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文人画中“枯木”形象的美学特征

2021-05-28尹歌

美与时代·下 2021年4期
关键词:枯木美学特征

摘  要:“枯木”一直是文人画中一个典型的形象。从宋至元,“枯木”题材在文人士大夫的画作的传承和变革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内涵和美学特征。在笔墨上,用枯笔淡墨作画,传达简淡自然的意境。在形态意蕴上,引书法笔意入画,表现的是画作者自身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枯木;引书入画;美学特征

一、文人画中“枯木”形象的传承与变革

中国的文人画一向讲究诗、书、画的结合,讲究在画中体现诸多人文的、美学的内涵,而中国的文人们需要通过画作寄托自己的情怀。故在题材的选择上文人总是离不开“枯木”“竹子”“峻石”“梅花”等意象,其中“枯木”作为文人画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载着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意蘊。

(一)传承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人画,兴盛于宋元。在宋代,最有名的“枯木”题材的画作,非北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莫属,但在苏轼之前,素有“湖州竹派”之称的文同,也擅长画“枯木”,尽管他有关“枯木”的画作未流传于世,但从诸多画论和后人的评价中可见他对“枯木”题材的偏爱。如苏轼在《文与可枯木赞》中写道:“怪木在廷,枯柯北走。穷猿投壁,惊雀入牖。居者蒲氏,画者文叟。赞者苏子,观者如流。”[1]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的一席话也印证了文同对“枯木”的钟爱:“复爱于素屏高壁状枯槎老,风旨简重,识者所多。”[2]郭若虚的这番话不仅指明了文同爱画“枯木”的事实,也直指了文同的“枯木”创作的风格是用笔率真、用墨简淡,但意蕴深重,富有深远意味。至于苏轼的“枯木”经典画作《枯木怪石图》,也是最能体现他“写意”思想的作品之一。苏轼的“枯木”出于文同,但又不同于文同,具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在《枯木怪石图》这幅作品中,苏轼运用淡墨的画法一气呵成,并不拘泥于树木本身的形象,反而将“枯木”画成了怪诞盘曲的样子,别具一格,自成一派。这种不求形似的“枯木”迎合了当时文人追崇“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重视意境表达的潮流。苏轼之后,“枯木”题材至元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代表人物赵孟,他的有关“枯木”题材的作品有:《秀石疏林图》《枯木竹石图》《古木竹石图》等。他对苏轼“枯木”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同样以枯笔淡墨作画,并且不求形似,注重对象“写意”的表达。赵孟之后,倪瓒笔下的“枯木”算是集大家之成,但又自成一派,极具“简逸”的品格。

(二)变革

“枯木”题材的变革,不仅体现在不同时代的画家们对“枯木”这一形象的表现风格和诠释方式的不同上,同时也表现在整个画作格局的变革上。

在对“枯木”的表现风格来看,从苏轼形态怪诞的“枯木”,到赵孟典雅精致的“枯木”,再到倪瓒淡雅简逸的“枯木”,彰显了“枯木”这一艺术形象在不同时代的风格变化。这些变革背后,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风格特征,还反映了画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宋代,政治环境阴郁,党派争斗不断。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宋朝文人士大夫意识觉醒,他们不仅以“枯木”形象表现自身遗世独立的情怀,更是借“枯木”抒发苦闷生命中的忧虑之情。故文同和苏轼的“枯木”形象,往往是怪诞的、孤独的,它们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遗世而独立,“枯木”也成为了他们高尚人格的标志。到了元代,政治上歧视汉族文人,汉族文人士大夫仕途受阻,但也带来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正如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所说:“当外在的反抗和经邦济世前途渺茫或力不从心时,人们就会转而追求内在的精神自由和人格完美以及性情的抒发。”[3]238汉族文人士大夫们“隐逸超俗”,寄情于山水,故赵孟、倪瓒的“枯木”形象也是简逸而淡雅的。他们在绘画中,“枯木”最能表现内心的忧闷,让他们暂时忘却现实的苦闷和委屈,寻得精神的安谧与淡泊。

从“枯木”在具体画作中的格局上来看,从宋至元,也经历了一定的创新和变革。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中,“枯木”奇峻、孤寂、盘曲,处在画作的中心位置,表达一种率性而为、孤独的心境。而赵孟和倪瓒的“枯木”往往瘦弱细长,规规整整,依附在巨石旁边,起辅助点缀作用,使整幅画的格局更加简单利落,表达画作者不争不抢、淡泊明志的心境。

二、文人画中“枯木”形象的审美特征

虽然不同画作者对“枯木”题材表现风格不尽相同,但文人画一向讲究诗、书、画的结合,故即使是单纯的“枯木”题材也符合文人画的书与画紧密结合的特点,即“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将书法用笔用墨的特征融入到绘画中,其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两点:第一,在“枯木”的笔墨描绘上,以枯笔淡墨作画;第二,在“枯木”形态上,不注重形似,以写意笔法作画。在作品意蕴表达上,用书法表现“枯木”,进一步表达画作者的品格特征。

(一)笔墨——以枯笔淡墨作画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中运用书法线条,全画以枯笔和淡墨勾勒,用笔粗犷,线条遒劲有力。在画的左侧立着一尊怪石,怪石旁盘曲地生长着枝节扭曲的枯木,有枝无叶,挣扎着延伸至天空。在这幅极具书法意味的作品中,苏轼运用淡墨的画法一气呵成,表达了一种野蛮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苏轼画“枯木”用笔粗犷,与米芾“树石不取细,意思便已”[4]的思想相同。

