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非司酮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复发率、性激素水平与疼痛反应的影响

2021-05-31李桂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肌瘤组间腹腔镜

李桂莲 王 园

(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山东 聊城 252300)

子宫肌瘤属于妇科肿瘤相关疾病中的一种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1]。该疾病在发病初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当病情严重时,会表现出为月经不调、腹部肿块以及不孕等症状[2]。临床治疗子宫肌瘤需从肿瘤的体积、生长速度、患者症状3个方面出发,选择药物或者手术治疗[3]。当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较好,目前已能一次性处理直径在1~10 cm的5个肌瘤[4]。相关资料显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能抑制其体积,同时能预防意外的发生[5]。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米非司酮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复发率、性激素水平及疼痛应激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年龄24~60岁,平均(35.90±3.60)岁;子宫肌瘤直径1.84~5.98 cm,平均(3.2 4±0.8 5)c m。研究组年龄2 5~5 9 岁,平均(37.20±4.80)岁;子宫肌瘤直径1.80~5.68 cm,平均(3.22±0.75)c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有显著的临床表现,且年龄在22岁以上;无激素避孕史;自愿参与本研究;治疗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孕产妇;有盆腔炎等严重疾病者;子宫异常出血者;意识不清晰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采用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在脐部、左右下腹3个部位进行穿刺,气腹压力保持在14~15 mm Hg(1 mm Hg=0.133 kPa)[6]。将腹腔镜置入子宫内探查子宫肌瘤位置,针对黏膜、浆膜下的子宫肌瘤有3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一种是用电凝切除,并做好止血措施;第二种是直接切开假包膜,先用抓持钳夹住瘤体并牵拉出来,同时做好止血措施;第三种是直接将肌壁间肌瘤剔除[7],即注入20 U缩宫素于子宫肌层,以有效降低出血量,帮助子宫平滑恢复收缩功能,用电刀将假包膜切开,利用齿抓钳将其剥离瘤体[8]。将子宫肌瘤剔除后,在腹腔镜下完成电凝、缝合、止血,最后缝合浆膜层,注意肌层必须缝合[9]。最后对患者的盆腔进冲洗,并利用腹腔镜再次探查,查看创面出血情况,放入防粘连剂,将器械取出,缝合切口[1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再行米非司酮治疗,口服,每日25 mg,每日1次,治疗90 d[11]。

1.3 评价标准 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黄体生成素(LH),采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测定[12]。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13]。③比较两组术后24、72、120 h的疼痛程度,根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价,总分为10分,3分以下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分及以上为重度疼痛,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14]。④对比两组术后0.5、1.0、1.5年的复发情况,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未发现新的子宫肌瘤为无复发;有新的子宫肌瘤,且直径>1 cm为复发[1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FSH、E2、LH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SH、E2、L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对比()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Ang-2、VEGF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Ang-2、VEGF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ng-2、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ng-2、VEGF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ng-2、VEGF水平对比()

2.3 两组疼痛程度对比 研究组术后24 h中度、重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χ2=24.8485,P<0.05);研究组术后72 h中度、重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χ2=12.6763,P<0.05);研究组术后120 h中度、重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χ2=10.2122,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程度分级情况

2.4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0.5、1.0、1.5年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n(%)]

3 讨 论

子宫肌瘤包括单个或多个,单个最大直径可达20 cm[16]。该类肿瘤常见于育龄较晚的女性,且极易复发[17]。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切除子宫是最终的结局,这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种艰难的选择[18]。米非司酮能有效抑制子宫肌瘤的生长[19]。长期低剂量(即1年时间内每日5 mg或每日10 mg)应用能缩小平滑肌瘤,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20]。米非司酮还能抑制排卵,帮助黄体溶解,破坏子宫内膜[21]。长期服用(每日100 mg)米非司酮可改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周期[22]。但有研究证明,子宫肌瘤患者在停用米非司酮后会再次生长[23]。

Ang-2和VEGF为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可加速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促进血管生成[24]。二者水平升高反映子宫肌瘤生长的速度较快,病情有可能复发[2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Ang-2、VEGF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ng-2、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 h中度、重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72 h中度、重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20 h中度、重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0.5、1.0、1.5年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SH、E2、LH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SH、E2、L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研究指出,子宫肌瘤患者在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但米非司酮可促进子宫收缩,软化宫颈,扩张宫口,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26]。

综上所述,在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再行米非司酮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降低疼痛程度及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肌瘤组间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