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男性鼻咽癌背部皮肤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1

2021-05-24邓玲俐杨和荣蒋亚辉于春水

皮肤病与性病 2021年2期
关键词:鳞状放化疗免疫组化

邓玲俐,杨 玲,杨和荣,蒋亚辉,罗 辉,于春水※

(1.遵义医科大学,贵州 遵义 563003;2.遂宁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四川 遂宁 629000;3.遂宁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四川遂宁 62900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9岁。背部左侧皮肤出现结节2个月。3年前诊断为“鼻咽部低分化鳞癌”,曾在某肿瘤医院确诊并行放化疗,1年前出现肺转移,多次至本院肿瘤科化疗。入院前2个月,患者不明诱因背部左侧皮肤出现一枚约豌豆大小肉红色结节,不伴疼痛、瘙痒等不适,未予重视,皮损逐渐长大。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鼻咽部检查示:放疗后改变,干燥、结痂,未见明显赘生物。皮肤科检查:背部左侧皮肤上见一约樱桃大小半球形肉红色结节,颜色均匀,突出皮面,境界较清楚,表面光滑,无糜烂、破溃,质中,无明显压痛(见图1)。

图1 背部左侧皮肤上见一约樱桃大小半球形肉红色结节,颜色均匀,突出皮面,境界较清楚,表面光滑,无糜烂、破溃,质中,无明显压痛

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可见呈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该细胞大小不一,异形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见图2(a)、图2(b)、图2(c)。免疫组化染色:CK(+)P-63(+)、P-40(+)、P-16(-)、Vimentin(-),见图3(a)、图3(b)、图3(c)、图3(d)、图3(e),Ki67阳性率约15%。

诊断:鼻咽癌背部皮肤转移。

治疗:背部左侧肿瘤予以手术切除治疗,术后患者拒绝放疗,随访2个月后死亡。

2 讨论

恶性肿瘤合并皮肤转移者占恶性肿瘤的0.7%~0.9%[1]。尽管其发生率低,但是皮肤转移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因其有时是内脏肿瘤的首发症状[2]。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好发于老年人,以胸部常见,多表现为单发的肿块,乳腺癌、肺癌、胃癌为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组织学类型以腺癌、鳞状细胞癌为主[3]。常被误诊为表皮样囊肿、纤维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等,经过追问病史及活检不难诊断。恶性肿瘤一旦发生皮肤转移,常合并其他多脏器转移,预后较差。Schoenlaub等[4]研究228例有皮肤转移的肿瘤患者,皮肤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是6.5个月,其中肺癌为2.9个月。积极治疗皮肤转移癌能延长生存期,减少患者的痛苦。应采取综合治疗,局部治疗可手术切除,并予以放化疗,还可以尝试分子靶向治疗、免疫、生物、中医疗法。

我国鼻咽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位居世界之首[5]。约80%的鼻咽癌患者发生在中国南部地区,包括广东、广西以及湖南等[6]。可通过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及血道转移向全身其他部位扩散。其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骼、肺及肝脏[7]。皮肤转移罕见,通常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皮下结节或斑块,偶感疼痛,大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8]。大多数鼻咽癌为低分化或未分化鳞癌[7]。鼻咽癌早期症状不是特别典型,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是中晚期,临床治疗效果也受到影响[9]。除放疗、手术切除等局部治疗外,应高度重视全身性治疗,且应注意有无远处转移。

查阅文献,国内外报道鼻咽癌皮肤转移少见,国内仅报道29例,且大部分为中老年患者,转移部位多为面颈部,暂未见背部皮肤转移相关报道。本例患者既往有鼻咽癌病史,2个月前左背部出现肿物,组织病理检查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其表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癌巢与表皮无关,考虑为鼻咽癌皮肤转移。免疫组化显示CK(+)、P-63(+)、P-40(+)、P-16(-)、Vimentin(-)、Ki67阳性率约15%,提示来源为鳞状上皮而非腺上皮,结合组织病理学所见,符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且结合患者3年前诊断为鼻咽癌行放化疗、1年前发现有肺部转移病史,临床诊断考虑为鼻咽癌皮肤转移,其诊断皮肤转移后仅2个月死亡。该例患者与其他文献报道相符,发生皮肤转移时常合并其他多脏器转移,预后差。

图2 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

图3 免疫组化染色

猜你喜欢

鳞状放化疗免疫组化
关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异常ICD-10编码的建议
端粒酶相关蛋白1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
全程营养护理管理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浅述食管癌术后及放化疗后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饮食干预在改善肿瘤联合放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应用效果观察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放化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
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