众所周知,赵孟“书画同体”的艺术主张影响深远,他认为作画必须要以书法用笔作画,而赵孟的“书画同源”理论,在他的画作中得到了彻彻底底地实践。他的《秀石疏林图》运用了书法中的“飞白”技法画石,充分展现出峻石坚硬质感。他还运用篆书刻画“枯木”,纯用水墨表现其线条,笔笔中锋,顿挫别致,充分展现了树枝的错落有致,坚韧而富有旨趣。他还在画作后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来进一步阐述他“引书入画”的理论。

倪瓒在笔墨技法上,同样运用淡墨枯笔来勾勒“枯木”。其画作《幽涧寒松图》,用墨极为简洁,寥寥草草勾勒几笔,便是枯木的全貌,给人淡雅宁静的感觉。再如《渔庄秋霁图》中的“枯木”也是简墨勾画,但即使是草笔,树干均朝天空的方向生长,极尽刻画枯木遒劲挺拔的姿态,正所谓简约而不简单。倪瓒的“简逸”笔墨风格特征显著,清代方薰就在《山静居论画》中称倪瓒的画“全以简淡胜人”[5],当代学者陈传席也说:“元人画简,无一笔不繁。以简概括元人绘画,实际上是以倪云林的画作为元画代表而论的。”[3]302

(二)形态意蕴——引书法笔意入画

任何艺术作品形象背后实际都有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而这些“枯木”形象的背后是创作者的审美品格。苏轼的画作中,最能体现写意笔法的是“枯木”题材的作品。苏轼画“枯木”用笔粗犷,不求形似,但求写意。正如夏文彦所言:“苏东坡……枯木奇石,时出新意,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老硬,大抵写意不求形似。”[6]上文叙述可知,苏轼《枯木怪石图》中的“枯木”形象野蛮而具有生命力,弯曲盘旋,直指天空。这“枯木”形象的背后,實际上表达了苏轼桀骜不驯、不向命运屈服的品格。再如赵孟典雅规整的“枯木”形象,温和又独立地立在巨石旁,正如当时仕途受压迫,却依然俊逸脱俗的众多文人士大夫形象。故在赵孟笔墨下,美好规整典雅的“枯木”形象背后,实际象征的是赵孟典雅高逸的人格属性。再到倪瓒,他的“简逸”风格深入人心,他的“枯木”用笔极轻,用墨极淡,给人清幽静谧的感觉,也凸显了倪瓒本人温润简淡的品格。倪瓒在《题画竹》中写道:“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7]大意是说绘画不求形似,但求通过笔墨表达胸中之意。

三、文人画中“枯木”形象的审美境界

正所谓画品如人品,画境也亦如心境。以书法用笔作画,给文人画带来的是更加强烈的主观色彩。“枯木”形象的背后,映照的是画作者的品格,同样地,“枯木”所营造的绘画的意境,映照出了绘画作品的审美境界。

(一)笔墨——简淡自然之境

关于文人画中“枯木”题材,不管是苏轼的怪诞“枯木”,还是赵孟的规整“枯木”,亦或是倪瓒的简淡“枯木”,都是运用书法线条,以枯笔和淡墨绘图,实际上都营造了简淡自然的审美境界。如倪瓒《六君子图》,无过多笔墨,简简单单的六根“枯木”直直地立在石头上,和远处的山相呼应,一切都是那么淡然、平静,一如倪瓒本人简淡朴素的人格。他的《古木幽篁图》描绘了高耸却纤细的“枯木”形象,显示了萧疏简淡、遗世独立的气质,一旁的大石头也是用笔极淡,整幅图体现了清冷简淡的意境。倪瓒本人一生正直淡泊,隐逸山水,因此他笔下的“枯木”自然而然是平淡且朴素的。倪瓒用极淡的笔墨,为他的作品添加了他强烈的主观色彩,表达了其自身追求简淡平静、朴素自然的人生愿望。正如宗白华所说:“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单中包含无空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8]倪瓒简淡的“枯木”形象,是他追求简淡自然之境的体现。

(二)形态意蕴——亦坚亦柔之境

在文人画的艺术创作中,画作家们常常借物抒情,将自己的精神境界通过一些对象的特质表达出来。树木和竹子一样,具有着生机勃勃、坚韧不拔的特质,而文人画中“枯木”,除了展示勃勃的生命力外,在一些形态下也会具有苍凉和孤寂的感觉。比如苏轼在《枯木怪石图》中的“枯木”形象就是遒劲倔强,富有野蛮生长的勃勃生机。苏轼的“枯木”形象营造的就是一种坚韧不拔、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境界。而倪瓒所作“枯木”就是苍凉且孤寂的,例如他的《幽涧寒松图》,画面中,几棵树木挺拔在裸石上,远处溪流趟过,寒意逼人。在倪瓒画笔的勾勒下,整幅图都具有冷清荒凉的感觉。倪瓒用荒寒孤寂的“枯木”形态,营造了苍凉寂寥的精神境界,亦或是他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苏轼.东坡画论[M]. 王其和,校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149.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俞剑华,注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14.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238.

[4]米芾.画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39.

[5]钱泳.履园画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23.

[6]夏文彦.图绘宝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178.

[7]温肇桐.倪瓒研究资料[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4.

[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4.

作者简介:尹歌,吉林艺术学院写意人物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枯木美学特征
枯木
枯木
枯木
枯木
给他一块木头,他能雕出整个星球!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技艺的传承人保护探议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