

1.2.2.2 艾灸 运用同身寸法选取穴位(同敷贴穴位),运用回旋灸、雀啄灸及温和灸3种方式交换的方法在穴位处用点燃的艾条进行施灸,其中回旋灸、温和灸距离皮肤表面1.5~3.0 cm,雀啄灸距离皮肤表面2~3 cm,每次施灸时间为20 min。施灸过程中定时观察患者的皮肤状态,定时掸去艾条灰,避免发生烫伤。

1.3 观察指标

1.3.1 肿胀程度 于干预14 d后,根据患肢周径与健肢周径的差值评价肿胀程度。判定标准为:患肢肿胀完全消退,且患肢周径与健肢周径相近为显效;患肢肿胀明显消退,且患肢周径与健肢周径差值<1.5 cm为有效;患肢肿胀未消退甚至周径较之前增加为无效[5]。

1.3.2 凝血功能 于干预前及干预14 d后,抽取患者肘部空腹静脉血5 mL,运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运用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运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1.3.3 疼痛程度 于干预前及干预14 d后,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1~3分、4~6分及7~10分分别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疼痛。

1.3.4 并发症发生率 于干预期间记录患者的便秘、DVT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肿胀程度比较

干预14 d后,观察组的显效患者构成比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肿胀程度比较[例(%)]

2.2 2组凝血功能比较

干预前,2组间GPⅡb/Ⅲa、GMP-140、FIB及FDP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14 d后,2组的GPⅡb/Ⅲa、GMP-140、FIB及FDP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GPⅡb/Ⅲa、GMP-140、FIB及FD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凝血功能比较

2.3 2组疼痛程度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后,观察组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的患者构成比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疼痛程度比较[例(%)]

2.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干预期间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8.00%)比观察组(4.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能帮助患者重建髋关节功能,但其为有创术式,可激活机体的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治疗效果[7]。临床虽会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予以专科护理,但是往往需要患者自行进行功能训练,而在骨折及手术的双重影响下,患者对干预措施缺乏依从性,致使干预效果难以发挥最佳作用[8]。穴位贴敷和艾灸是常见的中医护理措施,并且该护理措施以护士为实施者,对患者依从性要求较低,将其用于髋部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中可弥补常规护理措施的不足。

手术创伤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引发肢体肿胀,同时在疼痛、肢体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肌肉自主收缩和自主活动减少,影响静脉回流,进一步加剧肿胀。本研究中,干预14 d后,比较2组的肿胀程度改善情况发现,观察组的显效患者构成比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可缓解髋部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肢体肿胀程度。究其原因,本研究中选用的穴位为血海穴、太冲穴、中渎穴及地机穴,其中血海穴具有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效;太冲穴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中渎穴有祛寒止痛的作用;地机穴主治水肿等脾不运化而致的水湿证。艾灸运用艾绒在皮肤表面的穴位上进行烧熨,借助艾条点燃的热力,经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发挥温散寒邪、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作用,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患者的肿胀程度会得到改善。手术会导致凝血、抗凝因子和纤溶系统的异常改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发生DVT。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14 d后的GPⅡb/Ⅲa、GMP-140、FIB及FD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在干预期间,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均<0.05),说明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可改善髋部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血液高凝状态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究其原因,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因证选穴,辨证施药,以此达到调理脏腑阴阳平衡的一种疗法。本研究中敷贴所用药物具有祛湿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将其贴敷于相应穴位,药物通过经络传至皮肤腠理,疏通经络,达到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9-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干预14 d后的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的患者构成比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可减轻髋部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感。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艾灸疗法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合成并释放糖皮质激素、内啡肽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多种激素,发挥调节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11-12]。

综上所述,将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应用于髋部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中,可减轻其疼痛感,改善其肢体肿胀程度和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髋部置换术艾灸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营养支持下加速康复外科护理(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