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5-25余利丰

关键词:高级化生产率产业结构

余利丰

(江汉大学 武汉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和动力转变的过程,也是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的过程[1]。多年来粗放式高速增长与GDP锦标赛的传统思维[2],带来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一般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城乡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财产和收入差距扩大等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3],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壁垒[4]。我们迫切需要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动能的培育关系到高质量发展能否拥有强劲的动力支撑,无疑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5]。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获得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各国寻求经济繁荣的战略选择[6]。创新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技术创新作为创新范畴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一环,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是决定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7]。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面临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动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8]。因此,应牢牢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带来的重大机遇,且以此为基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进而不断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9]。

一、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10]。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方面,目前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方面,已有研究主要用全要素生产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人均GDP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3]。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既有研究主要从环境规制[11]、公共服务供给[12]、基础设施投资[10]、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研究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总体来看,大多数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

(一)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研究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为盲目追求产业结构的“虚高化”会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于斌斌认为,中国产业结构 “服务化”倾向的高级化调整是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的重要原因[13]。这是由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第二产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出现下降趋势,导致出现“结构负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14]。二是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余泳泽等认为,我国产业整体层次偏低,严重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能够扭转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15]。朱风慧等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要素配置结构、资源消耗强度、投入产出效率、环境质量等都将发生变化,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7]。三是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如,王桂军等人认为,产业结构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而非高级化[16]。

(二)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研究

目前,学术界普遍将技术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技术创新的差异性方面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如,白俊红等认为,由于我国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化导致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差异[17]。技术创新能够显著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但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二是从技术创新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如,邓美薇等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日本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有效驱动力[18]。三是从新兴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如,郭美晨等就从信息通信技术来分析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认为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与通用目的技术,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19]。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研究的主体主要介于两者之间[20]。尽管也有少量文献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了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深入挖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现有文献在研究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时,往往采用描述经济增长数量的变量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理变量,如刘伟明[21]、陈诗一[2]等都采用人均GDP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理变量。人均GDP指标更加偏重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或数量方面,而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注重增长数量,更要注重增长质量[4]。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代理变量是既有研究的通常做法。与全要素生产率相比,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考虑了资源和环境约束,更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22]。因此,一些文献开始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代理变量,但在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时,大多数文献只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却很少涉及到水资源的利用,这有可能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准确性。为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在考虑资源、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将水资源纳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过程[23];2)现有文献在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时,没有深入挖掘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产业结构调整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现有文献较多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来分析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而忽略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24];3)现有文献在分析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时,忽略了技术创新全流程过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技术创新涉及到技术创新投入、技术知识研发、创新产品转化等多阶段的全流程过程,现有文献多从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或产出等单一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较少从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全流程来分析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25]。

有鉴于此,本文构建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分析框架,采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①,实证分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相关理论发展、经济现实解释提供实证依据[26],从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对策参考。

二、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及假说提出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技术创新实力,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式流动,提高企业或产业的生产效率,而且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提升的双赢,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增长动能转换、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驱动力,有利于降低能耗与污染排放增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27]。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因而,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条渠道作用实现。

首先,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降低了要素重置成本,促进了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的重新转移配置和合理有机协调,有助于生产要素资源分配到优质企业中,从而提升行业的竞争力[28],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但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忽略经济发展阶段,人为改变产业重心可能会损害经济效率,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29]。为此,本文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假设1: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二)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技术创新的实现并不是一个单环节作用过程,而是涉及到技术创新投入、技术知识研发、创新产品转化等多阶段的全流程过程[25]。技术创新机制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增加技术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二是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迫使企业加快专利成果的转化,并将其运用到企业产品开发、工艺改进之中。因此,技术创新过程不仅影响技术创新投入,也在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方面,技术创新投入会增加技术革新方面的研发投入,受技术创新不确定性、非对称性等因素的影响,技术溢出和商业转化过程存在着广泛的技术过滤器,有相当大的新技术仍然滞留在组织内部,造成技术资源的冗余和低效[1],导致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不高、技术创新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将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经济发展过程,有利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有利于改善要素组合,能够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通过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新产品,能够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变革,提升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30]。为此,本文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假设2:技术创新投入转化效率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则有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一)计量模型设定

基于以上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机制分析,构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设定的模型如下:

EGQit=α0+α1ISOit+α2ISUit+α3RDit

+α4lnPatenit+εit

(1)

在式(1)中,被解释变量EGQit表示i省(区、市)第t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本文采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理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指标、技术创新指标。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指标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ISOit)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ISUit);技术创新指标包括技术创新投入指标(RDit)和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指标(lnPatenit)。εit为随机扰动项。

尽管理论上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绝不止于此。为了更好地检验相关因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现有研究一般在模型中加入可能影响经济质量发展的控制变量来缓解因遗漏变量而造成的估计偏误,但这种控制变量的选择具有随意性[16]。为了规避控制变量选择的随意性,本文借鉴王桂军等人的做法,直接利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交叉项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即在式(1)中加入技术创新投入指标(RDit)、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ISOit)、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指标(lnPatenit)、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ISUit)与EGQit的交互项,得到计量模型(2)。

