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弱化归因及其消解策略

2021-05-28张子兵张健马文博李婷文蔡峰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

张子兵 张健 马文博 李婷文 蔡峰

摘 要:针对传统武术技击能力持续弱化的现实,析缕其技击能力弱化的原因,提出消解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弱化主要受传统文化“中庸”思想、西方文化侵入、社会环境改变、传统武术门户之见及传承中的“传不尽”等因素的影响.消解策略:破除传统鄙俗,正确认识自身;坚定文化自信,展现自身魅力;开启技击竞赛模式,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制定保护门派及传承人持续生存的政策.

关键词:传统武术;技击能力;技击弱化;文化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志码]A

Attribution of Weakening Skill and Attack Ability of TraditionalWushu and Its Resolution Strategy

ZHANG Zibing1,ZHANG Jian*2,3,MA Wenbo4,LI Tingwen2,CAI Feng5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Kunsan National University,Kunsan 54150,Jeonbuk Republic of Kore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4.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Changwon 51140,Gyeongnam Republic of Korea;

5.College of general edu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ngguan 523083,Guangdong,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fighting ability continues to weake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weakening of their fighting ability,and puts forward some resolving strateg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kening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fighting ability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golden mean" thought,the invasion of western "advanced" culture,the change of social environment,the view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gateway and the "endless transmission" in its inheritance.Dispelling strategy: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vulgarity and know yourself correctly;Strengthe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how their charm;Open the combat competition mode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benefits;Formulate policies to protect the continued survival of sects and inheritors.

Key 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kill and attack ability;weakening of combat skills;culture

我国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一直受世人的质疑,其弱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从文化、历史、社会学等视角对传统武术技击能力进行研究,探寻其弱化的归因,并提出消解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弱化的策略.

1 传统武术技击的演变历程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当时弱肉强食的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人和其他动物之间很难做到和谐相处,互相攻击是常见现象,人在捕食猎物和防御猛兽攻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技能”[2],这些技能成为最原始的武术动作,并在之后与猛兽斗争的过程中,不斷重复使用而成为人类防御野兽的有效技能.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可以熟练运用多种技击技术轻松战胜野兽,与此同时,人类为了争夺食物和生存区域,不同部落之间开始出现战争,技击技术的运用升级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兽斗时,人的智商显然处于优势地位,人类凭借智商的优势可以轻松战胜猛兽,而人与人战斗时,人类之间的智商、力量、速度等基本相近,这时就看谁的技击技术更胜一筹,谁就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在人类之间长期斗智斗勇的实战过程中,最原始的武术动作技术不断被优化提升,为武术技击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封建社会后,国家开始出现,国家之间的对峙使战争变的愈加频繁,战争把武术技术推向系统化和规范化.“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武列为教育内容之一”.[3]国家为了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已开始设立专门的技击训练机构.《孙子兵法》记载:“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差.”此时的国家把军队作战作为国家的大事,而传统武术“是一种阴险毒辣而无所限制的生死拼杀谋略”[4],对于提升国家军队作战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传统武术的进一步发展.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禁武”政策在秦及之后的朝代中频繁出现,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记载:“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此种做法严重阻碍了传统武术技击技术的发展.

唐朝时期首创武举,对武术的重视得到了极大提升.武举使民间习武者可以通过自身所学而获得拜将封侯的机会,普通百姓必定邹缨齐紫.武举制的推行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异将才,更进一步提升了军队和民间武术的技击能力.宋元时期,因政治和民族问题,国家一度发布“禁武令”,对民间武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明清时期,传统武术的发展逐渐进入鼎盛时期.特别是明末清初,常年战乱不断,政府禁武令的影响力持续下降,武风在民间大肆盛行,逐步将武术的技击技术推向历史发展的高潮.清朝中后期,西洋人的侵入带来了先进火器,先进火器在军事战争中创造的价值远超武术,加上西洋文化的侵入,人们对自身文化和技术产生严重质疑,致使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江河日下.

