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急诊心脏骤停的效果探析

2021-05-28张庆峰

系统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急诊室利尿激素

张庆峰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急诊科,山东临沂 276000

合理的心脏骤停抢救可有效促进心肺复苏(CPB),肾上腺素在临床抢救中比较常用,可有效治疗心跳骤停[1]。肾上腺素是一种内源性儿茶酚胺,可发挥α、β受体的双重兴奋效果。α受体作用可对外周动脉血管进行有效收缩,减少动脉血管容量,提高主动脉舒张压,有效改善心肌、脑血流供应。单纯采用此药物进行治疗,患者血液、氧气供应无明显改善时,也容易造成患者死亡[2]。近些年来,抗利尿激素在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可提高血压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形成一定加压作用[3]。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急诊心脏骤停具有明显效果。该研究选取2017年7月—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探讨抗利尿激素+肾上腺素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16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n=58)与对照组(n=58)。观察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56~70岁,平均年龄(65.21±1.03)岁;心脏骤停原因:冠心病52例,药物反应6例。对照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56~71岁,平均年龄(65.24±1.01)岁;心脏骤停原因:冠心病51例,药物反应7例。两组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按照心肺复苏标准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抢救,对患者实施持续胸外心脏按压,频率约为100次/min,深度达到5 cm,2~5个人轮流实施按压,间隔2 min换人继续按压,对患者实施人工呼吸或是机械通气,快速开放静脉通路,实施心电监护,如患者出现室颤,应予以电击治疗除颤,将电击量设定在360 J,合理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1 mg肾上腺素(国药准字H41022 052,规格:1 mL∶1 mg)进行静脉推注,在3~5 min后心脏未复跳,可采用2 mg静脉推注,3 min依然未复跳,可采用4 mg静脉推注,如此类推,加倍使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40 IU抗利尿激素(国药准字H12020163;规格:20 mg)进行静脉推注,如患者依然未恢复自主循环,可重复给药,当恢复自主循环后,可采取多巴胺静脉滴注,使循环保持稳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率与恢复时间、>1 d存活率、出急诊室率;观察格拉斯哥昏迷指数量表(GCS)评分,得分越高患者意识状态越好;观察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分级(CPC)评分,1~2分为脑功能良好,3~5分为脑功能较差[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功能恢复时间、GC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为(9.52±1.26)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85.21±2.63)min均短于对照组(15.92±1.32)min、(86.57±2.6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10、3.968,P<0.05);GCS评分(11.76±1.58)分,高于对照组(9.15±1.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功能恢复时间、GC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各功能恢复时间、GCS评分比较(±s)

?

2.2 两组患者急诊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82.76%、自主呼吸恢复率62.07%、>1 d存活51.72%、出急诊室率34.48%;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率51.72%、自主呼吸恢复率34.48%、>1 d存活31.03%、出急诊室率17.24%,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PC 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对心肺复苏进行治疗时,肾上腺素较为常用。但是在采用肾上腺素进行治疗时,往往使用剂量较大,而且有可能在患者未及时心脏复苏时,加倍使用[5]。但是大剂量注射肾上腺素极有可能造成期前收缩、室颤等,而且清除率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尤其危重症患者中,其差别更为明显,因此采用适宜药物相互配合,具有重要意义[6]。

表2 两组患者急诊结果比较

经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为(9.52±1.26)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85.21±2.63)min均短于对照组(15.92±1.32)min、(86.57±2.69)min(P<0.05);GCS评分(11.76±1.58)分,高于对照组(9.15±1.46)分 (P<0.05);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82.76%、自主呼吸恢复率62.07%、>1 d存活51.72%、出急诊室率34.48%,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率51.72%、自主呼吸恢复率34.48%、>1 d存活31.03%、出急诊室率17.24%,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PC3~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观察组采用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具有更为明显的临床效果,可促进患者心肺复苏,对于提高抢救率具有重要意义。抗利尿激素可称血管加压素,可有效提升脑血流量,对于神经学结局具有明显改善效果。抗利尿激素可对集合管、远曲小管对于水的通透性进行有效改善,由此使心、脑供血得到明显改善。对患者实施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后,两种药物可优势互补,而且能够协同增益,提高临床效果,使临床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可使心脏骤停患者更快地恢复自主循环,使之存活率、出急诊室率明显提高,促进脑功能的有效恢复,可预防神经元受到损伤[7]。与对照组相比较,在肾上腺素使用基础上加入抗利尿激素,可使明显提高患者心脏复苏成功率,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作用。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入抗利尿激素治疗后,神经元受损程度降低,主要是因为患者在采用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后,其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由此表明,在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时,自主循环在恢复时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会使得神经元受损程度越低,而GCS评分则会明显提升[8-10]。由于该文在使用肾上腺素治疗时,采用了递增方式使用,大剂量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通常会使用多巴胺确保血压正常。多巴胺可使肾脏、内脏血管得到一定舒张,预防肾脏受损,配合使用具有重要作用[11]。如李燚绯等[12]研究显示,对照组采用肾上腺素,观察组采用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治疗,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79.25%、自主呼吸恢复率60.38%、>1 d存活49.06%、出急诊室率33.96%,高于对照组52.00%、36.00%、30.00%、16.00%(P<0.05),与该文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实施临床抢救,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对于心脏复苏成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利于自主循环、恢复循环的快速恢复,增加存活率、出急诊室率,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急诊室利尿激素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直面激素,正视它的好与坏
宁波第二激素厂
研究马铃薯激素配比 为品种选育提供支持
对在急诊室接受治疗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临床效果
老年危重患者急诊室留院观察时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托伐普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打的
生活急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