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

2021-05-28王莹莹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古诗

[摘 要] 应试形态下的语文教学,往往抹平文体差异而一切指向应试,导致经典、优美的文本被解剖,无法真正体现出语文的价值。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真正扎根于古诗的沃土中。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基础性意蕴包含两点:一是奠定初中生语文工具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奠定初中生语文人文性认识的基础。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人文性;工具性

[作者简介] 王莹莹(1983—    ),女,甘肃玉门人,玉门市第三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在语文课程改革之初,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界曾经有过一段争论,即著名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此次争论的实质,在于“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而要想回答“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就必须回答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方向。

古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并未真正引起教师的重视。尤其是应试形态下的古诗教学,往往呈现出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古诗价值的教学生态,背诵成为古诗教学的核心任务。

一、初中古诗教学的基础性意蕴

“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常常是尴尬的:一方面,大多数教师认识到基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误解基础。如初中古诗的教学,许多语文教师将古诗教学的基础理解为学生的背诵,课堂呈现出“背诵主义”的倾向,将古诗教学简化为强调古诗背诵。在实际课堂上,他们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原文和古诗的意义,还让学生背诵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展现的美好意境等内容。应该说,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是需要强调背诵的。因为背诵是学生在应试形态下古诗学习过程中的必由之路,是学生通向赏析、感悟古诗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丰富文化底蕴的重要步骤。但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内容更需要学生的理解、感悟,而非簡单的记诵。这样的古诗课堂显得僵硬而刻板,学生也容易丧失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重新理解古诗教学的基础,真正明白古诗教学的基础性意蕴,避免古诗教学的“背诵主义”倾向。

(一)奠定学生语文工具性认识的基础

初中生正处于领会语文工具性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形成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后续学习阶段语文素养的形成。古诗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古人通过诗歌表达思想情感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让学生感悟语文表达情感、沟通心灵的工具性作用,是学生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绝佳素材,可以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初中生而言,作为母语(即汉语)书写而成的古诗,天然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可以深化其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因此,古诗教学可以发展中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

(二)奠定学生语文人文性认识的基础

语文的工具性并不是单独体现的,语言运用的同时必然渗透着人文性,因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情感、彰显意志的。诗歌更是如此。所谓“诗以言志”,便是这个道理。古人作诗并非简单地写景状物,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个人的情感。因此,相较于其他文体,古诗往往在用精炼的语言描述深邃的道理、表达深刻的体悟。应该说,古诗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最佳典范。因此,古诗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得以充分领略到古诗的人文性,提高学生对语文人文性的认识。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深化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浓厚的意蕴,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古诗教学夯实语文基础的有效途径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确,作为初中生重点学习的文学样式,古诗的教学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格。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古诗朗读中深化对古诗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诗歌意境,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崔颢《黄鹤楼》为例,诗中的“昔人”有着明确的指向,乃是“骑黄鹤飞去的仙人”,是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昔人”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借代这一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作为人们抒发思乡情感最常用的诗句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类似的古诗句,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领略古诗浓郁的人文性。 此外,在讲解《黄鹤楼》最后一联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情境以丰富学生的感悟。教师以水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落日”“城关”“江水”“烟波”等意象,生动地演绎诗中的“日暮乡关”“江上烟波”,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并思考置身其间会产生怎样的情感。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走入情境,充分地领略诗句的内涵,使其感受诗歌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教学《黄鹤楼》时,笔者曾让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发现他在朗读时仿佛就是一个离乡的游子正在深沉地思念家乡,尤其在吟诵最后一联的时候,情感非常丰富,语气深沉而充满感染力,一种古诗承载的人文性蕴含其中,也让其他同学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浓郁的离乡之愁。后来,笔者才知道该学生是一个留守儿童。他非常思念自己的父母,在学习此诗的时候,很顺利地对诗产生了共鸣,与作者发生了交流。因此,他在朗读的时候激发起离愁别绪,与诗的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深化了对该诗的理解,深深地打动了其他的学生,也丰富了课堂。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教学再思考

今天的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核心素养培育的任务,而核心素养的落地是需要具体途径的。这个途径的寻找,需要教师对传统教学的研究,更需要教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实践探究。

著名美学家王朝文曾有这样的观点: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够引起强烈的感动。要想让学生对古诗产生“感觉”,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让诗歌所描述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形象化。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力创设符合诗境的情境,打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通道,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受诗歌的魅力。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够成功走入诗境,学生就能激活其形象思维,对古诗产生“感觉”,将古诗的理念与形象的表象结合起来,进而感受诗歌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学生可以提升其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推动其思维的发展,夯实其语文学习的基础,进而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基础——从语文课程实质的争论谈起[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7-19.

[2]陈玲玲,周国安.中考古诗词赏析考查方式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 2009(5):61-63.

[3]毛超.核心素养背景下部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66-69.

[4]黄绿鲜.新课标下的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140-142.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古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