1901年清政府废除武举制,标示着传统武术在军事中的地位烟消云散,传统武术彻底失去国家政策的撑持,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逐步走向落寞.武术最初在个人和部落之间应用,伴随国家的出现,战争的需求,武术演变成军队中的武术和民间武术两种存在形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练兵纪实》中记载:“继光初到(蓟)镇,疏有云:教兵之法,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5]军队中的武术主要以实战技击为主,不讲求套路.民间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则由单一的技击逐渐形成技击、套路、内功法等,成为集技击、观赏、娱乐、健身等多元价值,兼有内外兼修、修身养性等功能的多元化武术.伴随着火器在战争中地位的提升,武术在军事中的价值逐渐下降,其价值功能逐步由技击转向以娱乐健身为主,特别是到了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担忧,有钱有闲的人们认为武术“套路的演练已不是纯粹的技击技艺而是内心体悟的一种手段”[6],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2 对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弱化的归因

2.1 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家思想成为后续历代王朝推崇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历史文明滋养下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华文明思想.”[7]传统武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推崇中庸之道,讲求礼、义、道、德.此思想虽有利于统治阶级,却严重固化了习武者的思想,使习武者行事因循守旧,失去逞强斗胜之心,朝着“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文化样式”[8]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传统武术技击技术的发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伦理纲常支配或影响着任何一个文化领域,体现在圈中则是武德.‘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便成为约束和制约其习武、交手的规范,两两较技试力时崇尚‘点到为止”.[3]武德是习武之人综合修养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习武之人有教养和制约的作用,提升习武者的德,以克制其“野蛮”之性.然而武术的技击之术因习武者武德的提升而逐渐得不到施展,就像今天的太极拳,演变为以推手来体现武技的高低,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武技,就算技击之术再高,不用于真实技击对战之中,长期以往也必然走向衰弱.

此外,自古以来习武者为摆脱“武夫”的称号,大多还偏爱文学.在“儒家文化、科举制度和读书做官等腐朽理念阴霾的笼罩下,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蔑视身体,无视体育”.[9]在此氛围中,习武者为体现自己不是所谓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习武之外还会通过读书来加强自身文化功底,以追求文武双全为最终目标,从而体现自己的德艺双馨.在文化熏陶下,逐渐追求“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和为贵”“练习武术不是为了所谓的打斗,而是一种文化修养的过程”.[10]认为“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11]追求文化修养,提升道德素养本无错,然而太过追求自身的“文化内涵”,使自己表现的像个谦谦君子,不以注重临场实战为要,最终将武术技击能力推向弱化的路途.

2.2 西方文化侵入的影响

“中国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9]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文化的强势入侵,国人直接丧失思考能力,将当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洋文化奉为“先进”文化,摒弃自己的本土文化.“现代语境下的西方,是指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1]西方列强们通过技术控制、规则垄断、话语控制等手段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自己的霸权文化.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压迫和排斥的权力形式,它使人们不能在话语之外进行思想”.这使得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动项目如若想进入奥运会,“要想在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适应西方文化的逻辑规则和评判标准,把自己塑造成为西方文化标准的模仿者和执行者”[12],就得符合西方资本霸权者的审美标准,征得西方资本主义者的同意方能可行.就像中国武术一样,为了能进入奥运会,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审美和评判标准,放弃了以技击为首的本质功能,向难美性方向发展,分化形成现在所谓的竞技武术,采取类似体操的评分标准,最终使其变异发展为既不是体操也不是舞蹈,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现在的竞技武术被称为武术的技击核心内容,但由于其失去了武术的灵魂,武术变成了套路表现之上的一个“虚”名.

