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筒形接收器护盖注射模设计

2021-05-20波,黄

模具工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塑件型腔滑块

刘 波,黄 伟

(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武器装备制造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7)

1 塑件分析

深筒形接收器护盖如图1所示,尺寸为MT3级要求,大批量生产。原材料为ABS,ABS是一种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加工性,成型的塑件表面粗糙度好,ABS的平均密度为1.05 g/cm³,平均收缩率为0.4%~0.7%,常用收缩率为0.5%[1]。塑件高度为151 mm,底部直径为φ107 mm,顶部直径为φ73 mm,属于深筒形结构。由于塑件用途的特殊性,塑件最大壁厚为5 mm,最小壁厚为3 mm,平均壁厚约为4 mm,没有特别厚或特别薄的位置,壁厚基本均匀,满足塑料成型工艺性要求。经UG NX软件测量体积为182.5 cm3,质量约为191.6 g,属于中小型塑件。

图1 护盖结构

2 分型面设计与脱模分析

分型面是决定模具结构形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与模具的整体结构、浇注系统的设计、塑件的脱模和模具的制造工艺等有关,因此分型面的选择是注射模设计中的关键步骤[2,3]。

成型塑件的主分型面比较平整,如图2所示,塑件底部外侧有一处“¬”形悬空特征,为方便模具零件加工及考虑分型面整体平整性,在该处设计了一个枕位成型,使主分型面成为一个大平面。塑件内部有6处倒扣,需用图1所示3个方向上的内滑块完成抽芯。塑件整体分型面较好处理,分型面具体位置在图1中已用符号表示,模具设计难点在于如何处理3个抽芯机构、动模冷却通道和塑件推出方式三者的结构关系,后续设计过程中,需根据模具结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优化。

图2 主分型面

3 成型零件设计

成型零件主要包括型腔板、型芯、镶件等,由于型腔板直接与高温高压的塑料熔体接触,成型零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塑件的成型质量,要求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硬度、耐磨性,以承受塑料熔体的挤压力与流动时的摩擦力。成型零件应具有足够的精度和适当的表面粗糙度,以保证成型塑件表面光亮、容易脱模[4]。一般成型零件都应进行热处理或预硬化处理,使其具有30 HRC以上的硬度。

3.1 型腔板镶件结构设计

塑件属于深腔类,注射时熔体与型腔壁摩擦较大,为延长模具使用寿命及便于模具零件加工,将型腔板结构设计成整体嵌入式[5]。塑件底部直径为φ107 mm,塑件整体形状属于类锥形,外侧形状不复杂,无特殊结构,型腔板尺寸在塑件尺寸基础上单边扩大约27 mm。尺寸取整后,型腔板镶件设计如图3所示,外形尺寸为160 mm×160 mm×175 mm,嵌入定模板后,用螺钉固定。

图3 型腔板镶件结构

3.2 型芯镶件结构设计

为节省材料、减少模具零件加工量,型芯设计成图4所示的整体嵌入式结构。底部在分型面位置向下延伸20 mm,用于型芯与推板镶件配合。型芯镶件固定部分设计为145 mm×145 mm×20 mm方形结构,方便型芯定位和螺钉紧固。

图4 型芯镶件结构

4 模具设计

4.1 浇注系统设计

模具为1模1腔结构,浇口设置在待成型塑件顶部凹面中心位置处。根据塑件要求,不允许在外表面留有明显的浇口痕迹,该模具选用点浇口进浇。点浇口的优点是浇口痕迹小,开模时浇注系统凝料自动与塑件分离,后期不必去除浇注系统凝料。浇口直径一般为φ0.8~1.5 mm,长度为0.8~1.2 mm。为便于浇口与塑件较好地分离,浇口应设计成15°~20°锥角。

浇注系统具体结构及尺寸如图5所示,为确保开模时浇注系统凝料与成型塑件自动分离,设计了长130 mm的一级分流道,用于放置2根拉料杆,以便开模时拉料杆拉住浇注系统凝料让其与成型塑件自动断开。二级分流道穿过定模板和型腔板镶件,为避免加工和装配误差导致错位,而造成流道凝料无法脱模,二级分流道设计了图5所示的单边0.2 mm段差。

图5 浇注系统

4.2 内抽芯结构设计

塑件内部周向均布6处倒扣,经测量内侧凸出倒扣最大距离为5 mm。一般情况对于塑件内侧面存在凹槽或凸起结构,优先考虑使用斜推结构抽芯,但该塑件顶部空间较小会导致斜推结构推出时相互碰撞干涉;另外,塑件顶部为凹形曲面会导致斜推杆结构侧移时损坏成型的塑件,需将斜推杆座底部设计一定斜度。经分析,该塑件不宜用斜推杆结构的方式内抽芯。

根据塑件特点,设计为整体式内滑块抽芯机构,斜导柱倾角初步设计为15°,考虑滑块斜面的锁紧角度β(楔紧块角度)应比斜导柱倾斜角α大2°~3°,将楔紧块角度设计为 18°[6]。一般抽芯距离=塑件侧向凹凸深度+安全距离=5 mm+(2~5)mm=(7~10)mm,测量滑块主体斜导柱孔位置高度为40 mm。在UG软件中绘制草图,测量斜导柱可提供抽芯距离为7.8 mm>7 mm,由此可知斜导柱角度和滑块斜导柱孔垂直高度满足抽芯距离要求。

