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的关键领域

2021-05-20雷立程金香

水运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雷立 程金香

【摘 要】 为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的关键领域,阐述当前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结合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现状,从运输结构、港口、航道、船舶、治理能力等五大关键领域指出未来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应重点关注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建设绿色港口、打造绿色航道、推广绿色船舶、提升绿色治理能力,以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水路运输;绿色发展;关键领域

1 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1.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绿色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量较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水运在所有交通运输方式中最具低碳特征,大力发展水运是发展绿色交通的第一选项。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航运是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推动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实现水运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赢,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1.2 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应对环保新挑战

污染防治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多项指导文件对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整治方案》对长江水运绿色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长江经济带范围内港口众多、航道密集、船舶流量大,水运行业污染防治压力大。做好长江经济带水运污染防治工作,是推动水运行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水体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力支撑,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1.3 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开启绿色发展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为交通强国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交通强国的内在要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未来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现阶段,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水平与交通强国要求还不匹配,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发展所需;因此,长江经济带水运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发展品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1.4 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生态发展新亮点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水运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以约20%的国土面积支撑起约45%的经济总量。实现长江经济带尤其是水运高质量发展,既能撑起全国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半壁江山”,又能引领全国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因此,培育长江经济带水运生态发展新动能,丰富绿色发展新内涵,是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2 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成果和不足

(1)运输绿色发展有序推进,但运输结构调整仍有较大空间。目前,长江经济带铁水、公水等多式联运快速发展,公水联运集装箱量占港口集装箱运输总量的80%以上,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1];区域内干散货、集装箱江海直达运输也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江海联运和水水中转等多种运输组织模式。存在的不足是:长江经济带内港口铁路集疏运能力不足,“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导致集装箱铁水联运占比低于2%,与欧美国家的2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区域内船闸调度运行管理水平不高,调度运行机制和枢纽水库调度规程尚待完善,船舶过闸效率亟需提升。

(2)绿色港口建设稳步推进,但港口污染防治工作压力较大。近年来,在长江经济带开展了非法码头治理,共拆除、改造1 361座非法码头;为推动港口绿色发展,长江沿线各港开展了岸电设施建设。存在的不足是:部分老、旧、小码头和非专业化码头的环保设施尚不健全,码头防风抑尘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还不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与城市公共轉运、处理设施衔接不畅;环保设施高效稳定运营模式尚未形成,污染防治效果不理想。

(3)绿色航道建设取得实效,但航道生态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江经济带内建成了一批以荆江航道为代表的绿色航道,实施了生态护岸、生态护滩、人工鱼巢等修复措施,建设了生态涵养区;打造绿色通航建筑物,建设了三峡水上温情驿站、绿色通航服务站等,推动了待闸锚地岸电设施建设和使用。存在的不足是:航道整治中生态友好型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尚需进一步普及,疏浚土等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仍较低,为鱼类营造生态栖息环境等生态环保措施的力度不够,部分已建航道生态修复水平还不高。

(4)绿色船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高效清洁船舶总量占比偏低。长江经济带已改造或淘汰高排放、大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船舶逾5万艘,沿江各省市先后印发了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全面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的船岸衔接;在新能源船舶方面,推广应用了LNG等清洁能源动力船舶,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目前已有逾200艘LNG动力船运营。存在的不足是:船舶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效率需进一步提升,各类船舶亟待配备船舶水污染物存储、处理设施;船舶能源清洁化水平有待提升,纯电、燃料电池、液氮、氢能等动力船舶应用较少,需加强新能源技术试点应用;船舶节能环保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内河船型标准化还需加快推进,三峡船型、江海直达船型和节能环保船型亟待推广。

(5)绿色治理能力不断加强,但治理手段有限。我国已制定一批促进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的规章制度和规划方案,促使长江船舶和港口的防污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长江经济带内船舶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开展了船舶污水和燃油抽样检测。存在的不足是:区域内水路运输污染排放的基础数据依然匮乏,行业绿色环保底数不清,信息化手段在水运环保数据统计、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应用不足;水运节能环保监管监测力度还不够,防污染设施建设有待加快,对污染物排放监督检查、制止和纠正的力度有待加强。

3 建 议

3.1 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1)进一步优化长江经济带水路运输组织。优化船闸调度运行管理,协调推动长江上游及支流水库群、梯级船闸的联合调度,完善调度机制和枢纽水库调度规程,进一步提升船舶过闸效率;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解决三峡枢纽瓶颈制约,打造三峡综合运输枢纽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建设一批以小洋山北侧水水中转码头为代表的水水中转码头,深入推进干支直达、江海联运和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发展。

(2)继续推进港口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加快港口集疏运铁路建设,提高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铁路集疏运量;加强港口规划与城市、临港产业、物流园区规划的衔接和融合发展,推动港口周边企业、物流园区通过管道、封闭管廊等方式运输大宗货物,减少公路货运量;依托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在重庆港、武汉港、南京港等主要港口开通班列。