2.3 社会环境的改变削弱了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技击为生存根本的传统武术彻底失去其生存之基.“传统武术的内核是技击,技击是古人为求取生存而在生产、生活、自卫及战争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搏击经验.”[13]新时代的法治社会近乎终结了传统武术技击功能的发挥.法治社会下,既无战乱时自保的状况,也降低了两两对打现象的概率,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变成了“鸡肋”功能.经济体制的改变也削弱了传统武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封建传统社会下的传统武术可以依靠镖局、护卫、武馆(武师)等行业获得的经济利益维持自身生存.新经济体制下类似这些行业的工作鳳毛麟角,难以为人们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致使习武人数骤减,同时也降低了习武者自身的武技水平.

2.4 传统武术门户之见与传承中“传不尽”因素的影响

传统武术技术发展中还存在其他弊端因素的影响.首先,门户之见限制了传统武术技术的提升.在一个地区中会有多个拳种并存,不同拳种代表着不同的门派,各门派在当地影响力的强弱会为自身发展带来不同的效益,自身影响力愈强,门派就愈加壮大,会带给门派掌门人和门内弟子无限的荣光,然而一山难容二虎,为提升自身门派在当地的声望,门派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夸耀自身,贬低他人,唯我独尊的现象.门派的对立使传统武术各自为营,没有统一的价值目标导向,形同一盘散沙,门派之间的互相歧视使门派之间失去相互学习,互相提升的机会,不利于传统武术技术的提升.

传统武术传承中存在的“传不尽”现象也是使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弱化的原因.从古至今,在技艺传承中流传着“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古语,师父为维护自身利益,传承技艺时不能做到倾囊相授,部分技术在旷日积晷的传承中逐渐消逝.很多师父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只围绕套路进行教学,虽有部分师父讲解套路中的攻防技击含义,却做不到深入讲解.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武术实战中的攻防技击和套路中的攻防技击截然不同,实战中用出来的技术不可能像套路中练出来的那样精妙绝伦,在实战中不仅是靠自己当时的感觉和状态等自身因素来选择需要使用的技术,更大的可能性是要根据对手的身高、力量、站位等外界不可控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应对技术,作为师父,不能深入讲解技术在瞬息万变的实战中如何应用,一味将套路中出现的技击技术用于实战,所呈现出的技击能力必然是不堪一击.

3 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弱化的消解策略

3.1 破除传统鄙俗,正确认识自身

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必须“清醒”,重新认识一下自身,积极面对自身的不足,摒除传统鄙俗的影响.武术传承者应以提高自身技术为主,切不可为追求名利而过份美化自己,更不可打着“中庸”思想,追求以和为贵,不战为美.传统武术技击能力的提升必须经历临场实战,该打的时候必须要打,技不如人,可以继续努力练习,而不上台对战永远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实力,等到自己的实力真正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再来推手和“止戈为武”也为时未晚.

3.2 坚定文化自信,展现自身魅力

“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等与西方本来有所差异,因此不可能按照西方设定的模式走.”[13]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学习西方文化的可借鉴之处,以自身文化为发展主流.武术是我国体育运动中最具文化代表性的项目,“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以及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体现的是中国优良传统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内涵.”[14]因此,申请入奥是必须要进行的,但须改变自身的竞赛规则,取消以动作难美性和套路流畅性作为评分准则,实行以双方临场对战的形式作为胜负评判标准,以“能打”的身份亮相在世人面前.“打”是武术的本质特征,也是其核心内涵所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切不可以“进奥运”为由而舍弃自身的内涵,进奥运会是一种方式,让武术在世人面前展示,让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于人类才是她的目标.