内滑块定位设计,开模过程中,内滑块在斜导柱的带动下运动一段距离,当斜导柱离开滑块后,滑块必须保持原位,以保证合模时斜导柱能进入滑块的斜孔中,使其准确回位。该滑块较小、抽芯距离较长,采用玻珠螺钉对内滑块进行定位。根据以上分析与计算,设计了图6所示的内滑块抽芯机构。

图6 内滑块抽芯机构

4.3 推出结构设计

由于成型塑件中间有3个内滑块,还有喷管式冷却水道,占据了较大空间,没有布置推杆的位置。塑件属于深筒形,包紧力较大,为保证塑件推出不变形、脱模平稳,且有足够大的推出力,模具设计为图7所示的推板镶件推出。为减少推出过程中推板与型芯的磨损,推板与型芯的配合面设计为锥面,锥面斜度α取3°,锥面还可以起到辅助导向作用。将推板镶件内孔设计成比型芯成型部分单边大0.3 mm,防止推板镶件与型芯之间出现擦伤、磨花和卡死等现象。

图7 推板镶件结构

4.4 定距分型机构设计

保证模具的开模顺序和开模距离的结构叫定距分型机构。定距分型机构有多种,主要分为内置式定距分型机构和外置式定距分型机构2种。经测量分析,模具内部空间结构较大,模具设计为图8所示的内置式小拉杆定距分型机构。小拉杆1限制定距分型机构中脱料板和定模板之间开模距离,脱料板和定模板打开的距离=流道凝料总高度+30 mm=50 mm+30 mm=80 mm;脱料板3和定模座板5打开的距离一般为6~10 mm。其主要工作原理:在弹簧4、拉模扣和拉料杆的作用下,模具首先在脱料板3和定模板2打开,使流道凝料与成型塑件分离;其次是脱料板和定模座板打开,拉料杆被脱料板从流道凝料中强行脱出,流道凝料在重力和振动的作用下自动脱落;注塑机滑块带动动模板继续后移,拉模扣从定模板2中拉出,模具在定模板和动模板之间打开,最后推出装置将成型塑件推出。

图8 内置式小拉杆定距分型机构

4.5 冷却系统设计

冷却系统设计应能使模具快速、均匀冷却及便于加工,并尽量保证模具热平衡,使塑件收缩均匀。模具属于深腔类结构,型芯镶件较高,型芯内部设计了3个内滑块,用于设计冷却通道的空间不大,不能进行常规的冷却通道设计。为使模具充分冷却,经分析考虑,将动模冷却系统设计为图9所示的3条内径为φ6 mm的喷管式冷却水道。喷管式冷却设计时应注意水管顶部不能离型腔壁太近,一般大于12 mm,以免影响模具强度。

图9 动模冷却系统

为保证型腔板能充分冷却,定模沿型腔深度方向布置3层平面回路式冷却水道,冷却方式设计如图10所示。冷却水道直径设计为φ8 mm,由于入水口和出水口均在型腔板镶件侧壁,不便安装防水圈,选用加长型内接水接头。

图10 定模冷却系统

4.6 排气系统设计

塑件属于深筒形,最容易困气的位置在熔体流动的末端,即成型塑件底部,在推板镶件上设计了8处排气槽,如图11所示。在靠近型腔部分设计深度为0.03 mm,长度为7 mm的一级排气槽,在一级排气槽后设计了二级排气槽,将排气槽加深至0.5 mm,保证气体排出通畅。

图11 排气槽结构

4.7 模具结构与工作过程

模具结构如图12所示,模具合模时,由凸、凹形边锁21、22保证模具的合模精度。注塑机喷嘴通过浇口套18向模具型腔内注射熔体,经保压、成型后,模具开模,由于拉模扣33锁住定模板11和动模板7,在弹簧41的作用下,模具首先在PL1分型面打开,定模板11和动模部分向后移动,浇口凝料被拉断。在拉料杆17的作用下,分流道凝料留在脱料板14侧,当定模板11和动模部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固定在定模座板上的限位拉杆42与定模板11沉孔接触,PL1分型结束。限位拉杆42继续带动脱料板14,在PL2分型面打开,脱料板14推出分流道和主流道凝料,此时定模板和动模部分分离,脱离拉模扣33,在PL3分型面打开。斜导柱27带动整体式内滑块26向模具内侧滑动,PL3分型面打开约40 mm后,3个内滑块完成抽芯动作并到达安全距离位置,由玻珠螺钉25对整体式内滑块26进行限位。动模继续后移,当注塑机顶杆接触推板后,推出机构开始工作,塑件被推板镶件10推出。取出塑件和浇注系统凝料,完成一次注射成型过程。

图12 模具结构

5 结束语

结合塑件成型难点问题,设计了内滑块抽芯+喷管冷却+推板镶件推出的三板式模具结构。通过生产实践证明,模具结构运行可靠,冷却均匀,未出现成型塑件变形缩痕等现象,推出平稳,批量生产的塑件成型质量良好,对同类塑件的模具设计具有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塑件型腔滑块
基于CAE分析的注射模浇口位置探究
汽车方向机护罩斜顶弹针结构设计
汽车后尾灯覆盖双色注射模设计
喇叭网注射模设计
模具型腔精加工及走刀方式探讨
基于FANUC0i—MB系统的宏程序参数化编程研究
“滑块”模型题解题方略
门把手消毒滑块
简单按钮注塑模设计
钕铁硼永磁生产模具的改造