3.2 全面建设绿色港口

(1)加强港口码头污染治理。推进港口码头水污染深度治理,结合长江经济带老旧码头改造,加速港口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在主要港口开展雨水收集、生态净化与综合利用;开展港口码头大气污染治理,推进港口粉尘控制设施建设,部分主要港口开展码头作业区精准抑尘技术的研发和使用。

(2)协同开展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进一步推进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设施建设,长江干线港口的全部港区实现长江干线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全覆盖,到2025年全面建成规划中的17个化学品洗舱站;建立涵盖船舶污染物分类接收、价格结算、数据统计、监督处罚等环节的海事、港航、环保、城市管理等多部门的船舶污染物协同管理机制,将长江干线各港口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转移等信息数据纳入统一监管平台,形成覆盖全流域的长江船舶污染物接收协同管理机制,全面提高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率。

(3)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建设与使用。严格落实新建码头同步建设船舶岸电设施要求,推进现有码头设施改造,推动长江各港口的岸电设施建设,实现长江港口泊位岸电全覆盖;建立完善的港口岸电管理体系,涵盖岸电日常使用、运营服务、运行维护、设施检验检测、处罚等各方面的制度;引导现有船舶加快配备受电设施,推动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和5G技术的岸电统一结算模式,提升长江干线港口岸电使用率。

3.3 加快打造绿色航道

(1)推进绿色航道建设。在航道规划、设计、施工等各阶段贯彻生态环保理念,加强水生生物保护与生态补偿;在宜昌至安庆段航道整治中优先开展采用生态影响较小的航道整治技术试点,推广生态友好型新材料、新结构在航道工程中的应用;在长江口航道维护性疏浚中试点开展疏浚土等生态化综合利用,适时推广长江流域航道整治疏浚土生态化利用;在航道养护过程中实施生态化疏浚技术、航标灯绿色维修。

(2)全面建设绿色水上服务区和锚地。在新建水上绿色服务区和待闸锚地同步建设岸电设施,推动现有水上服务区、待闸锚地新能源设施改造;研究让使用新能源供电设备(含岸电)船舶优先过闸的政策,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岸电电价优惠政策,提高岸电设施使用率;在江苏省、浙江省探索集岸电、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等服务为一体的水上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新模式,并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逐步推广。

3.4 积极推广绿色船舶

(1)加强船舶污染物管理。研究开发船舶尾气排放成套监测技术,开展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保障船舶排放控制区的有效实施,适时开展推进情况评估与升级调整,鼓励船舶使用严于要求的更清洁的船用燃料;严格执行船舶强制报废制度,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客船和老旧运输船舶;研发适用于长江经济带的高效船载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和集成高效的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将其推广应用于船舶。

(2)推进船舶标准化进程。研究建立通航环境与运输船舶相关性模型,为绿色标准船舶总体定位提供技术支撑;完善内河运输船舶标准船型指标体系动态调整机制,严禁不达标船舶进入航运市场;综合应用经济、技术、行政等措施,鼓励不满足现行船检规范的客船、老旧运输船舶提前退出市场;积极推广三峡船型和江海直达船型,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船舶,全面实施船舶受电设施改造,持续推进实施船型标准化进程。

(3)推动船舶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应用。完善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应用的行业标准和扶持政策,积极推广节能与清洁能源运输设备和机械设备,淘汰老旧船舶;鼓励船舶企业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和资金投入,積极探索发展纯电力、燃料电池、液氮、氢能等动力船舶,出台让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船舶优先过闸、优先靠离泊等政策;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船舶上的使用,建立基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船舶污染源头控制技术体系,实现长江经济带船舶能源结构转型。

3.5 持续提升绿色治理能力

(1)推进智慧通航建设。加强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实时动态监视与维护,开展长江主要支流数字航道建设,保障长江经济带数字航道联通运行;推进长江航道全要素感知体系建设,提升数字航道服务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R、5G等技术,开发更加智能化、界面更为友好实用的系统功能,实现长江干线智慧通航。

(2)加强绿色监测监管。建设以武汉监测站为中心站,以重庆、三峡和南京为监测分站的长江干线船舶污染物监测网络;逐步建立岸基、船载、水上、空中等多维度综合监测体系,实现船舶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全方位覆盖;推动港口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研发应用,将港口实时能耗监测数据与港口集疏运车辆数据、港作机械数据和驾驶行为分析数据的整合,为不同层级管理需求提供服务,提出针对性节能降耗措施;加强船用燃料油联合监管,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等提出的燃油使用要求。

4 结 语

本文分析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应从运输结构、港口、航道、船舶、治理能力等五大关键领域推进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建设绿色港口、打造绿色航道、推广绿色船舶、提升绿色治理能力。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的关键领域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为加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毓书. 唐冠军: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J]. 人民交通,2019(10):72-77.

[2] 李茁. Contargo集团集装箱多式联运高度可持续性发展实践[J]. 中国港口,2019(11):51-54.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我国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