3.3 开启技击竞赛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传统武术应该提升其观赏性.扩大受众面的突破口在其技击性,通过技击能力来判定比赛胜负,使无论男女老幼都看得懂竞赛.开展以技击对抗决定胜负的竞赛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传统武术的本质特点,更可以提升其观赏性.像终极格斗冠军赛UFC和PRIDE格斗大赛是国际上较为出名的实战格斗赛事,这种比赛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较少比赛规则的限制性,可以使选手极大限度发挥技击实力,更能激发观众的熱情,吸引大批观众的到来,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竞赛规则决定着竞赛的形式,影响着竞赛项目的发展趋向.改变传统武术的竞赛规则,实行以技击对抗判定胜负的比赛规则,是传统武术在现今社会提升其技击能力的最佳途径.效仿UFC和PRIDE等大型格斗赛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竞赛规则,竞赛的大门面向世界开放,提升竞赛的知名度,对于获胜的选手设置高额奖金,对于不同技术等级的选手设置不同的出场费用(UFC著名选手康纳麦格雷戈的出场费最高达到350万美元).逐步形成传统武术产业链条,提升传统武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人来练习武术,扩大武术习练者的后备基础,进而推动传统武术技击能力的提升.

3.4 制定保护传统武术门派及传承人持续生存的政策

首先,相关部门应组织官方传统武术比赛,使不同门派选手都能参与其中,在比赛中发现自身不足和他人之长,促进门派间互相交流.其次,根据不同门派和传承人为武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官方比赛中获得的名次,给予不同等级的荣誉和不同额度的资金奖励,给大众所承认的正规门派及传承人颁发传承证书,根据门派及传承人的传承规模提供长期传承资金,保障其持续生存的根本,使门派之间破除唯我独尊的迂腐思想,让师父在传授徒弟时能够全盘托出,不必为自身的后续生存而担忧,从而达到激发传统武术技击技术发展的效果.

4 结语

“人类正是为了满足自我防卫的需求创作并发展了武技,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即使在生产力已相当程度发展的时代,这种武技只要还能满足自我防卫的需要,只要它还能作为人类自我防卫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它就有继续存在价值以及持续发展的空间.”[15]传统武术技击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其生存也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武术技击已失去其原本的生存环境.“技击弱化是自明清以来拳种形态产生后武术发生的一个历史事实.”[16]“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的文化遗产”[17],唯有在保持自身技击本质的前提下,将自身技击特点与现代社会环境相结合,探寻新环境中的发展路径,才能在新时代重现技击辉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文化的顶层.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

[2]王岗.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21-23.

[3]彭鹏.现代武术技击之思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127-130.

[4]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7,30.

[5]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刘树军,李通国.论武术套路的表现性技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70-73.

[7]王玉川,陈威等.从“亳州论剑”看亳州武术的发展与传播[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71-73.

[8]张健,孙辉.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传承[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50-159.

[9]张之沧.论身体与智慧[J].体育与科学,2006,27(5):11.

[10]王岗.质疑:“技击 是武术的本质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28-34.

[1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62.

[12]金民卿.西方文化霸权的四大“法宝”会不会失灵[J].人民论坛,2016,(31):25-27.

[13]周维方.场域和身体认知:传统武术技击形象再塑造的依据与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9,40(2):88-92.

[14]张健,孙辉.城市化进程中的武校留守儿童身份认同与武术文化传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4):54-60.

[15]温力.原始人类的技击需要促使了武术的产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3):5-8.

[16]刘文武.论武术的“技击弱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1):139-144.

[17]王晋伟.我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困窘与出路[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64-66.

[18]王崗.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的另类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2.

[19]李晓智.祭祀统摄下的多符号文化内涵化:武术文化本源的演进[J].体育与科学,2017,38(5):57.

[20]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5.

[21]吴小英,王士昌.论习近平文化自信观[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2(5):20-26.

[22]李晓智,高亮.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谱系、困境与消解[J].体育与科学,2019,40(5):69-75.

编辑:吴楠

收稿日期:2020-10-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TY087);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创新能力提升项目(YBNLTS2019-056);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基金项目(SK20007)

作者简介:张子兵(1991- ),男,山东聊城人.助教,博士生,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哲学研究;张健(1984- ),男,山东潍坊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研究;马文博(1990-),男,陕西咸阳人.助教,博士生,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通讯作者:张 健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文化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传统武术在校园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系统解析
挖掘 推广 融入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