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凝指标检测结果受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探究

2021-05-28冯冬冬

系统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血凝准确性标本

冯冬冬

宣威云峰医院检验科,云南宣威 655426

凝血过程主要指血浆中含有的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即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抽取患者的血液,对患者凝血相关的指标进行检测,主要目的是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尤其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检测刺裂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出现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手术结束后以及手术过程中出现出血的现象,以及常被用于判断患者血栓性相关的疾病[1]。凝血功能的检测主要包括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等,其检测的项目为中风、休克等患者的常规项目,一定程度上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但是在临床中,凝血相关指标结果的准确性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结果,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3]。因此,在患者血凝相关指标检测的过程中,确保血液的质量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条件,另外在对患者的血液进行采集的过程中,血液相关标本的采集、存放、送检等过程中任何一个过程出现失误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血液标本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该次研究为2016年2月—2019年4月,主要通过对影响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寻找出影响血凝指标异常的因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主要目的为了提高血液标本质量以及血凝指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凝血指标检测的患者3 322例,其中男性1 864例,女性1 458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2.47±8.02)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心、肺等脏器功能正常;意识均正常;均同意参加该次研究;该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半年内出现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高;心、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伴有严重的造血系统障碍者;处于妊娠期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半年以内服用过抗凝相关的药物者;拒绝参加该次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入选的患者均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凝检测,在采集标本之前,相关的医务人员嘱咐患者采集之前的12 h以内禁食禁饮,在清晨,采集患者的空腹血,进行离心操作,离心的速度设置为4 000 r/min,离心的时间为10 min,将血浆进行分离以后,30 min以内,检测血浆凝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4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血液标本的异常率、PT、FIB、APTT等的异常率。分析凝血标本结果异常的影响因素。

1.5 评价标准

PT的正常范围:12~16 s;FIB的正常范围:2~4 g/L;APTT的正常范围:24~36 s。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标本异常结果

对3 322例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发现417例(12.55%)凝血标本存在异常,其中PT>16 s以及APTT>36 s有410例(98.32%),PT<16s以及APTT<36 s有7例(1.68%)。

2.2 两组凝血标本结果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两组凝血标本结果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凝血标本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血液的采集部位、血液采集量、溶血现象以及血液放置的时间等。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标本结果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n(%)]

3 讨论

血液标本的采集以及检验等工作均是门诊以及急诊或者住院患者中常规的检测项目[4]。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血液标本的采集以及检验过程需要予以重视。血液标本的采集以及检验等过程中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生对于相关疾病诊断的准确性[5]。凝血功能属于机体中一项比较关键的生理功能,若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或者血液处于高凝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4]。一般实验室血液标本质量的把控分为几个环节,如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6]。有相关的研究报道[7],大约存在70%的误差主要来源于血液标本分析前引起的,并且血液标本分析之前存在的误差完全可以通过相关的质量管理等进行有效的预防。血液标本分析前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由于血液标本采集的量比较大,另外血液标本在采集、运送以及在保存的过程中均容易出现差错,从而血液标本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把控工作,最终使得血凝指标检测出现异常的情况,而且易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8]。

该次研究对选取的3 322例进行凝血指标检测的患者进行研究,最终存在12.55%的患者血凝标本出现异常,其中其中PT>16 s以及APTT>36 s有410例 (98.32%),PT<16 s以 及APTT<36 s有7例(1.68%)。进一步对417例血凝标本异常以及血凝标本正常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凝血标本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血液的采集部位、血液采集量、溶血现象以及血液放置的时间等。在覃正学[9]的研究中,对选取的3 340例进行凝血指标的检测,最终存在13.00%患者的血凝标本存在异常,其中PT>16 s以及APTT>36 s有419例 (98.54%),PT<16 s以及APTT<36 s有7例(1.84%),与该次研究结果相关。

比如采集的部位,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存在部分护理人员为了减小工作量,直接从进行静脉输液的同侧或者进行静脉输液的同一根血管中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从以上过程采集的血液主要受到了葡萄糖、氯化钠以及一些其他药物的影响,从而使得患者体内血液中的血钾、血糖等含量出现异常上升的现象,与此同时导致尿素氮、血肌酐等含量出现异常下降的现象,因此,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血凝标本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在采集患者血液标本的过程中,尽量避开正在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除了正在进行急救的患者,同时也可以尽量选择在静脉输液结束后的2 h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另外注意在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尽量选择静脉输液的异侧进行采集。对于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以及服用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的检测是必要的手段,注意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予以适量的抗凝剂抗凝,抗凝剂浓度的选择严格根据采集的血量而定,如果抗凝剂的量是规范的,血液标本的量出现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下均可能引起PT缩短以及ATPP延长,由此,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在对患者的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注意抗凝剂以及血液标本之间的比例。

另外溶血现象的产生也影响血凝指标结果的准确性,分析其原因主要为相关的护理人员在采集完血液标本后,过度摇晃试管,使得患者的红细胞出现破裂,从而出现溶血现象;另外也有可能由于血液注入试管的过程中,力度较大,造成红细胞破裂。由此,在采集完血液标本时,摇晃试管以及血液注入试管过程中均不能用力过度。与此同时也要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比如在血液采集以后要缓慢的注入至试管中,并且注入以后,需要轻轻地摇晃试管,避免过度摇晃造成相关红细胞出现破裂,从而出现溶血的现象,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临床上在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大多数均采用一次性的负压真空管,但是依旧存在血液采集出现过多以及溶血等情况。

另外标本的采集时间也对血凝指标结果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影响,该研究结果显示,血凝指标结果正常中存在2 566例的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均在2 h内,由此提示,在采集完血液标本以后,尽量在2 h以内对血凝相关的指标进行检测,避免结果出现误差。该次研究结果与覃正学[9]研究结果的具有一致性。在潘仁智等[10]人的研究中,发现血液标本存放的条件一定程度上也对血凝相关指标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不能在2 h内进行送检,可以将血液标本存放在4℃的环境下进行保存。另外在王蓉[11]的研究中,其建议标本保存时间超过1 d以后,对于部分血细胞参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标注,如“标本放置几天,可能对检测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血液标本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血凝指标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影响,确保血液标本的质量是提高血凝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的关键。因此,在临床检测工作中,可以通过进一步规范化相关的血液采集流程,以及可以通过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等方式,确保一次性采血成功,如果出现血量不足、溶血以及标本不能及时送检等情况造成血液标本的质量出现问题等,需要及时的进行采集血液标本,从而确保血液相关标本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血凝相关指标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血凝准确性标本
CT及超声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中的诊治价值及准确性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泮托拉唑和血凝酶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及对止血时间影响分析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凝四项结果的影响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血凝大地土犹香——近代甘肃省华亭文化大使幸邦隆先生的对联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