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2021-05-30刘思宇

学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整本书论语策略

摘要: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并要求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有重要引导作用,本文从激发兴趣,任务驱动,内化输出三个方面,提出了《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论语;整本书;策略

《论语》传达的精神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新课标提出研习中华文化经典,《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具有典范性的语言,丰富的思想内涵。认真阅读与研讨《论语》有助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变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初高中对《论语》的教学停留在课本单则的,碎片化式的教授,不能帮助学生系统的,全面的了解《论语》,以致学生对《论语》一知半解,熟悉而又陌生。推进《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深层次的研读《论语》有重大意义,因而笔者就《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作几点探讨。

一、故事引入,兴趣先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師。许多学生对《论语》的印象停留在“道德说教”“呆板无趣”“杂乱无章”的层面,想要学生改变对《论语》的这种片面看法,潜心阅读,首先需要教师向学生传达一种《论语》有趣好玩的理念,并用书中内容加以证明。

譬如《公治长篇第五》中记载,孔子说当自己的道无法施行的时候,自己愿“乘桴浮于海”,而到那时,还能跟随自己的人恐怕只有子路。孔子毫无保留的表达了自己对子路的信任和喜爱。子路听到此话,也认为能和老师一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人,一定是老师特别宠爱之人。所以立刻喜形于色,得意忘形,《论语》中记载“子路闻之喜”。而孔子看他的得意劲儿,立刻当头一棒:你这种过于好勇之人,又有什么可取的呢。

孔子对子路勇武鲁莽的打压还可以从下面一则看出,《述而篇第七》记载,孔子夸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并表示持有这种人生观的人只有颜回和自己。孔子如此夸赞颜回,子路听后大为吃醋:老师你不是说道不行只有我陪你泛舟余生吗?现在你怎么和颜回一道了。于是故意大声提醒老师:“子行三军,则谁与?”他本以为孔子会说,当然是你啦,我得“与子同车”,让你保护我呢。但没想到孔子不满于他的鲁莽无谋和妒意横生,马上挖苦说,你这种暴虎冯河,有勇无谋的冒失鬼,我才不与你共事。子路听后无言,自讨了个没趣。孔子对子路的这种先夸赞后贬损并非是真正讨厌子路,恰恰相反,我们从中一方面看出了他对子路的喜爱,一方面又读出了他对子路的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当然,孔子对子路并不总是先夸后贬,有时相反。譬如:《先进篇第五》记载,一次师生一起伴乐讲学,大概子路奏乐不合孔子之意,孔子说:“奚为于丘之门?”孔子是演奏琴瑟的大家,孔子的不满影响了门人对子路的态度,大家纷纷不敬子路。孔子看到这种现象,于是立刻出来打圆场:子路嘛,虽然还没有入室,但已经由门入堂了,还是不错的。对自己喜爱的学生,孔子不忍心看其受到同门人的不敬,师生之间真挚无机心的关系可见一斑。

《论语》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的趣事比比皆是,老师由故事引入,可以让学生明白《论语》其实可以当作一部故事书来读,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书中记载的每个故事都鲜活饱满,妙趣横生。当学生不再把《论语》当成空洞说教的古书,就与之有了亲近感,便会有阅读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阅读。

二、任务驱动,拉近距离

许多学生认为《论语》是几千年前的作品,与自己相隔甚远,早已过时,不能指导当下的生活。针对学生这样的想法,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与当下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研究。由此让学生意识到《论语》并不过时,而是与自己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论语》中找出有关学习方法、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交友等与中学生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从中提炼概括,以此拉近学生和《论语》之间的距离,并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以《论语》中谈到的学习方法为例,教师可先指导学生从书中找出有关学习方法的篇目,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如思考类、复习类、向他人和环境学习类。

通过查找和整理,一方面,学生完成了通读,对《论语》整本书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基本掌握了《论语》全书的轮廓与架构。另一方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从中整理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完成了任务驱动型阅读,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论语》体系。这样的阅读方式,既可发挥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引导作用,又可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到了范读和细读相结合。

在具体施行这一环节时,教师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共情”,缩短自己和书本的距离,找到书中和自己相契合的部分,建构属于自己的《论语》体系。当学生觉得《论语》与自身息息相关时,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参与度和积极性也会提高。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设计问题。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涉及政治、文学、治学、管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不可能把所有与《论语》有关的话题都整理出来,提供给学生。而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也各不相同。如果只是按照教师提供的问题去研读整本书,未免过于单调和狭隘,所以教师可以动员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去发现《论语》中和自己生活学习有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

三、成果展示,内化输出

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离开一方谈另一方,基本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话题。阅读是知识的输入,写作是知识的输出。对于《论语》的整本书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输入的层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转化和输出。当然,输出的方式不仅仅只有写作一种。对于整本书阅读成果的输出展示,笔者认为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表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样篇幅较长且有故事性的篇目,让学生在表演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的性格特点,设计人物的语气语言,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效果。又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辩论题目可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选择学生熟悉且有意义的话题,如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亲亲相隐,还是应该“大义灭亲”?又如,学生可以模仿深夜电台节目,由学生扮演主持人和热心听众,“主持人”接听“热心听众”的电话,让“热心听众”对“主持人”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苦恼,“主持人”用《论语》中的内容或思想为其解答。在一问一答的对话中,让学生感悟思考《论语》中的智慧。

除此之外,《论语》中成语接龙,读书感悟研讨会,论文比赛等也是展示阅读成果的好方式。教师可选取一种方式让学生展示,也可根据阅读进度和班级学情,选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展示。通过这样的展示方式,学生可以把阅读输入的知识进行转化和输出,在纵向通读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横向阅读,把阅读逐渐引向深入,提高理解、思辨和归纳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论语》整本书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经典的诵读和体味,让学生明晓经典的内涵和意义。以上三个阅读的步骤,通过“激发兴趣——问题引导——内化输出”的过程,将学生逐步引入深度阅读,让学生在品味经典中,储备知识,提高素养,陶冶情操。

(作者:刘思宇,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整本书论语策略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如何读懂《论语》?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