EGQit=β0+β1ISOit+β2ISUit+β3RDit

+β4lnPatenit+β5EGQit×RDit

+β6EGQit×ISOit+β7EGQit×lnPatenit

+β8EGQit×ISUit+β9EGQit-1+εit

(2)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1.被解释变量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EGQit)。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未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31],因而既有研究大多采用替代性指标来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32]。经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代理变量是一些研究的认可做法[33]。但这种测算方法忽略了资源环境因素,导致测算的经济产出和经济效率难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可能会误导经济政策的制定[34]。有鉴于此,大多数文献采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理变量;与现有研究一致,本文也采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理变量,与现有研究不一致的是,除了将资本、劳动力、能源作为投入变量之外,本文将水资源总量作为投入变量纳入分析之中,以资本、劳动力、能源、水资源总量作为投入变量,以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期望产出,选取废水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这三类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DEAP2.1软件来直接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郭庆旺等人认为,利用DEAP2.1软件测算的资源环境约束下的Malmquist指数是一个环比指数,仅表示样本的跨期生产率变化,不是一个稳定的绝对数[35]。借鉴李元旭[1]、汪丽娟等[36]的做法,对其进行变换,如假设200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1,则2001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200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乘以2001年的Malmquist指数,依此类推。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度量涉及到投入指标、期望产出指标和非期望产出指标。其中,投入指标包括物质资本存量(K)、劳动力投入(L)、能源投入总量(E)、水资源总量(W)。物质资本存量投入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测算,各省(区、市)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使用各省(区、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对于资本的折旧率,采用单豪杰[37]计算的资本折旧率10.96%;劳动力投入采用各地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来表示;能源投入总量采用各省(区、市)能源消费总量来表示;水资源总量采用各省(区、市)水资源消耗总量来表示;期望产出指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表示,并以2000年为基期,将其折算为以2000年价格为基期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非期望产出指标选取各地区废水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2.核心解释变量

技术创新投入指标(RDit)的度量。用各省(区、市)研发经费的内部支出占各地区GDP的比重来表示。

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指标(lnPatenit)的度量。用各省(区、市)技术市场成交转让的合同金额来表示,为减少数据的波动性,对其取自然对数。

以上指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02—2016年各项统计年鉴,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各地区统计年鉴。各项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从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各变量在2003—2015年的样本期间内存在较大差异。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

为考察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对构建的计量模型式(2)进行参数估计。考虑到解释变量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及短面板数据的限制,本文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法估计对计量模型式(2)进行估计[4]。动态面板广义矩法估计包括差分广义矩法估计与系统广义矩法估计。与差分广义矩法估计相比,系统广义矩法估计是在差分矩法估计的基础上,将差分方程与水平方程联作为一个联立方程体系,然后使用变量滞后项作为差分方程的工具变量,同时使用差分变量的滞后项作为水平方程的工具变量进行估计[41],因而,系统广义矩法估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差分广义矩法估计可能带来的弱工具变量问题,比差分广义矩法估计更加有效[42],故选择系统广义矩法估计对计量模型(2)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估计结果

如表2所示,根据AR(1)和AR(2)检验的P值可知,计量模型(2)不存在二阶自相关性,Sargan检验结果也表明没有出现过度识别问题,说明回归结果可靠、有效。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RDit)的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技术创新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明显;而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指标(lnPatenit)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显著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在于,我国缺少对技术创新成果有效转化的管理,导致我国整体上的技术创新效率依然较低,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43]。事实上,我国技术创新年均投入增幅在15%以上,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达2.1%,超过欧盟平均水平(1.91%),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38%)[4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偏低[45],进而导致技术创新投入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显著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则可显著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ISOit)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显著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ISUit)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显著阻碍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也表明,在2003—2015年间,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非高级化,这意味着产业结构只有与当前经济质量水平相匹配时,才能显著地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是越高越好[16]。当前,随着要素成本上涨、工业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加大、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确实存在着盲目追求产业结构升级的“过度去工业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46],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替换现有核心解释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稳健性检验。借鉴梁树广[47]的研究,采用各地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RDPit)替换各地区研发经费的内部支出占各地区GDP的比重(RDit)。与上述实证过程相同,采用系统GMM动态面板模型来进行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检验结果来看,主要解释变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性总体上没有改变,仅仅是回归系数值有所差异,说明前文的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48]。

表3 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稳定性检验结果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技术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3—2015年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主要结论如下:一方面,产业结构高级化显著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技术创新投入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影响不显著;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显著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要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展,需要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四个方面发力,协调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关系。

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要改变以往“重研发、轻转化”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搭建各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畅通科技创新成果供需沟通渠道,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机制和体系,解决技术与经济发展结合的问题,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盲目追求产业结构的“虚高化”只会阻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摒弃单纯重视“提高服务业比重”的产业升级观念,逐步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国经济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质量发展[46]。另外,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继续放大产业结构合理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16]。

注释

① 由于数据可得性,本文统计样本未涵盖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及西藏地区。

猜你喜欢

高级化生产率产业结构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跟踪导练(三)4
劳动力价格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变非对称研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